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物理备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8物理备考

资源简介

解读高考命题 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
茶陵一中 彭爱平
1、 赏析近几年高考试题
高考命题的总体趋势:稳中有进
高考改革7年来,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经历了由理论探索、模式构思、定点试验,面上推广、调整改进到稳定成熟等阶段,慨括地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改革试验期 (2000年―2001年)
第二阶段 调整改进期 (2002年―2003年)
第三阶段 稳定成熟期 (2004年―2007年)
“稳定”表现在: 04年-07年理综物理考查总分均为120分,题量都为12题,选择题均为8道,非选择题均为4道。
“改进”表现在: 2004年8道选择题全部是单选,2005年选择题改为混选; 2006年力、电两部分考查占比为85%,热、光、原各占5%,2007年力、电两部分考查占比为80%,热、原各占5%, I卷光学占10%、II卷光学占15%(共17分),
考试范围和要求 物理考点无变化:知识条目:131(112+19),其中一级要求63个(力15,电17,热12, 光10,原8,单位制1) 二级要求49个(力26,电18,光3,原2) 学生实验19个(力8,电8,光2,热1) 还有13种实验器材.
力学和电磁学是主体内容,能力要求为”Ⅱ”的是重点.突出考查运用“力与运动”、“动量与能量” “场与路”的观点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007年全国卷1(湖北 湖南 福建 安徽 江西)考查的物理知识点
近几年高考物理理综各部分知识占分表
力学 电学 热学 光学 原子物理学
04年 54 48 6 6 6
05年 57 45 6 6 6
06年 53 44 6 11 6
07年 61 41 6 6 6
结论:(1)、八道选择题有三道选择题的难度系数大于 0.7,试题容易;有一道难度系数小于0.4,试题较难;其中四道难度系数介于0.4~0.7之间,试题难度中等。
(2)、实验题一小一大两道小题,一小题难度小于0.3,试题较难,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对“冷点”实验复习不到位造成的,这应引起我们复习过程中的重视。
(3)、计算题三道大题,除第23题难度系数大于0.7外,第24、25题难度系数均小于0.3,难度过大,导致区分度不够,不利于高考在物理学科的选拔。
结论: 2004年、2005年湖南、湖北卷物理综合难度均属于偏难的年度。2006年物理综合难度适中。2007年物理综合难度系数小于0.5,属于难度偏大的年度.
预测:2008年物理学科的综合难度应有所降低,主要应该在大题中体现。
2、 分类解析近几年高考试题:
实验专题研究
关于实验题,一小一大的模式不会变化,一小考查的是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基本仪表的使用和基本实验的操作,一大考查的是实验的迁移能力,可以是新实验用旧方法,可以是新实验用新方法,也可以是旧实验用新方法等等
力学与电学实验都有考查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题材,可能由于力学实验相对直观一些,原理明确一些,要出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相对难一些。高考实验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在电学实验。电学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是全方位的,可以是分析、比较、判断,可以是设计,还可以考操作,特别是电学实验需要学生具有全面、系统考虑、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考物理实验题是以基本实验为载体,以常规实验为主的大胆创新。这种实验题的命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的命题趋势来看,实验题尤其是第2小题往往有较大的难度和较好的区分度,充分承担了高考选拔的功能。 。
近五年全国高考理综实验试题的特点
1、五年实验题的分数都在15到20分之间变化,占分比例在12.5%—17% 左右。
2、注重基本实验仪器的考查。
3、注重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考查。
4、强调实验方法的考查。
5、电学实验考查的比例和出题的几率相对较大。多为设计性实验。
6、实验创新。
把握实验题命题的趋势
过去“拼盘”式的命题方式,虽然许多实验均有可能考到,但这种命题方式很难考查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如果试卷的立意是以能力考查为主的话,显然在基本实验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变化的试题比多个实验的低层次问题拼凑起来的试题更合理。中学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前者的命题立意可以引导教师提升中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能力导向,因为教师更注意实验方法、思路的迁移,教师在复习时个体差异最大的是——实验复习。学生在能力上差异最大的也在实验设计方面。
一、“热点”实验 力学以打点计时器、电学以电阻测量实验为热点中心
1.实验的设计要求遵从以下四个原则:
(1)科学性(2)安全性(3)精确性(4)方便性
2.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明确目的 确定原理(实验器材 待测物理量 实验步骤)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
3.电学实验的器材选择和电路设计
(1)电路结构:
①测量电路, ②控制电路(变阻器、开关),③电源。
(2)思路 如右图
(3)方法
①电表选择:先估算最大值,测量时各电表的最大偏转量都应该接近量程。
②分压、限流电路选择
③内外接法的确定。
【例1】用以下器材测量一待测电阻Rx 的阻值(900Ω~1000Ω);
电源E,具有一定内阻,电动势约为9.0V;
电压表V1,量程为1.5V,内阻r1=750Ω;
电压表V2,量程为5V,内阻r1=2500Ω;
滑线变阻器R,最大阻值约为100Ω;
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
(1)测量中要求电压表的读数不小于其量程的 ,试画出测量电阻Rx 的一种实验电路原理图
(原理图中的元件要用题图中的相应的英文字母标注)。
(2)根据你所画的电路原理图在题给的实物图上画出连线。
(3)若电压表V1的读数用U1表示,电压表V1的读数用U2表示,则由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Rx的公式为Rx = ______________.
