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法律在我们身边---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同步精品课堂(含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9法律在我们身边---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同步精品课堂(含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17—2018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同步精品(人教部编版)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的侦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是
A. 生活完全依赖于法律
B. 法律于生活
C. 生活离不开法律
D. 违法的人需要法
2.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民法总则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利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提供、公开或出售个人信息。这说明了法律
①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 ②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③只指导着人们的当前生活 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日月星,花鸟虫,因时序,相平衡;循轨道,行车船,有规矩,成方圆。”这一古训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A.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 B. 画圆要用圆规,没圆规就画不成圆
C. 绘制方形图形要有矩,没有矩就制不出方 D. 人的活动受思想动机和愿望的支配
4.下列对法律的理解,观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颁布的
B.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尺
C.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治理国家的法律
D. 法律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的发展空间
5.生活中,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有多种,下图《让座》体现的是 (  )
A. 纪律 B. 道德 C. 法律 D. 友情
6.不能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一直是公众的呼声。民法总则将见义勇为行为用法律形式予以鼓励和保护,消除了见义勇为人员的后顾之忧。这说明
①法律能够惩恶扬善,伸张正义
②法律能够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③法律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保护神
④法律能保证每个人都见义勇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随着共享单车走进人们的生活,各种破坏、损毁等现象层出不穷。让共享单车真正的发挥共享作用仅靠法律强制性是不够的,还要将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紧迫工程来抓。这是因为
A. 道德适用范围更广,因此道德比法律更有约束力
B. 道德更适用于一些小事情,而法律适用于大事情
C. 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D. 法律高于道德,道德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8.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 中共中央批准每年12月4日为法制宣传日
B. 环保部门倡导不要随意丢弃废电池
C. 刘汉犯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D. 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9.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66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这体现出法律的特征是
A.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特殊行为规范
B.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C. 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 我国法律具有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的功能
二、非选择题(24分)
10.材料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产生了古代第一个王朝——夏,其法律称为“禹刑”;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法典》诞生,它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成文法典。
材料二 马克思说:“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们靠什么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法律就是国王”“国王就是法律”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你更赞同哪一种理念?请说明理由。
(3)请你列举出几个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举措。(写出两个即可)

2017—2018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同步精品(人教部编版)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的侦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是
A. 生活完全依赖于法律
B. 法律于生活
C. 生活离不开法律
D. 违法的人需要法
【答案】C
2.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民法总则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利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提供、公开或出售个人信息。这说明了法律
①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 ②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③只指导着人们的当前生活 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生活需要法律,生活离不开法律。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每一部法律都适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①②④观点正确,③观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B答案。
3.“日月星,花鸟虫,因时序,相平衡;循轨道,行车船,有规矩,成方圆。”这一古训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A.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 B. 画圆要用圆规,没圆规就画不成圆
C. 绘制方形图形要有矩,没有矩就制不出方 D. 人的活动受思想动机和愿望的支配
【答案】A
【解析】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A 观点正确,B、C、D观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A答案。
4.下列对法律的理解,观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颁布的
B.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尺
C.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治理国家的法律
D. 法律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的发展空间
【答案】C
5.生活中,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有多种,下图《让座》体现的是 (  )
A. 纪律 B. 道德 C. 法律 D. 友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对行为规范的相关认识。依据题文描述,给老人让座,属于道德的要求,靠人们的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发挥作用,所以观点B符合题意;观点A、C、D与题不符,故应排除;所以本题选择B。
6.不能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一直是公众的呼声。民法总则将见义勇为行为用法律形式予以鼓励和保护,消除了见义勇为人员的后顾之忧。这说明
①法律能够惩恶扬善,伸张正义
②法律能够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③法律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保护神
④法律能保证每个人都见义勇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7.随着共享单车走进人们的生活,各种破坏、损毁等现象层出不穷。让共享单车真正的发挥共享作用仅靠法律强制性是不够的,还要将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紧迫工程来抓。这是因为
A. 道德适用范围更广,因此道德比法律更有约束力
B. 道德更适用于一些小事情,而法律适用于大事情
C. 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D. 法律高于道德,道德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认识法律和道德。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调整的范围大,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A观点错误;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B观点错误,C观点正确;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D观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C答案。*
8.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 中共中央批准每年12月4日为法制宣传日
B. 环保部门倡导不要随意丢弃废电池
C. 刘汉犯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D. 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答案】C
【解析】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由专门的国家机关以强制力保证实施,保证法律实施的专门机关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依法判处刘汉死刑体现了国家通过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所以观点C符合题意;观点A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并未体现法律的强制性,与题不符;观点B体现了政府对公共道德的引导,并未体现法律的强制性,与题不符;观点D体现了我国重视保障民生,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择C。
9.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66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这体现出法律的特征是
A.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特殊行为规范
B.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C. 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 我国法律具有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的功能
【答案】A
二、非选择题(24分)
