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解密05 地壳的运动规律考点热度 ★★★★★ 考点读高考设问知考向预测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017天津卷,3)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1.热点预测 地质构造的判断和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重要考点。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通常以地质图、地形剖面图或景观图为载体2.趋势分析 以特殊地貌景观图、地质构造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貌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是高考命题的趋势(2016浙江卷,6)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2015浙江卷,6)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2015天津卷,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36(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2016浙江卷,5)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2016天津卷,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2016北京卷,4)平顶海山(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2015浙江卷,5)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考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方法技巧】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3)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图中则示意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为岩浆。2.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2015?天津文综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慢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答案】C考法一 结合地理景观和地壳物质循环图考查地壳物质循环(题型预测:选择题)(2018?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台湾东部的太鲁阁峡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理岩峡谷。下面左图为太鲁阁峡谷景观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简图,读图回答1—2题。1.太鲁阁峡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 B.变质作用 C.板块拉张 D.风力侵蚀2.太鲁阁山体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A 2.B【解析】1.太鲁阁峡谷位于台湾岛东部,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河流侵蚀能力强。图示峡谷呈V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A对。湿润地区,风力侵蚀影响小,D错;变质作用是岩石的形成原因,不是峡谷成因,B错;板块拉张形成的是裂谷,崖壁陡峭,C错。故选A。2.太鲁阁山体岩石是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根据箭头方向,右图中的①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是侵入岩,A错;④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是喷出岩,D错;③是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C错;②是变质岩,B对。故选B。考法二 结合洋底岩石年龄分布考查板块分布及其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2017?江西九江十校联考)读某大洋洋底岩层年龄分布图,回答3—4题。3.甲板块可能位于①非洲板块 ②美洲板块 ③亚欧板块 ④印度洋板块 ⑤太平洋板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4.关于乙处的说法,正确的是A.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B.图示边界类型会出现深海沟C.图示海底可能形成海岭 D.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与此不一致【答案】3.D 4.C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1.内力作用(1)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2.地质构造及其应用(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判断方法从形态上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背斜向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实践应用资源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煤、铁泉水出露、河谷发育原因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底部低凹,易存水,背斜处煤、铁往往已被侵蚀掉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工程建设挖隧道建大坝不能建大坝、铁路等原因稳定、无地下水,相对好挖地下岩层坚硬稳定大坝易损,水库易渗漏,铁路易遭破坏【易错警示】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2)地质构造的应用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图所示。(2017?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下题。1.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答案】1.B考法一 结合地质构造图,考查内力作用及其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2018?山东省济南历城二中高三模拟考试一)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1.