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潜望镜的秘密【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猜测潜望镜的内部结构,能绘制潜望镜的结构图。2.通过实践交流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知道光在潜望镜中的传播路线。3.在制作潜望镜的过程中愿意合作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潜望镜的发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4.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利用剪刀、平面镜、双面胶等制作简易潜望镜。【教学思想】本课是“解暗箱”思想的典型一课。学生通过使用潜望镜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猜测,根据自己对平面镜反光性的认识,尝试摆放平面镜,以其达到“潜望”的效果。21cnjy.com【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光在潜望镜中的传播路线。教学难点:多次尝试平面镜的摆放,进行创意潜望镜的设计。【教具、学具】教师准备: 课件;自制潜望镜学生准备:平面镜片、胶带、硬纸板、剪刀、胶水、潜望镜模型 废旧牙膏盒。【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游戏:使用潜望镜学生躲在桌后,尝试观察桌前的情况,学生谈感受。师出示并介绍潜望镜,学生利用潜望镜观察,谈感受。2.提出有关潜望镜的问题学生初步观察潜望镜,提出其关心的问题。师汇总整理问题。师:本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潜望镜的秘密”(板书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教师活动要求,出示活动要求:1.初次观察潜望镜,尝试制作。(1)师:观察潜望镜,不许拆开,思考,它的内部结构可能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猜想。(2)学生手绘潜望镜设计图,按照设计图初步制作。(3)学生使用潜望镜,交流感受。(设计意图:此处初步渗透“解暗箱”的思想。学生的观察时一定不能打开潜望镜,学生的描述是在猜测的基础上,猜测应当是合理有依据的。)2.再次调整绘制设计图,再次制作。(1)学生交流初次观察过程存在的问题,交流解决方法。(2)学生调整制作方案,再次制作。(3)学生再次使用潜望镜观察,交流感受。(设计意图:此处仍不能让学生打开潜望镜,让学生在原来制作的基础上学调整,改进。制作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3.观察潜望镜的内部结构,验证猜测结果。(1)学生打开潜望镜,观察内部结构。(2)学生对比潜望镜的实际内部结构和自己制作的潜望镜的异同。(3)学生根据对比,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设计。(设计意图:由猜测到实际验证,是思维上升的过程。这是真正解开“暗箱”的过程。)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预设1.学生初次从外部观察潜望镜,思考“暗箱”内部结构。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想到潜望镜内有平面镜,猜测其中的块数。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绘制设计图,有的认为里面两块、三块…… (一块镜子) (两块镜子) (三块镜子)3.学生首次完善自己的设计图。通过交流,学生明确还是两块镜子的可能性大些。(情况处理:学生的首次交流主要针对平面镜的块数,由于孩子生活经验的限制,出现很多偏差。通过交流,学生主动抛弃错误的可能,尝试提高正确的概率。)21·cn·jy·com预设2:学生调整两个平面镜的角度,达到潜望的效果。学生使用两块平面镜的潜望镜,谈感受。学生发现都是两块平面镜,观察的效果不同,提出问题。对比效果不同的两平面镜的内部结构,感受不同角度平面镜对光线反射的情况不同,导致观察结果不同。 (一) (二) (三)学生调整平面镜的角度,找到最佳光线传播路线。( 两块平面镜 分别倾斜45°)(情况处理:学生再次观察交流已经细化到平面镜的角度问题上,明白平面镜对光的反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预设3:学生打开“潜望镜”观察,解开“暗箱”。1.学生打开潜望镜,观察内部结构。2.对比自己制作的潜望镜,找出异同点。(情况处理:学生通过对比观察,解开心中的“暗箱”,验证猜想,找到“理想”与“现实”间的距离。)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制作一个潜望镜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潜望镜。(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制作,进一步感受平面镜在改变光传播方向上的作用。此处学生制作耗时较短,操作熟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课后制作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设计意图:通过增加平面镜的块数,调整角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面镜的反光作用,感悟光的反射现象【板书设计】8.潜望镜的秘密 平面镜反光 两个平面镜 45度倾角【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本课是典型利用“解暗箱”思想进行探究的课例。学生通过观察潜望镜的外部、使用,来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制作,以求达到最佳效果。本课的制作潜望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明确平面镜的块数;二是明确平面镜的角度,两个部分都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1)重视学生从思维到表达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和使用潜望镜,能很容易的对潜望镜的内部结构进行猜想,但将猜想或思考的结果表述出来就比较困难。本课我在设计中重视学生从语言表述到纸面表达的提升,不仅要让学生能说,还要让他们能画、能写。说有时发现不了的问题,画、写时就会凸显,这也是思维上升的过程。21教育网(2)解决问题可以从细处着手 学生在利用都是两块平面镜的潜望镜观察中发现,观察的结果是不同的。此处学生出现反复,怀疑是不是镜子的块数不对,容易忽视角度的问题。我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潜望镜能使用吗?几个中你认为哪个观察效果好?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出在平面镜的角度上。学生平时忽视细节,思考问题总是贪大,导致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弱,这是以后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的。2.使用建议:本课虽是“解暗箱”思想的典型课例,但需明确最后的落脚点仍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虽然学生通过制作潜望镜对这部分内容有所感知,教师还要进一步明确,让知识凸显,显性变现出来,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也便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达成教学目标。3.需破解的问题: 本课耗时较长,学生制作热情高,但是由于对光直线传播的体验较少,在猜想平面镜块数和角度时有些困难。如何能让学生从活动中找到知识,并将知识凸显出来,是本课尚需解决的问题。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