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二轮高考总复习地理文档:模块知识交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8二轮高考总复习地理文档:模块知识交汇

资源简介

模块知识交汇(一) 与季节相关的地理现象
[编者按] 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地球表面的许多现象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有关季节变化的内容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因此,必须掌握与季节变化有关的各种地理现象。
1.天文现象的季节变化规律
季节(北半球)
冬半年
夏半年
地球公转速度
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太阳直射点
位于南半球
位于北半球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附近极夜,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附近极昼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附近极昼,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附近极夜
正午太阳高度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南半球较大。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则达最小值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南半球较小。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
日出日落方向
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地区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
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地区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
日出日落时间
北半球日出时间晚于6点,日落时间早于18点;南半球相反
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地区除外)北半球日出时间早于6点,日落时间晚于18点;南半球相反
晨昏线
晨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昏线呈西北—东南走向
晨线呈西北—东南走向,昏线呈东北—西南走向
2.大气与气候现象的季节变化规律
(1)大气现象的季节变化:
季节(北半球)
冬半年
夏半年
等温线弯曲状况
南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均向南弯曲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弯曲凸出
南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均向北弯曲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弯曲凸出
气压中心分布
北半球大陆形成冷高压,尤其是亚洲高压最为强烈,海洋上形成低压
北半球大陆形成热低压,尤其是亚洲低压最为强烈,海洋上形成高压
气压带风带位置
位置偏南
位置偏北
季风风向
东亚盛行西北季风,南亚盛行东北季风
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季风
气温


