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妙招1 地理选择题解题妙招一、命题规律选择题作为地理高考的基本题型之一,具有设问明确、知识覆盖面广、作答简便、评分客观,有利于考核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优点,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选择题在高考地理试卷中所占的分值几乎达50%,因此选择题的得分情况是影响地理成绩的重要因素。2·1·c·n·j·y1.较强的综合性,考查的知识点细,部分题紧扣时事热点2.多为题组方式(一个材料下包括2个及以上选择题)3.利用社会热点切入4.对纯记忆知识的考查相对淡化,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5.材料型选择题有逐年加大的趋向6.考查学生思维深刻程度的选择题比例加大二、地理选择题的质疑特点命题者为了减少考试得分的偶然性,提高考试的可信度和区分度,命题时一定会考虑并提高选择题的迷惑性。而考生在应试过程中,为了能更有效地反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升解答选择题的速度与正确率,就必须熟知选择题常见的质疑方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混淆概念在涉及概念的选择题中,往往是通过混淆相关概念,或利用考生对某些概念的模糊和片面认识来置惑诱错。对于这类试题,考生必须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比较,注重其内涵和外延。2.以偏概全某些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在特定的时间或地区内是正确的,但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选项中的表述以偏概全时,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时要从多角度去思考,或从语法、逻辑的角度去分析。3.表述绝对化选项中绝对化的表述大多是错误的,但有些绝对化的表述是正确的,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分析这类问题时,使用反例法往往比较有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4.定势诱惑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考生很容易误入圈套,掉下陷阱。解答这类试题时,要注意分析思维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要注意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5.误联因果选择题中的因果关系有两种:一种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另一种是选项本身具有的因果关系。解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搞清楚其因果关系是否正确。6.变式迷惑这类选择题主要是通过变换试题的表现形式,如图文转换、形式变换或通过新情境的干扰来增加试题的迷惑度。7.无图考图这类试题在近年的地理高考中比较常见,也是考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要引起重视。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平时一定要加强对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8.隐含信息这类试题的关键信息往往隐含在题干或地理图表中,如果没有把握住题干或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必定导致答案错误。因此,解答这类试题要特别慎重,而且要注意检查。9.前后矛盾(正误同项)有些选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其中部分分句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其迷惑度明显增加,也很容易导致考生误入陷阱,应特别注意检查。10.支不符干这类试题的迷惑度更大,因为其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不符合题干的要求而不能成为正确答案。11.新名词、术语的干扰在与时政地理有关或能反映地理研究新成果的试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名词、术语或陌生地名,而这些新名词、术语或陌生地名增加了试题的迷惑度,解答这类试题往往用排除法。以上列举了高考地理选择题命题时常用的置疑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有利于提高答案的准确率,提高选择题的解题能力。三、掌握解题步骤根据选择题的形式、特征及解题要求,选择题的解题过程一般有如下步骤和要求:1.仔细阅读题目,相信第一印象,避免在一道题上花太多时间2.认真审读题意,读懂题目说明审题是一个分析问题、寻求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要认真通读试题,理解题意,看透题干 “在问什么”“要考什么”。审题时要抓住三个关键:解题条件、题干要求、解题思路。3.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条件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干提供的条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特别要看清题干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出错的关键字眼,如“东”“南”“西”“北”“大”“小”“高”“低”“上”“下”“不正确”等。试题中的信息有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显性信息就是题干中提供的明确解题条件,这是解题时比较容易获得的信息;隐性信息是指隐藏在题干、选项和地理图表中,需要通过分析才能获取的信息,这种信息需要考生认真分析、仔细思考才能获得。4.分析题干条件题干给出的条件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审题时必须准确提取这些条件,这是正确答题的关键。题干给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21·世纪·教育·网】(1)明示条件:题干给出的明确、具体条件(2)暗示条件:题干给出的隐藏在材料或图表中的条件,有一定隐蔽性。