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从光与我们一天的生活导入,设计了“寻找光源”“我看见了光”两个活动。通过“寻找光源”,帮助学生认识许多物体能发光,启发学生对发光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我看见了光”探究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启发学生用其他材料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和寻找生活实例等活动,让学生懂得科学原理的获得是需要反复验证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学情分析光,这位大自然的化妆师不仅为万物描绘出了丰富动人的色彩,而且更以其轻盈敏捷的脚步将我们带人一个奇境般迷人的光学世界。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光,学生天天和光接触,但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光既熟悉又陌生。虽然每天都能见到光,但是对光的性质和组成都是不熟悉的,对于光的传播特点要引导他们自己的观察和发现。www.21-cn-jy.com学习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3.能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4.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光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2.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发现光传播线路的特点。难点:1.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2.设计实验,并找出生活实例验证自己的发现。评价任务1.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2.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教学准备各种光源的图片、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二、寻找光源1.提问:谁能告诉老师在你身边有哪些会发光的物体吗?先把你知道的会发光的物体与同伴交流一下。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会发光的物体有:太阳、火把、蜡烛、电灯、闪电、萤火虫……2.提问:月亮本身发光吗?生:有的说发,有的说不发。3.小结: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是反射阳光才被我们看到的。月球作为一个整体反光很强。但一块月球石头在你面前和一块地球的石头在你面前一样,不发光。在月球和其他星球上看地球,地球也同样因为反射阳光而发光。当然,这需要在一定的距离内。如果距离地球过远,就看不到地球反射的阳光了。月亮的光来自于反射太阳的光。无论白天和晚上都是如此。在白天看不见月亮是因为太阳的光过于强烈以至于淹没了月亮的光,所以在白天不容易看见月亮,如果在天气好的地方在白天也是可以看到月亮的。21教育网4.谈话: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你能试着把光源分类吗?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5.小结:像太阳、萤火虫、闪电等我们称为天然光源;像电灯、蜡烛等我们称为人造光源。三、我看见了光1.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光是怎样传播的呢?为什么?预设:根据门缝里射进来的阳光、手电筒等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大家都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只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得出结论还不够,能用做实验的方法来证明你的想法才是最科学的。21cnjy.com3.根据教材提示,学生分组实验。4.同学们都做完了实验,哪个小组能来汇报一下?(其他小组有别的实验方法吗?)5.小组简单汇报实验过程,总结得出结论。(1)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出示课件)学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在同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强调“在同一介质中”)6. 你们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么?学生讨论、汇报。7.在生活中我们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呢?(出示课件)板书设计7 光的传播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像太阳、萤火虫、闪电等我们称为天然光源;像电灯、蜡烛等我们称为人造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实验部分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但有两点我感觉还很不足,有待改进,一是光的传播路线图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猜出,二是“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是以我讲为主,学生没有充分的调动思考力。21·cn·jy·com “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个实验,应该先请学生畅所欲言,想办法去证明光是如何传播的,并对其中很好的想法进行肯定,再依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现在这种实验方式,在提出想法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概念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形成头脑风暴,集思广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