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并感知一个科学概念:凝结。本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归纳和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感受物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水的三态之间的循环往复的变化,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变化是可逆的过程。阅读科学在线,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影响雨的形成,改善干燥的环境。21cnjy.com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的重要时期。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再加上平时积累的大量感性经验,已经基本具备了探究雨的形成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2·1·c·n·j·y学习目标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4.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5.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情感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做凝结。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分别举例说明物质的可逆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2.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的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难点:组织学生自行探究雨的形成实验。评价任务1.认识生活中的凝结现象。2.会设计实验,探究雨的形成。3.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教学准备有关凝结现象的图片,铁架台、酒精灯、冰块、烧瓶、导管、锥形瓶、石棉网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你们见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吗?师:这些现象有哪些相同点吗?二、小水珠从哪里来?1.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几幅图有什么共同现象?生:都有小水珠。2.上面图片中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汇报。生1:我认为和温度有关。生2:我认为和水蒸气有关,因为叶子上有水珠,不是雨水。生3:我认为和冷热有关。归纳: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3.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向同样大小的两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你们猜一猜哪个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出现?4.学生汇报猜想并进行实验。5.汇报实验结论。(冷玻璃片上有小水珠出现)6.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7.生活中还有哪些凝结现象呢?锅里烧开水后,锅盖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啤酒瓶,过一会儿,瓶壁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冬天家里做饭的时候,玻璃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屋外走到屋内,镜片上会有小水珠。地膜、蔬菜大棚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塑料膜会形成小水珠我们洗澡的时候,浴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凉的镜子,就会形成小水珠。三、雨的形成1.师:在上一个实验中,如果水滴越聚越多,会出现什么现象?与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相似?(小水滴聚集成水珠,落下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师:由此推断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大自然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小水珠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怎样得到足够多的水蒸气呢?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制造冷的条件?3.师: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制定小组的研究计划吧!4.小组合作制定计划,教师巡视指导。探究问题:雨的形成我的假设: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小水珠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需要器材:冰块、铁架台、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瓶、玻璃管。5.汇报研究计划。6.进行实验:(1)组装实验器材。(2)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在形成雨的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是两个最重要的过程。这里,我们发现水和水蒸气可以相互转化,前面我们做过化冰实验,再根据生活中水的化冰事实,那么,冰、水和水蒸气之间就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之间循环往复的变化了,也就是可逆的变化。这里的可逆就是指相反的变化,如水结冰相对冰化成水为可逆变化。21教育网7.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情况进行评价并小结。四、巩固练习1.阅读科学在线,进一步指导学生对雨的形成的认识。人工降雨目前主要有飞机和高炮两种作业方式,或是飞机高炮科学配合、立体抗旱。飞机人工降雨的优点是作业范围大,受益面积广,但费用昂贵,且当云中对流发展旺盛时,飞机作业危险性大。高炮人工降雨的优点是方便、快捷,易于操作,特别适用于山区、小范围的抗旱,且费用低(每次作业只需3000元左右,但产生的效益可达几十万元,投入产出比高达1:40。此外,高炮人工降雨不受强对流天气的限制,但每次作业的受益面积没有飞机的大。2.教师小结: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循环往复的变化,我们把像水这样的变化过程称为可逆的。五、布置作业根据教材第34页内容写一篇科学童话,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体现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板书设计9 雨的形成凝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部过程,使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实例产生疑问,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探究活动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像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通过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疑问“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21·cn·jy·com二、猜想贯穿于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提出的猜想越多,离发现科学结论的距离就越近。猜想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它建立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某种程度的假设。即使猜想是错误的也会为提出更多的猜想而创造灵感。www.21-cn-jy.com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本节课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学生对于实验的细节的把控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