10.材料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产生了古代第一个王朝——夏,其法律称为“禹刑”;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法典》诞生,它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成文法典。
材料二 马克思说:“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们靠什么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法律就是国王”“国王就是法律”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你更赞同哪一种理念?请说明理由。
(3)请你列举出几个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举措。(写出两个即可)
【答案】(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们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
(2)①“法律就是国王”体现的是法治;“国王就是法律”体现的是人治。②我更赞同法治。这是因为: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3)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现行宪法: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0年底,我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解析】(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
(2)法律就是国王”体现的是法治;“国王就是法律”体现的是人治。因为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所以我赞成法治。
(3)本问是对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回答本问需抓住关键词“重大举措”,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完成,制定了很多种法律,同在举例时必须举有重大意义的,如54年宪法、99年的宪法修正案、14年的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等。

2017—2018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同步精品(人教部编版)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1、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说明了(  )
A. 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的行政机关 B.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特殊行为规范
C. 全国人大具有立法权、决定权和任免权 D.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2017年7月14日,一名长期无故拨打119报警电话的男子周某被警方成功抓获。过去半年来,因无聊寂寞,52岁的广安男子周某先后5 000余次无故拨打119等报警电话,长期占用紧急报警电话线路,严重扰乱正常接出警工作。周某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处10日行政拘留。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①公民要法尊法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②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保障生活 ③生活中公民不能开玩笑 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法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关于“法治”认识正确的有
①法治就是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②法治自古就有 ③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是现代国家最文明、最合理的治理模式 ④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法律保障功能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我们应(  )
①思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②依法办事,遵守法律
③会通过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④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近年来,多名问题高官因受贿等犯罪行为被刑罚处罚,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这说明了
A. 我国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 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D. 我国高级官员违法现象已无法遏制
6.王某在手机上点击陌生人发来的址链接,导致银行卡上的巨款被盗刷。王某报警求助。最终,王某的巨款被追回,诈骗者受到了刑罚处罚。从法律的作用来看,王某的钱款被追回体现了我国法律
A. 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保护作用
B. 只打击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C. 对公民的隐私进行特殊保护
D.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7.2017年7月8日,陕西省丹凤县一名青年借助龙驹寨收费站周边群众反映诉求一事,在上散布“丹凤县收费站非法收费,致警民冲突”虚假信息,混淆视听,误导群众,造成恶劣影响。7月9日,散布虚假信息的张某某被丹凤县公安局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B. 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C.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权利,公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D. 公民没有言论自由
8、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主要体现了法律的哪一特征?
(2)谈谈你对这一特征的理解。

2017—2018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同步精品(人教部编版)
1、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说明了(  )
A. 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的行政机关 B.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特殊行为规范
C. 全国人大具有立法权、决定权和任免权 D.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答案】B
【解析】 题干表述了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民法总则》,这说明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特殊行为规范,B是正确的。A是错误的,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C的说法是错误的,题干中没有体现决定权和任免权,排除。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2017年7月14日,一名长期无故拨打119报警电话的男子周某被警方成功抓获。过去半年来,因无聊寂寞,52岁的广安男子周某先后5 000余次无故拨打119等报警电话,长期占用紧急报警电话线路,严重扰乱正常接出警工作。周某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处10日行政拘留。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①公民要法尊法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②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保障生活 ③生活中公民不能开玩笑 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法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3.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关于“法治”认识正确的有
①法治就是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②法治自古就有 ③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是现代国家最文明、最合理的治理模式 ④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生对法治建设的认识,主要考查生的理解能力。题文中的观点表明,法治就是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是现代国家最文明、最合理的治理模式;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②在题文中没有体现,所以正确答案选C。
4.法律保障功能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我们应(  )
①思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②依法办事,遵守法律
③会通过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④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5.近年来,多名问题高官因受贿等犯罪行为被刑罚处罚,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这说明了
A. 我国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 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D. 我国高级官员违法现象已无法遏制
【答案】B
【解析】此问旨在考查生对法律的特征的认识,主要考查生的分析能力。题文中对贪污高官的处罚,表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AC观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观点绝对,是错误的,所以正确答案选B。
6.王某在手机上点击陌生人发来的址链接,导致银行卡上的巨款被盗刷。王某报警求助。最终,王某的巨款被追回,诈骗者受到了刑罚处罚。从法律的作用来看,王某的钱款被追回体现了我国法律
A. 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保护作用
B. 只打击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C. 对公民的隐私进行特殊保护
D.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答案】A
7.2017年7月8日,陕西省丹凤县一名青年借助龙驹寨收费站周边群众反映诉求一事,在上散布“丹凤县收费站非法收费,致警民冲突”虚假信息,混淆视听,误导群众,造成恶劣影响。7月9日,散布虚假信息的张某某被丹凤县公安局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B. 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C.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权利,公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D. 公民没有言论自由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对法律规范人们行为的认识和理解。在上散布虚假信息,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利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所以禁止散布虚假信息,这体现了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所以观点A符合题意;观点B在题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故排除;观点C、D说法错误,故应排除;所以本题选择A。
8、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主要体现了法律的哪一特征?
