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精析人文地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二部分精析人文地理

资源简介

第二部分 精析人文地理·探究活动之“因”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讲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世界人口增长
1.总趋势
人口不断增长。
2.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原因
阶段
时期
特点
原因

工业革命前
缓慢增长
生产力水平落后

工业革命后
持续增长
工业革命使欧美等国家生产力水平提高

20世纪后半叶开始
 快速增长 
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温馨提示]
(1)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2)人口增长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组成。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引起的,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
二、人口增长模式
模式类型
A
B
C
D
特征
“高高低”
高增长
增长下降
“三低”
分布地区
少数原始群体
广大发展中国家
有些发展中国家
多数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
[温馨提示]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
(2)“三低”模式中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都是较低的,进入“三低”模式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而引起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21·cn·jy·com
三、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1)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超过发达国家和地区。
(2)目前世界人口增长,95%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各大洲之间的差异
人口增长最快的是非洲、最慢的是欧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的是亚洲、最少的是大洋洲。
四、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1)实质: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受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是决定环境承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3)估算依据:可从单个要素,如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粮食等进行估算,也可从资源、科技、社会文化等多要素进行综合考察。
2.人口合理容量
(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反映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
(3)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有何特点?如何区别?
2.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有何差别?如何解决?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有何区别与联系?
以考纲为纲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    
  [典例] 
(2014·福建高考)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如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1)~(2)题。
(1)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性别比例     B.医疗水平
C.教育程度 D.年龄结构
(2)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
A.人口迁移加剧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 D.社会负担减轻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2015年以后,老年抚养比上升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老年抚养比与性别比例无关;医疗水平会影响到死亡率,但短期内医疗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教育程度影响人口素质。第(2)题,从图上可以看出,2025年以后老年抚养比超过少儿抚养比,并呈上升态势,即老年人口比例增大,将可能出现劳动力日渐不足的局面;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迁移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故老年人口增多不会使得人口迁移加剧;人口分布不均与老年抚养比增大无关。
[答案] (1)D (2)B
[命题出发点] 老年抚养比变化的原因、人口抚养比变化产生的影响。
[命题落脚点] 考查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问题。
[试题评价]
(1)鲜活的素材,体现有用的地理:人口问题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本题的设置源于生活,素材鲜活。既给考生一种亲切感,又体现了“生活中的地理”这一学科特点。
(2)新颖的概念,彰显巧妙的设计:对于人口问题的考查,大部分考题都是直接告知人口的具体变化,索然乏味。本题通过“人口抚养比”来进行引入,顿使本题趣味横生。
(3)精准的切入,反映时代的主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大问题。第(2)题的考查,切入点正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而我国人口政策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来解决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可见本题的前瞻性之强,与时代主题的切合度之高。
考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1.读我国M省与全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比较表(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完成(1)~(3)题。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M省
全国
M省
全国
1995年
13.2
17.1
5.3
6.6
2000年
9.4
14.0
5.5
6.5
2010年
7.4
11.9
5.0
7.1
2014年
6.9
12.1
6.1
7.2
(1)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同期相比差异最大的年份是(  )
A.1995年         B.2000年
C.2010年 D.2014年
(2)目前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为(  )
A.高—高—高 B.高—高—低
C.高—低—高 D.低—低—低
(3)由表可知该省(  )
A.人口增长速度较全国的快
B.存在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C.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
D.人口出现负增长
解析:(1)D (2)D (3)C 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计算可知,2014年M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两者相差4.1‰,差值在四个年份中最大。第(2)题,根据该省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可知,目前其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为低—低—低。第(3)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省人口增长速度较全国的慢;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人口数量一直在增长;由表中数据无法得知劳动力情况。经计算可知,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1995年为7.9‰,2000年为3.9‰,2010年为2.4‰,2014年为0.8‰,逐渐下降。
2.(2015·上海高考)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如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回答(1)~(2)题。
(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8年
C.2010年 D.2012年
(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
解析:(1)B (2)B 第(1)题,读图中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曲线,两者数值相加即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图中2008年两者相加数值最大,因此B正确。第(2)题,因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0,故上海市人口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模式
“高高低”模式
过渡模式
“三低”模式
特征
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人口增长状况
速度
慢,波动较大

慢,呈现出新的平衡状态
数量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快速增加
达到人口高峰后,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主要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人们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且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小;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影响

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的发展
人口压力减小,利于经济水平的提高

死亡率高,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影响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过快,加大经济、就业的压力,加剧贫困,引发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过重,劳动力和兵源短缺
2.图文结合阐述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1)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3)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4)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
考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学法: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