例2.(2003上海物理.18)图14-56为某一热敏电阻(电阻值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且对温度很敏感)的I—U关系曲线图。 (1)为了通过测量得到图14-56所示的I—U关系的完整曲线,在图14-57和图14-58两个电路中应选择的是图___________;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电源电动势为9V,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0~10Ω)
2)图14-59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9V,电流表读数为70mA,定值电阻R1=250Ω,
由热敏电阻的 I—U关系曲线可知,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为______V;电阻R2的阻值
为__________Ω。 (3)举出一个可以应用热敏电阻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二、“冷点”实验
1.平抛实验(2006·广东物理)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6-16所示,A是一块平面木板,在其上等间隔地开凿出一组平行的插槽
……),槽间距离均为d。把覆盖复写纸的白纸铺在硬板B上。实验时依次将B板插入A板的各插槽中,每次让小球从斜轨的一同位置由静止释放。每打完一点后,把B板插入后一槽中并同时向纸面内侧平移距离d。实验得到小球在白纸上打下的若干痕迹点,如图6-17所示。
(1)实验前应对实验装置反复调节,直到_________。每次让小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
释放,是为了____________。
(2)每次将B板向内侧平移距离d,是为了___________。
(3)在图6-17中绘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2.测定折射率(2006年江苏)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甲、乙、丙三位同学在纸上画出的界面aa 、bb 与玻璃砖位置的关系分别如图6-36中①、②、③所示,其中甲、丙同学用的是矩形玻璃砖,乙同学用的是梯形玻璃砖。他们的其他操作均正确,且均以aa 、bb 为界面画光路图。则甲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绘等势线 图中是某同学用恒定电流的电流场模拟静电场描绘等势线的实验设计,则( )
A.如图(1)所示圆柱形电极M、N都接电源的正极,模拟等量正点电荷周围的静电场。
B.如图(2)所示圆柱形电极M接电源正极,圆环形电极N接电源负极,模拟正点电荷周围附近的静电场
C.如图(3)所示两个平行的长方形电极M、N分别接电源正、负极,模拟平行电板电容器的静电场
D.如图(4)所示圆柱形电极M接电源负极,模拟负点电荷周围的静电场
4.传感器 光电计时器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物体的挡光时间。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滑块与长1m左右的木板固定在水平面上,木板的左壁固定在一个处于锁定装态的压缩轻弹簧(弹簧长度与木板相比可忽略),弹簧右端与滑块接触,1和2是固定在木板上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现使弹簧解除锁定,滑块获得一定的初速度后,水平向右运动,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2.0×10-2s和5.0×10-2s,用游标卡尺测量小滑块的宽度d,卡尺示数如图所示。(1)读出滑块的宽度d = _____cm。
(2)滑块通过光电门2的速度υ2=_____m/s;
(3)若用米尺测量出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L,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滑块与木板动摩擦因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各量均用字母表示)。
(4)若用米尺测量出滑块初始位置到光电门2的距离为S,为测量被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其含义,并指明代表物理量的字母),被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各量均用字母表示)。
5.多用表的使用 卡尺示数 单摆
热学
(04全国卷二)16.内容:气态方程、热和功
(05年全国卷一)21.内容:气态方程、热和功
(06全国卷一)18. 内容:分子动理论应用问题
(07全国卷一)16.内容:分子动理理论应用问题,热学力第一定律,压强微观解释
总结:热学部分以气体为载体,重复考查了分子动理论,热与功,热力学第一定律。
复习建议:将气态方程及压强简单宏观计算都补充给学生。
“冷点”:热力第二定律自改编高中教材,尚未在高考中考查过。该知识点涉及当今热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建议关注。
光 学
