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 1微小世界(教材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六年级下 1微小世界(教材分析)

资源简介

课件29张PPT。《微小世界》单元解读实验小学 孙新良
联系方式:13511288622
sxl6006@163.com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本单元的名称是“微小世界”,和科学上所指的“微观世界”有所不同。教材的结构是什么? 围绕核心概念,按人类观察工具不断发展,视野越来越宽广的思路编写。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到生命世界。本单元教学内容结构示意图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
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
一个拓展学生观察范围的单元;
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单元;
一个有一定教学困难的单元。 本单元的特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点是拓展学生的认识视野,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独立研究和发现的能力。
学习用工具观察,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在知识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是开放性的,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希望有较多的发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要解决几个问题:1、观察工具
2、观察兴趣
3、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教 学 建 议1.放大镜《放大镜》一课的教学,学生要形成以下科学概念:
 ⑴ 放大镜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更小部分的更多细节;
 ⑵ 和放大镜形状类似的物体也具有放大的功能。
(3)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拓展活动 观察报纸上的画面,亮处的点和暗处的点有什么不同?
同样的钢笔或毛笔在不同的纸上留下的笔迹有什么不同?
颜色水在不同的纸上浸润的情况?
观察钢笔的墨水从哪里来?认识放大镜的作用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选用昆虫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
1、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有着十分丰富的观察内容;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分布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机构和生活习性。
2、学生对昆虫很感兴趣,但对昆虫知识掌握得不多,有必要近一步观察、学习;小学生对昆虫始终有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透明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已经对昆虫有了一定的接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要求。
3、许多昆虫由于身体较小,要用放大镜观察。《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课的教学,学生要形成以下科学概念是比较开放的,如学生将对昆虫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联系或昆虫的生活习性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究; 第一步在课堂上观察昆虫身体和部分器官--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这些器官能反映昆虫的主要特征,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2) 第二步选择一至两种昆虫在课外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跟踪观察。同时要求观察前分小组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 课本上列举了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一个范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是对蚜虫和草蛉进行比较深入的跟踪观察。观察者从蚜虫和其天敌草蛉的肢体、进食、伪装等几方面,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的记录、描述。3.放大镜下的晶体《放大镜下的晶体》一课的教学,学生要形成以下科学概念:
自然界中许多物体都是晶体结构,晶体具有一致的几何形状; 许多晶体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才能看到。
自然界中很多物质都是晶体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上去观察,晶体是他们第一次从物质的细微结构角度进行观察。
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物质,会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这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选择“晶体” 内容的意义第一部分是初识晶体,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食盐、白糖、碱面晶体。
第二部分自制晶体。指导学生用白糖、食盐、碱面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并观察晶体。
活动“观察美丽的晶体”,教学时一般采取课前教师搜集、制作好各种晶体,学生们课上进行观察和描述。如果学生们能够亲自观察到晶体的结晶过程,会使学生们对晶体的理解更加深刻。4.怎样放得更大《怎样放得更大》一课的教学,学生要形成以下科学概念:
 ⑴ 两个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⑵ 科学家设计并使用显微镜来拓宽观察领域、开展对更多问题得研究;至关重要的两个问题观察工具;(自制显微镜)
使用方法;(有显微镜)
5.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本课学生们要形成的科学概念是比较开放的:观察前的准备 指导观察的方法 对使用显微镜观察,教材上没有专门的作为新课学习,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包括如何培养、制作显微镜下的标本,以及如何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其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对较厚不便于观察的物体,如植物果实、根、茎、叶等,需要制作切片(课文13页是以洋葱为例介绍制作切片的制作方法)。 教材通过指导学生亲身观察和体验,经历从眼睛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用显微镜的观察,并对三种不同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交流发现的成果。体会到由于观察工具(即技术)的进步,能使人类看到的范围扩大,能发现紧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通过简单的光学知识,了解到科学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于产生更好的仪器和技术。如放大镜和显微镜实际上是运用了凸透镜放大及成像的科学原理。如何上这样的课内容多,内容离学生生活远,教师可讲的多,学生的活动少。如何上这样的课?
策略有哪些?如何上这样的课策略有哪些?
1、多媒体辅助

2、教师的精彩讲解
6.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二)一、本课是观察生物的细胞:
1、叶细胞中的叶绿素
2、叶表皮上的气孔
3、血液细胞
4、口腔上皮细胞
5、苔藓类植物细胞
二、细胞的作用
7.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本课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怎么观察——制作标本
怎么制作——书本17页
二、认识几种微生物——变形虫、草履虫;
鼓藻、船形硅藻
三、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发现了微生物,从而 促进了医药、食品、农业等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2、馒头、面包疏松多孔,是因为酵母菌对面团的作用。
3、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看不见的物质,其中蕴含着许多秘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将了解越来越多的物质的秘密。8、微小世界和我们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使人们渐渐的认识到微生物的人类的帮助和危害。 给学生打开一个全新的微小世界,让他们产生兴趣,增强好奇,增加了解,体会到工具和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感动于人类在微小世界中取得的成果,是我们的任务。 预祝我们的老师自己先走进神奇的微小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学生打开通往微小世界的大门,使他们能在那里领略人类智慧的光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