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时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观点;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尺子等。教师演示用:鼓、锣、尺子、梳子、气球、皮筋、课件等。教学过程(作业、板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听听声音,了解了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你能用你的手发出强音和弱音吗?生:学生举手展示师:很多物体都会发出声音,你们知道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吗?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吗?生1: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生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运动产生。生3:声音是由于物体的相互撞击产生的。师: 大家的想法真多。学习完今天的课就可以解开这个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出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知识,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思考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使物体发出声音师:(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提醒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思考一下问题;(课件展示:思考的问题:1、在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2、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实验,根据作业本进行实验 探究:使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汇报单发声物体发声办法(怎么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到的现象鼓尺皮筋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师: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生:因为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物体他们都没有“动”起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声物体,找到发声时物体的共同点,逐步总结出发出声音的秘诀。(二)观察发声物体,得出结论1、了解振动师:在前面的探究中我们发现了要是物体发出声音,在这个过程中物体会不断的“动”,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是这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验证它。演示:教师敲击音叉后慢慢靠近挂着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状态。学生:乒乓球不停地来回动起来了。师:像这样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明显的观察了解振动。2、观察振动分组实验: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再用敲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平静的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是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3、小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4、猜一猜:我们身上有就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你们知道在哪吗?学生回答:声带请学生摸着自己的喉部,朗读诗歌感受自己身体里的振动。提醒学生声带是很脆弱的器官要好好保护自己的声带。(三)畅谈收获,课外延伸请学生自由发言,让他们说出自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获得哪些收获。再次强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引导学生课后对“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师:事实是不是像这位同学说的那样。请同学们观看几幅图片(课件出示图片)板书设计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发声物体 发声办法鼓尺牛皮筋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六、作业设计选择题。??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A?没有变化?B?产生波纹?c?迅速上升??(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钢尺没有(??)。??A?受到力????B?断裂????c?振动??(3)人说话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A?嘴唇????B?喉咙????c?声带??判断题。?(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流水的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3)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说明橡皮筋没有发生变化。?(?)?(4)物体的振动实际上就是物体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