(04年)15. 内容:光的全反射,干涉,色散。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
(05年)17. 内容:光的反射与折射——几何关系
(06年)15.内容:光子能量与传播速度比较问题——物理光学
(07年)17.内容:全反射,光的折射边界问题——几何光学
 总结:光学中物理光学与几何光学均在近年高考中出现,几何光学应注意画好光路图,规范解题过程,物理光学注意加深理解并加以识记。
原子与原子核
(04年全国卷二)14.内容:原子能级跃迁——原子。
(05全国卷下)15.内容:核反应方程——原子核
(06年全国卷一)14. 内容:核反应方程——原子核
(07年全国卷一)19.内容:原子能级,跃迁的能量特点——原子。
总结:原子与原子核内容近几年均有考查。原子核外以考查玻尔理论为主,原子核以考查核反应方程为主。但我们对各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万有引力
(05年全国卷一)16.内容: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
(06年全国卷一)16.内容:探月卫星问题
(07年全国卷一)14.内容:万有引力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04年全国卷二)内容:波特点及周期性问题——机械波。
(05年全国卷一)18.内容:波——机械波
(06年全国卷一)19.内容:机械振动与受迫振动——机械振动
(07年全国卷一)15.内容:介质点的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机械波
总结: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在多年考查均出现过,
关于选择题
(1)力学中选择题必考的内容为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结合),万有引力定律(与圆周运动结合),振动和波;
(2)电学选择题必考的内容为电磁感应,另有一题在电场(匀强或非匀强(点电荷))及磁场中的带电粒子。
(3)热学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多为气体状态变化,对应的热和功(热力学第一定律)问题及分子运动论。
(4)光学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多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及光速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光电效应等。
(5)原子物理通常是氢原子的能级,与能量跃迁有关的问题及粒子的结构,可能有核反应方程及质能方程等,相对来说,比较散一些。
湖南高考卷第23题
(04年全国卷二)23.(16分)考查内容:平抛运动。
(05全国卷一)23.(16分)类型:双物体双过程 难点:类比 考查内容:匀变速运动
(06全国卷一)23.(16分)类型:双过程 难点:模型的建立 考察内容:匀速直线,反射规律
(07年全国卷一)23.(15分)类型:追击问题 难点:模型的建立 考察内容:匀速直线
总结结论如下:
A:牵涉到的运动模型是高中物理基本运动模型的简单组合: 基本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或天体运动)组合方式:相对运动(追击,碰撞),连续运动(竖直上抛运动),运动比较。
B:牵涉到的运动过程简单:是一个(两个)物体的两段过程,这两段过程可能用时间联系(前后两段或者等时),可能用空间联系(追击或相遇) ,可能命题者给出时间或空间联系。
C:创新物理情景并且联系实际:宇宙航天和天文地理(超重失重,天体运动,星体密度);体育和运动(跳高,接力等体育比赛及蹦床,打水漂等运动和游戏);交通运输(皮带运输机,简单的汽车自行车力学,安全距离);人体和人类日常生活(人体或生物体力学,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天体演化,导弹惯性制导)比如今年第一道力学题以运动会中接力棒为背景出题(或许与逐渐升温的北京奥运会不无关系)着重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综合能力。
D:数学处理简单:一般是两个(最多三个)公式联立,数学处理较简单
学生得失:熟悉基本模型,建立自信心应该拿全分
23题主要考查建模能力,以力学中的运动,相互作用为主.(04年的水管出水的平抛模型, 05年的跳蚤竖直上抛模型,06年的云层反射声音的直线运动模型,07年的接力赛的直线追及模型等) 连续四年23题考查内容为运动学,从单一运动过渡为双物理双过程,难点为运动模型的建立。
这里我们来研究一下高中阶段研究主要运动模型。
1.匀速运动——06年高考
2.匀变速直线-- ①匀加速 ②匀减速(05年高考)
3.平抛运动— 04年高考
4.圆周运动- ①匀速圆周运动 ②竖直平 面内圆周运动 
5.机车启动两种方式
6.简谐振动:对称性
7.圆周运动与碰撞相结合对称性问题等。
04-07年湖南高考卷第24题
(04年全国卷二)25.(20分)柴油打桩机的打桩过程
类型:双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碰撞问题
考查:动量守恒与能量转化与守恒
(05年全国卷一)24.(19分)如图
类型:多过程多物体,弹簧系统,竖直平面问题
考查:机械能守恒
(06年全国卷一)24(19分)一水平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求此 黑色痕迹的长度。
