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教学内容分析:《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一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地球真的不动吗》的第二课。本单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第一课《白天与黑夜》相当于这一课的引入,也为本课的探究打下了基础。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事实。本课是由两个实验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组成。实验一是让学生猜想和体验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推想和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现象。实验二是通过模拟引导学生认识昼夜现象的形成的。最后的拓展活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路,指导他们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强化“能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假设”的二级目标。21教育网教学设想:本节课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从学生观察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好像太阳在转)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事实产生的矛盾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形成科学概念(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不停地交替出现),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实验进行推想和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使学生亲身经历猜想、体验、推想、观察、讨论等探究活动过程。最后指导学生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力争环环相扣,在训练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21cnjy.com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周期为一天。2、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强化培养学生“区别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的能力。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台灯、贴纸、录相机等教学流程: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及相关导语学生活动一、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发现昼夜现象是太阳的照射地球产生的。 通过画出太阳在空中的移动轨迹。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现象和地球自转、公转的事实产生矛盾,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白天与黑夜,白天我们称之为昼,黑夜我们称之为夜。板书昼夜根据你的观察和经验,能说一说地球上什么情况下是白天?什么情况下是黑夜?教师用台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做昼夜现象的演示实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你能画出太阳在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吗?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事实是这样吗你有什么疑问?思考交流观察地球仪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全班交流。学生画出太阳在空中的移动轨迹。学生代表展示,并描述自己的作品。思考交流二、通过大胆猜测、实验验证、合作交流得出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大约24小时。课件出示地球运动视频。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着太阳转。昼夜变化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我们的分开来研究。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了昼夜的变化呢?同学们思考一下,提出你们的猜想。指导学生按猜想分为公转小组和自转小组实验前,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实验计划,请大家取出实验计划表,看一看,表中有些什么项目?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温馨提示:(1)在地球仪上有必要做个标记,表示我们的位置。(2)转动地球仪时,要保持匀速。(3)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手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交流得出结论学生代表分开演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和和地球自转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猜想学生按猜想组合学生小组交流并填写试验计划表学生通过交流完善实验计划表领取材料,进行实验主要观察地球仪上标记处光线的变化。小组代表演示并解说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三、结合生活实践、实验验证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产生的原因。看到这个实验结论,你有什么疑问吗?请同学想一想,能不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践,把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与地球的自转联系起来进行解释?猜想:如果请你转几个圈,看周围的景物,会是什么情况?指导学生做原地转圈的实验组织学生交流:周围的景物是什么情况?你坐过旋转坐木马吗?木马旋转时周围的景物是什么情况?坐过火车吗?坐在火车上感觉火车在行驶吗?看车窗外是什么情况?老师用录像机做实验。指导学生观察交流得出太阳东升西落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9页灰框中的结论。学生质疑 交流学生猜想学生按分工分别做原地转圈的实验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学生回忆交流得出周围的物体和人运动的方向相反。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学生阅读,交流收获四、深入生活实际,观察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选一个问题猜想原因。昼夜变化直接影响着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比如我们白天在学校学习,晚上回家睡觉。出示课件:哪些动物在白天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欣赏花的开放时间。组织学生按小组讨论填写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记录单。组织小组汇报你的猜想是不是与事实相符呢?课下通过观察、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搜集证据,然后判断自己猜想是不是与事实相符。学生交流学生观察小组交流填写记录单小组代表汇报五、阅读科学自助餐。(根据时间机动处理)通过本课的实验与探究,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疑问?你看到过地球自转吗?有人就看到了,请阅读课本第73页科学自助餐。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科学的探索才刚刚开始,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学生畅所欲言学生阅读、交流附: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昼夜变化实验计划表我的猜想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分工情况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昼夜变化实验记录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昼夜变化对动物、植物的影响我发现的现象:我选择的问题:我的猜想: 通过观察、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收集证据,然后判断自己的猜想是不是与事实相符。作好记录。教学反思: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是第六单元《地球真的不动吗》的第二课。本单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第一课《白天与黑夜》相当于这一课的引入,因此本课一开始就利用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演示昼夜现象的形成,接着从学生观察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好像太阳在转)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事实产生的矛盾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形成科学概念(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不停地交替出现),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实验进行推想和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现象,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猜想、体验、推想、观察、讨论等探究活动过程,最后的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指导学生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强化了二级目标的达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创设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对昼夜变化的感知是零碎的,让学生将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有利于学生把握认知的起点,构建一个初始的认知模型。这是学生对自己所见的昼夜变化现象的真实描述,不少学生虽然从已有知识知道昼夜变化,但他们不能把书中文字的描述与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讨论,让他们发现感性认识与书本知识之间的矛盾,在矛盾中激励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二、开放猜想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之一。教师牢牢抓住“昼夜变化是怎样形成的?”这条教学主线,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空间,留足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参与猜想、交流、实验、反思等活动,提升了学生“猜想与假设”的探究能力,达到了“能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假设”的二级目标去。比如:对昼夜变化形成原因的猜想。“学生站在原地转几个圈,看周围的景物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是对结果的猜想。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则完全是一个开发系统,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自己进行大胆猜想,真正的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自主探究,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参与猜想与假设 ,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事实上本节课学生不但敢于猜想、更善于猜想,远远超过了教师的预期。 三、注重引领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已经了解,但与昼夜形成的关系模糊不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猜想,不要随意地加以否定,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行为习惯。实验前,让学生制定实验计划,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计划的制定,需要指导学生围绕猜想,展开想象,通过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将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以动手促动脑,变传统的模仿实验操作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老师在学生制定计划前提供相关材料,能够帮助学生降低设计实验的难度,少走弯路。从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到形成科学概念,环环相扣,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很强。本节课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历了一个探究地球昼夜变化的过程。教者指导学生借助绘图、联系生活实践和实验的方法,对最初模型的不断修改和完善,让学生通过初始经验接近科学事实,从眼睛看到太阳的运行而形成的初级模型发展到构建一个地球自转形成昼夜变化的高级模型,即对科学事实的解释,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的概念教学。在教学中,我力求凸显“猜想与假设”探究能力的训练,同时延续和强化了“能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假设”的二级目标,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是他们不但敢于猜想,而且善于猜想,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