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中考科学一轮复习第七讲 声现象(原卷+解析卷)(浙江专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18】中考科学一轮复习第七讲 声现象(原卷+解析卷)(浙江专版)

资源简介

第七讲: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 ;一切发声体都在 ,振动停止,发声 。www-2-1-cnjy-com
2.声音的传播需要 ,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 ,但 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上 。【版权所有:21教育】
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 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 。21*cnjy*com
二、声音的特性 ?                        
5.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
音调是指声音的 。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 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6.响度是指声音的 。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 ,响度越大。
7.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 ,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形状有关。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8.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高于20000Hz叫 ,低于20Hz叫 。21·世纪*教育网
三、声速 ?                        
9.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 ,声速大小跟 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
四、超声波与次声波 ?                        
10.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叫 ,低于20Hz叫 。
11.动物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 交流;蝙蝠、海豚能发出 ;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 等。
五、声的利用 ?                        
12.声音能够传递 。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敲击铁轨判断故障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
13.声音可以传递 。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六、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                        
14.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 。
15.噪声的控制主要从 、 和 三方面加以控制。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但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典例】(2016·深圳)深圳生产的手机行销世界各国。关于手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手机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手机是通过捕获超声波得到外界信息的;
C.手机听筒的膜片振动产生声音;
D.手机铃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C。
【解析】A:手机充电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错误。
B:手机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故B错误。
C:通电导体处于磁场中,就会受到磁力的作用,听筒的膜片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将变化的电流转化为声音的,故C正确。21cnjy.com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 近,响度越大。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 ,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 Hz到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低于20Hz叫次声波。
【典例】(2017?福建)夏商时期,已有铜制的铃和皮质的鼓。人耳能分辨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答案】C。
【解析】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其中由物体本身决定的是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会相同。故此题答案是C。
考点三:声速
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典例】(2017?滨州)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调来判断的;
C.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D.今年滨州市学生英语考试由上午调整到下午,目的是减少喜宴鞭炮声对听力测试的影响
【答案】A。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这句话是正确的;空气的温度对传播速度有影响,但我们一般认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21教育网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的说法错误。
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不是传递能量,故C的说法错误。
把学生英语考试由上午调整到下午主要目的是减少道路汽车噪声对考试的影响,故D的说法错误。
考点四:超声波与次声波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低于20Hz叫次声波。动物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等。
【典例】(2017?深圳)下列关于声现象和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鱼在水中漂﹣光的折射;
B.阳光照在云上,云底下会形成阴影区域﹣光的反射;
C.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音调和振幅有关;
D.次声波预报仪可以预报台风和地震活动等﹣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鱼在水中漂是鱼受到了浮力,故A错;阳光照在云上,云底下会形成阴影区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B错;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是正确的,但不能说音调和振幅有关,故C错;发生台风和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用次声波预报仪可以预报台风和地震,它利用的是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D正确。
考点五:声的利用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敲击铁轨判断故障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典例】(2016?广东)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B.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程度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色;
C.房间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答案】D。
【解析】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大,故A错;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程度会改变小提琴振动频率,即音调,不是音色,故B错;房间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防止噪声传入房间,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在声源处,故C错。正确答案是D。
考点六: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 噪声。噪声的控制主要从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音接收三方面加以控制。
【典例】(2017?呼和浩特)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也是一种波,而且能够传递能量;
B.在空气中,只要物体振动,近旁的人就一定能够听到它的声音;
C.外科医生常利用超声波的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在教室周围植树,是一种让学生免除噪声干扰很有效的方法
【答案】B。
【解析】声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能量的传播;故A的说法是正确的。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但有振动、有介质人不一定会听见声音,因为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振动频率有一定范围,超出这一范围人耳是无法听到声音的;故B的说法错误。
超声波具有较高能量,所以医学上经常用超声波清除人体内的结石;故C的说法正确。
茂密的树木可以有效阻止噪声的传播,也是让学生免除噪声干扰的有效方法;故D的说法正确。
此题B符合题意,答案是B。
易错点1:声音的传播不同于电磁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例一: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
C.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传播;D.只有固体振动才能发声
【错解】C。
【析错】对声音的传播知识理解不透,认为只要有振动就有声音。
【纠错】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振动就不会发声,故A正确;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小,故B错;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无法传播,它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故C错;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的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故D错。正确答案是A。
★名师指津:声音的传播不同于电磁波,声音传播必须有介质。声音的传播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易错点2:声音的辨识靠音色
例二:2016年2月7日“猴年春晚”广东分会场出现如图机器人和主持人互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根据音色不同;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5m/s
【错解】C。
