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中复习基本知识点【单位】1、长度:m、cm(1m=100cm) 2、面积:m2、cm2(1cm2=10-4m2) 3、密度:1g/cm3=103kg/m3 4、体积:m3、cm3、L、mL(1cm3=10-6m3、1cm3=1mL、1L=10-3m3) 5、力(包括压力、重力等任何力):牛(N) 6、质量:g、kg、吨(1g=10-3kg、1吨=1000千克) 7、溶解度:克 8、压强:帕(Pa)[气体压强还有:mm汞柱]【公式】1、密度:ρ=m/V 2、压强:P=F/S 3、浮力:a、F浮=G-F(物体浸没时弹簧秤示数) b、F浮=G排液=ρ液gV排 c、根据物体浮沉条件 4、溶解度=(m溶质×100)/m溶剂 5、质量分数=m溶质/m溶液 = 溶解度/(100+溶解度)【1.1】[1]储水量最大:海洋水(96.53%);储水量最大的淡水:冰川水;人类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淡水资源):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淡水。 [2]人体重量2/3以上是水分,儿童体内可达4/5,一般生物含水量70%-80%,水母含98%,风干种子约含15%。 [3]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水循环活跃。大气水更新最快,冰川水更新最慢。 [4]水循环(见右图)①降水②蒸发③蒸腾④水气输送⑤降水⑥蒸发⑦地表径流⑧地下径流。连接海洋和陆地,并补充陆地淡水资源:海陆间水循环。水循环动力(太阳辐射)、内因(水三态变化)【1.2】[1 ]电解水实验a、判断气体方法①管内空的体积大则为氢气(如图管B)②“负氢”:电源负极相连的管产生的是氢气 b、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V(氢气):V(氧气)=2:1 c、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 d、检验气体方法 ①氧气: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②氢气:将气体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 。 [2]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和凝固点(0℃)。【1.3】[1]公式:ρ=m/V(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2]单位:kg/m3 (读作:千克每立方米)(1g/cm3=103kg/m3 )。 [3]水的密度:103kg/m3表示:1m3的水的质量是1000kg 。 [4]不同物质,若体积相同,则质量越大,密度越大;若质量相同,则体积越大,密度越小。(可根据公式得出)。 [5]测量不规则固体的密度:a、用天平称出质量m b、用量筒量取体积为V1的水 c、将固体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读数V2 d、计算ρ=m/(V2-V1)。【1.4】[1]压力:作用点(受力物体表面)、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向下)、大小(当物体在水平面上不受外力作用时,数值上F=G)作用效果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 [2]压强(P):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公式(P=F/S)、单位(帕)、受力面积(拖拉机、坦克:2条履带;人站立:2只脚;人行走:1只脚)。 [3]增大压强: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4]液体压强(液体会对容器的底部、侧壁和液体内部产生压强):影响因素(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深度越深、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同一深度同一液体中各个方向液体压强相等。【1.5】[1]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2]浮力计算:a、称重法:F浮=G-F(物体浸没时弹簧秤示数) b、F浮=G排液=ρ液gV排 c、根据物体浮沉条件。 [3]物体浮沉条件:a、漂浮:F浮=G物(V排G物(最终会漂浮)ρ物<ρ液; d、下沉:F浮ρ液; <漂浮、上浮参考木头放到水里的情况,下沉参考铁块放到水里的情况> 。 [4]密度计工作原理:始终漂浮(受到的浮力永远不变,等于密度计本身的重力)。 [5]轮船从海里开到河里,吃水量增大。 [6]潜水艇靠改变自身重力来上浮或者下沉,在潜水艇为露出水面之前,它所受到的浮力不变。【1.6】[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可以是固体(碘酒)、液体(酒精的水溶液)或气体(汽水),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丙酮、汽油等。溶液一定是澄清的,但不一定是透明的。 [2]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血液、泥浆水等)。 [3]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牛奶、肥皂水)。【1.7】[1]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力不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判断方法:a、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溶质 b、加入少量溶质,发现溶质不溶解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a、加溶剂b、升高温度(熟石灰降低温度)。 [3]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a、加溶质b、蒸发溶剂c、降低温度(熟石灰升高温度)。 [4]溶解度(一定温度、100g水、饱和溶液、单位:g )的影响因素:a、内因:溶质和溶剂的种类 b、外因:温度(气体还包括气压)。 [5]溶解等级:小于0.01g(难溶)、0.01g—1g(微溶)、1g—10g(可溶)、大于10g(易溶)。 [6]溶解曲线:a、曲线上的点:在相应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b、交点:在某温度下,某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等于 。 c、曲线:某种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减小)。 [7] 质量分数(用小数或者百分数表示)= m溶质/m溶液 = m溶质/(m溶质+m溶剂)。 [8]用固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a、计算 b、称量 c、溶解。 [9]稀释溶液计算的关键点: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即 浓×浓=稀×稀【1.8】[1]晶体特点:固定熔点、规则几何外形。 [2]常见的晶体: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等;常见的非晶体:沥青、松香、玻璃等。 [3]结晶方法:a、蒸发溶剂(食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溶质、溶剂质量都减小)b、冷却热饱和溶液(硫酸铜):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1.9】[1]水资源特点:我国(a、总量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水平的1/4,b、不均匀:时间上,冬季缺乏、夏天丰富;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世界(赤道附近和距海近的区域丰富、干旱的沙漠地区缺乏)。 [2]水污染来源:工业、农业、生活。 [3]水净化方法:a、沉淀法:需加入凝聚剂(一般有明矾和活性炭两种,作用:吸附颗粒,加速沉淀)b、过滤法(操作注意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①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的下端轻靠三层滤纸的一边。③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c、蒸馏法(所得的蒸馏水为纯净水)【2.1】[1]大气层(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重要性:没有大气,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有陨石侵袭、温差很大(火山喷发与旧存在)。 [2]大气分层(主要依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5层(从下到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3]随高度增大温度降低的是:对流层、中间层。温度升高的是:平流层(飞机飞行、有臭氧层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暖层、外层 。 [4]对流层(与人类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5]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暖空气上升(制冷空调装上面、制暖空调装下面)【2.2】[1]天气最主要特点:短时间。 [2]天气5要素: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 [3]气温(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的单位(摄氏度) 、测量工具(三支温度计: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 [4]百叶箱漆成白色,放置在离地面1.5m的地方,门朝北开。 [5]一天之内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人的最舒适温度:22℃。【2.3】[1]大气压: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2]证明大气压存在:吞蛋实验、覆杯实验、胶头滴管、吸管、挂钩、吊瓶静脉注射等。 [3]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而且数值很大。 [4]标准大气压的数值:1.01×105Pa = 760mm汞柱。 [5]大气压测量: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计。 [6]大气压大小和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高度增大,大气压减小。 [7]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大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维持稳定。 [8]气体或者液体的速度(流速)增大,压强减小。如:人要站在火车安全线以外。【2.4】[1]大气压对天气影响:a、同一高度、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 b、高压区(气流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气流上升、天空多云、阴雨天气)。 [2]大气压对人体影响:a、高山反应 b、拔火罐原理 c、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 d、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加压的宇航服。 [3]大气压对液体沸点影响: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 (实例:高原上饭难煮熟等)。 [4]生活用品与大气压:真空压缩保存袋、吸尘器、离心水泵【2.5】[1]风:空气的水平运动(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 [3]风向(风吹来的方向):有8种,使用风向标去观测(利用旗帜等物体的方向判断)。 [4]风速:单位(米/秒、千米/时)、分为12级、常用风级表示、使用风速仪观测【2.6】[1]空气湿度:常用相对湿度(使用%)表示、与温度关系(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湿度计(干湿球湿度计、自动感应湿度计、毛发湿度计)。 [2]空气湿度越大,降水的概率越高。 [3]降水形成条件:a、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 b、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 c、空气中有微小的尘埃。 [4]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最常见的是降雨. [5]降水量(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深度):度量单位(毫米)、测量仪器(量雨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