(2016·天津高考)读图,回答下题。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1.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信息1:1990~2000年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但增加数量呈减少趋势,说明人口增长率,但逐年降低。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信息2:2000~2014年间,人口数量变化不大,说明人口增长率较,且趋于平稳。
2.抓关键点锁定选项
(1)分析横纵坐标的意义:横轴表示人口变化过程,纵轴表示人口增长率的高低。
(2)抓起始点、变化过程:1990年人口增长率,1990~2000年人口增长率逐年降低,2000~2014年较,且趋于平稳。
[答案] D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
(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高高低”模式;工业化初期属于过渡模式;后工业化时期属于“三低”模式。
(2)根据国家类型(空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过渡模式;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属于“三低”模式;发达国家则属于“三低”模式。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高高低”模式
高(>2.5%)
高(>2.5%)
低(<1.0%)
过渡模式
高(>2.5%)
低(<1.5%)
高(>1.0%)
“三低”模式
低(<2.0%)
低(<1.5%)
低(<1.0%)
1.(2018·深圳模拟)我国台湾的出生率每12年便会周期性出现一种特殊的逆转变化,这就是“虎兔龙现象”。台湾许多男女的传宗欲望是避开虎宝宝,偏爱兔宝宝,更期待龙宝宝。如图示意台湾地区2010~2014年人口数据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台湾下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期与低谷期可能分别出现在(  )
A.2023年、2022年      B.2024年、2025年
C.2026年、2025年 D.2024年、2022年
(2)据图可知,2010~2014年台湾地区(  )
A.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B.死亡率波动比出生率大
C.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 D.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上升
解析:(1)D (2)C 第(1)题,结合材料中“避开虎宝宝,偏爱兔宝宝,更期待龙宝宝”。属相每12年一个轮回,图中2010年为虎年,故2022年为出生低谷期,2012年为龙年,故2024年为出生高峰期。第(2)题,图中显示,2010~2014年台湾地区人口出生率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死亡率波动比较小;自然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台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已经进入“三低”模式,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老龄化问题。
2.(2018· 青岛模拟)图1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图2为不同阶段人口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图2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2)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②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B (2)C 第(1)题,读图1可知,乙国人口再生产类型为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的过渡类型,与图2中的②阶段对应。第(2)题,丙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在10‰左右,人口再生产属于现代型,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医疗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考点(三) 人口问题 [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1.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
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孤单等问题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某一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3.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2017·江苏高考) 如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2)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号
(1)
(2)
题干解读
老年人口分布体现的意义
中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原因
知识迁移
人口结构
人口问题
信息获取
信息1:横轴表示城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数值越大,说明城镇老年人口占比越。
信息2:纵轴表示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数值越大,说明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越
综合分析
东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老年人口占比;贵州、广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城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农村、城镇65岁及以上人口均不到4%,没有进入老龄化阶段;黑龙江、吉林、辽宁老龄化现象城镇比农村明显
结合我国国情可知,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主要是因为这些省份经济落后,劳动力大量外迁所致
[答案] (1)A (2)B
1.2008~2014年,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下表示意河南省2008~2014年高考报考人数。据此回答(1)~(3)题。www-2-1-cnjy-com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高考报考人数/万人
98.8
95.9
95.24
85.5
80.5
75.8
72.4
(1)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大量迁出 B.适龄学生数量减少
C.出国留学人数增加 D.男女比例不平衡
(2)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减少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劳动力素质下降 B.男女比例失衡
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D.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3)不能有效应对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措施是(  )
A.全面放开二孩 B.延迟退休
C.提高人口素质 D.平衡性别比例
解析:(1)B (2)D (3)D 第(1)题,河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导致适龄学生数量减少,所以高考报考人数减少;河南省迁出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人口;出国留学人数即使有所增加,影响也较小;性别比对高考报考人数影响不大。选B。第(2)题,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减少,说明未来几年河南省劳动力将减少,而劳动力减少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选D。第(3)题,高考报考人数减少说明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减少。全面放开二孩、延迟退休、提高人口素质都可以缓解劳动力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平衡性别比例与缓解劳动力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关系不大。选D。
2.(2018·日照一模)一个国家的就业比高,抚养比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出现“人口负债”(抚养比是指少儿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如图示意中国抚养比和就业比历史变迁及预测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抚养比低于50%即处于“人口红利”期。我国“人口红利”期出现在(  )
A.1990~2030年 B.1985~2050年
C.1990~2015年 D.2000~2020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抚养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成正比
B.就业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步变化
C.20世纪60年代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潮所致
D.2016年以后抚养比升高是老龄化所致
(3)下列应对“人口负债”的措施,可取的是(  )
①全面实施二孩生育政策 ②限制劳动年龄人口迁移国外 ③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 ④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1)A (2)C (3)D 第(1)题,本题可以从纵坐标50%处画一横线,可以看出抚养比低于50%对应的时间大约是1990~2030年,A正确。第(2)题,抚养比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但不是成正比,A错误;就业比与经济增长有关,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会影响未来的就业,增加就业压力,B错误;20世纪60年代出生率高,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潮所致,C正确;2016年以后抚养比升高与“全面二孩”政策有关,D错误。第(3)题,应对“人口负债”的措施主要是增加劳动人口的比例,可采取的有全面实施二孩生育政策、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限制劳动年龄人口迁移国外是不现实的,故选D项。
3.(2018·湖南十三校模拟)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位,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下表示意2015年部分国家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读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国家
日本
美国
中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平均年龄中位数
44.9
37.2
34.8
17
(1)四个国家中(  )
A.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
B.刚果民主共和国男性年轻人最多
C.日本比中国老龄人口多
D.美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7.2岁
(2)有关年龄中位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变化只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
