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感悟与探寻——对近两年科学学业考试实验探究题的命题趋势的解读一、命题指导思想:初中毕业生科学学业考试以“立足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9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为依据,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所规定要求的程度,为确定学生的初中科学学业水平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学业考试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进与完善,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试题加强了对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实验题既要考查基本技能,又要考查学生的实际的实验探究能力。重视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从科学本质上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探究性试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倡在新的情景中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努力避免将科学探究分分解为生搬硬套的知识和按部就班的程序进行考查的偏向。二、主要考查目标:实验探究题的考查目标主要有1、学生针对一些现象提出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或针对具体的科学探究情境概括探究问题的能力。2、学生针对科学探究问题概述可检验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3、学生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或针对提供的具体探究过程,推断其实验方案合理性的能力。4、学生根据探究问题和假设,分析、处理多种信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能力。5、学生根据有效信息推断结论和评价的能力。6、学生运用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解释、说明探究过程和结论的能力。等等。所以说,实验探究题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充分体现学科的本质。附录1:2009年浙江省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说明考试目标三、07、08年各市优秀试题例举(这里主要选取实验探究题):各市试卷非常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而且越来越重视,这足以形成这两年科学试卷的特色和亮点。附录2:2007年(表1)、2008年(表2)试卷中出现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例1(07丽水卷第33题)小洋从资料上获悉:FeCl3溶液对过氧化氢(H2O2)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由于FeCl3的水溶液中含有Fe3+、Cl-,于是,她对“到底是FeCl3溶液中的哪种微粒对过氧化氢(H2O2)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展开了探究,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催化分解H2O2的是FeCl3溶液中的Fe3+;猜想二:催化分解H2O2的是FeCl3溶液中的Cl-。请你帮助她完成实验报告: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向盛有5 mL5%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HCl,并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 无明显现象 (2) ▲向盛有5 mL5%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1) ▲ ,并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 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1)Fe(NO3)3(硝酸铁)[或Fe2(SO4)3(硫酸铁) ](2)对过氧化氢(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的不是Cl-,而是Fe3+ [或对过氧化氢(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的是Fe3+, 而不是Cl-]】【评析】本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向学生提供了在学习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情景,由学生直接体验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对实验探究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思考,使学生感知到实验探究的趣味性和现实性。设问一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设问二让学生通过探究中的实验现象分析作出结论评价,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益,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实验探究中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方法。例2(07宁波卷第42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喝剩的茶水中茶叶发霉的现象,这是因为霉菌能从茶叶中获取自身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在适宜的条件下不断生长与繁殖的结果。(1)霉菌是一种真菌,从生态系统组成的生物成分来看,霉菌属于▲ 。(2)某同学为了探究霉菌生长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A、B装置放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对照,通过实验可得出霉菌的生长与繁殖跟▲ 有关。(3)为了进一步探究水分对茶叶上的霉菌生长与繁殖的影响,你的实验设计是▲ 。AB【(1)分解者(2分)(2)空气或氧气(2分)(3)将相同的干燥茶叶两等分,并将其中一份用水湿润(无菌)(1分),将两份茶叶置于相同的适宜的环境中,观察比较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情况(1分)(其他合理表述或图解,按以上标准给分)】【评析】本题的素材取自于生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为贴近。