我国灾害性天气
寒潮、沙尘暴、冻雨和雪灾
台风、暴雨、伏旱、冰雹
(2)天气现象的季节变化:
季节(北半球)
冬半年
夏半年
快行冷锋
北方沙尘暴、寒潮
北方夏季的暴雨
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贵阳冷湿天气,昆明暖干天气
4~5月华南准静止锋,华南多阴雨天气,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淮准静止锋,江淮地区梅雨天气
(3)气候特征的季节变化:
季节(北半球)
冬半年
夏半年
热带草原气候
北半球正值暖热干燥的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南半球则为湿季
北半球正值高温多雨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南半球则为干季
热带季风气候
暖热干燥的旱季(东北季风影响)
高温多雨的雨季(西南季风影响)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低温少雨(受冬季风影响)
高温多雨(受夏季风影响)
地中海气候
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温和多雨
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炎热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
寒冷干燥(受西北季风影响)
高温多雨(受东南季风影响)
3.水文现象的季节变化规律
现象
北半球夏季
北半球冬季
我国河流的径流
丰水期
枯水期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河流
不结冰
结冰,可能出现凌汛
长江口的盐度
偏低
偏高
我国沿海海域
易发生赤潮
易出现咸潮
北印度洋洋流
顺时针方向流动
逆时针方向流动
我国河流含沙量
含沙量大
含沙量小
4.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
现象
北半球夏季
北半球冬季
北半球的植物
生长旺季
温带、寒带地区草木枯黄
动物的迁徙
北迁
南迁
北半球山地雪线
上移
下移
南极大陆冰川面积
变大
变小
南极周围海洋的浮冰
减少
增多
热带草原带
北半球
一片葱绿,动物多
一片枯黄,动物少
南半球
一片枯黄,动物少
一片葱绿,动物多
①②③④四幅图表示二至日地球表面四个不同地点旗杆影子端点在一天中的连线,其中坐标的原点表示旗杆的位置。读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图所示地点从南到北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解析:第1题,旗杆影子端点与坐标原点的连线为杆影,杆影方向的反方向是太阳所在方位,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呈负相关,影子最长时即日出和日落时,最短时为当地正午时。参见下图,①④图中太阳东南升、西南落,表示北半球冬至日;②图中太阳正南升、正南落,表示北半球冬至日;③图中太阳东北升、西北落,表示北半球夏至日。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位于天顶;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位于天顶;有太阳终日不落现象的是寒带地区。综上所述:①图所示地点位于南极圈至南回归线之间,②图所示地点位于南极圈至南极点之间,③图所示地点位于北极圈至北回归线之间,④图所示地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答案:1.C 2. B
温哥华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市内草地常绿、繁花似锦。结合温哥华附近等温线图,完成3~5题。
3.夏季温哥华最有可能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4.温哥华冬季温和的主要原因是(  )
A.洋流的影响 B.海陆分布的影响
C.地形的影响 D.纬度位置的影响
5.温哥华所处纬度较高,但港口冬季一般不结冰的原因是(  )
A.地形的影响 B.洋流的影响
C.大气环流的影响 D.海陆位置的影响
解析:第3题,夏季温哥华西部海域形成高压中心,东侧陆地是低压,因此最有可能盛行西北风。第4题,温哥华位于加拿大南部,其东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使温哥华成为同纬度冬季温和的城市。其他不是主要原因。第5题,温哥华虽然纬度较高,但沿海有暖流经过,所以冬季港口一般不结冰。
答案:3.D 4.C 5.B
和田河发源于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和田河有二源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北的喀拉喀什河和发源于昆仑山北坡的玉龙喀什河。结合下图,完成6~7题。
6.喀拉喀什河谷缺少冰川分布的原因主要是(  )
A.河谷海拔高,难以形成有效降水
B.地势低气温高,不易形成冰川
C.植被覆盖茂密,不利于冰川形成
D.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侵蚀作用强
7.玉龙喀什河“拾玉处”形成的原因和最佳拾玉时间是(  )
A.河流湍急,搬运能力强 夏季
B.地势开阔平坦,沉积作用强 秋季
C.地势陡峻,易发生山崩 春季
D.靠近沙漠,风力沉积作用强 冬季
解析:第6题,喀拉喀什河谷地势低,气温偏高;且地形封闭,水汽不足,所以缺少冰川分布。第7题,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由玉龙喀什河搬运到地形平缓处沉积;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多,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便于捡拾。
答案:6.B 7.B
模块知识交汇(三) 区域问题的综合探究
[编者按] 区域地理试题中,具体的区域只是作为背景、提供问题的素材和知识载体,不是考查区域具体地理事实知识,而是考查区域地理事实、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地理原理、规律,其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是贯穿始终的方法主线与思想核心。,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和比较是区域地理的核心,也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体现,每年在高考中都有涉及,并且分值较大,因此首先必须重视区域特征的分析;继而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探究区域的开发与整治问题。
一、区域综合探究的思路
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正确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其中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是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突破口,如下图所示:
具体案例分析如下:
(1)日本的主要地理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可用下图示意。
(2)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地理特征及相互间关系可用下图示意:
在明确区域地理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综合开发的合理条件(优势),找出制约其发展的不利条件(劣势)或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探讨区位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对策措施,以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例: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资源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图所示:
二、掌握区域特征的基本方法
区域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经济、人口、城市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特征,既有对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描述,也有对其成因的解释。掌握区域特征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综合分析法和比较法两种。
1.综合分析法:
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2.比较法:
不同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也存在较大差异。
区域差异比较的线索: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的差异。
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南、北方的区域特征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在此仅以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为例对我国南方和北方进行列表比较:
南方
北方
位置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地形
以丘陵、低山为主
以平原、高原为主
气候
1月均温
0℃以上
0℃以下
无霜期
8~12个月
3~8个月
≥10℃积温
4500℃~8000℃
1600℃~4500℃
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年降水量
800 mm以上
800 mm以下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均有
河流
水量


