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2018届九年级自主招生模拟(二)社会思品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2018届九年级自主招生模拟(二)社会思品试题

资源简介

社会思品模自主招生考试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选错、多选、不选均不得分)
1、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初期,国际社会多采观望态度,只有某国,因中日开战,得以免除来自日本的牵制力量,基于其自身的战略利益,不但派遣军事顾问团及空军来华,并多次提供巨额贷款。“某国”是:( )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德国
2、一则文告呼吁:“现在帝国主义与国民党联合起来,向我们进攻,我们唯一的出路不只是继续罢工、罢课、而且还要扩大。我们得组织力量,武装自己,把帝国主义的海陆空军驱逐出中国,才有生路。”这份文告最可能是:( )
A.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清军的呼吁 B.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剿共时期中共的说法
C.20世纪50年代,建国以后中共的建国蓝图 D.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的传单
3、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
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4、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5、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6、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在其著述中提到“先前旧政权的消失岛其说是通过外部压力,不如说是通过内爆的过程,即放内部瓦解。因为没有面对强有力的内部抵抗或外部干涉的威胁,‘革命’可能是和平的。但是所引发的社会动荡是革命性的,因为这些动荡瓦解了现存的政府,并引起急剧的、突如其来的改变。”帕尔默评论的是 ( )
A.北美独立战争 B.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C.日本明治维新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7、M市政府根据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报告”作了多处修改,然后提交人民代表大会表决,由此可见
①人大代表拥有审议权和质询权 ②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
③政府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④人民代表大会对人大代表负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就要求长江经济带发展应该 ( )
①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②把沿江大开发作为工作重点
③把经济增长放在优先位置 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近期,讲述中国故事的电视剧《琅琊榜》不仅在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电视台热播,而且登陆亚洲、非洲、北美等地的电视剧网站,受到亿万外国观众的热捧。由此可见(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处播的重要手段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12.杭绍台城际高铁项目,由数家私有资本控股企业、中国铁路总公司、浙江省交通集团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设。这种投资模式将
①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②提高国有经济地位
③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公正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④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非选择题(共两题,共30分)
1、聚焦立法,感悟法治。(10分)
材料一:法治是一种理念。启蒙思想家认为:要求孤儿参加强制劳动的法律是不正义的。习近平指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指保护某些部门利益的倾向)、争权诿责(争权夺利,推脱责任)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地方利用法规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1)联系上述材料,从社会正义的角度指出怎样的法律是好的法律。(4分)
材料二:法治是一种制度。《立法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2)《立法法》的上述规定包含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哪些道理 (6分)
2、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由20国成员组成,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其工作机制是由秘书处来协调集团工作和组织会议。它的成立旨在通过对实质问题的讨论和协商,以寻求合作并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集团的GDP占全球的90%以上。2016年G20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峰会将“创新增长方式”列为重点议题,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根据材料简述杭州G20峰会对浙江及世界经济的意义。(6分)
3、“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 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
请运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基本论断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可以围绕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展开评论;也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论断。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4分)
参考答案:
单选题:1—5 CBCDA 6—10 DCBBD 11—15 CCBDC
非选择题:
1、(1)好的法律应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
(2)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有利于浙江经济的创新转型,提高浙江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有利于国际社会在经济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和合作。增强全球经济的创新活力,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3、①赞成“冲击——反应”模式。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
②反对“冲击——反应”模式。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③ “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中国19世纪中期以来的社会变化,虽然有西方的影响,但主要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
观点一参考答案
赞成“冲击—反应”模式。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或者阐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加紧侵华步伐,从而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些封建士大夫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惊醒,于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惊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面临“外患”危机,为挽救清王朝自身的统治,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以“自强”和“求富”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技术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工业化或现代化)的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随后加紧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清政府彻底暴露了其软弱腐败的真面目并最终沦为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工具,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不甘屈服的中国人认识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救中国,于是民族资产阶级在先前学习西方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最终仿照西方创制了新法律、编制了预算、改革了教育和社会习俗,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会议拒绝中国政府代表的合理要求,践踏中国的主权,消息传到国内,青年学生群情激愤,并掀起了五四运动,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着手从文化和思想上改造中国,并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
可见,在西方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或:
材料认为中国社会内部自身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动力,西方的冲击促使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我赞同这个观点。
首先是经济方面,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冲击并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艰难发展。
其次是政治方面:鸦片战争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都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中西的不断接触,这种新政体的探索实践便不断在中国上演,甲午中日战争后,使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加剧,面对西方冲击,资产阶级维新派实施维新变法,试图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实现富国强兵;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还有思想文化方面:启蒙运动以来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先进思想在西方传教士影响下不断冲击中国的传统思想,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抵抗派开明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突破传统观念,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维新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发了人们的思想。
综上所述,在受到西方各方面的冲击下,中国产生了一系列的回应,这种“冲击—回应”促使中国社会文明进程不断加快。
观点二参考答案
不赞同“冲击——反应”模式,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是国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割地赔款等切肤之痛仍无法让清政府改革进取,即使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没有付诸实践。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剿发捻,勤远略”,在洋务派的推动下,洋务运动兴起。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它终究是保卫传统体制。
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与之相应的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代表上层的维新派和其他主张变革的官员、士人在变法的旗帜下结合在一起,展开了一场旨在变法图存的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创制新法律、编制预算、改革教育,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代表其中下层的革命派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为此展开武装暴动,传播革命思想,建立革命团体,最终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但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独裁,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近代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觉醒,与此同时,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空前壮大,这些促使五四运动爆发,知识分子着手文化与思想革命。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中国近代社会内部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变化的结果,是中国国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观点三参考答案
“冲击——反应”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缺陷。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是内外因素共同促成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为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中国开始步入工业化进程。
甲午战争的炮声惊醒了酣睡的中国,随之而来的《马关条约》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另一方面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和其他主张变革的官员、士人结合在一起,展开了一场旨在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八国联军的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清政府在完全沦为“洋人朝廷”的同时,内部的守旧势力亦遭到沉重打击,革新势力乘机抬头。于是,慈禧太后的一道诏谕宣告了清末新政的开始。在清末新政期间,围绕着“集权”与“分权”,清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地方实力派与立宪派之间矛盾重重,而下层百姓也因新政事业的开展而颇多怨气。与此同时,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各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各地武装起义相继爆发,最终武昌的一声枪响,清政府的统治被推翻,延续二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告结束。
一战后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的合理要求遭拒,消息传到国内,青年学生群情激愤,加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这些促使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可见,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既与外在因素有关,也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积极开展救亡图存的结果。以“冲击—反应”模式来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忽略了中国社会内部因素所起的作用,是片面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