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 ① 、水、 ② 、生物、 ③ 、地形等。2.循环类型: ④ 、生物循环和 ⑤ 物质循环。3.循环目的:进行 ⑥ 迁移和 ⑦ 交换。4.循环结果:形成相互渗透、相互 ⑧ 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 ⑨ 的能力。(2)过程:植物提供 ⑩ ,大气提供 ? 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 ? 及无机盐,通过 ? 作用,生产出有机物。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 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2)统一性: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 ? 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2.结果: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 ? 的改变。(2)变化:在诸多自然地理要素中, ? 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地理要素,而岩石直接受人类影响较小。重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读生物与地理环境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的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化学元素符号或分子式。(2)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从空气中吸收 ,从土壤中吸收 ,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化成为 能,进入生态系统中流动。(3)植物的产物是 和 的食物来源,被生物有机体吸收的 ,在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又以 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的环境中去,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 。重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特别提醒】(1)在自然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因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可指导实践,如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问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m。R河中上游地区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完成1—2题。 1.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2.依据上图原理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河网密布,径流量大C.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 D.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原始大气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氨、硫化氢、水汽。震旦纪大冰期之后的寒武纪,火山大爆发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地球结束了“雪球”时代,原始生命出现。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题。3.“雪球”时代的结束,是因为寒武纪的火山大爆发能 A.增加大气中CO2浓度,起保温作用 B.破坏臭氧层,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多C.释放火山灰物质,吸收地面辐射 D.释放巨量热能,直接增加大气温度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4.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5.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地形C.水文 D.生物6.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 B.整体性C.差异性 D.开放性 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1—2题。1.兰萨罗特岛A.热带雨林广布 B.淡水资源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受暖流影响大2.兰萨罗特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岛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带性。读2050年我国东部自然植被分布预测图,回答3—4题。3.与我国目前自然植被分布相比,2050年出现的变化是A.热带季雨林面积缩小 B.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下移C.寒温带针叶林面积缩小 D.植被地带性分异规律消失4.自然植被分布随时间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 C.区域性 D.开放性“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回答5—6题。5.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A.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B.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好D.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6.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015·课标全国卷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2—4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2.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3.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5—6题。5.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6.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7.(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8.(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答案】1.C 2.B【解析】1.读图可知,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景观上总是保持统一的,所以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C。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河流欠发育,径流量小,且多内流河。故选B。【答案】3.A【答案】4.A 5.D 6.B【解析】4.图中演示的是湖泊生物的生长、死亡沉积于湖底,导致湖泊萎缩,最终湖泊消失演变为陆地的过程。5.湖泊演变为陆地的主要原因是湖泊生物的死亡沉积。6.图中演示的是生物生长对水文的影响,属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1.C 2.B 【解析】1.板块交界处地壳多裂隙,岩浆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2.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说明物种交流机会较少,结合图示兰萨罗特岛的海陆位置特点,判断B项正确。【答案】3.C 4.A 【解析】3.从2050年我国东部自然植被分布预测图可知,到2050年植被分布仍然呈地带性分异,热带季雨林分布的纬度比目前要高,说明其分布范围扩大,则说明气候比目前变暖了,故寒温带针叶林面积缩小;气候变暖,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应该上移。4.气候的变化导致自然带分布范围的变化,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5.C 6.A【解析】5.桉树需水量较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地下水下渗严重。故选C。6.该案例反映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甚至会使整个环境发生改变。这说明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引进外来物种,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以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故选A。【答案】1.D 【解析】1.桑基鱼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后,水域面积会减小,调节气候能力下降,大气湿度和降水减少、气温变率增大,故A、B错,D对;转变为建设用地,对近地面的风速影响不大,C错误。【答案】2.A 3.D 4.D 【答案】5.B 6.C【解析】5.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较远,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故选B。6.动物的生长受其地理环境的影响。企鹅耐寒,但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温度低的地区;鬣蜥喜暖,但该岛地处热带,有温暖的环境。而气温日较差大,是全岛的环境;该岛并不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动物的分布不是垂直分布。故选C。7.【答案】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8.【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解析】(1)本题为描述地理事物变化状态类型的题目,需要注意整体趋势描述和局部特例描述相结合。(2)结合栖息地的变化趋势以及图中的人为因素即可得出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