B.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C.年龄中位数随时间而减小
D.美国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比中国快
解析:(1)A (2)B 第(1)题,四个国家中,日本人口年龄中位数最大,老龄人口比重大,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由于人口总数量比中国少,所以老龄人口数量比中国少;美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是37.2岁,但人口平均年龄不一定为37.2岁;刚果民主共和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最小,但人口总量少,不是男性年轻人口最多的国家。第(2)题,一般来说,年龄中位数会随时间而增加,它向上移动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年龄中位数的变化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也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由于表格中只显示了一年的年龄中位数,无法体现美国、中国的年龄中位数增加速度。
考点(四)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1.(2016·上海高考)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甲省
乙省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914.3
283.4
1 799.4
耕地面积/万公顷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解析:选C 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的短板;丙省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是最少的,即丙省的人口容量最小。
2.下表为山东省与青海省人口与面积数据统计表。读表,完成(1)~(2)题。
省份
人口/×104人
面积/×104 km2
山东省
1990年
8 439
16
2012年
9 685
青海省
1990年
448
72
2012年
573
(1)关于1990~2012年两省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东省年人口增长速度大于青海省
B.青海省人口密度变化大于山东省
C.青海省年人口增长量大于山东省
D.山东省人口密度小于青海省
(2)青海省人口环境承载力远低于山东省,最主要原因是该省(  )
A.交通不便 B.消费水平低
C.生态环境脆弱 D.资源贫乏
解析:(1)B (2)C 第(1)题,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可知,1990~2012年山东省人口增加了1 246万,增长速度为14.8%;青海省人口增长了125万,增长速度为27.9%,故A、C项错误。山东省人口密度大于青海省,D项错误。山东省人口密度变化小于青海省,B项正确。第(2)题,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生态环境脆弱是人口环境承载力低的最主要原因。
3.(2018·苏州模拟)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如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国土面积
C.土壤肥力 D.水资源数量
(2)下列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是(  )
A.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
B.草地开垦
C.保护野生动植物
D.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解析:(1)A (2)B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虽然巴西比俄罗斯的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因为巴西地处热带,水热充足,生物生长范围广;俄罗斯以温带、亚寒带气候为主,寒带面积广,所以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第(2)题,草地开垦只是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不会提高生态承载力,同时开垦草地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降低生态承载力,故选B项。
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内涵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意义
生存
发展
数量


共同点
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2.影响区域环境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分析
(1)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2)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
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合理容量大。
(3)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合理容量。
(4)考虑该区域的消费水平:
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合理容量小。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
[热点关注]
1.聚焦“人口红利”“人口负债”“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利用“抚养比”“就业比”等图文资料,考查考生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是本部分应关注的命题形式。
2.关注中国国情,关注人口发展,是本部分的热点命题范围。常以我国的人口政策为切入点,考查人口政策改革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热点押题]
1.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数比例大于城市老年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数比例的现象。读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含预测)图,回答(1)~(2)题。
(1)图中显示(  )
A.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变化不大
B.2020年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将改善
C.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一直比城市快
D.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先慢后快
(2)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政策造成农村生育率低
B.受教育程度不同导致城乡生育率差异明显
C.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农村死亡率降低
D.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解析:(1)D (2)D 第(1)题,由图中曲线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变化很大;2020年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加剧;推测2038年后,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农村;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先慢后快。第(2)题,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加快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
2.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如图为某城市生育二孩意愿调查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我国家庭结构的优化
B.缓解我国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C.调节我国男女性别比失衡状况
D.强劲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2)影响该城市选择30~40岁时生育二孩的人口所占比重远高于选择20~30岁时生育二孩的人口所占比重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政策         B.生育能力
C.经济水平 D.文化水平
解析:(1)B (2)C 第(1)题,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结构的优化,尤其是缓解失独家庭之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我国男女性别比失衡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但这些都不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主要是由于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若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几十年后劳动年龄人口锐减,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步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就是要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第(2)题,多数人在30~40岁时,第一个小孩年龄已经较大,且经过多年发展,家庭经济收入也基本稳定,所以生育二孩的意愿较高;而在20~30岁时,工作刚起步,且刚组建家庭或生育了第一个小孩,生育二孩会使家庭经济、工作压力增大,因此生育二孩意愿较低。
[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
1.人口红利拐点
人口红利顾名思义就是因为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或者财富增加。人口红利拐点指一个社会人口结构中,劳动人口增长率低于非劳动人口(特别是退休人口)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
2.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解读
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中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针对我国人口现状做出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首先,放开二孩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充足的年轻劳动力。其次,放开二孩政策有利于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同时,二孩政策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受经济因素和人们的再生意愿的影响。因此,在调整生育政策的同时,相配套的经济、社会、家庭政策必须跟上,从而促进人口、社会的长期均衡发展。
常考图表专攻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在高考中,对于人口内容的考查,绝大部分以人口资料统计图为载体呈现。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曲线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人口金字塔图等类型。
[常见图示]
图1 曲线图
图2 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图3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
