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试大纲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考情概要考纲要求两年高考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016海南、新课标Ⅲ卷 2014海南、广东 2013全国大纲、广东、安徽 2012浙江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2016天津 2015福建、海南、江苏、天津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 2014江苏 2013全国Ⅱ、安徽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2013四川 2012山东、安徽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2017海南 2016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Ⅲ卷、海南 2015新课标Ⅱ卷、安徽卷 2014安徽、全国卷、山东、重庆 2013全国Ⅰ、江苏、四川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2013江苏 2012天津 2011江苏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2017江苏 2016江苏 2015重庆卷 2014江苏 2013广东●名师综述本专题涉及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生态农业、低碳生活、低碳工业等。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生态系统方面,常考点主要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侧重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从近三年高考试题来看,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考查侧重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关系,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生态系统功能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内涵、运算方法、以及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侧重生态系统的功能,对能力的考查侧重于知识综合能力以及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结合食物网和食物链,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考查,其中能量流动图解分析与计算是重点。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简答题均有出现。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环境保护考点侧重于考查全球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多样性的保护等知识,体现了考纲的要求;对能力的考查则侧重于知识综合能力及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考查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的原因与防治措施。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简答题均有出现。采用列表比较法从形式、特点、范围、联系等方面比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列表比较法理解几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防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态农业实例分析生态原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结合点。运用实例分析法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对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来说,注意捕食食物链,一定从生产者到终极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一种,两种的通常为竞争和捕食;能量流动功能注重分析同化量的去路,分解者的能量来源,能量流动只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流动,不包括被分解者利用的,流向分解者能量为0,注意能量流动两个意义的区分;物质循环,注重分析出四大成分,找出食物链即可;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关键,功能注重和实例相联系;稳定性与营养结构联系。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及使用价值的区分,只要是对环境影响为间接使用价值,没有开发出来的为潜在使用价值,其他为直接使用价值。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的成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全球性生态问题及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点上。 2.从考查角度上看,结合食物链、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进行综合命题考查;结合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进行命题考查。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8年高考仍然趋向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生态农业、全球性环境问题上的应用方面进行命题。 ●基础考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各成分间的有关系2.食物链的构成特点、计数、生物之间关系,数量变化的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功能的体现。3.能量流动的概念、某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路、消费者摄入量的去路,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及具体应用。4.物质循环的概念、特点、与生态系统成分间的关系,与能量流动的关系。5.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及意义。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种类、基础,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7.人工增长对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后果。8.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成因、价值、丧失的原因、保护措施【析考题·明考向】1.(2017年江苏卷,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D2.(2016年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答案】D【解析】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所以丝瓜地的丝瓜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错误;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包括该种群的全部个体,而不只是成年个体,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C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可推知丝瓜、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进而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正确。3.(2015年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答案】B【解析】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大于其他食性鸟类,则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鸟类,B正确;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和数量,C错误;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捕食和躲避敌害,故为异种生物传递物理信息,D错误。4.(2015年天津卷,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答案】D【解析】由图示的从属关系可知,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是群落、丁为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B错误;依据群落的定义可知群落包含了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5.(2016年海南卷,20)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答案】C【解析】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动物应在森林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不能使其适应森林生活。6.(2016年海南卷,21)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A.田螺 B.小球藻 C.大肠杆菌 D.草鱼【答案】B7.(2016年新课标Ⅰ卷,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前者具有全球性、可以被生物群落循环反复利用,后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二者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项正确,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是提高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项正确;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项正确。8.(2016年新课标Ⅲ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9..(2015年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及分解者,D错误。10.(2015年福建卷,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 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答案】B11.(2016年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答案】B【解析】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用于其他生物的自下而上,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12.