(3)限制条件:题干给出的数量词、方位词、特定名词。(4)多重条件:题干要求选项要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5)多余条件:题干虚设的个别条件,不仅对解题不起任何作用,反而增加迷惑性。5.分析“项”“干”关系选择题提供的有些选项反映的内容或知识与题干的要求之间无内在联系,则这些选项可以排除。所以解题时需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最后选出答案。四、解题妙招1.直选法直选法比较适合难度较小的题目,其考查的内容大多是地理概念、成因、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等方面的知识。这一类题目共同的特点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知识环节较少,可以通过认真阅读题干中的关键词 语、关键数字等,找出“限定词”,明确选择的方式、内容与范围,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知识重现和比较分析,直接选出正确答案。不同的工业部门生产特点不同,工业区位选择考虑的主导区位因素也不同,把接近消费市场作为主导区位因素的工厂是A.水产品加工厂 B.飞机制造厂C.炼铝厂 D.食品厂【答案】D【解析】水产品加工厂属原料导向型,飞机制造厂属技术导向型,炼铝厂属动力导向型,食品厂属市场导向型。2.排除法此法常适用于地理原理、特征、分布、规律等叙述性识记类题目。因为该类题目一般具有叙述不全、半对半错、前后不照应等特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并有一定的难度。排除时先将题干与选项结合推敲,利用已有的或隐含的条件去逐步排除表述有误和不完整的选项,去伪存真。2-1-c-n-j-y如识记类选择题典例:从选项入手,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直至得到正确选项。下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2.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D.水资源总量呈波动式下降【答案】1.C 2.B【解析】1.从坐标图可以看出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不同步,排除A;1985年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同,排除B;1950—2005年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不是一一对应的,排除D;所以通过综合判断而选C。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2.通过图像可以明显看出1984年以后输沙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因为河流的含沙量变化与植被有关,故选B。3.代入法对于计算型选择题或者地理事物关联型选择题,有时解答比较麻烦,就可以采用代入法,将四个选项带入题目或者图中进行逐一验证,最后得出答案。流域水平衡包括大气水平衡、地表水平衡两个方面,分别对应着两个抽象的水库,即“大气水库”和“地表水库”。下图是某流域水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A.跨流域调水、蒸发、降水、水汽净输入B.水汽净输入、降水、蒸发、跨流域调水C.跨流域调水、降水、蒸发、水汽净输入D.水汽净输入、蒸发、降水、跨流域调水2.下列关于流域水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A.跨流域调水减少了地表水库水量 B.植被的变化对流域水平衡有影响C.地表水库只包括河流水和湖泊水D.大气水库的水主要来源于植物蒸腾【答案】1.C 2.B【解析】1.本题可以用列举代入法。依据水平衡原理,大气水平衡的水量收入应为③—蒸发和④—水汽净输入,水量支出应为②—降水和耗散;地表水平衡的水量收入应为①跨流域调水和②—降水,水量支出应为③—蒸发和径流入海。代入选项即可确定C正确。21教育网2. 跨流域调水增加了地表水库水量;地表水库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大气水库的水主要来源于水汽净输入;植被的变化影响③—蒸发和②—降水,因而对流域水平衡有明显影响。21*cnjy*com4.排序法选择题中经常出现按时间组合、空间组合、时空组合的题目,这类题目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类题的基础是掌握基本原理和规律。解题时应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分布规律,自己先试着排序,再按题干要求与备选项进行对照,如果二者相符则为答案。下图是2017年11月11日全球四个城市的昼夜长短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横坐标为北京时间。读图回答1—2题。1.甲、乙、丙、丁四地,从北向南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2.甲、乙、丙、丁四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丁、乙、丙、甲 B.丙、乙、甲、丁C.丙、丁、甲、乙 D.丁、甲、丙、乙【答案】1.D 2.C【分析】本题组以某一日期全球四个城市的昼夜长短分布状况为背景,分别考查四个城市的位置从北向南、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需要运用地球运动的相关规律,即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可先找到白昼最长或者最短的地点,白昼最长的地点应该位于最南方,白昼最短的地点应该位于最北方,据此排除错误选项,可以提交解题效率。21cnjy.com【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丙地昼最长,甲地昼最短,此时北半球为冬半年,全球各地越往北昼越短,所以四地中甲位于最北,丙位于最南,代入选项即可确定D正确。【来源:21cnj*y.co*m】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读图可知,乙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纬度最低;丙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纬度最高,代入选项即可确定C正确。5.