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综试卷物理试题评析 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物理科一、物理试题总体分析①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综试卷物理试题坚持了“稳中求新”的命题原则,突出对中学物理学科能力的考查,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发挥了择优选拔的作用。试卷的结构、题量、分数比例等仍保持稳定,第I卷中选择题仍为不定项选择且仍为8小题共计48分,第II卷中主观性试题仍为4小题共计72分,物理部分总分仍为120分。与往年相比,今年试题总体较难。一是对运用图像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二是对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三是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要求较高。命题难度的变化是否体现国家考试中心负责人讲话:“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必须用高考来检验”的思想,值得思考。②试题突出对物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重要概念和规律的考查。例:第14、15、16、17、18、19、20、21题,分别考查了物理学科的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振动与波动的图象、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光的全反射、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匀强电场及电势差、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现象、右手定则等基本知识;第23、24、25题则体现了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的考查,即“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及“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规律”等的考查。从表中可以看出,物理主干知识中的力学与电学部分所占分值的比例高达70.8%(不含实验)或85.0%(含实验)。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卷物理各块知识内容比例:项目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实验合计考试大纲中知识点条数423512121019131试卷涉及的知识点条数128521240考查的知识点覆盖率28.6%22.9%41.7%16.7%10%10.5%27.5%分 值51(62)34(40)66617120比 率42.5%(51.7%)28.3%(33.3%)5.0%5.0%5.0%14.2%100%③试题突出对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例:第24题是力学中的碰撞中动量和能量的问题,不仅要求考生对弹性碰撞的概念应有准确的认识,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完成反复碰撞后速度减小的递推公式并能求出指数方程的解,着重考查了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第25题是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问题,注重对物理规律的运用、物理过程的剖析、数学知识的应用的考查,要求能在作出图示的基础上寻求几何关系进行求解。④试题突出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第22题的实验题仍分为两个小题。第(1)题考查示波器的正确使用,本题能有效区分出有认真做实验和只做练习不做实验的考生,若考生平时认真做此实验并了解示波器工作的基本原理,一般能准确答出。这就引导我们平时的实验教学要讲清实验原理并要求学生一定到实验室认真动手操作,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第(2)题是研究动量守恒中恢复系数的实验,本实验“来源于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改成了考查研究动量守恒中恢复系数的实验,是实验命题的一种创新和尝试。本题既能考查考生对原有实验的理解,又能检验考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考生的思维灵敏性和严谨性有较高要求,对考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也有较高要求,突出了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⑤试题突出对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能力的考查。试题的取材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联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特点。例:第23题是以运动会中接力棒为背景的力学题;第17题是以在桌面上有一倒立的玻璃圆锥为背景的几何光学题;第14题是以科学信息的形式给出、最近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为背景的力学题。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我省理科考生为18.2275万,考试结果根据计算机全员统计,第Ⅰ卷物理总分48分,平均分X= 24.72分,难度值为0.52 。第Ⅱ卷物理总分72分,平均分X=22.10分,难度值为0.31。全卷物理总分120分,平均分X= 46.82分,难度值为0.39。(一)、第Ⅰ卷考试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第Ⅰ卷各物理试题的答题情况如下表所示(按全体考生实考成绩统计):题号答案平均分难度值典型错误比例14B4.020.67选C 13.6﹪选D 13.1﹪15A3.840.64选B 12.5%选C 14.8﹪16AC1.620.27选B 34.8﹪17C2.400.40选A 12.7﹪选B 32.7%选D 13.6﹪18C3.180.53选B 11.4﹪选D 24.1%19AD2.100.35选B 16.3﹪选C 17.5﹪20B4.860.81选C 13.4﹪21D2.700.45选A 16.8﹪选B 19.2﹪选C 17.8﹪合计48分24.70.52第14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得分率为67%。考生有13.6%选C、13.1 % 选D,主要原因是计算粗心所造成。第15题:考查振动和波动图象,得分率为64%,考生有12.5%选B 、14.8%选C,主要原因是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的物理意义未能很好理解,不能从已知振动图象所给的信息中推出波动图象。