(2015年新课标Ⅱ卷,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 输出(散失);B错误。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还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由此可知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13.(2015年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答案】B【解析】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大于其他食性鸟类,则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鸟类,B正确;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和数量,C错误;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捕食和躲避敌害,故为异种生物传递物理信息,D错误。13.(2017年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 “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3.(2016年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答案】B14.(2016年江苏卷,27)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4)①③④(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解析】(1)S是蛋白质中的标志元素。(2)富营养化是水体中的N、P元素含量过高造成的。(3)该稻田呈正方形,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4)稻田中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以及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同时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导致藻类数量减少。15.(2017年江苏卷,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解析】(1)荒地存在土壤,适于植物生长,则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杂食性鱼类以昆虫为食,同时二者又有共同的食物——水草,所以二者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3)青蛙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10~30cm的草丛呈长方形,则调查蛙卵密度的方法是等距取样法。(4)水草和浮游生物都处于第一营养级,表现为竞争关系,当水草腐烂后,则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由图可知,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蛙处于第三营养级,猛禽与蛙类之间存在1个营养级,则该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处于该营养级的生物有蛇类、鼠类、肉食性鱼类等。16.(2016年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______。(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17.(2017年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3)次级消费者是青蛙。消费者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调节种间关系;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8.(2015年海南卷,28)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_(填“间接”或“潜在”)价值。(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图中A表示_______,生物成分E表示______。生物成分F表示______,__表示初级消费者。【答案】(1)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2)大气中CO2库 生产者 分解者 C【解析】(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2)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是大气中的CO2库,E与A之间为双向箭头,说明E是生产者;C以E为食是初级消费者,B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各种生物的能量均流向F,且F能将生物群落中有有机碳分解为CO2释放到大气中,所以F是分解者。【名题集训·决胜高考】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某生态系统中某个种群数量的增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 通过秸秆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C.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循环顺利进行D. 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仍然保持河水清澈,这说明其恢复力稳定性强【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有关,即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而不是某个物种的数量,A错误;秸秆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循环利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正确;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仍然保持河水清澈,这属于其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2.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能量从一级传向另一级的最终去向是( )A.散失在环境中 B.导致分解者数量增加C.进入另一条食物链 D.重新循环回到生产者【答案】A 3.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图中b=h+c+d+e+f+i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 【解析】首先,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该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c为同化量,h为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f是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i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是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所以b=h+c=f+d+h=f+e+g;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狼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子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4.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同B. 鳙鱼和浮游植物B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 捕捞小型野杂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D. 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其可能处于第三营养级,鳙鱼以浮游植物B为食,其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鳙鱼分布在中层,浮游植物B生活在表层,这种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B正确。捕捞小型野杂鱼,可使能量更多的流向鳙鱼,适当的施肥可使浮游植物B增多,从而提高鳙鱼的产量,C正确。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次生演替,D错误。5.下表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有机物同化量的比例关系。下列关于该食物网推断最不可能的是( )生物种类甲乙丙丁同化有机物所占比例/%86121.10.9A.以上四个种群至少构成两条食物链B.甲、乙两种群不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C.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第二营养级利用D.乙、丙以甲为食物,丁以乙、丙为食物【答案】D 【解析】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则甲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若只有甲为第一营养级,则第二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8.6~17.2,若只有乙为第二营养级,则第三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1.2~2.4,第三营养级有丙、丁,食物链有两条;若第一营养级不只有甲一种,则食物链也是至少两条,A正确;若甲、乙为同一营养级,则第二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9.8~19.6,而丙、丁的同化量只有2.0,故甲、乙不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B正确;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第二营养级利用,C正确;若乙、丙以甲为食物,丁以乙、丙为食物,乙、丙同化量的10%~20%是1.31~2.62,D不可能。6.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从D流动到AB. 图中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C. 若E为刚迁入该生态系统新物种,种群数量可呈“J”型增长D. 图中C若表示热量,该图可表示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答案】C7.某兴趣小组调查了某块玉米、大豆间种试验田的基本成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玉米和大豆间种有利于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垂直结构的复杂性B.与单种相比,间种可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大豆与其根部的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D.