图解法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图解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图解法能将一些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用简单的图示显示出来,能帮助我们在答题时理清思路,避免过失性丢分。尤其在解答地理时空分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1)图形转换法图形转换主要有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抽象图转换为直观图和生图转换为熟图等三种情况,其中,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是最常用的解题方法。在解答光照图类题目时,如果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图图转换,将很快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读图(单位: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甲、乙两村之间不能通视B.图中甲、乙两村之间能通视C.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北方向D.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南方向【答案】A【解析】根据甲、乙之间等高线分布状况,可绘出甲、乙两村之间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如下图),由剖面图可知,甲、乙两村之间不能通视。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甲村位于乙村的东南方向。(2)图文转换法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绘图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绘图法能将试题中一些抽象的文字叙述、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用简单的图显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据题意,作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像的特征,得出结论。某地某时太阳高度为0°,其所在纬线处于白昼,则此时该地A.地方时为0时 B.地方时为12时C.太阳位于正南方 D.所在经线昼大于夜【答案】A【解析】太阳高度为0°说明处于晨昏线上,其所在纬线处于白昼,绘出如下光照图参照理解即可轻松解题。由图可知,此时该地位于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且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该经线上夜大于昼,太阳可能在正北方(北半球夏半年)或者正南方(南半球夏半年),但题中没有足够的信息可判断太阳是位于正南方还是正北方。选A。www.21-cn-jy.com6.优选法解题时,有时会感到提供的四个选项都符合题目要求,难以取舍。这类试题的题目往往有 “ 最 ”“ 主 导 ”“ 主要 ”“ 第一 ”“ 核心 ”“ 直接 ”“ 间接 ”“ 根本 ” 等字眼,在做此类题目时,应抓住其关键词,采用优选法进行取舍。21*cnjy*com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级行政区的两个地区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1.据材料推断导致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候条件 B.耕地面积C.水源丰歉 D.地形条件2.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A.计划生育措施得力,出生率下降B.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升高C.人口的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D.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下降【答案】1.D 2.C【解析】1.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居住,因此气候不是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A错。东南沿海地区山地丘陵多,耕地面积较少,水资源丰富,因此耕地面积和水源不是影响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B、C错。甲地区与乙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即甲地区为平原地区,乙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区,D对。2.乙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区,人居自然条件较差,而甲地区地势平坦,人居自然条件优越。因此,乙地区人口外迁量较大,人口净迁出率远大于自然增长率,从而导致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C对。两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相同,A错。人口老龄化严重、生育观念改变不是该地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B、D错。7.辅助线法在解答读图选择题时,尤其是各种等值线图和日照图类试题,可以采用在原图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图像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读某日晨线图,a、c为晨线的顶点,b点为晨线的中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b点的经度为50°E。据此回答1—2题。1.根据图中信息,此时有关各地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A.国际标准时间可能是2时40分B.a点地方时可能是12时C.b点地方时可能是14时D.c点地方时可能是0时2.