类型:双物体相对运动问题
考查: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
(07年全国卷一)24.(18分)
类型:多过程两物体的竖直平面碰撞问题
考查:动量守恒,碰撞前后动能相等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与1995年全国高考题近似,95年高考常见也是两解法。
方法一:从第一次抛物体才开始研究;
方法二:从n-1次抛物开始研究。
07年24题有如下特点:
1.解题的最基本的方程式与解题方法源自课本。
m1υ0= m1υ+ m2υ ①
m1υ = m1υ+ m2υ②
将②变形得:m1(υ0-υ)(υ0 + υ)= m2υ ③
将①变形得:m1(υ0-υ1)= m2υ2 ④
2. 图标给出的解题过程从n-1次碰撞列方程,这种思维方式高于一般高中学生的水平,但这一解法在1995年高考大题出现过。因此研究过往年份的一些重要解法并加以训练。在我们的复习过程显得非常必要。
总结:04、05、07这三年考查均为在竖直平面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涉及有关能量、动量有关问题。得分情况来看,05、07得分率均在0.3以下,属于高考平均得分最低的一个大题。另外06年24题考查是中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问题。这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况且在07年高考这一块内容考得较少,应引起特别观注。
04-07年湖北湖南高考卷第25题
(04全国卷二)24.(18分)如图所示
类型:带电粒在电场与磁场运动
(05年全国卷一)25.(20分)
类型:电路计算,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
(06年全国卷一)25(20分)。
(1)欲使小球能够不断地在两板间上下往返运动,电动势ε至少应大于多少?
(2)求在T时间内小球往返运动的次数以及通过电源的总电量。
类型:带电小球在电容器的往复运动。
(07年全国卷一)25(22分)类型:带电粒子在两个磁场中运动。
总结:04带电粒子在电场与磁场组合场运动,难度中等。06年第二问带电粒子在电场往返运动,找切入点有难度,07年24题多次的碰撞找通项有难度,连续两年高考考查了在有多个运动过程找通项,这类问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平时训练也应选取一些有思维深度的问题训练学生。05年电路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07年带电粒子在两个磁场中的运动,牵涉到边界问题,难度较大。综合四年25题所考查的内容,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是高考25题的常考题,应重点关注与训练。另外07年高考电场这一章仅考查了一小题,属于偏少的年份。这里借用股市一个概念“板块转动”,那么08年高考电场、复合场是热点。当然这里也不排除08年继续考查带电粒子中运动可能性。
24题和25题为压轴题,基本上是一力一电,主要考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强调用能量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内容基本上是中学的重点内容:牛顿运动定律,守恒定律,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这类试题学生可能原来没有遇到过,就是通常所说的“生题”或“新题”。“生题”或“新题”表现为试题涉及的情景对考生是“生的”或“新的”、或要处理的问题对考生是“生的”或“新的”、或处理问题的方法对考生是“生的”或“新的”、或几种情况都有,但处理这类问题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是学生学过的,是“不超纲”的,甚至是非常熟悉的。
计算题力电综合题的规律总结如下:
A:电学搭台:粒子(小球或金属棒)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为主,可能涉及电路,电容器等但不会影响题目难度的知识。
B:力学唱戏:力学运动依然是以基本运动模型的组合,但由于牵涉电磁场力,受力分析及能量分析复杂化。
C:纯物理情景:07年是粒子在两个磁场中的圆周运动,其实还是在延续经典情景重新组合的老路 。纵观这几年的力电综合题,很少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象02年的电视机的显像管只是一个名称,实质是电容器极板间的磁场偏转加离开磁场的匀速。
D:能力要求较高:力电综合题一般文字较多,有图象,信息多,处理的问题多。着重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收集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今年更看重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得失:牵涉的分析过程较多,虽然每步不难但组合后有相当难度,能拿分但不易拿全。
纯力学题的规律总结结论如下:
