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5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5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资源简介

2018年高三二轮复习讲练测之测案――能力提升
新课标版生物
专题15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总分 90分 时间 40分钟 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
一、选择题(10×5=50分)
1.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B.一般来说,生态体统的营养级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越高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能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当狼捕食兔子并转化为自身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答案】B

2.某兴趣小组调查了某块玉米、大豆间种试验田的基本成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玉米和大豆间种有利于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垂直结构的复杂性
B.与单种相比,间种可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大豆与其根部的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D.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可以通过施用性外激素对雄虫进行诱捕,进行化学防治
【答案】D
【解析】玉米和大豆间种,分别利用不同高度的阳光,有利于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垂直结构的复杂性,A正确;采用间种的农田生态系统其生物种类比单种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B正确;大豆为根瘤菌提供所需有机物,根瘤菌为大豆提供氮,二者为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利用性外激素对玉米螟雄虫进行诱捕,这种方法是生物防治法,D错误。
3.植物A被害虫咬伤后,受伤部位分泌的多肽S能激活相邻细胞内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增加蛋白酶抑制剂的合成,从而抑制害虫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多肽S和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B.多肽S基因是害虫的攻击诱导植物A突变产生的
C.多肽S在植物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发挥作用
D.多肽S作为化学信息调节植物A与害虫的种间关系
【答案】C

4.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鼠属于第二营养级 B.大量捕蛇可能会引发鼠灾
C.鹰获得的能量最少 D.图示生物构成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答案】D
【解析】据题图可知,鼠属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据图中食物链可知,蛇以鼠为食物,蛇是鼠的天敌,大量捕蛇,会导致鼠的天敌减少,进而鼠会大量繁殖,引发鼠灾,B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可知,越高的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据图可知鹰属于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C正确;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中的各种生物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包括该区域内的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而图中缺乏分解者,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
5.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为零
B.草原向森林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C.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释放大量的热量,以用于生物自身有机物的合成
D.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只会发生在生物之间,而不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零,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而不是出生率为零,A错误;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生产者的种类丰富和数量增多,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B正确;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不能应用于生物自身有机物的合成,C错误;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既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错误。
6.如图表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B.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生物入侵
C.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答案】D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的是( )
A.初级消费者未被利用的能量
B.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值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繁殖,用于自身的生长繁殖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初级消费者未被利用的能量属于其用于生长繁殖的能量,因此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A不符合题意;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也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B不符合题意;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C不符合题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符合题意。
8.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C.流入朱鹮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的总能量之和
D.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答案】A

9.洞庭湖是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湖中藻类以硅藻、绿藻、蓝藻为主,其中,绿藻全年占优势,硅藻在冬季占优势,蓝藻在春秋季占优势。具有极强耐污能力的裸藻出现说明某些地方的水体可能已经受到污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藻类优势种季节性变化是一种演替,既有群落内部的原因,又有外部环境影响
B.湖泊中微生物可利用含N、P的物质成为自身物质或能量的来源
C.各个营养级能量的最终去向是散失在环境中
D.该湖泊生态系统中鱼类等捕食者的存在会降低物种多样性
【答案】D
【解析】藻类优势种季节性变化是一种演替,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A正确。微生物分解含N和P的废弃物成为自身物质和能量来源,B正确。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C正确。捕食者往往会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再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的存在往往会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D错误。
10.下列对古诗文中包含的生物学原理解释有误的是( )
A.“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条件反射过程
B.“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体现了生态因素对于藻类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C.“螟蛉有子,蜾赢负之”包含着两种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启发了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
【答案】C

二、非选择题(4×10=40分)
11.下图是长沙市开福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共有____________条因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鳙鱼和浮游动物是_______________关系。
(2)图中缺少能量输入和输出的途径。从能量的输入角度分析,还应补充___________,从能量的输出角度分析,还应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摇蚊幼虫主要以有机碎屑为食,且摄食量相当可观,由此推测,该生物在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 捕食和竞争
(2)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补偿输入的能量 各种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3)加速水体中物质循环和消除有机物污染
【解析】(1)图中共有4条因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分别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浮游植物→鳙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鲤鱼;浮游植物→鲢鱼。鳙鱼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同时与浮游动物共同竞争浮游植物
(2)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补偿输入的能量,输出的能量为各种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3)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速水体中物质循环,另外摇蚊幼虫主要以有机碎屑为食,可以消除有机物污染。
12.下面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狼和兔的数量波动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中因不同区域土壤湿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出群落的_____结构。
(2)图甲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未标明的能量流动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______________,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狼和兔的行为活动信息可被对方感知,以利于反捕食和捕食,这体现出信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多代选择的结果使反应敏捷的兔和跑得快的狼均得以生存,这说明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________。
【答案】(1)水平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3)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5)共同进化