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可以通过施用性外激素对雄虫进行诱捕,进行化学防治【答案】D【解析】玉米和大豆间种,分别利用不同高度的阳光,有利于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垂直结构的复杂性,A正确;采用间种的农田生态系统其生物种类比单种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B正确;大豆为根瘤菌提供所需有机物,根瘤菌为大豆提供氮,二者为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利用性外激素对玉米螟雄虫进行诱捕,这种方法是生物防治法,D错误。8.如图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 A. 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生产者同化量往往小于消费者的同化量B. 图中④包含了三级消者粪便中的能量C. 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答案】C【解析】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消费者的同化量往往大于生产者的同化量,A正确;图中④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正确;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则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正确;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生物通过捕食获得能量,且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没有能量进入下一个营养级,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用相关营养级的同化量计算,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D正确。9.植物A被害虫咬伤后,受伤部位分泌的多肽S能激活相邻细胞内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增加蛋白酶抑制剂的合成,从而抑制害虫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多肽S和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B.多肽S基因是害虫的攻击诱导植物A突变产生的C.多肽S在植物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发挥作用D.多肽S作为化学信息调节植物A与害虫的种间关系【答案】C10.下面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生产者、乙、丙、甲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D.经③流向乙的碳全部储存于乙体内的有机物中【答案】B【解析】题图中甲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图中的②、⑥、⑦表示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①表示生产者固定的二氧化碳,③、④、⑤表示生物之间的有机物传递;⑤中储存的能量是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储存在③中的能量的一部分;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碳部分储存在乙的有机物中,还有部分因呼吸作用而散失。11.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鼠属于第二营养级 B.大量捕蛇可能会引发鼠灾C.鹰获得的能量最少 D.图示生物构成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答案】D【解析】据题图可知,鼠属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据图中食物链可知,蛇以鼠为食物,蛇是鼠的天敌,大量捕蛇,会导致鼠的天敌减少,进而鼠会大量繁殖,引发鼠灾,B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可知,越高的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据图可知鹰属于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C正确;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中的各种生物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包括该区域内的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而图中缺乏分解者,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12.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其中a~d代表能量值。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成分组成一条食物链B. 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C. 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 在生态系统中,b的值不可能超过d的10倍【答案】C【解析】图中的各种生物可能构成多条食物链,A错误;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B错误;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但是也可能低于10%,因此b的值有可能超过d的10倍,D错误。13.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为零B.草原向森林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C.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释放大量的热量,以用于生物自身有机物的合成D.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只会发生在生物之间,而不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答案】B14.如图所示为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变化下,甲和乙两个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于乙生物群落的B.甲和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生物种类完全不同C.不同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甲所在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在相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甲生物群落的变化明显,说明其生物多样性较低,A错误;甲生物群落和乙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变化表现出的反应不同,说明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但有些生物种类可能会相同,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并非所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呈负相关,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弱,D错误。15.如图表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B.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生物入侵C.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答案】D【解析】据图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系统,A错误;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B错误;生物入侵会降低生物的多样性,C错误;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D正确。16.洞庭湖是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湖中藻类以硅藻、绿藻、蓝藻为主,其中,绿藻全年占优势,硅藻在冬季占优势,蓝藻在春秋季占优势。具有极强耐污能力的裸藻出现说明某些地方的水体可能已经受到污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藻类优势种季节性变化是一种演替,既有群落内部的原因,又有外部环境影响B. 湖泊中微生物可利用含N、P的物质成为自身物质或能量的来源C. 各个营养级能量的最终去向是散失在环境中D. 该湖泊生态系统中鱼类等捕食者的存在会降低物种多样性【答案】D17.下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符合事实的是 A. 甲、乙、丙三个种群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B. 种群丙在A点时种内斗争最激烈C. 如将三个种群所含能量值用金字塔表示,则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D. 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多,则甲和丙种群数量都减少【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种群乙减少时,种群丙增多,随后种群丙也减少,说明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同理种群丙与甲之间也是捕食关系,三者的食物关系为乙→丙→甲,A错误;种群丙在A点时数量最多,因此种内斗争最激烈,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C错误;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多,则甲和丙种群数量都增加,D错误。18.下列对古诗文中包含的生物学原理解释有误的是( )A.“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条件反射过程B.“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体现了生态因素对于藻类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C.“螟蛉有子,蜾赢负之”包含着两种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启发了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答案】C【解析】“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条件反射过程,A正确;“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体现了生态因素对于藻类植物种群数量的影响,B正确;“螟蛉有子,蜾赢负之”包含着两种生物间的寄生关系,C错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启发了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D正确。19.