该题涉及到一些基础知识的考查,答案可通过分析实验给出的信息得出,考查的是学生利用题干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本题涉及到的探究过程技能包括对照,观察,实验设计等。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至少应包括问题、假设、可操作性定义、变量分析、实验步骤等要素。例3(07丽水卷第32题)小静饲养黄粉虫作为观赏小鸟的饲料,黄粉虫原是粮仓中的有害昆虫。她在饲养中发现,铺在养虫盒子里的泡沫塑料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是黄粉虫会吃泡沫塑料吗 实验一:她把黄粉虫分为两组进行喂养,甲组只喂麦麸和菜叶,乙组加喂塑料餐盒片。发现黄粉虫确实会吃塑料餐盒。实验二:她又对塑料餐盒片和乙组黄粉虫的粪便做了实验,现象如下:实验内容 静电吸附 燃烧 浸水 气味塑料餐盒片 能 能 漂浮 无粪便 不能 不能 下沉 腐败臭味请回答:(1)黄粉虫在分类上属于 ▲ (填“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2)实验一的假设是 ▲ ;(3)实验二的现象说明 ▲ 。【(1)无脊椎动物(2)黄粉虫会吃泡沫塑料(3)黄粉虫能消化泡沫塑料(答案中含有“分解”意思的就给分)】【评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利用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方法和现象作出假设,并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例4(07金华卷第29题)小红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次序已打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1→3→2→ ▲ →5 。(用上图中的数字序号排列)(2)小红的操作步骤完全正确,那么在上图5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1)7→4→6 (2)照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不显蓝色】【评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预测和推测等能力。关于光合作用的内容,在课堂上讲的比较多,这道题没有按照传统的思路来考查知识点,比如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及经典的实验过程,而是从探究的角度出发,侧重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是值得提倡的。例5(07绍兴卷第33题)小明发现:同学们做引体向上活动时,双手握杠间距有以下几种情况:有比肩宽大的,有与肩同宽的,也有比肩宽小的,如图甲。那么,这几种握杠方法的“省力“程度一样吗?爱动脑筋的小明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并完成了以下实验:用两根相同的橡皮条系上重物挂在水平杆子上,如图乙,改变橡皮条在杆上所挂的位置,并观察每次橡皮条的长度。结果如下表:实验序号 1 2 3 4 5橡皮条在杆上所挂的点 A、J B、I C、H D、G E、F橡皮条的长度 较长 稍长 最短 稍长 较长根据实验回答:(1)小明同学的猜想是 。(2)实验结果表明,橡皮条系在杆上的 位置时,橡皮条的拉力最小。(3)本实验中,橡皮条的长度除与系在杆上的距离有关外,还与 有关,如要进一步探究橡皮条拉力与在杆上距离的数量关系,则需要添加的实验器材有: 。【(1)可能双手握杠的间距与肩同宽时最“省力”或可能双手握杠的间距比肩宽大时最“省力”或可能双手握杠的间距比肩宽小最“省力”等(合理答案均可)(2)C、H(3)重物的质量或重力 弹簧秤、刻度尺等】【评析】本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较完美结合的科学探究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强化科学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十分有益,让生活变得更符合科学。本题侧重地考查了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实验结果作出推测的能力。试题的情景是常见的、学生熟悉的,但要探究的设问对学生来说是新的,对重视探究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例6(07金华卷第34题)小强看到在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工人要将油桶搬运上汽车,常常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小强想:为什么不直接将油桶抬上车呢?难道这样做可以省力吗?小强带着疑问去查阅有关资料后了解到:用斜面搬运同一物体时的推力大小跟斜面长度、斜面高度、斜面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小强根据以上查阅的资料提出了一个探究的问题:沿斜面推力的大小与斜面的长度有什么关系?(1)你认为小强探究搬运同一物体时沿斜面推力的大小与斜面长度的关系时,应控制变量有 ▲ 。(2)小强选用了一把弹簧秤、一块8N的长方体重物、五块长度不同的由同种材料做的光滑木板,按如下图所示进行了实验,实验时控制斜面高度为 0.2m不变。实验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次数 物重G/N 斜面高h/m 弹簧称示数F/N 斜面长L/m1 8 0.2 4.0 0.42 8 0.2 2.0 0.83 8 0.2 1.6 1.04 8 0.2 1.0 1.65 8 0.2 0.8 2.0分析实验数据,小强得到的结论是: ▲ 。(3)下列四个图中,你认为哪个图能正确表示F与L的关系? ▲ 。【(1)“斜面高度、斜面粗糙程度”(少一个扣1分)(2)“斜面越长越省力”、 “力F与斜面的长度成反比”或“F=Gh/L”(3)B】【评析】本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知识与实际情景相结合的真实素材,信息量比较大。主要考查变量控制、数形转换、实验设计等技能,考查从获取的实验数据中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等科学思维方式。数据处理是本题的一个亮点。试题的难度层层递进,第三问的难度最高,有较好的区分度。本题对科学教师的教学也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使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拓展、知识的迁移,减少机械性的记忆和操练。例7(08绍兴卷第19题)根据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如图甲)的实验事实,某同学对地磁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个假说:地磁场是由绕地球的环形电流引起的。下图乙中符合他假说的模型是【评析】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对这方面内容的考查是科学学业评价的一个热点。本题以教材中的一个实验现象为情景,结合了有关科学探究中“假说”、“模型”等重要的概念,设计了四种地磁场的电流假设,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科学假设和创新并不神秘和困难,关键是敢于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试题源于课本而不拘泥于课本,命题角度创新又能把握好难度,值得借鉴。