【析错】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理解不透。认为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也不了解机器人产生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纠错】任何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故C错;任何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介质,故B错;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和声音来自哪里无关,故D错;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仍靠音色,故正确答案是A。
★名师指津:辨别发声体靠的是音色,任何物体振动发声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不相同。
一、选择题
1.(2017?绵阳)物理课上,老师用力吹一根较长的塑料吸管的同时,用剪刀一小段一小段地剪短吸管,如图所示。同学们听到的声音( )。
A.音色不变;
B.音调变了;
C.是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D.后排同学听到的与前排同学听到的相同
2.(2017?滨州)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调来判断的;
C.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D.今年滨州市学生英语考试由上午调整到下午,目的是减少喜宴鞭炮声对听力测试的影响
3.(2017?南京)如图所示,小华在唱《青藏高原》这首歌,老爷爷所说的话是指唱到“高原”的“高”时,要求声音的(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音调高 B.音调低 C.响度大 D.响度小
4.(2017?烟台)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的手指不停地在弦上不同位置按下或松开,这是在改变声音的( )。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5.(2017?镇江)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可改变声音的是( )。
A.传播速度 B.音调 C.音色 D.响度
6.(2017?盐城)重敲音叉发生的声音与轻敲音叉相比( )。
A.音调变低 B.频率变大 C.响度变大 D.声速变小
7.(2017?长沙)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40m/s;
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真空也能传声
8.(2017?绥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声调可以判断是哪位歌手正在唱歌;
B.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D.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9.(2017?临沂中考)下列四副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B.乙图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依然可以发挥作用;
C.丙图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D.丁图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绷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是低音弦
10.(2017?兰州中考)关于音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调的高低只与发声体的长度有关;
B.“闻其声便知其人”判断的依据就是音调;
C.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无关;
D.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11.(2017?遵义中考)下列措施中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的是( )。
A.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B.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C.燃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D.剧院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
二、填空题
12.(2017?济宁)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下面两种看法,请根据你的知识,对每种看法作出评论。21·cn·jy·com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运动产生的”,评论:   。
(2)“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评论:   。
13.(2017?徐州)如图所示,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吹气,使其发出声音。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 产生,通过 传入人耳的,改变试管内的水量,会使声音的 发生改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4.(2017?安徽)在音乐中,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律是294Hz,由此可知D调“1”比C调“1”的 高(选填乐音的三要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5.(2017?长春) 2017年5月31日,位于长春市伊通河上的自由大桥在2s内成功爆破。由于采用“微爆破”技术,爆破中产生的声音很小,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最大限度的控制了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一、选择题
1.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
C.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传播;
D.只有固体振动才能发声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音调的高低取决振幅的大小;
C.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出声音;
D.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B: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C: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
4.如图所示四种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甲:雄哇通过鸣囊振动发声
乙:听不到真空中的电铃声
丙:太空中宇航员需用无线电交谈
丁:蝙蝠用超声波探测飞行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丁和甲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15o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宇航员能够进行交流,所以真空能够传声;
C.蝙蝠是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
6.当我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天宫一号”上与地球指挥中心通话时,是振奋人心的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www.21-cn-jy.com
A.航天员说话发出声音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
B.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C.航天员讲话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D.航天员讲话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音调很高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城市街道两旁植树种草,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
8.噪声严重影响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以下四个措施中:①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②高架桥旁的房子的窗户和门采用双层玻璃;③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④公路两旁植树。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 )。2·1·c·n·j·y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成为声源;
B.隔声、吸声和消声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C.听声辨人主要是由于声音的响度不同;
D.空气传声是空气形成的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10.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关闭房间的门窗; 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回声的传播速度等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的越快,响度越大;
D.带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二、填空题
12.小明开始学习物理后,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他开始思考以下问题:将耳朵贴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端,让小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请说说小明能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并分析原因: 。2-1-c-n-j-y
13.清晨,逐渐变强的闹铃声吵醒了小郑,他把闹铃关掉,这里是从 控制噪声。这里说的“逐渐变强”是指声音特性中的 。细心的小郑发现,闹钟响时桌面上的饼屑跳动起来了,这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21*cnjy*com
1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3s,收到回波信号,试计算海洋中该处的深度(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31m/s)。
15.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来源:21cnj*y.co*m】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你认为另一种器材不适合做声源的原因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你不选择另一种方案的理由是 。
(3)如果采用方案B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表格所示: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m
1.2
0.8
0.5
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第七讲: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 气体 ,但 真空 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 消失 。2·1·c·n·j·y
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 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 能量 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 回声 。
二、声音的特性 ?                        