图4 人口金字塔图
[判读技巧]
一、曲线图的判读
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例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可知,从1800年到2008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看数值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水平低;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上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看阶段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以1825年为界,死亡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08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二、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呢?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三、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图: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Ⅰ处的虚线。(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6‰、16‰、29‰)
四、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过渡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三低”模式。
3.析变化
(1)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转变。
(2)特殊变化: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应用体验]
[典例] (2015·福建高考)如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答案] (1)D (2)B
1.潜在支持比是15~64岁人口与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值。如图为中国、印度、美国和日本四国人口潜在支持比变化图(含预测)。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代表中国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潜在支持比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
B.①国劳动力成本比②国低
C.目前③国养老负担最重
D.目前④国人口出生率最低
解析:(1)B (2)C 第(1)题,潜在支持比是15~64岁人口与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较严重,潜在支持比较低。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③④代表发达国家,①②代表发展中国家;对比中国和印度,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老龄化程度在2010年后逐渐加重,所以中国的潜在支持比比印度低,因此图中代表中国的曲线是②。选B。第(2)题,潜在支持比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比值越小,说明养老负担越重;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国为印度,②国为中国,①国劳动力成本比②国低;目前(2017年),④国潜在支持比最低,人口老龄化最严重,人口出生率最低,养老负担也最重。选C。
2.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回答(1)~(2)题。
(1)如果该图表示同一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按照一般规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丙—丁—乙—甲 D.乙—丙—甲—丁
(2)如果该图表示不同地区人口的增长状况,则最有可能表示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B (2)A 第(1)题,读图可知,甲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模式,乙、丙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模式,丁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高高低”模式,考虑乙、丙出生率的差异,正确排序为丁—丙—乙—甲。第(2)题,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三低”模式,最有可能表示我国的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甲。
3.(2018·青岛一模)甲、乙为人口超10亿的国家,如图示意两国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差异最大的原因是(  )
A.战争 B.自然灾害
C.经济发展水平 D.国家政策
(2)缓解甲国人口问题的对策是(  )
A.控制人口增长 B.人口迁移
C.提升国民素质 D.奖励生育
(3)推测乙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是(  )
A.具有成本优势
B.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升
C.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增加
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1)D (2)C (3)A 第(1)题,由材料判断甲、乙分别为中国和印度,中国目前年龄结构的形成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第(2)题,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国民素质偏低,因此可通过提升国民素质进行缓解。第(3)题,印度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8·威海模拟)图1为香港2010~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预测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2中①②③④四条香港人口总数增长曲线与图1预测符合的是(  )
A.①曲线        B.②曲线
C.③曲线 D.④曲线
2.按照本预测,香港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时段是(  )
A.2010~2020年 B.2020~2030年
C.2030~2040年 D.2040~2050年
解析:1.A 2.B 第1题,依据概念可知,总人口数量=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①曲线符合。第2题,在上题基础上,分析①曲线反映的人口增长情况,即可得出B项正确。
读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①②③④四地区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③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目前最可能是(  )
A.“高高低”模式 B.高增长阶段
C.增长下降阶段 D.“三低”模式
解析:3.D 4.D 第3题,从图中可直接读出。第4题,③地区自1950年以后人口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表明人口增速缓慢,因此目前最可能为“三低”模式。
(2018·泉州一模)如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读图完成5~7题。
5.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
A.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
B.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
C.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
D.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
6.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入 B.放开二孩
C.出生率持续较低 D.城市化水平提高
7.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  )
A.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
B.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
C.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
D.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解析:5.A 6.C 7.B 第5题,比较两个年份的曲线,可看出东西向明显升高,南北向升高与降低呈相间分布,但波动不大;则整体上人口老龄化系数升高。同时2010年东西向曲线较2000年东西向曲线波动更大,说明东西差异扩大了。故A正确。第6题,图示东北老龄化系数2010年较2000年明显升高,说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口以外的人口减少;结合选项可判断C正确,即出生率下降所致。第7题,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一般表明该区域劳动力人口比重会增加;因有较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故B正确。
(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二调)如图是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读图,回答8~9题。
8.杭州市在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是(  )
A.出生率较高 B.死亡率较低
C.迁入率较高 D.迁出率较低
9.图中所示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是(  )
A.1953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逐年减少
B.1964年之前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减少
C.1990年之后0~14岁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D.1982年该市人口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解析:8.C 9.B 第8题,根据图例,结合图中曲线形态判断,杭州市在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是迁入率较高,C对。1964年后,该地0~14岁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说明出生率较低,A错。老龄人口比例上升,死亡率可能较高,B错。迁出率较低不是人口增长较快的直接原因,D错。第9题,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图示杭州市人口年龄结构,1953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逐年增加,且人口总数增加,故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逐年增加,A错。根据曲线形态,1964年之前人口总数增长快,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增长不明显,0~14岁人口比重增长快,说明15~64岁人口比例不断减少,B对。1990年之后0~14岁人口比重不断减少,但人口总数增加,0~14岁人口数量是不断增加的,C错。1982年该市老龄人口约占5%~6%,人口结构没有进入老龄化阶段,D错。