水位变化


含沙量


结冰期

有,自南向北渐长
土壤
红壤、黄壤、水稻土
棕壤、黑土、黄土,部分地区有盐碱土
植被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咖啡是哥斯达黎加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咖啡种植需年降雨量达1 500~2 000毫米和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理想气温是15~25℃,理想海拔高度为500~2 000米。图1为“哥斯达黎加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10°N纬线附近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哥斯达黎加冬季降水丰沛,缘于该地区盛行(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2.影响该国形成农作物东、西向分布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3.该国优质咖啡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1 500米以上的地区,该地区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土壤肥沃。该土壤类型是(  )
A.黑土 B.火山灰土
C.红壤 D.水稻土
解析:第1题,由图示纬度判断哥斯达黎加位于东北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冬季受来自海洋上东北信风的影响,降水丰沛。第2题,由图2可知不同海拔高度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第3题,结合图例可知,海拔1 500米以上的地区有火山活动,火山灰土土壤肥沃。
答案:1.A 2.C 3.B
4.陕北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利用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按照“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产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思路,陕北地区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煤油气生产基地、“西电东送”煤电基地和以甲醇为龙头的煤化工基地。下图示意陕北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陕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明图中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3)分析说明陕北地区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条件。
(4)你是否赞同在陕北地区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说明地形主要是高原。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地势大致是西北高、东南低。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各城市均沿河而建,原因可以从河流供水和冲积平原对城市建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条件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由图可知,陕北地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适于发展能源化工工业;但该地区降水较少,水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第(4)题,属于开放性设问,可选择赞同或不赞同。赞同的理由在于煤炭大规模开发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不赞同的理由在于煤炭大规模开发会加速资源的枯竭,可能产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
答案:(1)特征: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理由:位于黄土高原,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2)特点:各城市均沿河而建。原因:当地降水较少,水资源不足,河流可以为城市提供水源;河流沿岸地势较平坦,利于城市建设。
(3)有利条件: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利条件: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破坏严重;交通不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赞同。陕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大规模开发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不赞同。煤炭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大规模开发会加速煤炭资源的枯竭;不合理开采、利用率低等,会造成煤炭资源浪费;大规模开发易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模块知识交汇(二) 人文地理区位因素的分析
[编者按] 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理论,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布局的重要依据,是高考命题的核心要点,它主要包括城市区位、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等内容。
1.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即在认清问题的情况下,不矛盾、啰唆。先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并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如:①自然区位要素——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河湖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②经济区位要素——资源、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③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与工业协作、国家政策(政治)、宗教、军事(国防)等。
(2)主导性原则:主导性区位因素的判断一般是考查的重点,一定要根据时间的变化动态来推理,同时要根据空间位置找出区域特征,即时空兼顾加以判断。
(3)区域性原则:答题时语言表达要反映所在区域,同时要注意区域的特殊区位。
(4)动态性原则:因时而宜,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
2.区位因素结构及其变化
3.区位因素的分级线索
(1)我们要根据具体需要,将各要素进行分解和细化。例如若要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来分析,则需要具体到:光照(喜光作物、喜阴作物)、热量(决定了耕作制度)、降水(决定了耕地类型)、气象灾害(包括旱灾、洪灾、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有时需要细化到:消费市场(市场需要的产品品种和数量;空间市场包括区内市场和区外市场;时间市场包括应季市场与反季市场)、交通条件(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其组合选择,原料产地、能源基地及消费市场的空间距离)、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雇佣总成本)、农业基础(粮棉产量和副食性基地产品的产量)、政府政策(政策、资金及管理)、科学技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及劳动力技术素质)、土地价格(按照城市地价递减规律选择人类活动的空间)等。
(2)特殊因素都是开放性的,与地理事实联系密切,而且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迅速变化的。
4.利用区域图进行区位分析与评价
高考对区位分析的考查多与具体地理区域相结合、坚持自然、人文要素在特定区域中相互联系的考查思路,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中的叠加,重视因地制宜、人地协调观念的传达,使区位分析与评价“区域化”。