(3)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狼和兔的行为活动信息可被对方感知,以利于反捕食和捕食,这体现出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狼和兔在多代的相互选择中,使反应敏捷的兔和跑得快的狼均得以生存,这说明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13.森林边缘和草原相邻的交错区是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态系统。在不同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于相邻群落均有所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发育好的群落交错区,生物有机体可包括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请回下列问题:
(1)交错区物种繁多,不同生物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__________稳定性。由于某种因素使得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短时间内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
(2)有人在草原开垦了一大片农田用于播种小麦,几年后该小麦地退耕还林,弃耕一段时间后,土壤表层有机质会逐渐___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若干年后,该土地上出现了树林,这种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演替。
(3)交错区中的某种小鸟取食野牛身上的寄生虫。小鸟在取食之前,常在野牛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野牛才安静地让小鸟取食。据此分析,小鸟和野牛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
(4)该树林中有—种小型杂食性哺乳动物,其食物中植食性昆虫占25%,植物成分占75%,若将其食物中植食性昆虫的比例提高到50%,则—段时间后,理论上该动物的数量为原来的____________(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答案】(1)抵抗力 负反馈调节
(2)增多 次生
(3)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4)13/22

(3)由题意“小鸟在取食之前,常在野牛面前舞蹈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可知:小鸟和野牛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4)设该种小型杂食性哺乳动物的食物比例由原来的植食性昆虫占25%、植物成分占75%调整为植食性昆虫的比例提高到50%前后传递给该种小型杂食性哺乳动物的能量分别为M和N,依题意则有:75%M÷10%+25%M÷(10%×10% )=50%N÷10%+50%N÷(10%×10%),解得N/M=13/22倍。
14.为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科研人员进行了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对放牧收益影响的探究.实验如下:用网围栏选取了四个牧草长势一致的放牧区分别施加轻牧、中牧、重牧和过牧(分别记为LG、MG、HG、OG)的放牧强度,每个放牧区又用电围栏隔成四个小区进行轮牧,并通过科学方法测定了相关指标.实验结果如下:
放牧强度
LG
MG
HG
OG
放牧绵羊数(头/hm2)
4
6
8
10
家畜牧草采食率*
0.62
0.69
0.80
0.85
绵羊平均增加生物量(kg/头)
84.7
71.2
55.0
33.6
家畜牧草采食率=采食量/牧草地上生物量
(1)在草地面积和放牧频率一定、放牧天数相同的条件下,可以用_______来控制自变量的实施。
(2)若放牧收益用绵羊增加的总生物量表示,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放牧收益最小和最大对应的放牧强度依次为_______,最佳放牧强度为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另选了四个放牧区进行不同强度下的自由放牧.在不同的放牧强度下,轮牧比自由放牧后的载畜量均有提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研究结果,为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草原放牧时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放牧绵羊数
(2)OG、HG MG 此放牧强度下,收益较高,且采食率较低有利牧草再生
(3)轮牧有利于牧草再生
(4)合理确定载畜量(放牧强度)、(划区)轮牧

(3)与自由放牧相比,轮牧使牧草有更多的再生机会。
(4)最优化的放牧措施为针对不同的草地情况合理确定载畜量并划区轮牧。

2018年高三二轮复习讲练测之练案――精准到位
新课标版生物
专题15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真题回顾
1.(2016年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2.(2015年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B
【解析】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大于其他食性鸟类,则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鸟类,B正确;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和数量,C错误;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捕食和躲避敌害,故为异种生物传递物理信息,D错误。
3.(2015年天津卷,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答案】D

4.(2016年海南卷,21)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
A.田螺 B.小球藻 C.大肠杆菌 D.草鱼
【答案】B
【解析】田螺、大肠杆菌、草鱼均属于消费者,不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小球藻具有叶绿体,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5.(2016年新课标Ⅰ卷,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前者具有全球性、可以被生物群落循环反复利用,后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二者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项正确,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是提高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项正确;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项正确。
6.(2016年新课标Ⅲ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7.(2015年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及分解者,D错误。
8.(2015年福建卷,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 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图中最长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所以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该食物网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两者同化量的比值,即(4200+3780)/31920=25%,B正确;太阳鱼的同化能量除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部分外,其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本题只有太阳鱼和下一个营养级鲈鱼的同化量,无法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量,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少了必要成分分解者,D错误。
9.(2016年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B