5.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
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 频率 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响度是指声音的 大小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 振幅 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 近 ,响度越大。2-1-c-n-j-y
7.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 特征 ,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来源:21cnj*y.co*m】
8.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高于20000Hz叫 超声波 ,低于20Hz叫 次声波 。
三、声速 ?                        
9.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 声速 ,声速大小跟 介质 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
四、超声波与次声波 ?                        
10.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叫 超声波 ,低于20Hz叫 次声波 。
11.动物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 次声波 交流;蝙蝠、海豚能发出 超声波 ;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 次声波 等。
五、声的利用 ?                        
12.声音能够传递 信息 。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敲击铁轨判断故障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
13.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 。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六、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                        
14.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 噪声 。
15.噪声的控制主要从 声音的产生 、 声音的传播 和 声音接收 三方面加以控制。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但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典例】(2016·深圳)深圳生产的手机行销世界各国。关于手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手机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手机是通过捕获超声波得到外界信息的;
C.手机听筒的膜片振动产生声音;
D.手机铃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C。
【解析】A:手机充电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错误。
B:手机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故B错误。
C:通电导体处于磁场中,就会受到磁力的作用,听筒的膜片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将变化的电流转化为声音的,故C正确。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方面。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 近,响度越大。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 ,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 Hz到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低于20Hz叫次声波。
【典例】(2017?福建)夏商时期,已有铜制的铃和皮质的鼓。人耳能分辨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答案】C。
【解析】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其中由物体本身决定的是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会相同。故此题答案是C。
考点三:声速
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在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典例】(2017?滨州)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调来判断的;
C.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D.今年滨州市学生英语考试由上午调整到下午,目的是减少喜宴鞭炮声对听力测试的影响
【答案】A。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这句话是正确的;空气的温度对传播速度有影响,但我们一般认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的说法错误。
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不是传递能量,故C的说法错误。
把学生英语考试由上午调整到下午主要目的是减少道路汽车噪声对考试的影响,故D的说法错误。
考点四:超声波与次声波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低于20Hz叫次声波。动物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典例】(2017?深圳)下列关于声现象和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鱼在水中漂﹣光的折射;
B.阳光照在云上,云底下会形成阴影区域﹣光的反射;
C.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音调和振幅有关;
D.次声波预报仪可以预报台风和地震活动等﹣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鱼在水中漂是鱼受到了浮力,故A错;阳光照在云上,云底下会形成阴影区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B错;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是正确的,但不能说音调和振幅有关,故C错;发生台风和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用次声波预报仪可以预报台风和地震,它利用的是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D正确。
考点五:声的利用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敲击铁轨判断故障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典例】(2016?广东)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B.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程度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色;
C.房间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答案】D。
【解析】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大,故A错;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程度会改变小提琴振动频率,即音调,不是音色,故B错;房间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防止噪声传入房间,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在声源处,故C错。正确答案是D。
考点六: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 噪声。噪声的控制主要从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音接收三方面加以控制。
【典例】(2017?呼和浩特)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也是一种波,而且能够传递能量;
B.在空气中,只要物体振动,近旁的人就一定能够听到它的声音;
C.外科医生常利用超声波的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在教室周围植树,是一种让学生免除噪声干扰很有效的方法
【答案】B。
【解析】声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能量的传播;故A的说法是正确的。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但有振动、有介质人不一定会听见声音,因为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振动频率有一定范围,超出这一范围人耳是无法听到声音的;故B的说法错误。21*cnjy*com
超声波具有较高能量,所以医学上经常用超声波清除人体内的结石;故C的说法正确。
茂密的树木可以有效阻止噪声的传播,也是让学生免除噪声干扰的有效方法;故D的说法正确。
此题B符合题意,答案是B。
易错点1:声音的传播不同于电磁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例一: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