(2)谈谈你对这一特征的理解。
【答案】(1)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017—2018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同步精品(人教部编版)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一课时 生活需要法律
一、习目标:
1.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了解法律的起源和本质。
2.理解生活需要法律,理解法治的地位和意义。
3.认识法律为我们的成长提供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树立法律意识。
二、知识梳理:
1.法律是治理国家的 ,为我们的成长提供 、 的空间。生活离不开法律的 和 。
2.每一部法律都是应 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 和 。
3.作为 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 ,而且指导着人们 。
4、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 ,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 。
5、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6、法律是 意志的体现,是用来 、 的工具,也是调整 、判断 、处理 的标尺。
7.法治是依法对 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 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 , ,依法办事。
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 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坚持 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之一。
三、重、难点知识点提示
1、掌握法治的含义和要求,知道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意义,树立守法、依法办事意识。
2、通过了解生活与法律的关系,树立法治意识;
四、知识点讲解:
(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
(2)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法律对生活的影响
(1)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2)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法治的脚步
1.法律的产生
(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
(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2.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3.法治的含义
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法治的重要性(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1)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课堂训练:
1.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引发了人民对反腐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老虎”“苍蝇”一起打,一大批贪官纷纷“落马”。这表明
A. 法律只对惩处腐败行为具有时实效 B. 社会监督是打击腐败的重要途径
C.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D. 法律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进来
课时知识框架
第二课时 法律保障生活
一、习目标:
1、认识法律的特征,知道公民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体会法律是我们的“保护神”。
2、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是生活的保障;
3、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知识梳理:
1.法律是由_______制定或认可的。经过一定的__________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
2.法律是由___________保证实施的,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________特征。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 _________。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_________,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_____。
4.法律______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_____________。
5.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_______,应该履行的_______。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______,_______、教育人向善。
6.法律通过解决______和制裁__________,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________。
三、重、难点知识点提示
1、理解法律的作用
2、掌握法律的特征
四、知识点讲解:
(一)法律的特征
1、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的作用是什么?
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2、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而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教育和行政等力量保证实施。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
如何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的特征
(1)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二)法律的作用
1、法律的作用
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法律为也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
课堂训练:
1.法律保障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  )
①尊崇和遵守法律 ②用尽一切办法维护自身利益
③依法办事,合法表达诉求 ④捍卫法律尊严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五、课时知识框架

2017—2018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同步精品(人教部编版)
第一课时 生活需要法律
一、习目标:
1.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了解法律的起源和本质。
2.理解生活需要法律,理解法治的地位和意义。
3.认识法律为我们的成长提供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树立法律意识。
二、知识梳理:
1.法律是治理国家的 ,为我们的成长提供 、 的空间。生活离不开法律的 和 。
2.每一部法律都是应 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 和 。
3.作为 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 ,而且指导着人们 。
4、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 ,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 。
5、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6、法律是 意志的体现,是用来 、 的工具,也是调整 、判断 、处理 的标尺。
7.法治是依法对 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 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 , ,依法办事。
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 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坚持 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之一。
知识梳理参考答案
重器 文明有序 和谐自由 规范 保障
生活 规范 调整
社会关系 当前生活 未来的生活
各项权利 各项义务
国家
统治阶级 统治国家 管理社会 社会关系 是非曲直 矛盾和纠纷
国家和社会事务 法律 服从法律 遵守法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
三、重、难点知识点提示
1、掌握法治的含义和要求,知道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意义,树立守法、依法办事意识。
2、通过了解生活与法律的关系,树立法治意识;
四、知识点讲解:
(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
(2)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2.法律对生活的影响
(1)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2)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法治的脚步
1.法律的产生
(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
(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2.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3.法治的含义
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法治的重要性(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1)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课堂训练:
1.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引发了人民对反腐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老虎”“苍蝇”一起打,一大批贪官纷纷“落马”。这表明
A. 法律只对惩处腐败行为具有时实效 B. 社会监督是打击腐败的重要途径
C.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D. 法律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进来
【答案】C
课时知识框架
第二课时 法律保障生活
一、习目标:
1、认识法律的特征,知道公民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体会法律是我们的“保护神”。
2、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是生活的保障;
3、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知识梳理:
1.法律是由_______制定或认可的。经过一定的__________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
2.法律是由___________保证实施的,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________特征。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 _________。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_________,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_____。
4.法律______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_____________。
5.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_______,应该履行的_______。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______,_______、教育人向善。
6.法律通过解决______和制裁__________,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________。
知识梳理参考答案
国家 法律程序
国家强制力 最主要
普遍约束力 一律平等 特权
规范 社会环境
权利 义务 准绳 指引
纠纷 违法犯罪 保护神
三、重、难点知识点提示
1、理解法律的作用
2、掌握法律的特征
四、知识点讲解:
(一)法律的特征
1、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的作用是什么?
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2、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而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教育和行政等力量保证实施。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
如何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的特征
(1)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二)法律的作用
1、法律的作用
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法律为也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
课堂训练:
1.法律保障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  )
①尊崇和遵守法律 ②用尽一切办法维护自身利益
③依法办事,合法表达诉求 ④捍卫法律尊严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A
五、课时知识框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