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目标:1、了解“一五”计划。2、了解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3、了解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情况。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教学难点: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教学过程:复习:1、毛泽东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形象地比喻为 三条方针。 2、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2·1·c·n·j·y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 政府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内容: 4、万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参与国、中国代表) 时间: 地点: 参与国: 中国代表: 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5、你知道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出席的国际会议吗?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授: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建设。2.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21教育网3.开始: 年。说一说:实现工业化对于国家和民众有什么意义?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条件,是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21·cn·jy·com二、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1.“一五”计划的实施(1)集中力量加强 重工业基地建设。(2)加强华北、中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新工业基地建设。(3)交通、电力和棉纺织工业等方面的建设也大规模展开。2.成就:到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3.影响: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奠定了初步基础。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时间:地点:2.内容(1)通过了《 》。(2)选举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 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大会决定 为国务院总理。3.意义(1)标志着 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www.21-cn-jy.com(2)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伟大变革。说一说:29页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与时间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1954年30页材料阅读“一五”计划期间,人民的生产热情和创造精神为什么会如此高涨?1、新中国成立,人民政治地位提高。2、社会主义改造和制度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改变旧中国的状况具有很大的号召力。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强大感召力。练习1.某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有关“一五”计划的系列知识卡片,下列卡片内容错误的是( )A.制定目的:发展国民经济B.时间:1953—1958年C.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D.取得成就:工业指标超额完成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然而,短短几年间就生产出了第一批自己的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这主要得益于( )21cnjy.comA.推行了土地改革B.中共八大的召开C.实施了“一五”计划D.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贯彻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A.推动了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B.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D.是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实现的4.促使下图中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因素有 ( )1952年与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①“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②工业生产“以钢为纲” ③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④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5.《人民日报》在某篇文章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中共七大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6.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右面的邮票反映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它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2)材料一充分说明了什么?(3)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材料中的这部宪法为什么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2.C 新中国成立后在短短几年间就生产出了第一批自己的汽车,这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3.C “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工业基础得到加强,工业门类得到健全,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4.C 图表反映了“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的变化,②与题意不符,工业生产“以钢为纲”是在“大跃进”时期。5.C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故选C项。6.A 根据邮票中文字注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知,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参考答案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3)从这部宪法的制定过程和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是经由全国人民讨论修改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这部宪法还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肯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原则,从法律上肯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它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