C.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传播;D.只有固体振动才能发声
【错解】C。
【析错】对声音的传播知识理解不透,认为只要有振动就有声音。
【纠错】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振动就不会发声,故A正确;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小,故B错;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无法传播,它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故C错;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的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故D错。正确答案是A。21cnjy.com
★名师指津:声音的传播不同于电磁波,声音传播必须有介质。声音的传播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易错点2:声音的辨识靠音色
例二:2016年2月7日“猴年春晚”广东分会场出现如图机器人和主持人互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21教育网
A.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根据音色不同;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5m/s
【错解】C。
【析错】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理解不透。认为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也不了解机器人产生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纠错】任何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故C错;任何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介质,故B错;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和声音来自哪里无关,故D错;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仍靠音色,故正确答案是A。
★名师指津:辨别发声体靠的是音色,任何物体振动发声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不相同。
一、选择题
1.(2017?绵阳)物理课上,老师用力吹一根较长的塑料吸管的同时,用剪刀一小段一小段地剪短吸管,如图所示。同学们听到的声音( )。
A.音色不变;
B.音调变了;
C.是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D.后排同学听到的与前排同学听到的相同
【答案】B。
【解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的频率和物体本身有关,当物体本身发生变化时,物体振动的频率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此题中,老师在吹塑料管的时候,逐步剪短塑料管,物体的出发生了变化,振动频率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故,此题答案是B。
2.(2017?滨州)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调来判断的;
C.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D.今年滨州市学生英语考试由上午调整到下午,目的是减少喜宴鞭炮声对听力测试的影响
【答案】A。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这句话是正确的;空气的温度对传播速度有影响,但我们一般认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B的说法错误。
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不是传递能量,故C的说法错误。
把学生英语考试由上午调整到下午主要目的是减少道路汽车噪声对考试的影响,故D的说法错误。
此题正确答案是A。
3.(2017?南京)如图所示,小华在唱《青藏高原》这首歌,老爷爷所说的话是指唱到“高原”的“高”时,要求声音的( )。
A.音调高 B.音调低 C.响度大 D.响度小
【答案】A。
【解析】小华在唱《青藏高原》这首歌,老爷爷所说的话是指唱到“高原”的“高”时,要求声音的音调一定要高;这里指的是声音的音调,不是声音的响度。故,此题正确答案是A。
4.(2017?烟台)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的手指不停地在弦上不同位置按下或松开,这是在改变声音的( )。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答案】C。
【解析】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的手指不停地在弦上不同位置按下或松开,这是在改变琴弦长度,目的是改变乐器振动的频率,改变声音的音调。故,此题正确答案是C。
5.(2017?镇江)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可改变声音的是( )。
A.传播速度 B.音调 C.音色 D.响度
【答案】D。
【解析】敲鼓时,为了让鼓的声音大,人们就必须用力敲;所以,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此题正确答案是D。
6.(2017?盐城)重敲音叉发生的声音与轻敲音叉相比( )。
A.音调变低 B.频率变大 C.响度变大 D.声速变小
【答案】C。
【解析】音叉是可以产生固定振动频率的实验器材,同一音叉,无论敲击它的力量大小,音叉所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不变。所以,重敲和轻敲音叉相比,音叉发声的响度变大了。
故,正确答案是C。
7.(2017?长沙)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40m/s;
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真空也能传声
【答案】C。
【解析】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40m/s;此说法错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要大,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更大。
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此说法错误。人要能听到声音,不仅需要物体振动发声,还需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没有介质,物体振动也不会听到声音。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此说法正确。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清洗眼睛就是超声波传递能量的例子。
D.真空也能传声;此说法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介质存在,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正确答案是C。
8.(2017?绥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声调可以判断是哪位歌手正在唱歌;
B.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D.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C。
【解析】A.根据声调可以判断是哪位歌手正在唱歌;此说法错误。判断歌手靠的是声音的音色,不是音调;不同人可以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但永远发不出相同音色的声音。
B.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此说法错误。“B超”利用的是超声波传递信息不是传递能量的特点。
C.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此说法正确。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此说法错误。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防止噪声,不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正确答案是C。
9.(2017?临沂中考)下列四副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B.乙图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依然可以发挥作用;
C.丙图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D.丁图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绷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是低音弦
【答案】C。
【解析】A.甲图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此说法错误。消音器安装在摩托车排气筒上,属于在生源处控制噪声。
B.乙图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依然可以发挥作用;此说法错误。蝙蝠的导航系统是靠超声波传递信息实现的,在太空中没有传播的介质,故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C.丙图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此说法正确。把小球弹开是因为音叉振动产生的,故C的说法正确。
D.丁图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绷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是低音弦;橡皮筋绷紧程度相同时,越细它的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所以细的橡皮筋是高音弦。