用经过处理后的鸡粪沼液来培养小球藻,可降低沼液中的氨氮、总磷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鸡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鸡未摄入的能量B. 此生态系统中,小球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 用鸡粪沼液来培养小球藻符合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 小球藻制造有机物时所需的能量来自鸡粪沼液【答案】C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 信息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C. 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 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在某生物群落中循环利用【答案】B【解析】富营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反复性,而能量流是单向的,A错误。信息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比如草原上,草的绿色给羊传递了可食用的信息,羊不传信息给草,这是单向的,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B正确。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成分,C错误。物质循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D错误。21.我国某地自然保护区中大熊猫的数量急剧下降,动物学家将5只来自繁育中心的雌性大熊猫放养到该自然保护区中,10年后大熊猫的数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 放养大熊猫,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B. 放养大熊猫,增加了种群的基因多样性C. 大熊猫数量的恢复,提高了物种丰富度D. 大熊猫数量的恢复,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C22.下图是长沙市开福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共有____________条因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鳙鱼和浮游动物是_______________关系。(2)图中缺少能量输入和输出的途径。从能量的输入角度分析,还应补充___________,从能量的输出角度分析,还应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发现,摇蚊幼虫主要以有机碎屑为食,且摄食量相当可观,由此推测,该生物在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 捕食和竞争 (2)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补偿输入的能量 各种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3)加速水体中物质循环和消除有机物污染【解析】(1)图中共有4条因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分别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浮游植物→鳙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鲤鱼;浮游植物→鲢鱼。鳙鱼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同时与浮游动物共同竞争浮游植物(2)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补偿输入的能量,输出的能量为各种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3)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速水体中物质循环,另外摇蚊幼虫主要以有机碎屑为食,可以消除有机物污染。23.为研究刺苦草对某富营养化河流水体的净化作用,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测定指标株高(cm)根长(cm)鲜重(g)水体含氮总量(mg·L-1)水体含磷总量(mg·L-1)水体透明度(cm)初始值4.200.8011.676.2480.415023终值42.706.6043.182.0840.041455(1)在实验期间,刺苦草植株的___________等都有明显增长,原因之一是富营养化河流水体为刺苦草的生长提供了水、N和___________等物质或元素。N在生物体内能参与细胞内___________(答两项)等有机物的组成。(2)该实验可以说明,刺苦草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富营养化河流水体得到很好的净化。如果排放的污水污染超过了河流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就会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实验实施过程中,每个处理实验组需要设置多个重复组,其主要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株高、根长和鲜重 P 蛋白质、核酸、酶、NADPH、ATP 降低富营养化河流水体中的含氮总量和含磷总量,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自我调节能力 减少实验误差(或提高实验的准确性)(2)表中数据表明,实验过程中水体含氮总量、水体含磷总量都在下降,而水体透明度升高,说明刺苦草通过降低富营养化河流水体中的含氮总量和含磷总量,提高水体的透明度,使富营养化河流水体得到很好的净化。如果排放的污水污染超过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实验实施过程中,每个处理实验组需要设置多个重复组,其主要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或提高实验的准确性)。24.图甲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图乙是该系统中的碳循环模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还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图甲中,若浮游动物和鲢鱼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3)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_______。(4)图乙中,碳以________的形式在A和D之间循环,以_______的形式在B、C、D之间流动。(5)该池塘由于过度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发绿发臭,生物大量死亡,经过治理后又慢慢恢复,该过程属于________(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6)最近发现一种含多溴联苯的阻燃剂随被污染的水流和北行风进入了北极,并在北极生物体内被发现,说明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__,且在北极熊的脂肪组织中该物质的浓度最高,此现象称为_________。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北极熊出生率明显降低,其年龄结构将呈________________型。【答案】 非生物的物质能量 分解者 N+R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O2(含碳)有机物 次生演替 全球性 生物富集(生物放大) 衰退【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甲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还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2)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该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N+R。(3)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图乙中,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生产者。因此,碳以CO2的形式在A和D之间循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B、C、D之间流动。(5))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6)一种含多溴联苯的阻燃剂随被污染的水流和北行风进入了北极,并在北极生物体内被发现,说明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且在北极熊的脂肪组织中该物质的浓度最高,此现象称为生物富集。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北极熊出生率明显降低,其年龄结构将呈衰退型。25.衡水湖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是鲤鱼的食物,图甲表示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 (1)在该湖泊中,体现每个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其中决定绿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__________.(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循环的物质是__________.(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湖泊生态系统中沼虾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除排泄物外还有__________.(4)请绘出藻类、沼虾和鲤鱼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图:__________.(5)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只存在鲤鱼、沼虾、藻类三类生物,结合图乙,鲤鱼体长在4.2cm时,鲤鱼要获得24kJ能量,至少需要藻类提供__________J的能量.(6)环保部门为了治理该湖泊中氮、磷等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提高鲤鱼产量,他们首先选择__________(藻类),随后再投喂体长__________ cm的鲤鱼以快速去除藻类.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____.【答案】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尸体和下一营养级的粪便 240 绿藻 大于4.2 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以植物性食物所占比例高,能量利用率也高【解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所以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3)沼虾的排泄物、尸体和被下一营养级摄入而没有消化的粪便中的能量都会被分解者分解利用;(4)微山湖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所以藻类、沼虾和鲤鱼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