据图可推断乙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A.浩瀚沙漠 B.冷湿沼泽 C.温暖浅海 D.长寒苔原2.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块状山地 D.地堑【答案】1.C 2.C【解析】1.石灰岩属于海相沉积,是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下形成的。根据图例,图中乙是石灰岩,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温暖浅海,C对;浩瀚沙漠、冷湿沼泽、长寒苔原环境下,不能沉积形成石灰岩,A、B、D错。故选C。2.图中山地的岩石与两侧岩层不同,有断层分布,相对两侧岩体上升,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块状山地,C对;不能体现出背斜、向斜构造,A、B错;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下沉,D错。故选C。考法二 结合等高线与岩石分布判断地质构造及其形成过程(题型预测:选择题)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和部分50米高程沉积岩年龄(单位:距今百万年)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3.M处的构造地貌属A.向斜谷 B.向斜山 C.背斜山 D.背斜谷4.M处构造地貌形成过程最有可能为①侵蚀作用 ②褶皱隆起 ③固结成岩作用 ④沉积作用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②①④③【答案】3.D 4.C考点三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外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区域特点主导外力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作用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大流水作用高山地区气温低、冰川发育冰川作用沿海地区海水运动海浪作用(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地区特点典型地貌河流上游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河漫滩、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貌②风力作用地区特点典型地貌干旱、半干旱区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干旱区和半湿润区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3.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典型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4.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②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方法技巧】1.应用外力地貌判断风向的方法2.应用外力地貌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 (2016?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1.C 2.B 3.D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海岸线出现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故选D。考法 结合景观垂直剖面图或景观图考查外力作用及其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2018?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一模)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与乙相比,甲时期河口区A.来沙量少 B.径流量大 C.水位低 D.盐度高2.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A.高度降低 B.向外海推移 C.外坡受侵蚀 D.体积增大3.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是A.不利于泄沙排洪 B.阻碍鱼类泅游 C.增强航行安全 D.利于海水自净【答案】1.B 2.C 3.A崮,是指四周陡峭、山顶较平的山。该地形以山东蒙阴县岱自镇最为典型,故称“岱岗地貌”。这是我国继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后的第五种岩石造型地貌。构成崮的岩层中,有的含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有的崮顶能密生侧柏等植物。下图示意崮的外貌形态。据此完成1—3题。1.推测形成崮的岩石应多为A.花岗岩 B.石灰岩 C.玄武岩 D.板岩2.在同一岩层,最易与崮相伴生的地貌是A.喀斯特地貌 B.嶂石岩地貌 C.张家界地貌 D.丹霞地貌3.崮是多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起主导作用的是A.侵蚀 B.风化 C.崩塌 D.隆升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数字序号代表不同岩层。读图完成4—5题。4.下列有关图中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断层E形成时间早于④地 B.形成②③的内力作用相同C.①受外力作用堆积形成山 D.岩层⑤断裂发生明显位移5.研究地质构造对生产实践的意义是A.a地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 B.b地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地适宜建坝蓄水开发河流水能 D.d地的地貌景观可发展旅游业贵州兴义地质公园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下图为贵州兴义地质公园某地质景观图,读图完成6—7题。6.构成图示地质构造的A.岩石有气孔或流纹构造 B.岩石直接来自岩石圈底部C.岩层可能含有煤、石油等矿产 D.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7.塑造该地貌的地质作用依次有A.水平挤压、侵蚀作用、地壳上升 B.地壳上升、水平挤压、侵蚀作用C.侵蚀作用、地壳上升、水平挤压 D.水平挤压、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大同盆地是数百万年前开始形成的断陷盆地,山地与盆地之间由断层分界,盆地内部也发育了众多断层。下图示意大同火山群地貌及横剖面,图中古湖存在时间长达200余万年,期间由于气候变化,湖泊多次出现进退。读图回答8—9题。8.图中古湖湖床较盆地北部地势低是因为同一时期A.岩体沉降差异 B.流水侵蚀差异C.物质堆积差异 D.火山活动差异9.古湖于数万年前彻底消失,推测其消失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全球变冷,水源封冻,湖泊干涸 B.