例8(08衢州卷第32题)用菊花冲泡菊花茶时,某同学发现菊花的花瓣会变成浅绿色。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花色素发生变化的缘故,并不影响菊花茶的品质。后来该同学又发现用不同的水冲泡菊花时,变色的情况又不同。为研究这一问题,他开展了探究活动。冲泡菊花的水 煮沸的井水(弱碱性) 煮沸的纯净水中滴有白醋 煮沸的纯净水变色情况 变浅绿色 变浅绿色 几乎不变色(1)他按一定的步骤进行了探究实验,其结果如下表:试分析,实验前该同学建立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2)该同学猜测花瓣变绿快慢还与水温有关,他在进一步实验时设计了下表,请在表中“ ▲ ”处填上合适的项目。水温(℃) 70℃ 80℃ 90℃ 100℃_______________【(1)菊花变浅绿色与水的酸碱性有关(2)变色所需时间】【评析】本题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科学探究问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理解生活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本题重点地考查了学生建立假设、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变量的能力。试题的情景是常见的、学生熟悉的,但要探究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新的,对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例9(08衢州卷第33题)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某人设计了四个不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各装置中地下部分都处于相同环境的盆中,地上部分所处的都是透明的封闭容器。(1)为了达到本实验的目的.应比较装置______________(填装置编号)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2)以装置①、装置④来进行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是_______________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的。请说明具体的理由:_______________ 。【(1)①与②(2)不合理。装置①和装置②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评析】实验设计题是科学试题中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科学探究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一类试题。本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方法和现象进行实验设计并说明具体的理由,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利用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应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类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10(08丽水卷第31题)菊花一般在秋天开花。影响菊花开花的生态因素是什么?科学兴趣小组对“菊花是否开花与日照长短的关系”进行了探究。(1)作出假设: ▲ ;(2)进行实验:取十盆大小、长势都差不多且未开花的菊花,放在其他环境条件都适宜且相同的地方,其中五盆放在日照时间短的地方,另五盆放在日照时间长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开花情况。该实验的主要变量是 ▲ ;(3)如果他们的假设成立,观到的现象应是 ▲ 。【(1)菊花的开花可能受短日照的影响(或菊花可能在日照时间短时开花)或菊花的开花可能受长日照的影响(或菊花可能在日照时间长时开花)(2) 日照时间长短 (或日照长短)(3) 放在日照时间短的地方菊花开花,放在日照时间长的地方菊花没有开花或放在日照时间长的地方菊花开花,放在日照时间短的地方菊花没有开花。(答案要与假设对应,否则此题不给分)】【评析】本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素材取自于实际生活,问题情景非常自然,这有利于学生在问题情景中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问一考查了学生作出假设的能力,设问2考查了学生根据假设来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能力,设问3考查了学生进行科学预测的能力。试题选材简单,立意新,形式好。例11(08丽水卷第34题)小华对奶奶使用的 “氧立得便携式制氧器”(如图1),产生了兴趣,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了它的原理(如图2):制氧剂甲是一种白色固体,催化剂乙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甲剂与乙剂在反应仓中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制造出氧气。【查阅资料】过碳酸钠是白色颗粒状固体,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可用于制取氧气。【提出问题】甲剂的化学成分是过碳酸钠吗?【实验与结论】小华把甲剂和乙剂带到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验证出甲剂是一种钠盐后,接着进行以下实验:(1)用甲剂和乙剂制取氧气。根据上图2原理,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需要上述仪器中的 ▲ (填字母);(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出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这是利用了氧气▲ 的性质;(3)取少量上述反应后的溶液,加入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得出: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 ▲ 离子;(4)通过实验,小华得出结论:甲剂就是过碳酸钠。小华的结论表述不够准确,准确的结论应该表述为 ▲ 。【(1)B D E (漏选不给分)(2)密度比空气大和助燃性(答对一点给1分)(3)CO32-(碳酸根或碳酸氢根)(4)甲剂可能是过碳酸钠或甲剂中含有Na、C、O三种元素】【评析】本题通过生活中实例设计科学探究问题。主要考查实验仪器的选择、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和检验方法,通过实验现象判断物质,及对实验结果的表述,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表达能力。