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核心考点提分冲刺专题21+高等生物个体的稳态及调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核心考点提分冲刺专题21+高等生物个体的稳态及调节

资源简介

特训四、高等生物个体的稳态及调节
1.内环境与稳态
[核心考点]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Ⅱ)。
[选择提分练] 
1.下列有关人体维持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B.维持体温稳定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C.内环境中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激素、抗体、血红蛋白等物质
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浆中,但血浆的pH值不会有明显变化
【答案】 B
【解析】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A错误;维持体温稳定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人体肌肉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二氧化碳,D错误。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活动都会减弱
B.缺水时,人体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机体减少水的散失
C.长期缺少食物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D.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因部分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血浆中pH明显下降
【答案】C
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中发生的有氧呼吸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D.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答案】A
【解析】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内液中,A项错误;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项正确;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C项正确;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项正确。
4.下列有关生理过程,不在人体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
A.抗体和特定的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C.骨骼肌产生的乳酸与酸碱缓冲物质中和反应
D.蛋白质在消化液的作用下最终水解成氨基酸
【答案】D
5.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是由血浆蛋白浓度决定的
B.内环境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
C.内环境中的组织液和淋巴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答案】B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A错误;内环境主要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O2、尿素、神经递质等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而淋巴液不能进入组织液,C错误;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D错误。
6.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环境因素的稳定及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B.“摄入过咸食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这一过程只涉及体液调节
C.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内环境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含量的变化
D.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只能在消化道中进行,不能在内环境或细胞内进行
【答案】C
7.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摄入过多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较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剧烈运动引起的大量出汗会导致失水过多,从而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D.人体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后,将导致细胞内液中Na+浓度大于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摄入过多过咸的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A错误;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大量出汗会导致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错误;输入的Na+中大多数进入细胞外液,细胞外液Na+的浓度大于细胞内液Na+的浓度,D错误。
8.下列关于渗透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出汗可以使散热增多,同时也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血浆渗透压越大,抗利尿激素分泌越少,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D.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可引起细胞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形态和功能改变
【答案】C
【解析】出汗排出了大量的水分,带走了大量的热量,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散热增加,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C错误;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可引起细胞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形态和功能改变,D正确。
9.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A
10.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氨基酸、性激素、抗体、溶菌酶、淀粉酶等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减少
C.血浆蛋白可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调节,而与免疫无关
D.完成膝跳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B
【解析】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胰岛细胞消耗葡萄糖,导致血糖的含量会减少,B正确。血浆蛋白参与内环境渗透压调节,与免疫有关,如血浆中的抗体参与免疫调节,C错误。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处的传递都是单向的,D错误。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核心考点]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Ⅰ)。
[选择提分练]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的轴突、神经纤维以及神经的概念相同
B.神经元内的K+内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基础
C.吮吸反射和痛觉形成由相同的中枢神经元控制
D.两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之间可形成多个突触
【答案】D
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可能仅由一个神经细胞来完成
B.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
C.特定情况下,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
D.内分泌腺能分泌激素,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
【答案】B
【解析】完整的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细胞来完成,A项正确;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接受上一个神经元传递的信号,B项错误;神经-肌肉突触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肌肉收缩,C项正确;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如下丘脑也能分泌激素,D项正确。
3.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及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主要方式依次是(  )
A.局部电流的传导;局部电流的传导
B.递质的传递;递质的传递
C.递质的传递;局部电流的传导
D.局部电流的传导;递质的传递
【答案】D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中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来传递的,所以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4.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内的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B.突触后膜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只有神经元上才有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必然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
【答案】A
【解析】神经元内的K+外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基础,且Na+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A正确;突触后膜能实现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效应器上也有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C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不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D错误。