全球变暖,气候变干,蒸发旺盛C.地壳运动,河流侵蚀,湖水外泄 D.火山活动,岩浆喷发,掩埋湖泊河口拦门沙(又称河口坝)是发育在河口地区的一种常见的地貌单元。磨刀门水道是珠江八大口门之一,磨刀门水道前端发育的交杯沙系列沙坝是珠江河口坝体系的一部分,它是由河道径流、海洋波浪及潮汐共同作用形成的。交杯四沙—灯笼沙—白藤岛—三灶岛之间是一条呈喇叭状的潮道。下图示意磨刀门水道的形态特征,MN为交杯四沙的一条剖面线。读图完成10—12题。10.P处泥沙移动所受的主要外力来自A.河流 B.洋流 C.潮汐 D.波浪11.灯笼沙水下沉积物以细砂沉积为主的主要原因是A.珠江含沙量小 B.地转偏向力的作用C.采砂强度较大 D.潮汐、波浪和径流作用大致相当12.交杯四沙①涨潮时M侧以堆积为主 ②涨潮时M侧以侵蚀为主③落潮时N侧以堆积为主 ④落潮时N侧以侵蚀为主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大石河位于燕山褶皱带的西部,地质构造复杂,河流蜿蜒曲折,其中甲、乙、丙、丁四河段村庄都分布于河流北岸,但丁河段村庄经常遭受洪涝灾害。下图为大石河不同河段河流流向、聚落分布和地层剖面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凉水泉至九道河泉河段河谷的主要成因是A.冰川侵蚀 B.流水溶蚀 C.背斜成谷 D.向斜成谷14.图示河段沉积物多的主要季节和沉积地貌最显著的分别是A.夏季、甲 B.夏季、乙 C.秋季、丙 D.秋季、丁15.对比甲、乙、丙三河段村庄的分布位置,丁河段村庄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河流凹岸,雨季河流易决堤 B.位于河流凸岸,泥沙淤塞河道C.植被稀疏,河水含沙量大 D.河谷地势较低,排水不畅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世界上有许多谷地。从形态上看,有“U”型谷,如挪威峡湾;有“V”型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有“”型谷,如东非大裂谷。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材料二 下面左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材料三 右图为美国西北部奎茨河及等高线分布图,该河谷植被茂密,被称为温带“雨林”,是美国大陆“最潮湿”的地方。(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左图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2)河谷地区有大量的河相沉积物,请你指出河相沉积物在空间上和颗粒上的特点。(3)河谷地区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河谷地带对古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答案【答案】1.B 2.A 3.D【答案】4.D 5.D【解析】4.由图可知,地层④形成之后才发生了断层E,A项错误;③为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②为岩浆岩,是岩浆活动形成的,B项错误;①为岩浆喷发形成的山地,C项错误;由图可知,岩层⑤断裂之后相对下降发生明显位移,D项正确。故选D。5.a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背斜是天然的储油构造,A项错误;b处岩浆喷出地表,为玄武岩,B项错误;c处岩层断裂发生位移,为断层,地质不稳,不适合建坝,C项错误;d处的石灰岩和水及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D项正确。故选D。【答案】6.C 7.D【解析】6.从图中看岩石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喷出岩石有气孔或流纹构造,A错;岩石直接来自表层的沉积和固结成岩,不是岩石圈底部,B错;沉积岩层可能含有煤、石油等矿产,C对;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变质岩,D错。故选C。7.一般来说形成的沉积岩为水平状态,然后水平挤压产生褶皱,地壳上升,在受到外力的侵蚀作用形成图中地貌。故选D。【答案】8.A 9.C【解析】8.材料显示大同盆地为断陷盆地,因此主要是内力作用而成,A正确;流水侵蚀差异与物质堆积差异为外力作用;火山活动主要体现在强、弱等方面,图中未反映,B、C、D错误。故选A。9.读图可知,在古湖南、北两侧均有断层以及地壳的上升运动,在湖的南侧还有河谷,说明地壳运动、河流侵蚀、湖水外泄是古湖消失的主要原因,C正确;数万年前地球为寒冷期,即冰河期,一万年前为暖期,但水源封冻不会导致湖泊干涸、甚至消失,A、B错误。由“含火山灰的湖相沉积层”等信息可知火山活动、岩浆喷发没有掩埋湖泊,D错误。故选C。【答案】10.A 11.D 12.C【解析】10.读图可知,P处位于河流入海口,正对着入海径流方向,泥沙移动所受的主要外力来自河流,A对;河流入海口处,洋流、潮汐、波浪对泥沙移动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B、C、D错。故选A。11.灯笼沙水下沉积物以细砂沉积为主的主要原因是潮汐、波浪和径流作用大致相当,D对;珠江含沙量小,不是沉积细沙的原因,A错;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无关,B错;采砂强度较大,颗粒越大,C错。故选D。12.交杯四沙涨潮时M侧正对潮水来向,以侵蚀为主,①错、②对;落潮时对受潮水冲击,N侧以侵蚀为主,③错、④对。故选C。【答案】13.C 14.B 15.A【解析】13.凉水泉至九道河泉河段河谷的地质剖面图岩层向上拱,可判断该河谷带为背斜,背斜顶部张裂,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河谷。故选C。14.该河段地处华北地区,雨季为夏季,河水侵蚀作用强,河水含沙量大,沉积物多;乙处河谷较甲、丙、丁处都宽阔,沉积作用最显著。故选B。15.根据图中甲、乙、丙、丁河段河流流向和聚落分布的位置,丁河段河坡偏陡,应位于河流凹岸,雨季受洪水冲刷,河堤侵蚀严重,容易导致河流决堤,给沿岸村庄造成洪水威胁。故选A。16.【答案】(1)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型谷;后来,冰川后退,谷地中河流的下切侵蚀,形成“V”型河谷。(2)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好、越细;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好。(3)谷地海拔低,热量充足;谷坡有森林和草地,提供木材、牧场和狩猎;谷底中的河流,提供饮用、灌溉水源、捕鱼和运输;河流带来泥沙堆积谷底,提供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发展种植业,提供粮食,为人类活动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3)河谷地带对古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从环境看,谷地海拔低,热量充足。从资源看,谷坡有森林和草地,提供木材、牧场和狩猎;谷底中的河流,提供饮用、灌溉水源、捕鱼和运输;河流带来泥沙堆积谷底,提供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发展种植业,提供粮食,为人类活动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