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进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例12(08嘉兴卷第30题)课外活动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大家分组进行探究。某小组讨论后认为可能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植物生长.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说明:所用的花盆和植物相同.+号的数量表示浇水量的多步或光照时间长短。花盆编号 土壤种类 浇水量 光照时间长短1 壤土 +++ +++2 壤土 +++ ++++3 沙土 +++ +++4 ------ ----- -----(1)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1、2号花盆的其它因素都是相同的,惟一不同的因素是 ▲ 。(2)仔细分析1号与3号花盆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 ▲ 。(3)为了通过与1号盆的比较来确定浇水量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请你参照上表的方法对4号盆的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何作出设计。(4)由于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向2、3号花盆中同时浇一定量的水,则从盆底流出水分较多的是 ▲ 号花盆。【(1)光照时间长短(写光、光照。光照时间也可)(2)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只要浇水量不同.其他变量相同均可】【评析】本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知识与实际情景结合的科学探究问题。考查了学生控制变量、实验设计、预测等科学探究过程技能,以及运用这些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是值得提倡的。※例13(08宁波卷第39题)某科学研究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来研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大小与滑动变阻器阻值大小之间的关系。已知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20Ω,滑动变阻器R1上标有“3A 50Ω”字样。小科和小敏分别测得表l和表2中的数据(第一次实验数据都是在刚闭合开关时测得)。表一实验次数 l 2 3 4 5电流表示数/A 0.60 0.48 0.40 0.34 0.30电压表示数/V 0 2.4 4.0 5.1 6.0表2实验次数 1 2 3 4 5电流表示数/A 0.17 0.20 0.24 0.26 0.30电压表示数/V 8.6 8.0 7.2 6.8 6.0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第39题图)(1)其中_______同学的实验操作不规范,不规范之处在于_______;(2)电源电压是多大?(3)分析上述数据小科认为: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随着滑动变阻器阻值的增大而增大;小敏认为: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随着滑动变阻器阻值的增大而减小;小思却认为:她们的结论都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成立……。你认为小思所说的“一定的条件”分别指什么?【(1)小科 (1分)接线时,没有把滑片移到接入电路电阻阻值最小处(或最右端) (1分)(2)U=U0+U变=I0R0+U变=0.60A×20Ω+0v=12.0v (2分)(按其他组数据计算,正确的同样给分)(3)当R变≤R0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随着滑动变阻器阻值的增大而增大;当R变≥R0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随着滑动变阻器阻值的增大而减小。】【评析】本题(“分析计算题”)本质上是一个实验探究题。把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考查结合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之中,考查了学生运用电学的相关知识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归纳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考查了对电功率这一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一道计算要求不高但科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符合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其亮点之一是渗透了科学的结论都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科学本质观。四、启示:1、纵观近几年的实验探究题,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避免了探究形式上的浅薄,折射出科学探究应有的理性思维,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本质,这必将对初中科学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凸显实验,注重体验;呈现问题,激发探究;重视过程,指导方法(另见初中学科教学建议·科学),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2、在科学复习教学中重视加强科学探究的研究与教学,加强实验探究题的研究与教学[省教研室的2008年各市科学试卷评析中的最后一句都是同一句话,但是这句话的表述不完全相同,10同1异:除衢州卷以外的10份试卷——“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方面的考查”;衢州卷——“在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方面可进一步加大考查的力度”,只有衢州卷这一份试卷的评析是这样表述的!]建议:胸中有“本”——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资源,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心中有“纲”——学透课标,忠实于课标;熟悉考试说明。目中有“人”——了解学生,激发内驱力;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手中有“法”——抓主干知识的落实,抓思维能力的培养,抓全面质量的提升。各位专家、各位老师:09年中考的帷幕即将拉开,我们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正确的复习方向+扎实的复习过程+良好的应考心态=中考的圆满成功!谢谢大家!