(2018·株洲质检)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下表,回答10~11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10.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11.下列关于青藏地区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湿热,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④可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0.B 11.B 第10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表中各地的可承载人口与年生物量呈正相关,所以B正确。第11题,青藏地区高寒,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以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二、非选择题
12.(2018·贵阳期末测试)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据统计,2014年日本人口减少了约27万人,出生人口约100万人,同比下降2.8%,而死亡人数则升至127万人。如图为日本本土示意图。
(1)北海道面积占日本总面积的1/5,而人口只有东京的一半。试分析北海道人口密度极低的原因。
(2)指出目前日本人口增长状况对日本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3)如今在日本的农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七成,70岁以上的老人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只有8.5%的农民年龄在39岁以下。分析日本农民老龄化特征明显的原因,并说明农民老龄化给日本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北海道人口密度极低的原因应主要围绕自然因素(纬度与气候)与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回答。第(2)题,目前日本人口呈现负增长,从而导致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人口总量减少。第(3)题,日本农民老龄化特征明显的原因可从出生率低、老年人口增加、人口迁移等方面分析。 日本农民老龄化给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主要从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等方面分析。
答案:(1)纬度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经济相对落后,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低。
(2)目前日本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现象,会导致日本人口进一步老龄化,人口总数减少。
(3)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出生率降低,年轻人口比重小;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居民的寿命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青年农民进入城市。
不利影响:农业劳动力不足,土地闲置;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等。
13.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结合图示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解析: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石油、煤等资源富集,说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有铁路通过,同时区域首府乌鲁木齐也位于这里,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这些都是其区域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第(2)题,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必须围绕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分析。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新疆区域环境承载力最低的地方,该地位于高大山脉的阴坡,热量条件受限,位于沙漠边缘,水分条件受限。明确了区域发展的制约条件,再结合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即可理清正确的答题思路。第(3)题,赵先生的观点是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实际的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一数值;新疆是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如不加以控制,人口密度很快会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
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
(3)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第二讲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概念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前:集中在旧大陆。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人口跨洲迁移。
(3)“二战”后:劳务输出成为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3.国内人口迁移
(1)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2)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3)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
(4)城乡人口迁移:一种重要的迁移形式。20世纪初仅局限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温馨提示]
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
经济因素
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是人口迁入区
政治因素
表现为政治迫害、战争或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种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其他因素
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因素;迁入地和迁出地的距离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哪些影响?
以考纲为纲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 
[典例] (2016·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D项错误。第(2)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故选C项。
[答案] (1)A (2)C
[命题出发点] 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原因;人口迁往周边中心城市的原因。
[命题落脚点] 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试题评价]
(1) 典型的情景,显示着时代发展的趋势:上海位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善,吸引外来人口大量流入,人口流动性强。选取上海市作为考查人口迁移的命题背景,极为典型。而且把材料的核心信息定格在2015年人口流入的数量和方向的变化上,隐含着上海产业升级与人口迁移的关联性,表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人口迁移变化趋势。
(2)朴实的设问,折射出问题探究的深邃:第(1)题分析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原因,第(2)题分析流向周边中小城市的原因,从命题角度看,两个问题没有什么新意,属于朴实无华的一类,但是有两点值得回味:一是两个设问紧密相连,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正确回答第(1)题是解答第(2)题的基础。二是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上海市人口策略的制定,导致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体现出流动人口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人口流向中小城市,说明中小城市产业以劳动力导向型为主,产业结构有待完善。
(3)广度的拓展,体现了关注社会的要求:本题折射的两个问题及其解决措施:①当前流动人口数量大,但整体质量不高,简单的数量增加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大对流动人口专业技能的培训已迫在眉睫。②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入,城市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已成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主要途径。
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从推力和拉力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如表所示:
推力(排斥力)
拉力(吸引力)
自然生态
环境因素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好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低
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
政治因素
政局动荡、战争
优惠的移民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矛盾
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
2.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变化
(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环境支撑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3.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思路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
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2015·福建高考·节选)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学审题析题]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
1.(2016·上海高考)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据此回答(1)~(2)题。
(1)200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
