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核心考点提分冲刺专题22+生物与环境关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核心考点提分冲刺专题22+生物与环境关系

资源简介

特训五、生物与环境关系
1.种群与群落
[核心考点]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4.群落的演替(Ⅰ)。
[选择提分练]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只存在一种种间关系
C.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稳定型的种群中雌雄性别比例为1∶1
D.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的生物分布属垂直结构
【答案】A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两个物种之间可以有多种关系,如捕食和竞争,B错误;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其中稳定型的种群中雌雄性别比例不一定为1∶1,如进行群居生活的蜜蜂,雄性比例小于雌性,C错误;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的生物分布是主要受到温度影响,属于水平结构,D错误。
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后,不存在地衣和苔藓植物
B.环境因素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的因素之一
C.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A
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种群自身密度最大,种内斗争减弱
B.种群增长率为0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K值将一直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此时种群自身密度最大,种内斗争增强,A项错误;在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B项正确;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C、D项错误。
4.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密,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密林熊蜂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C.该盗蜜行为不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D.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答案】A
5.某农场管理人员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200只鼠笼,捕获136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200只鼠笼,捕获108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24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约为612只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
C.草原上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
D.若部分个体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可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答案】D
【解析】该地区种群数量=×第二次捕获数,A正确;这种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B正确;草原上鼠与牛、羊等都取食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C正确;若部分个体身上的标志物脱落,第二次捕获中的标记数偏小,可导致调查结果偏大,D错误。
6.如图甲表示某环境的条件变化情况,乙、丙表示该环境中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丙两种动物是捕食关系
B.t1~t2乙、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C.从t0~t4的不同时间段内,乙种群的K值保持不变
D.t3~t4乙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环境条件制约
【答案】B
7.如图表示铜污染对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在图a和图b中,虚线左侧曲线表示它们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 μg/L和30 μg/L的培养液中的水蚤数目变化情况,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环境改变可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
B.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甲的耐受力更差
C.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生态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生态优势明显
D.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两种水蚤在一定阶段均有可能呈现“S”型数量增长变化
【答案】A
【解析】甲乙两种水蚤共同生活一起,属于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而产生的斗争关系,环境改变只是改变了这两种生物的竞争能力,无法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A项错误;从图示看,铜污染程度加大后,甲的数目在4~5天中几乎为0,说明其耐受力更差,B项正确;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的数目4天后才下降,且数目总是比甲的多,因此乙生态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乙的数目下降明显,而甲的数目还在上升,21天以后甲的数目明显高于乙,因此甲生态优势明显,C项正确;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两种水蚤在一定阶段均有可能呈现“S”型数量增长变化,D项正确。
8.对土地或其他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对种群和群落产生一定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只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B.对于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煤矿塌陷区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一块玉米田中的玉米高矮不齐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向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展,A项错误;对于趋光性的昆虫,可以利用其趋光性,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项正确;煤矿塌陷区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项错误;一块玉米田中的玉米构成的是种群,种群中不同个体的高矮不齐,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项错误。
9.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定型种群的数量不可能低于K值
B.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呈“J”型增长
C.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逐渐增加
【答案】C
10.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调查,计算出其λ值(λ=当前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如图为该种群13年来λ值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λ值即为自然增长率
B.前4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下降
C.从第5年开始,直到第9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D.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
【答案】C
2.生态与环保
[核心考点]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选择提分练] 
1.下列有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碳从动物流向分解者的形式为有机物
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能量流动推动了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不利于能量的流动
【答案】D
【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所以碳从动物流向分解者的形式为有机物,A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正确;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C正确;能量流动推动了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有利于能量的流动,D错误。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抵抗力稳定性弱
B.湖泊的水体自净能力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草原上引入外来物种会增强抵抗力稳定性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C
3.下图为一个简单的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B.甲虫为初级消费者,雀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若甲虫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能呈现指数增长
D.若植物被农药污染则雀鸟是最严重的受害者
【答案】D
【解析】参与食物网构成的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因缺少分解者,所以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项错误;甲虫为初级消费者,雀鸟属于第三营养级,B项错误;即使甲虫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因资源和空间有限,甲虫也不能呈现指数增长,C项错误;若植物被农药污染,因雀鸟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其体内农药的积累量最大,所以雀鸟是最严重的受害者,D项正确。
4.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人类的广泛重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退耕还林时,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
C.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降低物种多样性
D.退耕还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环境的不断变化可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群落演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A项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的稳定,C项错误;退耕还林,可使生态系统的物种更丰富,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D项正确。
5.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B.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混种充分利用空间,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
C.多为作物施用有机肥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D.可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减少病虫害
【答案】C
【解析】可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A正确;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混种充分利用空间,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这是利用的光合作用原理,B正确;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可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以减少病虫害,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D正确。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答案】C
7.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存在硫细菌,该细菌能利用氧化硫化物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生活在热泉附近的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硫细菌为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硫细菌是生产者,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
B.直接或间接以硫细菌为食的生物都属于分解者
C.能量能随着硫元素的循环而被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D.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答案】D
【解析】生产者处于食物链最低的营养级,A错误;直接或间接以硫细菌为食的生物属于消费者,B错误;能量不能被生态系统循环利用,C错误;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D正确。
8.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正确;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必须在生物圈中进行,B正确;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C正确;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会减少,但能量在传递过程是不断递减的,D错误。
9.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的是(  )
A.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如施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B.北京奥运会前大量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C.在夏季通过缩短对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前开花
D.四川大地震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使其食物短缺
【答案】C
10.为提高农业产量,农民采取了如下手段:①人工除草;②使用农药消灭害虫;③温室种植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④对农作物施肥。某同学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为了减少营养级,从而降低能量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损失
B.②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③是为了提高农田生态系统能量输入问题
D.④是为了给农田生态系统额外补充能量,从而提高农业产量
【答案】B
【解析】①人工除草、②使用农药消灭害虫,使能量能够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A错误、B正确;③温室种植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是为了减少作物细胞呼吸强度,C错误;④对农作物施肥,是为了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不是补充能量,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