10.(2015年新课标Ⅱ卷,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 输出(散失);B错误。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还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由此可知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11.(2016年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B
【解析】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12.(2017年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3.(2017年江苏卷,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5)由图可知,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蛙处于第三营养级,猛禽与蛙类之间存在1个营养级,则该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处于该营养级的生物有蛇类、鼠类、肉食性鱼类等。
14.(2016年江苏卷,27)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15.(2015年海南卷,28)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_(填“间接”或“潜在”)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图中A表示_______,生物成分E表示______。生物成分F表示______,__表示初级消费者。
【答案】(1)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2)大气中CO2库 生产者 分解者 C
【解析】(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2)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是大气中的CO2库,E与A之间为双向箭头,说明E是生产者;C以E为食是初级消费者,B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各种生物的能量均流向F,且F能将生物群落中有有机碳分解为CO2释放到大气中,所以F是分解者。
16.(2016年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____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模拟演练
1.(湖北省稳派教育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B.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答案】A
【解析】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主要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或人类持续排污有关,A项错误;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一定会变小,B项正确;环境由差变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体现,C项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也就是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主要是化石燃料的过量燃烧,排放过多温室气体所致,D项正确。
2.(河南省天一联考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B.若人的作用消失,群落将发生初生演替
C.在该食物网中能实现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D.去除杂草、消灭害虫可提高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D

3.(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综生物试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所储存的能量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
C.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某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其物质总量会逐渐减少
【答案】A
【解析】分解者可以将各营养级的生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故其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所储存的能量,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对于捕食者来说有的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B错误;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可以得到来自系统外的物质和能量的补充,其物质总量不会逐渐减少,D错误。
4.(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套高考模拟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B.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C.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群落的结构是指不同物种形成的种群分布,不针对同一物种的分布,A错误;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种类的多少,而种群密度指的是同一物种在一个区域内的数量多少,二者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态系统具有稳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5.(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预测(1月)生物试卷)红脂大小蠢是一种危害油松的林业害虫,林业人员发现了一种以之为食的昆虫甲,并对昆虫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油松的受虫害程度需要确定单位面积内受虫害油松的数量,常用的调查方法为_________。调査发现,单一油松林比多树种混合林的受害程度要_________(填“轻”或“重”),说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_________有关。
(2)写出题中所涉及的食物链_________,昆虫甲属于第_________营养级。
(3)昆虫甲可以通过嗅觉找寻生活在油松树干中的红脂大小蠢,这种信息的传递属于_________(填“物理”、“化学”或“行为”)信息的传递。为了研究昆虫甲找寻食物的相关机制,研究人员用正己烷溶液分别提取了健康油松的挥发物A和受虫害后的油松挥发物B,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中毎组使用两种物质,每组实验随机选取50只昆虫甲,现察昆虫甲对这两种物质的选择,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笫三组
挥发物A
对照
挥发物B
对照
挥发物A
挥发物B
结果(只)
35
15
43
7
17
33
实验中的对照是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昆虫甲更趋向于_________(填“健康油松”或“受虫害油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样方法 重 营养结构
(2)油松→红脂大小蠹→昆虫甲 三
(3)化学 正己烷(溶液) 受虫害油松 油松遭受虫害后,能产生和释放某种吸引昆虫甲的化学物质

(3)通过嗅觉闻到的是气味,所以属于化学信息。由题意可知挥发物A和挥发物B都是用正己烷溶液提取的,所以对照组应是等量的正己烷溶液。分析数据可知昆虫甲更趋向于受虫害油松,这种原因可能是油松遭受虫害后,能产生和释放某种吸引昆虫甲的化学物质。
创新预测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生态系统中某个种群数量的增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通过秸秆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循环顺利进行
D.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仍然保持河水清澈,这说明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答案】C

2.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要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
B.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
C.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
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
【答案】A
【解析】富集作用是随着营养级越高含量会越高,由题意可知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而引发“痛痛病”,所以人类要预防该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A正确。丙营养级所含镉浓度最高,说明丙营养级最高,而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B错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必须有分解者,C错误。四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丁>甲+乙+丙,D错误。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草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河流受轻微污染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体现了河流的恢复力稳定性
C.人工湿地能消除污染、净化水源,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同深度有不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4.用经过处理后的鸡粪沼液来培养小球藻,可降低沼液中的氨氮、总磷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未摄入的能量
B.此生态系统中,小球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用鸡粪沼液来培养小球藻符合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小球藻制造有机物时所需的能量来自鸡粪沼液
【答案】C
【解析】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摄入的能量,A错误;此生态系统中,小球藻是生产者,B错误;用鸡粪沼液来培养小球藻,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符合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小球藻制造有机物时所需的能量来自光能,D错误。
5.下图为人工创建的一个简易生态农场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生态农场中所有生物构成__________,其中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
(3)每年输入农作物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农作物的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调查,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5kJ)如下表。
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农作物
185
75
21
58