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2)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 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A (2)B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2000年:东部地区省际流动占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占50%,以县内流动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第(2)题,图示2000~2010年十年间,东部地区县内人口流动比例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省际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2.出生地与登记地发生分离的人口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如图为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读图,回答(1)~(2)题。
(1)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  )
A.西南地区 B.华东地区
C.北方地区 D.周边省(区、市)
(2)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差异
B.地域开放程度差异
C.人口迁出数量差异
D.与沿海较发达地区距离远近差异
解析:(1)D (2)D 第(1)题,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周边省(区、市),只选西南地区、华东地区、北方地区不全面,A、B、C错,D正确。第(2)题,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与沿海较发达地区距离远近不同。安徽距离沿海发达地区近,人口迁往沿海发达地区数量多,到武汉的人口少,D对。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上。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方法技巧]
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2013·全国卷Ⅱ·节选)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题。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干解读
关键词:迁移人口比重、以青壮年为主
知识迁移
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信息获取
文字信息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图中信息
信息1:北京、上海、天津等沿海发达省份以人口迁入为主。
信息2:安徽、江西、贵州等中西部地区以人口迁出为主
综合分析
①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沪、京、津地区,提高了其城市化水平,延缓了老龄化进程;②大量青壮年迁出皖、赣、黔地区,加快了其老龄化进程,对城市化水平影响不大
[答案] B
1.(2016·浙江高考)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1)~(2)题。
(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 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解析:(1)D (2)C 第(1)题,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扩大了劳动力的需求,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又为农业专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题中三者关系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②,故选项D正确。第(2)题,人口的合理流动,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选项A错误。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选项B错误。区域协调发展会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而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选项C正确。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不能改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选项D错误。
2.(2015·山东高考)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1)~(2)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解析:(1)C (2)A 第(1)题,“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说明农村大量人口迁移到了城市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原因,故C项正确。城市自然环境不如农村优越,故A项错误;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大于城市,故B项错误;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故D项错误。第(2)题,“有院无人住”造成农村宅基地的浪费,“有地无人种”造成农村土地的荒芜,所以近年来出现的合村并点、土地流转,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土地浪费问题。因此农村空心化带来的是土地资源的浪费,与城乡协调发展、农村老龄化以及农业发展水平关系不大。
3.(2018·泰安检测)如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市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我国部分省区市2005~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江西省净迁入人口数增加 ②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 ③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 ④贵州人口净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图中人口数量的变化(  )
A.加剧了北京、上海、天津城市交通拥堵
B.引起江西、贵州的人口合理容量增大
C.主要增强了广东、浙江第一产业的活力
D.使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
解析:(1)C (2)A 第(1)题,江西省净迁移率小于0,所以净迁入人口数减少;天津净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大于0,人口增长率数值大,而四川人口净迁移率小于0,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增长率数值比天津小;广东自然增长率大于净迁移率,所以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之和大于0,所以人口净增加,C正确。第(2)题,由图中可知,北京、天津人口增长迅速,而且净迁入率很大,说明外来人口很多,加剧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人地矛盾,导致交通、住宅等压力增大,外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降低了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故A正确、D错误;人口合理容量大小与人口迁移无关,故B错误;广东、浙江迁入人口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影响不大,故C错误。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
[热点关注]
1.聚焦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现象,如“走西口”“闯关东”“燕南飞”及“民工流”等,考查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尤其关注近期“民工倒流”和“用工荒”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空巢老人”“空巢家庭”“留守儿童”等是人口流动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关注、关心、关爱这一部分弱势群体是我国实现人口协调发展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一般会从具体社会现象为命题背景,考查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及其相应解决措施。
[热点押题]
1.2016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报告指出,2015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预计到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呈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规模大,以“90后”为主
B.流动时间短,季节性返乡规模大
C.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D.以个体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未成趋势
(2)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条件是(  )
A.城市教育水平较高     B.城市教育费用较高
C.城市生活条件较好 D.户籍地居住条件较差
解析:(1)C (2)B 第(1)题,由图可知,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约33岁,可推断流动人口不以“90后”为主,所以A选项错误;读图可知,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说明以家庭化流动为主,故季节性返乡规模小,所以B、D选项错误;图中显示,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跨省流入人口东部地区所占比例为90.5%,由此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第(2)题,城市教育水平较高、生活条件较好,有利于人口流动;户籍地较差的居住条件会增加子女随迁的概率;但城市教育费用较高,会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来源:21cnj*y.co*m】
2.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城乡家庭空巢率超过五成。2016年1月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图1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图2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 (1)~(3)题。
(1)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原因 B.家庭原因
C.计划生育 D.个人原因
(2)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与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  )【版权所有:21教育】
A.0.2亿 B.0.7亿
C.1.0亿 D.1.3亿
(3)“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
C.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 D.有利于扩大内需
解析:(1)C (2)B (3)D 第(1)题,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而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最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故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生育。第(2)题,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与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0.7亿(15.5亿×19%-14亿×16%≈0.7亿)。第(3)题,“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将缓解人口老龄化状况,但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家庭负担不会持续加重;出生人口性别比可能会下降;有利于扩大内需。