正确答案是C。
10.(2017?兰州中考)关于音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调的高低只与发声体的长度有关;
B.“闻其声便知其人”判断的依据就是音调;
C.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无关;
D.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答案】D。
【解析】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音调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物体的结构、粗细、长短都会影响其音调;不同物体可以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但不会发出相同音色的声音。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D。
11.(2017?遵义中考)下列措施中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的是( )。
A.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B.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C.燃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D.剧院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
【答案】B。
【解析】噪声控制可以在噪声的产生处加以控制,也就是控制声源产生噪声或者说控制声源产生噪声的响度。此题中,安装双层玻璃是控制噪声进入室内,属于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捂住双耳是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是在接收处控制噪声;剧院吸引材料是防止属于的反射;只有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此题答案是B。
二、填空题
12.(2017?济宁)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下面两种看法,请根据你的知识,对每种看法作出评论。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运动产生的”,评论:   。
(2)“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评论:   。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现象都是因为物体在振动。如果说“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运动产生的”,那太空中的星球、空间站等都在运动,但我们听不见来自它们的声音;此说法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说法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这句话是不完整的。因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不能只说传播速度,还应说明是什么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此正确的说法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m/s。www-2-1-cnjy-com
此题答案是:(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m/s。
13.(2017?徐州)如图所示,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吹气,使其发出声音。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 产生,通过 传入人耳的,改变试管内的水量,会使声音的 发生改变。
【答案】振动、空气、音调。
【解析】根据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特性知识,此题正确的解答是: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吹气,使其发出声音。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改变试管内的水量,会使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www.21-cn-jy.com
此题答案是:振动、空气、音调。
14.(2017?安徽)在音乐中,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律是294Hz,由此可知D调“1”比C调“1”的 高(选填乐音的三要素)。
【答案】音调。
【解析】声音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高的音调高;中音C调“1(do)”的频率是262Hz,D调“1(do)”的频律是294Hz,所以D调“1”比C调“1”的音调高。21·世纪*教育网
此题答案是:音调。
15.(2017?长春) 2017年5月31日,位于长春市伊通河上的自由大桥在2s内成功爆破。由于采用“微爆破”技术,爆破中产生的声音很小,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最大限度的控制了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声源、响度。
【解析】噪声的控制有三个方面: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控制噪声接收。此题中,采用“微爆破”技术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这样就可以控制噪声的强度,也就是噪声的响度。
故,此题答案是:声源、响度。
一、选择题
1.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
C.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传播;
D.只有固体振动才能发声
【答案】A。
【解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振动就不会发声,故A正确;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小,故B错;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无法传播,它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故C错;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的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故D错。【版权所有:21教育】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音调的高低取决振幅的大小;
C.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出声音;
D.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D。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会发出声音,因为声波也包括次声波和超声波;发出声音是指人类能听到的声,次声波、超声波是声波但不是声音,故C错。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故A错。音调指声音调子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故B错。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声波也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故D正确。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B: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C: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
【答案】D。
【解析】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真空不是介质,所以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A错误。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琴弦,主要是改变琴弦振动频率,也就是改变音调,不是响度;故B错误。道路两旁的隔音墙,能有效阻止声波的传播,属于阻止声波传播;故C错误。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超声波穿透能力强,遇到障碍物返回,被仪器接收,并显示在屏幕上,以达到查病的目的,属于超声波在医学上的应用;故D正确。
4.如图所示四种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甲:雄哇通过鸣囊振动发声
乙:听不到真空中的电铃声
丙:太空中宇航员需用无线电交谈
丁:蝙蝠用超声波探测飞行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丁和甲
【答案】B。
【解析】甲图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雄蛙的鸣囊振动,产生了叫声;乙图研究的是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播声音;丙图研究是声音的传播,太空中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宇航员需要用无线电联系;丁图研究的是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所以,可以用相同声学知识解释的现象是乙和丙,正确答案是B。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15o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宇航员能够进行交流,所以真空能够传声;
C.蝙蝠是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