假设某水平运动的物体从a点过b点到c点,其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偏转为A.向东—向西—向东 B.向西—向东—向西C.向右—不偏转—向左 D.向左—不偏转—向右【答案】1.A 2.C【解析】本题中的图像只是给出了地球上的晨线,缺少解答问题的其他相关信息,在解题时一是要通读题干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完善图像;二是对完善后的图像进行解读,提取关键信息,如赤道、经纬度、地球自转方向等(见下图)。1.b是晨线的中点,说明b位于赤道上,而晨线与赤道交点(b)的地方时为6时,故C错。b点的经度为50°E,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国际标准时间:6时-(50°-0°)×4分/°=2时40分,故A正确。根据a、c为晨线的顶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可知,a点位于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时;c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故B、D错。选A。2.物体运动过程中,a→b位于北半球,向右偏;b点位于赤道上,不偏转;b→c位于南半球,向左偏,故C正确。8.推理法所谓推理法就是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利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出选项与题干的正确联系,最终得出答案。推理法适用于解答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迁移运用的题目。根据选择题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推理法:(1)“由例及类”推理法:根据已经明确的一个或几个选项相同的地理特征,推断出所有选项的共性特征,从而得出答案的推理方法。遇到要求选出所有选项共性特征的选择题时,则往往会有一至两个选项较难判断,可尝试“由例及类”推理。(2)逆向排除推理法:正向思维要选出正确选项而又无法确定时,可逆向选择,通过排除所有不符合题意的较易判断的选项推出答案。(3)“大小筛选”推理法:对于地理数据可排序的选择题,按照从最大值和最小值再到中间值的顺序进行层层推理,从而逐步筛选出答案。这类试题中最大和最小的数值往往是学生熟知的,而中间的数值一般比较陌生。(4)数值范围推理法:根据已知条件无法判读出地理事物的准确数据,但可推断其可能存在的数值范围,从而得出结论。(5)因果联系推理法:根据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通过由因导果或由果溯因来进行推断的思维方法。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如春”。下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统计图。据材料回答1—2题。1.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又多雾潮湿。下列结论与原因搭配错误的是A.少雨—西风带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B.少雨—寒流流经降温,下层空气冷却,水汽不易上升C.多雾—寒流流经降温,水汽容易冷凝D.多雾—低纬度气温高,沿海地区,蒸发旺盛2.利马地处12°S,最热月均温比哈尔滨还低,最冷月均温与香港接近。其“四季如春”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海拔高 B.位于热带,沿岸寒流势力强C.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 D.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入侵【答案】1.D 2.B【解析】1.秘鲁不处于西风带,A错;沿海有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B对;寒流流经降温,水汽容易冷凝,容易形成雾,C对;低纬度气温高,沿海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形成雾;D对。2.秘鲁沿岸有寒流经过,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利马虽地处位于热带,沿岸寒流势力强,温度比较低,B对;利马处于沿海地区,海拔低,A错;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不是原因,C错;不存在冷空气入侵,D错。21·世纪*教育网当然,解地理选择题的方法与技巧还有很多,诸如逆向思维法、求同存异法、特殊值法、列举法等等。答题的技巧是需要练习培养的,不是一次两次练习就能形成的。逻辑思维需要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形成做题的惯性,这样才能真真在高考答题中提高答题的速度和精度。提高选择题分数的关键在于细节,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养成习惯,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在细节中拿高分。近几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工厂逐渐用机器人代替手工生产。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据此回答1—2题。21·cn·jy·com1.关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工厂逐渐用机器人代替手工生产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劳动力成本提升 B.科技水平的提高C.产业结构的调整 D.人口结构的改变2.“西进运动”的影响有A.促进西部逆城市化的发展 B.导致东部工业化水平降低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D.促进东、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答案】1.C 2.D下表为2011年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五大洲的七种作物种植面积资料(单位:千公顷)。据表回答3—4题。作物大洲代号咖啡玉米马铃薯稻米谷子小麦可可豆甲0164516140725838595660乙568643803813554145丙54746450116346880143359761602丁237618831883111691846989966487戊2570954895481452701244210229317693.