附录1:2009年浙江省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说明考试目标2009年浙江省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说明考试目标(一)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单元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科 学 探 究 ▲1.提出科学问题 ①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并提出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 b②概述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b③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b▲2.进行猜想和假设 ①根据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b②通过思考提出可检验的猜想或假设 b③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猜测与假设 b④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b▲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①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根据相关的实验原理,列出探究实验所使用的相关材料、仪器、设备等,设计相关实验方案,画出相关装置图。 c②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对所研究的问题中的各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无关变量)进行确认与分类,应用控制变量方法来设计实验。 c③将变量转化为可感知、可量度的事物、现象和方法(行为),说明在实验中如何测量一个变量,说明需要“做什么”和“怎样做”。 c④理解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b▲4.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①说明事物具有可辩识的特征和属性 b②能使用基本仪器(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仪、星图、普及型天文望远镜)进行安全操作。 b③依某一属性(或规则)进行有计划的观察;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进行一系列比较和测量观察,能针对变量的性质,采取合适的测量策略。 b④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 b⑤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b▲5.检验与评价 ①将证据和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 b②区别和预测结果不一致的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 b③对探究过程和证据获得方式、方法、过程作出合适评价,能说明反常结果和证据的不可靠,或解释证据是否充分支持结论。 c④对观察和测量的精确性作出评价,能提出增加证据可靠性或获得进一步证据的相关探究的具体改进建议。 c⑤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 b▲6.表达与交流 ①对所提出的问题、研究的内容、观察到的事物作出有条理的的、科性学的概述。 b②运用文字、符号、图表、模型等解释并概括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c③理解表达和交流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b附录2:2007年(表1)、2008年(表2)试卷中出现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表1—1 试卷中出现的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卷别 观察 分类 预测与推测 模型 制作图表 对照 测量 应用数学 时空关系温州 6(2) 4(1) 4(1) 2(1) 2(1)杭州 4(1) 7(3) 1(1) 4(1) 4(1)宁波 3(1) 5(2) 4(2) 2(1) 2(1)嘉兴 3(1) 4(1) 15(6) 2(1) 6(2)衢州 13(4) 2(1)金华 8(3) 4(1) 2(1) 2(1)湖州 12(4) 2(1) 2(1)绍兴 14(5) 2(1)义乌 8(2) 6(2)丽水 2(1) 15(5) 4(1) 4(2) 4(2)台州 3(1) 2(1) 28(7) 4(1) 2(1) 3(1)★括号外表示分值,内表示题数。表中的数据,统计时可能会有误差,仅供参考。表1—2 试卷中出现的综合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卷别 猜想与假设 实验设计 控制变量 实验 数据解释 下操作性定义温州 2(1) 2(1) 35(6) 35(7)杭州 19(7) 12(2) 1(1) 38(5) 9(4)宁波 2(1) 12(4) 24(4) 20(6)嘉兴 7(3) 2(1) 49(8) 11(3)衢州 12(4) 15(5) 39(6) 14(4)金华 2(1) 5(1) 2(1) 60(7) 16(5)湖州 5(2) 29(4) 11(3)绍兴 2(1) 2(1) 2(1) 47(7) 17(5)义乌 10(2) 35(9)丽水 9(4) 8(4) 51(9) 23(6)台州 2(1) 6(2) 2(1) 70(9) 33(9) 4(1)★括号外表示分值,内表示题数。表中的数据,统计时可能会有误差,仅供参考。表2—1试卷出现的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卷别 观察 分类 预测与推测 模型 制作图表 对照 测量 应用数学 时空关系温州 2(1) 4(1) 16(6) 4(1) 2(1) 2(1) 24(7) 7(2)杭州 25(7) 3(1) 1(1) 17(6) 2(1)宁波 3(1) 16(5) 3(1) 2(1) 2(1) 3(1) 24(7)嘉兴 8(2) 23(7) 8(3) 16(6) 6(2)衢州 3(1) 21(6) 4(1) 4(1) 6(2) 25(4) 7(2)金华 3(1) 3(1) 3(1) 3(1) 6(2) 33(7)湖州 3(1) 7(3) 11(4) 3(1) 19(7) 2(1)绍兴 3(1) 21(6) 4(1) 3(1) 7(3) 3(1)义乌 14(5) 4(1) 24(9) 1(1)丽水 8(2) 26(8) 4(1) 31(10)台州 4(1) 22(8) 4(1) 2(1) 4(1) 11(2) 4(1)★括号外表示分值,内表示题数。表中的数据,统计时可能会有误差,仅供参考。表2—2试卷中出现的综合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卷别 猜想与假设 实验设计 控制变量 实验 数据解释温州 5(2) 12(5) 4(5) 18(8) 29(11)杭州 4(2) 24(9) 5(3) 16(7) 4(2)宁波 2(1) 8(4) 10(4) 2(1)嘉兴 10(3) 4(2) 2(1) 8(3)衢州 2(1) 12(5) 8(2) 6(2) 28(10)金华 2(1) 7(3) 2(1) 14(5) 9(4)湖州 2(1) 18(7) 2(1) 3(1) 11(4)绍兴 2(1) 8(4) 14(4) 26(8)义乌 10(5) 4(1) 10(5)丽水 2(1) 10(4) 2(1) 8(3) 16(7)台州 6(2) 6(2) 23(6) 13(4)★括号外表示分值,内表示题数。