【答案】A。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相同介质温度、密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声波的传播速度,一般情况下空气温度在15oC时,声波传播速度为340m/s,故A正确;宇航员之间的交流利用的是电磁波而不是声波,因为太空中没有介质,故B错;蝙蝠的视力非常差,它是靠它发出的超声波来探测障碍物和捕捉昆虫,它不能发出次声波,故C错;“乡音无改”指的是一个人的声音特色,指的是音色未变,而不是音调,故D错。正确答案是A。【出处:21教育名师】
6.当我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天宫一号”上与地球指挥中心通话时,是振奋人心的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航天员说话发出声音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
B.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C.航天员讲话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D.航天员讲话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音调很高
【答案】A。
【解析】无论哪个人、哪件物体,所发出的声音都是其振动产生的,故航天员说法发出的声音也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此观点正确;速度3.0×108m/s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是声速,故B错;航天员说话的声音不可能靠声波传回地面,因为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太空中没有介质存在,故C错;航天员讲话声音很大不是因为她的音调高,声音大指的是响度大,故D错。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城市街道两旁植树种草,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声现象概念掌握情况。在城市街道两旁植树种草,其目的是控制噪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上对噪声的控制,故A错;敲锣力量大小影响声音的大小,就是响度,不是音调,故B错;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所以C错;B超利用声音传递信息进行诊病,故D正确。
8.噪声严重影响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以下四个措施中:①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②高架桥旁的房子的窗户和门采用双层玻璃;③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④公路两旁植树。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 )。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可以控制噪声的产生;高架桥旁的房子的窗户和门采用双层玻璃可以有效阻止噪声的传播;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可以阻止噪声传播给旁边的路人或居民;公路两旁植树也可以有效阻止噪声传播。故此几种措施对控制噪声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正确答案是D。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和液体可以成为声源;
B.隔声、吸声和消声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C.听声辨人主要是由于声音的响度不同;
D.空气传声是空气形成的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答案】D。
【解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所以A错误。消声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隔声和吸声不属于此类型,所以B错误。听声辨人靠的是人声音的音色,而不是响度,所以C错误。声音的传播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传播出去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使空气产生疏密相间的波动,然后再影响到其周围,这样就能不间断的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正确答案是D。21*cnjy*com
10.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关闭房间的门窗; 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答案】B。
【解析】关闭房间门窗可以防止噪声传播进屋内,属于传播途中防止控制噪声;会场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属于关闭了生源,属于防止噪声产生;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离窗,是防止噪声传入房间,属于传播途中控制噪声;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属于接收处控制噪声。由此可知,防止噪声产生的是B。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回声的传播速度等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的越快,响度越大;
D.带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A。
【解析】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物体振动快慢影响声音的音调,不是响度,故C错;带防噪声耳罩是阻止噪声进入耳朵,是在接收处防止噪声,故D错;回声也是声波,所以它的传播速度和原声是相同的,故A正确。
二、填空题
12.小明开始学习物理后,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他开始思考以下问题:将耳朵贴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端,让小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请说说小明能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并分析原因: 。
【答案】小明能听到两次敲打声。在铁管的一端敲击铁管,铁管振动产生声音,声音可以在铁管中传播,也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因为它们的传播速度不同,故小明会听到两次敲击声。
【解析】小明能听到两次声音。在铁管的一端敲击铁管,铁管振动产生声音,声音可以在铁管中传播,也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因为它们的传播速度不同故小明会听到两次敲击声。
13.清晨,逐渐变强的闹铃声吵醒了小郑,他把闹铃关掉,这里是从 控制噪声。这里说的“逐渐变强”是指声音特性中的 。细心的小郑发现,闹钟响时桌面上的饼屑跳动起来了,这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
【答案】生源处、响度、振动。
【解析】把闹铃关掉,等于关掉了生源,是在生源处控制噪声;“逐渐变强”是指声音越来越大,指的是响度;闹钟响时,桌面上的“饼屑”跳动起来,是因为振动产生的,也说明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1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3s,收到回波信号,试计算海洋中该处的深度(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31m/s)。
【答案】2296.5m。
【解析】利用回声可以进行距离测量,此题就是利用超声波测量海底深度的例子。解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发出超声到接收到回声,声音信号走的是一个来回。
解:从发出超声信号到接受到回波信号时间是3s,那么声波传到海底时间是1.5s。
所以,海底深度为:。
15.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你认为另一种器材不适合做声源的原因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你不选择另一种方案的理由是 。
(3)如果采用方案B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表格所示: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m
1.2
0.8
0.5
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解答】(1)机械闹钟;音叉声音不稳定,而且还需要敲击;(2)B;靠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不是太直观,具有很大的误差;(3)泡沫、锡箔纸、衣服。
【解析】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试验研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1)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音叉声音不稳定,而且还需要敲击,因此不适合做实验声源。(2)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有可靠地实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判断隔音效果,方案B较好;靠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不是太直观,具有很大的误差,方案A不适合。(3)由表格数据可知,泡沫的距离最短,说明隔音效果最好;衣服的距离最长,说明隔音效果最差。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