[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
1.用工荒
用工荒,也称为用工难,是指用工短缺现象,主要发生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包括农民工的一些权利没有很好的得到保障,一些政策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落实,也包括现代农业的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导致的大量民工回流等。
2.空巢家庭
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我国的家庭正趋向核心化和小型化。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2018·宿迁模拟)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如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完成1~2题。
1.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  )
A.生育率提高        B.就业率提高
C.迁出率下降 D.人口容量下降
2.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
A.经济 矿产开发 B.环境 生态保护
C.政策 国土开发 D.军事 加强国防
解析:1.B 2.C 第1题,读图可知,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总人口下降,说明出生率下降,A错。总人口减少,就业人口上升,说明就业率提高,B对。总人口减少,说明迁出率上升,C错。总人口减少,不表示人口容量下降,D错。第2题,根据材料,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是国家政策刺激人口迁入。主要目的是国土开发,从事农业生产,C对。
(2018·江西新余二模)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③~④时期人口迁入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该城市产业升级和转移
C.该城市房价增长快
D.该城市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解析:3.C 4.B 第3题,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之和,图示③时期二者之和最大。第4题,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经济收入和就业。图示③~④时期,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一般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入率下降,可能是该城市进行产业升级,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
(2018·湖南湘中名校联考)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A.外出务工时间过长
B.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
D.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
6.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
B.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C.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
D.促进第一产业发展
解析:5.D 6.B 第5题,我国流动人口之所以减少,是因为外出务工收益甚微,即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故回流至农村的乡镇企业。所以D正确。第6题,由于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减少,我国“民工荒”状况将进一步加剧,短期之内会使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但侧面则会加速企业的升级转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2018·湖北新联考模拟)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读1985~2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回答7~9题。
7.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的省市是(  )
A.广东、河南、云南、北京
B.北京、广东、河南、云南
C.北京、广东、云南、河南
D.云南、河南、广东、北京
8.甲、丙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资源状况
C.国家政策 D.交通条件
9.1995年以后,乙地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B.环境污染严重
C.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限制人口迁入
解析:7.B 8.A 9.C 第7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1985~2010年的人口一直为净迁入,丙地的人口主要为净迁出,丁地的人口净迁移率在0附近,说明甲、乙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丙、丁两地;且甲地在2005~2010年的人口净迁移率明显大于乙地,因此甲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又高于乙地,故甲表示北京市,乙表示广东省,则A、D错误。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主要的人口净迁出省份,因此丙表示河南省,丁表示云南省。第8题,甲表示北京市,丙表示河南省,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故经济发展水平是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A正确。第9题,乙表示广东省。1995年以前,广东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1995年以后,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降低、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提高,导致1995年以后,广东省的人口净迁移率回落,故C正确。
据统计,截至2017年2月5日,全国铁路春运累计发送旅客达2.08亿人次。由于春节前务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出现重叠,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地区客流压力最大。据此完成10~11题。
10.春运期间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地区的客流压力,反映出(  )
A.这些地区主要为人口迁出区
B.这些地区主要为人口迁入区
C.春运客流方向主要在城市之间
D.春运客流方向主要在农村之间
11.北京等地的务工流和学生流,说明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  )
A.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
C.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D.政治因素、环境因素
解析:10.B 11.C 第10题,北京、广州、上海、杭州等地区经济、科技发达,有大量人口前来务工、求学,主要为人口的迁入区;春运期间客流方向复杂,不一定是在城市之间或者在农村之间。第11题,北京等地务工流的形成主要与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有关,学生流的形成主要与科教发达、高等院校众多有关,而与政治、环境因素无直接关系。
二、非选择题
12.(2018·扬州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第(2)题,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收流动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方面;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第(3)题,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因素。
答案:(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增多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13.(2016·海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对比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省份的特点以及与各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同特点主要是临近三市的省份;人口大省外来人口比例高;中东部省份比例高。第(2)题,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主要与到城市的距离、文化习俗适应、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关。第(3)题,此问为开放性问题,回答限制或不限制均可,回答的理由能够充分支持自己的观点。
答案:(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所述理由需支持所持态度,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讲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城市功能分区
(1)中心商务区(CBD):
①布局: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②特点: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商业区:
①组成及分布: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道旁。
②特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3)住宅区:
①特点: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服务性设施,呈现高级与低级的分化。
②类型
(4)工业区:
①布局: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②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如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等。
[温馨提示]
城市功能区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主要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行政原因。
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2)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
[温馨提示]
(1)不同城市行政区具有明显的界线,而非行政区的服务范围之间并非有明确的界线。
(2)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有哪些?
2.如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并对其进行评价?
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4.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有何差异?