表中的数据,统计时可能会有误差,仅供参考。附录3:初中学科教学建议·科学初中学科教学建议·科学一、学习课标,领会要求1.阅读课程标准,了解科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2.学习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与价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3.学习课程的内容标准,知道课程的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五方面的内容标准,明确科学教学的内容体系。4.学习课程的实施建议,了解课程的教学建议、评价策略。二、分析教材,明确目标1.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体系,了解相邻年级段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2.认真阅读整册教材,熟悉所教年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结构、重点章节。3.了解考试说明,熟悉初中科学学业考试的要求。4.厘清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探究”、“阅读”、“实验”、“活动”等栏目所起的作用,把握本节课的的重点、难点。5.从科学探究、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SIS的关系等方面,合理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时教学目标。三、了解学情,把握起点1.了解学生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方法基础。2.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本课学习的影响。3.了解学生前一堂课学习效果,吸取学生对改进教学的意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本节课教学的起点。4.主动参与集体备课,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按课时为单位编写教案,每个教案内容详实、结构完整、要求恰当,超前备课3教时以上。5.设计科学的教法、学法,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体现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6.根据任教学生的实际,确定师生活动,包括探究的指导、提问内容与次数、媒体的使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7.精心准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四、凸显实验,注重体验1.精心设计实验,包括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等。2.做好实验准备,每个实验都在课前操练一遍,确保课堂实验成功率。3.实验操作要规范。必须对学生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作明确的提醒,排除安全隐患。4.实验中既要重视先进手段和技术的利用,又要重视自制教具“大型化” 和“小型化” 的开发,使演示实验、随堂实验清晰、明了,体现开放性。5.学生操作前让学生清楚实验目的、主要操作步骤、重要仪器使用规则以及观察要点。鼓励学生创新实验。6.重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尊重实验事实,做好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同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环保意识。7.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实验和其他科学探究活动。五、呈现问题,激发探究1.倡导以贴近生活、联系社会或现代科技等“问题情景”的方式导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筛选出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而学生又有能力进行探究的问题。3.让学生清楚探究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4.运用多元激励,创造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问题探究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有效思维,为问题的解决出主意、想办法。5.让学生先对确定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六、重视过程,指导方法1.探究活动的安排要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组织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表达机会,要培养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3.重视教与学的过程,呈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尽量由学生从悟性中去发现。4.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5.提出的问题指向明确、语言科学,板书设计合理,呈现间题的研究过程。七、归纳反思,建构知识1.运用多种方式,对课堂学习进行小结、归纳反思。2.发挥学生的眼、耳、口、脑、手的作用,增强理解和记忆。3.重视所学知识的结构化,注重研究方法的总结和反思。4.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反馈评价要有机地贯穿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八、精选练习,巩固运用1.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运用。2.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拟定作业题目。作业应包括动笔、动口、动手等形式。3.布置的作业教师先做一遍。作业要精选,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有分层要求。4.书面作业要提出格式要求,强调书写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5.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批改字迹端正。打上等级或写上评语。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通过面批加以解决。6.对于突出的、有共性的作业错误要及时讲评,并作必要的记载,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甲 乙图1图2ABCDEF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6 页 (共 16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