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理解联系的多样性。(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教学重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教学手段】多媒体 投影仪【教学方法】启发式、图示法、探究式教学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旧知回顾】1.什么是真理?真理的基本属性是什么?2.如何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对我们提出什么样的要求?生:答略导入新课投影材料:雾霾图片加上打油诗“沁园春。雾霾”“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风骚。一代天骄, 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设问:思考:思考1:引发雾霾天气的因素有哪些?思考2:雾霾天气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生:答略师:通过上述事例,我们知道雾霾的产生与人们的行为密切相关,而雾霾的出现又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这说明事物之间存在这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系,那么什么是联系?生:看书作答略师: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之间成为外部联系,事物内部称为内部联系,你能举出相关的事例吗?生:举例略投影: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的一个产业,思维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师:上述事例说明,事物内部、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能孤立的存在,那么,是否可以说明任意两个事物都是存在着联系的呢?生:讨论作答略。师:归纳,联系具有普遍性,但是对于两个具体事物而言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是普遍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总体看状态) 但是,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并非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事物联系的性质和方式要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和理解了。(具体看条件)师: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对于下面的“联系”,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投影材料:师:对于上面的事例,同学们都会把它当成笑话看待,不会当真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一些乱联系,这就告诉我们,联系是普遍的,同时联系也是客观的,请说出联系客观性的含义和内涵。生:看书作答略师: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凭空臆造某种联系;客观存在的联系也不能被消灭或否定。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联系,有的是事物本身的,和人无关,有的则是人“创造”或者是人参与其中的,这些都是客观的么?投影材料:自然降雨和人工降雨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比如, 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 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些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也不会下雨的。此时,如果人工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使云中产生凝结的冰水转化过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撞过程,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加大。 (1)根据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分,自然降雨与人工降雨分别属于什么联系?(2)人工降雨浸透了人的目的性与创造性,这种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吗?为什么?生:讨论作答略师: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请判断下列哪些是自在事物的联系,哪些是人为事物的联系?①围魏救赵 ②南水北调 ③ 花开花落,潮起潮伏 ④宇宙星辰运转 ⑤严师出高徒 ⑥京沪高速公路 ⑦沧海桑田的变迁 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在事物的联系:③ ④ ⑦ ⑧人为事物的联系:① ② ⑤ ⑥师: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凭空臆造联系,也不能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否则必然带来危害。投影材料:“发菜”与“发财”谐音,饭桌上受到人们喜欢。但“桌上一盘发菜,沙化几亩草地” 。以内蒙古草原为例,3年内,约有190万农牧民进区搂发菜,他们涉足的2.2亿亩草原中,1.9亿亩已遭严重破坏,其中6000多万亩重度沙化,失去利用价值,占受破坏草原的31.6%。师:上述材料只是人类违背事物间联系的一个表现,长期以来,人们乱砍滥伐、开荒毁林、围湖造田等,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种种现实启示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既要反对臆造联系,如8意味着发,4意味着死 喜鹊报喜 乌鸦报丧 指纹手相决定人的命运;又要反对认为割裂事物的联系,如: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头痛医头等。设问: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如否,可以如何做?举例说明。生:举例略。师: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如:交通与互联网使得世界成为地球村,修筑水利工程实现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师: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联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投影展示师:联系具有多样性,这要求我们要根据事物的不同联系,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总结归纳:原理总结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原理总结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世界观: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这就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世界观:联系是客观的,并不表示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方法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原理总结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是有条件的。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课堂总结】:板书【课堂检测】1.近来,部分地区流行爷爷奶奶为孙子孙女购买银质鱼类挂件,据说能驱邪避灾。从哲学的角度,这种说法违背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普遍性 C.联系的客观性 D.联系的条件性2.城市,是让人居住的。今天,人们在选择宜居城市时,会综合考虑经济、气候、生活、环境等因素。这是因为(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C.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必然的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3.某药品说明书中关于药物相互作用的一栏写道:(1)与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或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合用,可引起严重嗜睡;(2)与茶碱合用,本药清除率下降,会增加本药的不良反应。这说明 ( )A.联系具有偶然性 B.联系具有多样性C.联系具有必然性 D.物质决定意识4.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仅17%的小学生经常运动。由于体质虚弱一般不直接表现为各种病征,因此青少年很容易忽视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但这会埋下隐患,比如在青少年时期腰部肌肉缺乏锻炼,到了老年就容易得腰椎间盘突出。青少年养成运动习惯,将会受益终身。这体现了 (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本质联系B.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C.既要看到眼前联系,也不要忽视长远联系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5.下面漫画《新编<农夫与蛇>》(作者:尹正义)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突破规律的制约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B.防止经验主义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C.改造世界需要注意把握联系的多样性D.办事情取得成功要改变事物固有规律【教学反思】1.[答案] C[解析] 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用银质鱼类挂件驱邪避灾是人为臆造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C正确;ABD与题意不符。2.[答案] A[解析] 人们的居住和经济、气候、环境、生活条件等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的事物,A正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BD违背了联系的条件性,说法错误;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必然联系,也有偶然联系。3.[答案] B[解析] 一种药品与不同药物合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说明联系具有多样性,B正确。A、C说法不准确,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包括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联系具有偶然性或必然性。D与题意无关。4.[答案] C[解析] 青少年时期腰部肌肉缺乏锻炼,到了老年就容易得腰椎间盘突出,说明不仅要看到眼前的联系,也要看到长远的联系,C正确。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但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本质或直接联系,A、B表述错误。D说法错误,排除。5.[答案] C[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的内涵,漫画中的农夫想用烤箱给蛇取暖,只看到了烤箱能加热和蛇需要取暖的眼前的、表面的联系,没有看到烤箱会害死蛇这个本质的联系,没有把握好联系的多样性,C正确。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不可能突破规律的制约,也不可能改变事物固有的规律,A、D错误。B中“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不符合题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