以考纲为纲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 
  [典例]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如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
(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
(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D.产业园区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 第(1)题,地铁站点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流动人口,人流量越大消费市场往往越大,地铁站点的服务功能越全,其等级也就越高,故本题选择B。地铁站点的用地面积是根据服务等级而定的,A项所述内容存在因果关系错误。地铁站点的信息化水平高,其综合服务等级不一定高。地铁站点周边的环境质量对其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影响不大。第(2)题,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位于内环或其附近地区,地价较高;甲、乙、丙站点等级较高;这三个站点分布相对集中,所以人流量较大。综上可知,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应为中心商务区,故本题选择A。其他三项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区一般不会位于城市内环附近,故B、C、D错误。第(3)题,从图中可知,与河流垂直的方向上有多个一级站点,推测该城市有多个核心区,所以该城市最可能为多核心结构,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答案] (1)B (2)A (3)C
[命题出发点] 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空间形态。
[命题落脚点] 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试题评价]
(1)命题背景:站在地铁角度,体现城市发展。河流穿越,体现最早城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内环、二环、三环体现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地铁站点等级的高低,体现了客流量的大小;地铁站点分布及大小与环线的关系,体现了其影响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培养良好的读图、析图和信息获取能力是解题的基础和关键。
(2)命题角度:明在站点等级,实为城市结构。本题以地铁站点分布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服务等级体系、功能分区及城市空间结构,综合性较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高考对考生的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考查方式:看似了然于心,贵在考查广度。本题的考查方式和命题角度,与常规考题基本相同,但通过简单的地铁线和站点等级分布,将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体现得淋漓尽致:建设地铁、高架桥、城市快速通道等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分散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卫星城等缓解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考点(一) 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 [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2015·四川高考)如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1)~(2)题。
(1)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2)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解析:(1)C (2)B 第(1)题,甲地带0:00时人口密度较大,10:00时人口密度较小,符合住宅区的人口变化特点,故选C。第(2)题,该城市的地域形态属于团块状,道路呈网格状分布,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延展,可判断为平原地区的城市,故选B。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看面积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看形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
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看分布趋势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考点(二) 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 [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其他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2.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分析
(1)分析风向:结合文字材料或图中的经纬度位置、相关的地理事物、指向标及风频图等,确定风向。例如,图中该城市的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和东南风,因而仅从风向、空气清新的角度考虑,东南方和东北方是城市扩展的首选之地。
(2)分析河流流向: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变化、等高线弯曲方向、河流的宽窄变化等,确定河流流向。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由此可知图中的河流流向。
(3)分析位置和交通通达度:依据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及是否位于干道交会处,确定某功能区在城市中的位置优势及交通通达度。
(2016·江苏高考)如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1.审设问,圈定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答题方向
第(1)题
最有可能是住宅区
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
第(2)题
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
(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析图表,获取解题信息
[答案] (1)A (2)C
1.(2018·广州测试)如图为某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下列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工业区——行政因素 B.商业区——经济因素
C.住宅区——环境因素 D.科教区——历史因素
(2)自来水厂应建在图中的(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解析:(1)B (2)D 第(1)题,商业区位于地价最高的市中心,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住宅区位于商业区的外围,也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科教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工业区的形成受经济、环境、交通等因素共同影响。第(2)题,根据图中河流干、支流的特点,可判断出河流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流,④地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适宜建自来水厂。21cnjy.com
2.如图为我国某集中团块式城市现状及规划范围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不利于(  )
A.节约用地 B.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C.缓解交通拥堵 D.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2)该城市拟建设一个大型工业园区,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合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C (2)D 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该城市商业区位于市中心,环线较少,过境车辆影响市内交通,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少,只有两个,容易造成交通拥堵,C项对;城市功能区布局紧凑,节约用地,节省基础设施投资,便于各区间的联系是有利方面,A、B、D三项错。第(2)题,读图,甲地位于河流上游,可能对城市有水污染,A项错;乙处位于河流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对城区污染严重,B项错;丙处位于车站附近,容易造成交通拥堵,C项错;丁处面积广大,地价低,位于河流的下游,最小风频的上风向,D项对。
考点(三) 城市区位与城市的服务功能 [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1.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解析:(1)D (2)D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扼红海入印度洋的要冲,海运便利,这是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第(2)题,甲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促使该城市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2.(2016·全国卷Ⅰ)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 km2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1)~(2)题。
(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解析:(1)A (2)D 第(1)题,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使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各核心城市的服务职能和服务种类各不相同,即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是难以通过空间规划限制的。第(2)题,该区的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乡村地带)的周围,且城镇之间设置的绿地不可侵占,既有利于城市群的发展,又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充分说明了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
3.(2018·衡水一模)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很多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逢一、三、五在甲地,逢二、四在乙地,逢六、七在丙地,逢八在丁地,逢九在戊地,如图所示(以
农历计,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区(  )
A.集镇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三天
C.甲地的服务范围比乙地小
D.丙地的服务功能比戊地齐全
(2)图中丁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