第16题:考查气体压强产生动力学原因及功和能问题,得分率为27%,考生有34.8%选B,主要原因是不能从气体压强的动力学分析得出,在相同时间内,a、b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这一结论。第17题:考查光的全反射问题,涉及全反射临界角的计算,得分率为40%,考生有12.7%选A 、32.7%选B 、13.6%选D,主要原因是不能运用全反射临界角的条件和数学几何等知识来解决。第18题:考查力和运动图像,得分率为53%,考生有11.4%选B 、24.1%选D,主要原因是不能真正理解力随时间变化的物理意义,建立起与运动的关系。第19题:考查氢原子能级问题,涉及电子轰击氢原子使能级跃迁和由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线数目,得分率为35%,考生有16.3%选B 、17.5%选C,主要原因是不理解题意,不能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第20题:考查匀强电场和电势,得分率为81%,考生有13.4%选C,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画出电场线和等势线之间的图示。第21题:考查电磁感应现象和右手定则,得分率为45%,考生有16.8%选A 、19.2%选 B、 17.8%选C,主要原因是运用图象的能力较差。(二)、第Ⅱ卷考试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第Ⅱ卷各物理试题的答题情况如下表所示(按全体考生实考成绩统计):题号满分平均分难度值零分率满分率22176.620.393.86﹪0.13﹪23159.120.613.02﹪43.1﹪24183.330.1944.95﹪1.92﹪25223.030.1438.67﹪3.4﹪合 计7222.100.31第22题: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示波器的使用、平抛运动、动量守恒定律;能力要求有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考生答题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有:(一)不明确示波器的调节,答案随意乱写。(二)不明确M、P、N点相对应的实验步骤和小球相对应的位置,不少考生将P、N两位置的含义搞反了。(三)实验原理不清,不少考生受题目中“弹性碰撞”的干扰,将原理错误地表述为“根据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四)写表达式“m1u10= m1u1+ m2u2 ”等或写“m1、m2”时符号混淆,没标下标1、2;另有不少考生将e的表达式写错。主要原因分析:很多考生没有真正做过实验。对示波器的正确使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分组实验,“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分组实验等没有很好体验或印象不深;另外对实验原理和规律理解不透,知识迁移的能力较差。第23题: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能力要求有灵活运用运动学公式处理问题的能力、建立物理情景分析两物体运动间关系的能力。考生答题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有:(一)解答时不分主、次因素,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考虑了“光传播的时间”等可忽略的因素。(二)建模时出错,将“追及模型”理解为“迎面接力模型”。(三)不善于用“运动示意图”辅助解题。本题的关键方程是甲、乙之间的位移关系式,但有不少考生因没有作出示意图而导致列错方程。(四)解题不规范,不尊重考题的原符号—将题中甲、乙的位移之差“S0”写成“S”、“S1”等。(五)卷面不整洁,不少考生在卷面上随意涂画,未用尺规作图。主要原因分析:平时教学上对考生的规范性训练不够,基础不扎实,解题习惯养成不好,画草图帮助建模的良好习惯没有很好养成。第24题: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完全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阻尼振动等;能力要求有灵活应用物理原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能力、建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等。考生答题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有:(一)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磁场的阻尼作用”虽然较陌生,但题目给予的信息已经明确说明了它对“金属球”的影响,但不少考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信息,导致解题思路遇到障碍。(二)建模出错。误认每次碰撞损失的能量相同,或误认碰后两球同速,或误认碰撞时有热损失。(三)数学运算能力较差。不少考生不能归纳出vn=;有的考生原始数据代错(如误代M=9m、M=16m);计算错误、物理公式写错的情况非常严重。(四)解题过程不规范。不少考生没有列出原始方程式,而直接给出“弹性碰撞的速度”结论式;另有不少考生在角标、字母大小的书写上混乱。主要原因分析:对考生解题规范训练不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审题建模能力、多过程问题分析能力不足,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欠佳。第25题:本题考查到的知识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洛仑兹力的表达式f = qvB及洛仑兹力f与v两者方向的关系等;能力要求有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特别是临界状态问题分析)、读题获取信息的审题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考生答题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有: (一)物理规律、公式掌握理解不深刻造成错误。如,,,,等。(二)计算能力差造成错误。如与的联立方程解出错,出现, 或 等;求速度最大值粒子的轨道半径R的典型错误有,,Rsin600 = a,Rtan600 = a 等。(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差。大多数考生无法将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轨迹与数学几何图形相结合加以分析,确定出圆心位置,及临界状态。主要原因分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较差,不能较为熟练地应用物理原理、规律解决分析物理问题。三、教学启示与建议(一)加强对《考试大纲》的研究,重视基础,全面复习,不出现盲点,突出对主干知识、重要概念、重要规律的熟练掌握。2007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继续坚持高考改革的方向,保持了近年来高考改革的特点。