A:平衡知识点:其他知识点可以不涉及但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利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是高中物。理最主要内容及最基本方法的运用是高考计算题必须牵涉的尤其前者如果在另外两个计算题中没得到明显体现,那么该力学题目必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考察。
B:平衡难度:每年高考理综物理难度系数稳定在0.5左右,今年计算题第二题难度相对较小正是综合考虑其他部分的结果。
C:文字少,题意清楚:由于其他计算题的原因,本题文字少,题意清晰,很容易建立物理模型。本题涉及的肯定是纯力学模型,而且每年考察的知识侧重点总是在牛顿定律与功能关系上移动。
D:模型情景经典:水平面(桌面,传送带),斜面,轻弹簧,轻绳,轻杆等构成经典力学模型的基本因素依次使用。
E:能力要求较高。虽然本题建立物理模型容易,但由于条件可能隐蔽,问题较难与条件建立联系,数学处理要求较高等障碍设置,对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数学处理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学生得失:分析处理过程可能较难,要么会而得全分, 要么空白。
三、08年高考备考方略
(1)研习考试大纲,准确把握命题方向
考试大纲是指导高考命题的大纲,它也是指导高考复习的大纲,因而我们的一切复习教学活动都应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预计2008年考试大纲物理部分不会有大的变化,目前可以根据2007年考试大纲进行复习。
对“知识内容表”及其要求掌握的程度进行透彻的研究,以防遗漏,帮助学生熟练、全面掌握高考物理的内容;
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考试大纲中的题型示例和样卷进行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高考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安排组织好单元训练、专题训练和模拟训练;
对高考评分标准细致研究,使学生明确解题过程中那些是得分点,并且准确表达得分点,从而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强调通解通法,提高得分率。
研究近年考试大纲,琢磨近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试题无一明显超出大纲范围,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应明确物理高考的内容和要求,把握备考复习的正确方向。
(2)解读高考阅卷 在具体评卷的过程中强调
1、答案正确看方程的完整性,答案错误找得分点
2、对一个学生的同情,就是对其他30万学生的残忍(即“有错推断”)
3、高校只关注好学生
高考阅卷中关于物理量符号及综合式的说明:
1.前式中有末使用题设字母,而后式中己用相应的题设字母取代的情况, 结果正确的,按评分标准给分。结果错误的,不给分。
2.试题未给出的有关物理量的符号,应采用通用符号,否则,也必须有文字说明,若未说明,不给分。
3综合式完全正确的,按得分点给分,有任何错误不给分。
4 连等式中有错误,其中有正确的等式,该等式是得分点的,按得分点给分。
07年 第22题阅卷实际分析
1、示波器相应旋钮的名称、使用效果不清楚甚至根本就没有做实验,完全不了解示波器的使用;
2、扫描范围旋钮选择与国标不一致,主要是选择“×100”,也有部分学生填“×1000”;
3、“恢复系数”实验中,知识迁移能力不够,基本不能动笔;
4、不记得落点的对应物体以及时间,更不能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5、物理语言不规范、不科学,如动量守恒定律答成动量定理,实验原理没有紧扣“平抛”“时间相同”“水平匀速”三个要点;
6、最后一问“有关、无关”,学生没有理解题意,笼统回答。
07年第23题阅卷实际分析
1、此题再次延续理综考试特点,仅仅考察运动学问题,已经连续4年,相对容易,学生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中间过程的计算结果不给出,但是在国标中给出的分值放在具体结果的后面,阅卷组的理解是:数据给分,只有0分和满分(某一步骤的分)
2、也有部分学生主要原理式不全,导致结果即使正确也得不到结果分,当然,不全的原理式也只能得到部分分;
3、运用图像法解题的学生如果结果错误,那么基本上就只能得0分了;
4、计算结果无单位、单位错误 ,相应的得分点也就扣分了。
07年第24题阅卷实际分析
1.公式中物理量无定义;初、末速度没定义的得零分。
2.动量守恒方程只有vn的递推公式没有vn和vn-1 的方程就扣分。
3.弹性碰撞,缺少动能守恒方程。
4.每次损失的能量是等比数列,不是定值,45°对应临界值,并不能对应某整数n。
5.直接写结果无过程得零分 。
07年第25题阅卷实际分析
1.起始点的位置没标出或没定量。
2.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没有几何证明、角度和圆心标注、画圆不用圆规……(正确画出示意图可得9分)
3.没有必要的物理过程的分析或不全,有的还省去了必要的计算式,造成好多结果对却不能得满分。
4.有的考生没有看清答题卡上的题号,将第25题答案写在第24题的位置等等,造成了不必要的严重失分。
5.解题思想的完整性。 ①2002年第26题运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思想
