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6张PPT。这两幅画像画的是谁?√皇权膨胀三司互不统属,分权鼎立,遇到大事,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结果: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中国历代王朝对地方的管理秦朝:郡县制汉朝: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元朝:创建行省制度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2、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材料体现了哪项措施?原因是?①丞相胡惟庸专权(直接原因)②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历史原因)③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为了强化皇权(根本原因)2、设殿阁大学士,后来逐渐形成内阁制度。资料 没有丞相,所有的中枢政务集中到皇帝一个人身上。以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为例,内外诸司奏疏共1660道,涉及3391件事情。平均计算,朱元璋每天要阅读207份奏章,处理423桩政事。 小贴士:内阁制的特点(1)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2)是帝王的秘书机构,辅佐皇帝决策,但最高决策权被皇帝垄断。(3)处理的事物一般是日常文件。(4)内阁没有法定的地位。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同时也使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探究思路(1)朱元璋是用什么办法做到对大臣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的?朱元璋让锦衣卫兼做秘密警察,负责监视、侦察臣民的言行,以便随时掌握官吏的活动,惩治他认为不忠顺的官吏。 后来,明朝皇帝又陆续建立了专门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由宦官负责,可以不经过正常的法律程序,肆意侦察、逮捕、审讯臣民。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4、设立“廷杖”制度。官员违背了皇帝的意旨,会有什么结果?1519年,群臣劝说皇帝不要到江南游玩,皇帝大发雷霆,对劝阻的146名大臣加以杖责,结果打死了11人。 ●廷杖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明朝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皇 帝军机处军机处君主集权强化的标志 (雍正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1622年,努尔哈赤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令八旗旗主即八大贝勒“共治国政”,参加后金的决策会议,共同处理军国要务。第二年,又设八大臣以辅佐之,称议政大臣,与八大旗主一起议政。1637年,最后确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央辅政机关的地位。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隆宗门内军机处军机处内景军机处的设立1.设置时间选调亲信组成2.特点雍正时期乾隆帝时,彻底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跪受笔录保密性强,效率高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3.地位最高权力机关3.性质办事机构 军机处虽然是最高权力机关,却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皇权发展到顶峰。温馨提示 对于强化皇权的历史影响,要结合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用辩证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既看到皇权建立初期和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在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随着君权的高度强化,它在妨碍社会进步方面的消极作用。 君权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②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消极:①造成皇帝个人专断,随意性,易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②制约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思想专制,扼杀人才发展,造成文化的落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