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要求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成绩普遍偏低究其主要原因是基础不扎实,因为能力要以知识为载体,因此复习过程首先要夯实双基,特别是主干知识、重点概念和重要规律,要让学生真正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因为主干知识永远是高考的重点,在今年高考试题中,力学、电学部分共占75.8%,是复习的重点;但对于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等内容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可有缺漏。(二)加强概念规律的教学,重视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可以千变万化,但基本物理知识不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才是上上之策。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在学习中把重点放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三)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重视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突出物理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实验复习中,应注重实验实践性,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物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应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实验录像、模拟实验的动画等手段来弥补。近5年高考实验题型主要为“仪器使用和设计性实验”,而实验基本仪器使用的考核,热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两尺两表两器”(游标卡尺、千分尺即螺旋测微器;秒表、多用表;示波器、打点计时器)的正确使用上,只有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很好地巩固。设计性实验,试题来源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主要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已学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迁移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实验复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指导学生对比、归纳、总结课本实验原理和方法,提升自身的创新、迁移能力。在描述实验步骤(或实验现象)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文字表述规范、简洁,能让人看清设计思路。(四)加强物理解题规范的训练,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读懂题意,判断题中所描述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培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要克服学生解答问题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握高考改革方向,不能单纯地以练习题的数量去强化要求学生,不能以教给学生背记公式、定理为最终目的,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加强建模能力的培养。今年物理Ⅱ卷部分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考生无法建模或者建模错误,而近几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日趋加重对建模能力的考查,今年的第23、24、25题都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少讲“难、偏、怪”题,避免“题海战术”,以培养建模能力为主线贯穿整个高三总复习。讲解习题时,应引导学生养成画示意图辅助解答的习惯,同时要重视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挖掘出蕴含条件”、“如何抓主要因素,舍次要因素,排除干扰信息”、“如何化复杂的物理情景为多个简单的物理情景”等来构建物理模型。(六)加强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对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主要有:几何知识、三角函数、二次函数求极值、数学归纳法。因此平常的教学要多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多进行一些“符号”题的运算训练,养成先进行代数运算得出结果的表达式,后代入数值进行数值运算求最后结果的解题习惯,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在理科综合教学中做好优生培养工作南安第一中学 杨明强近年来南安一中的理科综合教学工作,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学校领导和高三年级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扬,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下面就南安一中理科综合教研组近年来的培优工作做个小结,如有不妥,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建立激励机制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由王校长、陈书记和杨副书记等组成高三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高三工作的指导、组织、管理。他们多次参加理综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关心。设立理科综合教研组,并由德才兼备、经验丰富的陈老师做为教研组长,大家尽职尽责、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了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备考理念,为大批学生成才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老师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备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团队的协作精神,显现出1+1+1>3的效果,宁可亏自己也要服务好学生的精神,赢得了学生及社会的普遍赞誉。学校在学期初就明确了高三工作的具体目标,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在2008年高考取得的优异教学成绩的备课组、教师及备课组长个人都分别制定了详细的量化目标和奖励方案,优劳优酬,多劳多得,使教师们既能积极进取又能通力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六个统一: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训练、统一要求、统一测试、统一评卷。