5.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B.盐酸进入小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属于体液调节
C.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只有反馈抑制下丘脑活动才能使激素含量恢复正常
D.寒冷环境中,神经调节和激素共同发挥作用,动员几乎所有细胞共同抵御寒冷
【答案】D
6.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不自主颤抖、面色苍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自主颤抖是受大脑皮层调控的结果
B.面色苍白与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有关
C.该过程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
D.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
【答案】A
【解析】不自主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部位,A错误;面色苍白是为了减少散热,是由于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导致的,B正确;遇到寒冷刺激,为促进产热,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代谢加快,C正确;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从而促使血糖浓度升高,D正确。
7.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的分泌受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共同作用
B.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
C.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D.婴幼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其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
【答案】D
8.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能产生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患者体内会发生(  )
A.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减少
B.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增加
C.患者的细胞代谢往往比正常人要快
D.该抗体由浆细胞识别抗原后分泌
【答案】C
【解析】抗体能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功能,即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Graves氏病患者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A错误;由于患者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了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由于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增加了,所以细胞代谢往往比正常人要快,C正确;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D错误。
9.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请据图判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假如细胞1是甲状腺细胞,细胞2可以表示垂体细胞
B.假如细胞1是垂体细胞,细胞2可以表示甲状腺细胞
C.该图可以表示激素、CO2等化学物质的调节过程
D.细胞1的分泌物之所以能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是由于靶细胞有特异性的受体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1分泌物质是胞吐,二氧化碳的释放是自由扩散,因此不能表示CO2的调节过程。
10.电流计与神经纤维的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图2是在箭头处施加一定的刺激后,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变化作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无刺激时,电流计测得的是静息电位,且图1中a、b两处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
B.若在ab中点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C.若减小图1中ab间的距离,则刺激时图2中的d也随之减小;当ab=0时,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D.若将a点处电极移向膜外,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流计指针变化曲线图与图2不同
【答案】C
3.免疫调节
1.以下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只参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B.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不参与体液免疫
D.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原因主要是记忆细胞会快速产生抗体
【答案】B
【解析】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又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A错误;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正确;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原因主要是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D错误。
2.下列选项中,不都是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的一组是(  )
A.骨髓、T细胞、B细胞
B.脾脏、骨髓、扁桃体
C.生长因子、淋巴因子、抗体
D.溶菌酶、淋巴细胞、胸腺
【答案】C
3.下列有关T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T细胞中合成、加工、运输淋巴因子的细胞器都含有RNA
B.T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HIV识别并结合T细胞表面受体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AIDS患者易发恶性肿瘤的直接原因是HIV使T细胞原癌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淋巴因子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T细胞中加工、运输淋巴因子的细胞器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它们都不含RNA,A错误;T细胞凋亡过程是受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与凋亡有关的蛋白质的合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与T细胞之间的识别不能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错误;AIDS患者易发生恶性肿瘤的直接原因是HIV攻击T细胞,使得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能力,D错误。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具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难以使用疫苗预防艾滋病
B.艾滋病患者体内不能产生HIV抗体
C.艾滋病患者直接死亡原因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D.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T细胞
【答案】B
【解析】HIV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这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A正确;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HIV抗体,B错误;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球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C正确;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攻击T细胞,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机能,D正确。
5.有研究认为,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使释放的淋巴因子增多,引起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裂解死亡
B.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
C.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D.该病患者体内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低于正常生理水平
【答案】A
【解析】效应T细胞不能呈递抗原,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A错误;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B正确;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C正确;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也就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因此该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发生障碍,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低于正常生理水平,D正确。
6.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的功能,Mcl-1蛋白可使其数量增加,Bim蛋白可使其数量减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B.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共同决定
C.过敏性体质可能与Bim蛋白活性被抑制有关
D.Mcl-1蛋白活性过高,人体易患恶性肿瘤疾病
【答案】C
7.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一个新的T细胞亚型主要通过与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合作,从而导致外周组织产生炎症引起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病是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B.与该新的T细胞亚型合作的免疫细胞主要是浆细胞
C.该病与艾滋病都是因免疫系统防卫功能过强引起的