已知丙为美洲,那么甲、乙、丁、戊依次是A.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B.大洋洲、欧洲、非洲、亚洲C.欧洲、大洋洲、非洲、亚洲 D.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4.表格反映丙大洲的最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热带种植园农业 B.水稻种植业C.商品谷物农业 D.混合农业【答案】3.C 4.C某商品宅配公司是一家迅速发展起来的创新型的家具企业,客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订购家具,并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获得相关物品和家具,下图为该宅配公司组织结构流程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图中“丙”代表的流通环节是A.商务订购平台 B.客户C.家具宅配中心 D.家具厂6.许多家具厂纷纷要求加入这一供应链,其目的在于A.降低地租成本 B.降低运输成本C.拓展并灵活适应市场 D.企业集聚获取规模效益【答案】5.C 6.C不同区域的城市化特点与能源消费特点不同,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不同。下图1986~2011年我国30个主要省区(不包括藏、台、港、澳)的环境压力指数增长率与城市化指数(表示城市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增长率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出处:21教育名师】7.北京所属的区域是A.Ⅰ B.Ⅱ C.Ⅲ D.Ⅳ8.与北京环境压力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是A.城市人口比重、数量 B.交通密度C.第三产业比重 D.能源效率【答案】7.B 8.A【解析】7.读图可知,Ⅰ区域为低城市化、高环境压力区,Ⅱ区域为高城市化、高环境压力区,Ⅲ区域为低城市化、低环境压力区,Ⅳ区域为高城市化、低环境压力区。北京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北京所属的区域是Ⅱ区域,B正确。8.城市人口比重越大,城市人口越多,消耗的能源也就越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就越大。一般来说,交通密度的增加意味着交通需求的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增大,但是北京公共交通,尤其是快速、大容量的轨道交通比较发达,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交通密度加大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第三产业是服务型产业,能源消耗量远低于高能耗工业、制造业,因此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有助于环境压力的减小;能源利用率越高,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越小。综上所述,与北京环境压力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是A。【版权所有:21教育】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某大湖(东西宽约90km)和周边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回答9—10题。9.影响湖泊东西岸风向差异的主要因素为A.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 C.季风环流 D.热力环流10.在夏季,此时最可能为地方时A.0点 B.5点 C.15点 D.20点【答案】9.D 10.C下图为我国某山峰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11—12题。11.该山峰可能属于A.秦岭山脉 B.太行山脉 C.武夷山脉 D.祁连山脉12.北坡1月降水量大于7月降水量的区域大致位于海拔A.1000米以上 B.1000米以下 C.1400米以上 D.1400米以下【答案】11.C 12.B(如下图所示),则可知北坡1月降水量大于7月降水量的区域大致在海拔1000米以下。故选B。13.2015年10月4日14时10分前后,强台风“彩虹”在广东省湛江坡头区沿海登陆。此时,海口的风向是www-2-1-cnjy-com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答案】13.B【解析】此题缺少区域图,因此弄清湛江和海口的相对位置是准确、快速解答的关键。可以先画出湛江和海口的相对位置,再以湛江为中心画出气旋(台风在湛江登陆,故应把湛江放在气旋中部),海口则在气旋的南部,根据气旋周围区域风向即可判断出海口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内流河是指不能注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提供径流的区域称为内流区。无流区是指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的地区,这类区域多出现在干旱少雨的地区。读某国家中部某一内流区位置图,完成14—15题。14.图示无流区的地表景观最可能为A.牧场 B.梯田 C.盐沼 D.沙漠15.图中所示的时令河流程最短时期,有可能出现在A.1月 B.4月 C.7月 D.10月【答案】14.D 15.C凋落物是联系植被与土壤两个系统的纽带,主要包括植被凋落的叶和茎等物质。左图为我国某地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右图为甲树种春季凋落景观图。读图,完成16—17题。16.乙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国下列地区中的A.藏北高原 B.东北大兴安岭北部C.东南丘陵 D.华北平原17.造成甲树种春季凋落较多的最主要原因是A.阴雨天气多,风力较大B.降水相对较少,气温回升,蒸腾作用增强C.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D.春季寒潮多发,低温影响明显【答案】16.D 17.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