(1)从地形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河流分布说明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和地貌类型,分析地形对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2)从气候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空间定位,结合气候统计图、等值线图判断该区域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气候对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3)从河流水文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解读河流,整合地形、气候信息说明该区域水系、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4)区域图中的人口、城市、交通线是社会经济区位评价的重要内容,人口多指向劳动力的数量、价格;城市往往与消费市场、港口发展依托联系在一起;经济地理位置多隐含着运输方式组合、交通通达性等信息。
5.区位因素分析模型
分析方法
分析模型
案例剖析
主导因素分析
理清各区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决定性因素
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分为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等不同的类型
动态分析
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类或某地区区位因素的变化,并抓住倾向性因素作预测性分析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接近煤炭产地→接近铁矿产地→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原料的影响力在减弱,市场、交通、科技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综合分析
在人地关系的层次上对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加以综合,同时还要从区域环境特征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因地制宜观念的形成
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自然因素(耕地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经济因素(市场需求量大,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社会因素(农业技术进步,政府政策支持)等
辩证分析
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影响某一人类活动区位形成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对其做出有利与不利的评价
以“自然因素对青藏铁路选线的影响”为例:与其他方案相比,沿线地势较为平坦,线路较短是选线的主要优势,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是铁路建设遇到的自然障碍,采用“以桥代路”等技术、方法可以克服自然障碍
比较分析
找出两者或两地区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形态的影响
荷兰作为传统的鲜切花生产国,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科技水平高是维持其市场竞争力的主要优势条件。肯尼亚作为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主要优势条件有:纬度低,热量充足;地势高,光照充足;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政府政策支持。肯尼亚属热带草原气候,旱灾多发是其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葡萄起源于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沿岸,现在世界多地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北纬20°~52°及南纬30°~45°,海拔400~600米的地区。若葡萄园临近大水面,深水反射出大量的蓝紫光和紫外线,有利于浆果着色和提升品质。右图示意智利葡萄产区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智利产出的葡萄品质极好,其原因是生长季节(  )
A.凉爽多雨,云雾缭绕
B.阳光明媚,昼夜温差大
C.炎热干燥,水源不足
D.河网稠密,水资源丰富
2.与我国新疆相比,同品种的葡萄
在智利色泽更好,这是由于该地(  )
A.地处山谷      B.海拔较高
C.邻近沙漠 D.临近大洋
3.智利的葡萄很少受到外来疫病的侵袭,造成这种情况的自然条件是(  )
A.环境具有封闭性
B.环境具有开放性
C.河流短小,水源更新快
D.地势高,紫外线强烈
解析:第1题,智利葡萄品质极好,取决于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依据该地所处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可判断出该地具有与原产地相同的气候类型,即地中海气候;该地临近太平洋,依据文字信息可知,深水反射出大量的蓝紫光和紫外线,利于浆果着色和提升品质;该地地处安第斯山脉西部,海拔相对较低。葡萄的生长季节,即南半球夏季,该地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物的积累。第2题,同品种的葡萄在我国新疆和智利表现出不同的色泽,取决于区域差异,我国新疆深居内陆,而智利葡萄产区临近大洋,有利于浆果着色。第3题,智利葡萄很少受到外来疫病侵袭的原因,主要从疫病的传播渠道分析,该地东部是高大而绵长的安第斯山脉,西部是广阔的太平洋,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形成植被稀疏的沙漠地带,环境相对封闭。
答案:1.B 2.D 3.A
下图是珠江三角洲部分交通运输线、机场、城市及工业园区等地理事物分布图。据此完成4~5题。
4.与香港国际机场相比,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
A.地面平坦开阔
B.有铁路、高速公路连接,通达度高
C.远离市区,土地租金低
D.邻近多个电子工业园区,运输量大
5.香港国际机场规划于2016年兴建第三条跑道,这有利于(  )
①强化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②为香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③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④缓解香港市区交通压力 ⑤应对香港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解析:第4题,两机场都位于滨海平原地区,地面平坦开阔,都远离市区,土地租金都较低;香港国际机场有高速公路连接,而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离高速公路有一段距离,通达度不高;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附近有多个电子工业园区,货物运输量较大。第5题,市区的交通压力主要跟市区的交通线路和人口密度有关,而兴建香港国际机场第三条跑道对市区的交通影响不大,因而排除④,其他都是有利的影响。
答案:4.D 5.A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简称: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国对外合作层次最高、占地面积最大的园区(91.5 km2),位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近郊。该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白俄罗斯高校众多,工业历史悠久,工资水平较低。德国、俄罗斯等国企业也积极入驻该园区。
(1)说明中白工业园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
(2)简述中白工业园的发展对当地的有利影响。
(3)与中国企业相比,说明俄罗斯企业在工业园区发展的优势。
解析:第(1)题,说明中白工业园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时,应对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进行逐个分析,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第(2)题,简述中白工业园的发展对当地的有利影响时,主要从外企迁入对当地产业结构的影响、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大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第(3)题,与中国企业相比,俄罗斯企业在工业园区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地缘(距离相近,语言、文化、习俗相通)方面。
答案:(1)白俄罗斯政策的支持;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高且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低;高校众多、科技实力强;工业历史悠久、设施完善;紧邻西欧,市场广阔等。
(2)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提高对外交流水平等。
(3)俄罗斯距离园区更近、与国内企业联系更方便;语言、文化、习俗相近,便于交流管理,更易融入当地社会;更了解周边市场情况,利于产品的设计、生产结构调整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