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案(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案(一)

资源简介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2)培养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
(2)坚定“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
【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关于矛盾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示法、探究式教学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
【教学过程】
【旧知回顾】
1.新旧事物的含义及判断标准?
2.事物前进行和曲折性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关系?
4.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
生:答略
导入新课
投影:
美国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千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服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千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设问:1.狼与鹿之间有关系吗?这种关系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狼存在的时候,鹿的数量始终无法增加?
3.为什么狼被捕杀了,鹿的数量还会减少?
生:讨论作答略
师:狼与鹿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不仅如此,世界上的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都存在着此种关系,我们把这种关系叫做矛盾,那么什么是矛盾呢?
生:看书作答略
师: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依据这个定义,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的事例吗?
生:答略
(自由与纪律、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战争与和平等)
投影:自相矛盾
设问:此处的矛盾是否是哲学意义上的矛盾?
生:讨论作答略
师:此处的矛盾指的是逻辑矛盾,而逻辑矛盾指的是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如前所述,哲学上的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及其运动过程。另外从外延说:哲学矛盾无处不在,逻辑矛盾可以避免。
投影:
设问: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讨论作答略
师:通过读图,可以知道因为两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他不敢剪。从矛盾的角度思考,可知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投影材料: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道德经》
“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赫拉克利特
师:上述事例告诉我们,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投影材料:
“失败是成功之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唉;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
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道理?
生:讨论作答略
师:失败与成功,失败到成功,难与易,难易的变化,这一切都说明: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
师: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时二者又不是等同。
投影:
师: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两者地位和利益是相互对立的。由此说明: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即:矛盾的斗争性(对立)。
师:能否举出日常生活中存在对立的词语?
生:举例略
师: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等,通过这些事例,能否将哲学中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
生:作答略
师:哲学当中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投影试一试:下列词语包含什么道理?
1.居安思危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乐极生悲
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生:讨论作答略(1、2、3、4属于同一性,5属于斗争性)
师: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两个基本属性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投影材料: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设问:这两句话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思考作答略
师:“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说的是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强调的是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统一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的是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强调的是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发现: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生:答略
师:这说明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不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双方,不会存在直接的冲突与斗争。
投影材料:
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睛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思考作答略
师:老鼠的“装死”、昼伏夜出、听觉极为灵敏,猫的“假眠”、夜间可见、走路无声无息,猫和鼠之间的生存的竞争,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由此可知,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归纳: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斗争性离不开统一性)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师: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过渡:
矛盾是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属性,是否存在某个或某刻不存在矛盾的呢?
投影材料: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师:《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风景秀丽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从哲学角度看,这
个世外桃源是否真的没有“矛盾”?如果不是,情况如何?
生:看书作答略
投影展示结论: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矛盾具有普遍性。
事例说明: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运动普遍性,说明事事有矛盾,人的一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说明时时有矛盾。
投影材料: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回:“寡人无疾。”。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这个例子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讨论作答略
师:蔡桓公讳疾忌医说明我们必须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过渡: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人与物又各有不同,这说明什么呢?
投影材料: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e)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身长九尺,髯(rán)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yǎn) 月刀。
个子不高,面容黑瘦,短平头,头发根根竖立,胡须像隶体“一”字,穿着长衫 ,常咬着烟嘴。
设问:你根据什么把他们分辨出来?
生:思考作答略
师:我们是通过人物描写的特点知道这些人是谁,这些特点是其区别于其他人物的关键因素,从哲学角度来说,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其表现有哪些方面呢?
生:看书作答略
投影材料:
一学生提出:“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师。
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
英语老师: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
物理老师: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
教导主任:各记大过一次。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孔子
设问:上述三个材料分别说明什么道理?
生:讨论作答略
总结矛盾的特殊性:
师:有人说“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呢?
生:思考作答略
师:没有完全相同说明存在各自的特有的东西,没有完全不同说明存在相同的地方,在哲学上,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具体来说,二者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看书作答略
以水果与苹果、橘子、香蕉 白马非马论等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
师: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课堂总结】:板书
【课堂检测】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中,反映矛盾双方转化的是(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失败是成功之母
2.下列对于矛盾双方转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转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C.转化是具体的、任意的 D.转化意味着事物向前发展
3.山东沿海渔民在近海海域投礁、人工栽培海藻,让山东近海的常见鱼类从5种增加到28种,海底环境得到了修复,渔民通过立体化综合养殖增加了收入,这表明(  )
A.矛盾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的一面 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D.一个事物中只存在一个矛盾
4.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曹雪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具有丰富个性的典型形象。而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以上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A.矛盾具有特殊性 B.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不可能有共同的认识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 D.认识受客观因素影响
5.“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说明 (  )
A.矛盾具有特殊性 B.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答案:
1.[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转化问题,D项符合题意。
2.[答案] B[解析] 本题承接上题考查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A、C两项错误,转化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D项认识片面,转化既包括事物的上升性、前进性,即事物的向前发展,也包括旧事物的复辟,向坏的方面转化。故B项符合题意。
3.[答案] B[解析] 通过人工措施改善海底环境和收入状况,体现了B;A、C与题目无关;D属于错误观点。
4.[答案] A[解析]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个别事物或部分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形成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体现了读者主观感受的特殊性,选A;B错误;C观点错误且不符合材料;材料说明的是认识受主观影响,D与材料无关。
5.[答案] C[解析] 《好了歌》说明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体现矛盾具有普遍性,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