②2002年第30题能量守恒的思想
6.建立方程。 “国标”一般是见式(方程式)给分。
7.数学方法的运用。
8.计算结果。 数值的有效位、单位、方向、化简等都要达到要求。
9.结论的叙述,解的讨论等。
关于规范解题,要注意以下要点:
①、明确研究对象。
②、明确指出需设定的物理量及字母的表示:在同一题中不同的物理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同一物理量用同一字母表示;注意习惯性用法,如摩擦力f,拉力F ;尽量减少字 母的数量,注意脚标的运用,如v1、t2等。
③、明确研究过程,简要说明物理情境。
④、解题依据定律、定理的原始表达式,以及关键字词的表达。
⑤、将矢量规律写成具体标量表达式时应指明规定的正方向。
⑥、清楚列出解题需要的方程时,字母书写要清晰规范:如M与m; M与μ; μ与u;v与u;射线γ、半径r与频率v;重力加速度g、电量q与数字 9;长度l、密度ρ与电子电量e。
⑦、解方程时,杜绝写连等式、杜绝方程中套方程、用字母表示方程中的 物理量,不要代数据;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不写。
⑧、在用字母表示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后再代数字,且式子后面写所求物理量的 单位。
⑨、解题涉及的几何关系,要明确指出,一般情况无须证明。
⑩、答案中字母表示的物理量必须是题干中给出的已知量。
⑾、有效数字位数取2——3位即可(或按题目要求),不要用无理数或分数表示。
⑿、说明答案中“负号”的物理意义,对矢量求解须答出大小和方向。
平时考试尤其是高考,时间一般不会很充裕,解题后不可能有大量时间细致地复查,所以要力争一次成功。如果有时间,应复查解答疑难问题的思路方法是否有误以及简单问题解答中有无粗心大意和笔误等现象。
(3)掌握应试技巧,规范答题格式
1. 在复习中,要重视应试技能、技巧的训练,可以指导学生平时测试时对自己提出一定的要求:首先思想上要重视,这是训练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规范、提高解题速度的好机会;其次要真正独立思考解答,以查找自己的不足;再则重视考后的反思与总结,多想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理解会出错?为什么这道题要这样解,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等等。
2. 每次大型考试前要指导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树立必胜的信念,因为不论是高考还是平常考试,以中低档题居多,高难度的题目总是少数。还可以指导学生优化答题顺序,发挥最大潜能,拿到试卷后,勿匆忙做题,应先通览全卷,大体了解全卷的概况:坚持“三先三后”,优化答题顺序:先易后难,即解题时应从易到难;先熟后生,即先做内容和题型熟悉的题目,再做陌生的题目;先高后低,即若几道题都会做,应先做分值高的题目,再做分值低的题目。
3. 坚持“两快两慢”:阅读要快,审题要慢;书写要快,计算要慢。
4. 解题要讲究策略,力求做到稳中求快,切忌前松后紧。对容易题要杜绝“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对难题要知难而进,尽量多得分,遇到新题型,不要心慌,要沉着应对。
(4)后段复习策略
1..梳理和整合主干知识。“运动和力”、“动量和能量”渗透到高中物理的各个分支之中,考生应抓好这两条主线,将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串联,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能力体系。
2.重视物理实验。考生要独立完成实验,熟练掌握各个步骤。实验设计应把重点放在力学和电学实验上,力学以打点计时器,电学以电阻测量为中心展开,同时应注意电表改装、导体的伏特性等新增实验。
3。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专题复习应着重进行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训练。如动能定理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变力做功问题、极值问题、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假设法解题技巧等等。
4.以点带面、全面复习。复习要做到重点突出、覆盖宽广。考生要阅读课本,对热学、光学、原子物理部分内容加深理解。
5.关注热点、重视应用。关注如人造卫星、宇宙探测、纳米技术、光纤通信、激光的应用、传感器的应用等。
6.研究高考试题。包括从历年试题中找共性,从近期试题中找趋势,将相同考点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将不同题型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将各省试题集中研究找新意、动态。
说明:截止发稿时,还未见08湖南高考大纲。以上仅属个人愚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2008-3-8
M
N
M
M
N
N
M
光电门
A
x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