D.药物定向作用于此T细胞亚型有望成为治疗该病的新方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是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细胞引起的,A正确;能够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是浆细胞,B正确;该病是免疫系统防卫功能过强引起的,而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病,C错误;药物定向作用于此T细胞亚型,使得T细胞亚型不能与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合作,所以有望成为治疗该病的新方法,D正确。
8.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抗原,给大鼠同时注射两种沙门氏菌,一定时间后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浆细胞,把每一个浆细胞单独培养在培养液中。提取并分别保存该大鼠的血清(生物体内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每一个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下面的实验中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不同浆细胞的培养液混合,将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
B.将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同时加入一种单独培养液中,最多只有一种细菌出现沉淀现象
C.向保存的大鼠血清中加入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只有一种细菌出现沉淀现象
D.大鼠的血清与一种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体与后者含有的抗原将发生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不同浆细胞的培养液含有针对不同抗原的抗体,混合后不会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A、D错误;一种浆细胞只产生一种抗体,将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同时加入一种单独培养液中,最多只有一种细菌出现沉淀现象,B正确;大鼠血清中同时含有两种抗体,向保存的大鼠血清中加入甲、乙两种沙门氏菌,两种细菌均会出现沉淀现象,C错误。
9.2017年1月7日,江西省卫生计生委通报江西新增3例H7N9病例,九江暂停活禽交易,全国死亡10人。下列有关流感疫苗和人体对流感的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某些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导致遗传物质的变化,而且变异频率比其他生物高,导致之前研制的疫苗无效
B.体液免疫通过抗体对流感病毒起防御作用
C.效应T细胞能使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和病毒一起裂解死亡
D.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侵入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答案】B
10.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B
4.植物的激素调节
[核心考点]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2.其他植物激素(Ⅱ)。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选择提分练]
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作用都表现为顶端优势,都具有两重性
B.植物激素参与构成细胞结构,但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同一植物细胞可能含有多种植物激素的受体
D.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既能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也能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C
【解析】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顶端优势,具有两重性,A错误;植物激素调节新陈代谢,但是不参与新陈代谢,也不参与细胞结构的构成,B错误;同一植物细胞可能受多种激素的调节,所以可能含有多种植物激素的受体,C正确;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但是不能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
B.去掉顶芽将抑制侧芽的生长
C.生长素是由植物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
D.生长素的浓度越高,扦插的枝条越容易生根
【答案】A
【解析】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A项正确;去掉顶芽将促进侧芽的生长,B项错误;动物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植物激素是由一定的部位合成的,如幼嫩的芽、叶,C项错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浓度太高,反而抑制扦插枝条的生根,D项错误。
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
B.植物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C.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
D.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的内分泌腺产生的微量有机物
【答案】D
【解析】生物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基因控制的,A项正确;植物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B项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C项正确;植物激素的产生,没有专门的内分泌器官,D项错误。
4.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方式
B.在植物体内植物激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C.在休眠种子中,赤霉素的含量较高
D.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
【答案】A
5.下列有关我国农业生产措施或作物生理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将成熟木瓜与未成熟柿子一起放置,促进柿子成熟。其原理是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B.用尿液反复浸过的黄泥封裹树枝,促进树枝生根。其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
C.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水稻植株高50%以上。其原因是水稻合成、分泌过多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导致植株过度增高
D.玉米即将成熟时,若经历干热后又遇大雨,种子易在穗上发芽。其原因是高温降解玉米产生的脱落酸,解除了种子休眠,种子吸水萌发
【答案】C
【解析】成熟木瓜可以产生大量的乙烯,促进未成熟的柿子成熟,A正确;尿液中含有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枝条生根,B正确;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水稻植株高50%以上,说明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导致植株过度增高,但是赤霉素是由赤霉菌产生的,C错误;玉米即将成熟时,高温条件下脱落酸降解,解除了种子的休眠,种子吸水萌发,D正确。
6.金链花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病原体的侵袭,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支,称为“扫帚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
B.该病原体分泌的是一种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
C.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增大
D.正常生长的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不足
【答案】A
7.下图表示用不同浓度NAA处理金露梅插条生根的情况,其中一级根是指直接从插条切口生出的新根,从一级根上长出的新根称为二级根,以此类推。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插条用不同浓度的NAA处理时,需注意区别插条的形态学上下端
B.不同浓度NAA处理对金露梅插条各级根的发生影响程度相似
C.本实验中,不同浓度NAA处理均能促进一、二级根的发生
D.综合实验结果,本实验中200 mg·L-1的NAA处理效果最佳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不同浓度NAA处理时金露梅插条上长出的各级根数量存在差异。实验中NAA浓度为0的一组为对照组,不同浓度NAA处理的插条各级根数量均比对照组多,说明实验中不同浓度的NAA处理均能促进一、二级根的发生。
8.为验证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理,某同学按下图进行了实验。其实验结果应为(  )
A.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B.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C.胚芽鞘直立生长
D.胚芽鞘不生长
【答案】A
【解析】按图中操作进行实验,造成左侧生长素分布较多,所以其实验结果应为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A项正确。
9.下图是植物体内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GA与ABA的形成途径相似,都受光照的影响
B.GA与ABA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C.GA与ABA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共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D.夏季植物体内ABA产生增加,生长加快,冬季GA产生增加,抑制生长
【答案】D
10.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科学家在该植物某一生长周期内,发现茎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和茎段生长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  )
A.茎的伸长只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有关,与乙烯无关
B.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C.茎段中乙烯含量增高,会增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D.图中a、b两个时刻,该植物茎段的生长速度相同
【答案】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