17
10
1
3
据上表分析可知,农作物的净同化量__________。人从农作物和鸡中获取的能量是____________。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_。
【答案】(1)群落 分解者
(2)光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农作物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随秸秆等流入分解者
(4)1.1×107kJ 1.7×106kJ 16.76%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农作物的净同化量1.1×107kJ;人从农作物和鸡中获取的能量是1.7×106kJ;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6%。

2018年高三二轮复习讲练测之讲案――高效整合
新课标版生物
专题15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考向预测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高考前瞻
(1)考纲导读
生态系统的概念;简述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及其作用、食物链与食物网;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信息传递的形式,信息传递的特点,信息传递在生物中的具体作用。
(2)命题预测
预计2018年高考命题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考查侧重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关系,生态系统功能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内涵、运算方法、以及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常结合食物网和食物链,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考查。
(3)真题演绎
1.(2017年江苏卷,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D

2.要点整合
1.生态系统的成分
(1)成分及作用
成分
范畴
作用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生产者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消费者
主要指动物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
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2)相互关系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②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③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④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⑤由图示可知四种成分的关系分别是:①基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②桥梁:生产者、分解者;③主导(基石):生产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后面的营养级是消费者。
(2)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
(3)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3.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散失的途径是呼吸作用(代谢过程)。
(3)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可绘成能量金字塔。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能量流动的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7.碳循环

(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②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8.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形式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无机物→有机物,有机物→无机物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9.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

10.信息传递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能力提升
1.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①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是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细菌等。
②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③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也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蚯蚓)。
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
(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
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3.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路分析

消费者摄入能量(a)=消费者同化能量(b)+粪便中能量(c),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消费者同化能量(b)=呼吸消耗(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e)。
生长、发育和繁殖(e)=分解者利用(f)+下一营养级同化(i)+未被利用(j)。
所以有:①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②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③动物同化的能量与摄入量之间的关系: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一部分被同化。
4.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的识别
(1)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2)将上图换成字母,如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

①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不能写成“无机环境”。再根据A→C判断:C为消费者,剩下的D为分解者。
②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A、B、D的箭头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③图3——根据A与E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图解中的食物链是E→F→D→B。
5.巧判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信息交流。
4.精准例析
【例1】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荔枝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荔枝椿象重复上述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
B.平腹小蜂在该生态系统中位于第二营养级
C.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为互利共生关系
D.平腹小蜂、荔枝椿象、荔枝和龙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答案】A

【例2】如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生产者同化量往往小于消费者的同化量
B.图中④包含了三级消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答案】C
【解析】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消费者的同化量往往大于生产者的同化量,A正确;图中④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正确;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则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正确;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获得能量,且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没有能量进入下一个营养级,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用相关营养级的同化量计算,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D正确。
5.易错易混
1.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三个易混点
(1)绿色植物≠生产者:蓝藻是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而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的几点误区
(1)误区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只能是光能。由于生产者固定能量的方式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利用的能量是光能,但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是化学能,所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2)误区二:生物数量金字塔与能量金字塔完全一致。能量金字塔体现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所含总能量的关系,而生物数量金字塔体现的是营养级与个体数量的关系,所以生物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出现倒置的现象。
(3)误区三: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能量传递效率体现的是能量流动过程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不能随意改变;但能量利用率可以人为改变,例如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就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考向预测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1.高考前瞻
(1)考纲导读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区别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命题预测
预计201.8年高考命题会结合生态农业实例分析生态原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结合点,运用实例分析法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3)真题演绎
1.(2017年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 “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2.要点整合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5.两种类型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联系
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6.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7.全球性环境问题
(1)现在的环境问题

(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8.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价值:药用、工业原料、美学、科研价值等。
②间接价值:生态调节功能。
③潜在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
②易地保护。
③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④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3.能力提升
1.水污染类型的判断技巧
(1)根据污染成因判断
①若水中富含N、P等营养元素引起的污染,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水中富含有机物引起的污染,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引起的污染,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2)根据危害结果判断
①若湖泊中表现为水华,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异养生物大量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重金属、农药浓度高,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4.精准例析
【例1】外来物种入侵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下列哪项不是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A.大肆扩散和蔓延,迅速发展为优势种
B.降低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
C.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改变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答案】B

【例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戈壁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但恢复力稳定性高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C.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D

5.易错易混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4个易混点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3)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4)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辨析:某一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3个易错点
(1)从不同角度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基因(DNA)多样性(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生物性状多样性(体现生物多样性)
(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
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当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3)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