对理综科的测试统一在拟定时间进行,但评价时理化生分开,并注意以下方面:⒈评价注意体现科学性原则。要对优秀率、最高分、平均分等进行量化计算。⒉评价体现发展性原则。对教师的每一次阶段性成长都有进行记录分析。(二)强化质量意识,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1、加大研究高考的力度,强调对有关高考问题的研究,研究探讨大纲、考试说明、教学进度、资料取舍、教法和高考动向,通过研讨交流,老师们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方向,掌握了尺度,各位任课教师把高考要求与具体学情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科的宏观计划与微观教学结合起来,追求每堂课的高质量,努力为每个学生赢得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2、优化课堂教学。理、化、生各备课组发挥集体智慧,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坚持规范与创新并重,老师上课“三落实”即落实“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现在提倡三维目标的前两维)、落实课改精神、落实高考意识;学生学习“过三关”( 基础知识过关、基础理解过关,章节综合运用过关),一步一个脚印向高考的巅峰攀登。如物理科在第一轮复习,方法采用讲——练——讲的方法。“讲”,着重抓纲务本,特别是对考试说明逐条认真分析、研究掌握的程度,进行系统复习,全面讲,注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综合性,巩固“知识点”,揭示“知识链”,编织“知识网”,建立知识结构体系,解决知识的覆盖面,解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问题。“练”,练准确,练速度,练规范,练技巧。学生练习除每人一本参考书的题目外,还自编一套教师署名的训练题作单元过关用,确保训练的质量。注意学生的个性,允许优秀生有大集体,小自由,大统一,小灵活,允许发挥个性,不搞一刀切。后面的“讲”,讲思路,讲规律,讲纵横联系,讲方法,不就题论题,在广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留疑问。(三)因材施教,适应对象差异1.鼓励优秀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加大优秀学生学习的难度,拓宽知识面,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支持优秀的低年级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物理奥林匹克竞赛。2.密切师生的情感关系,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心学生的生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家的感觉,激发学生潜能,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3.建立“优秀生”“希望生”跟踪档案。帮助优秀生制定学习计划并关注学生计划的落实情况,促进其主动探究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整体水平。4.注意反馈的时效性。对优秀生作业面批面改,及时反馈并及时矫正。对学生做过的试卷深入研究,分析并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缺漏的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有效控制学生学习知识的负积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四)收集信息,消化提升。1.收集资料信息积极对各科研部门的信息、国家考试中心、省普教室和来自福州、厦门等地的名校名师的大量信息进行收集。教师之间对获得的信息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对相关信息及时消化处理,进行有目的的取舍再给学生使用。教师对自身积极实行题海战术,通过教师下海而实现学生上岸的目的。2.收集学生信息要有计划地收集学生信息。通过试卷编制、学生座谈、家校联系等方式对学生接受知识情况、学生心理活动信息和学生计划安排的信息进行收集和研究,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心理疏导,及时解决存在于学生中的烦躁、压抑、嫉妒、患得患失、急于求成、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激发学生上进心和拼搏精神,营造健康的备考氛围。(五)科学安排、统筹协调虽然理、化、生三个学科具体知识体系和内容各不相同,但要有统一安排、统一步调。第一轮,各科全面回顾高中教材,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第二轮,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有目的分阶段进行题型和专题的强化训练,并把具体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一位老师,每位老师从题目筛选、印刷、分发一条龙负责到底,确保教学质量。物理科在第二阶段,主要是巩固提高,重点复习,专题讲座。如:①利用能量守恒观点求解力学、热学、电磁学等问题。由能的观点入手分析问题,可以不涉及中间过程,能使解题更加简便;②隐含条件的挖掘,不至因题目条件不足而陷入困境;③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综合运用;④实验专题按基本仪器的使用;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三类归纳复习。并选取有代表性的十几个实验让学生重做。基本仪器则拿到教室让学生逐件使用一段时间等。讲解时,既要控制一定的深度又有控制一定的难度,注意知识补缺,侧重于解决学生综合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方法上采取练----讲----练,以练为主。第三轮要加强综合训练,采取有目的的强化训练,让学生适应理综的考试节奏、掌握应试技巧,提高其临场发挥的水平。高三上学期末第一轮复习基本结束时,要鼓励优秀生开始进行课外理综自我训练,充分利用寒假两周时间,每生完成几份理科综合试卷。开学后按学校安排马上进入正规的综合训练,第三轮时,每周周三下午都有进行综合科测试并分发对应课外训练一份,每周周三晚上理化生三科教师集中评卷,统一分科进行登分及质量分析,及时补缺补漏。综上所述,在理科综合教学中培养优生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南安一中正是通过加强领导、强化质量意识、注意因材施教、强化信息收集和消化提升,科学统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在理科综合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2007.11抓好物理学的基础 ―― 浅谈2008年高考力学的复习 晋江养正中学 郑育坤摘 要:力学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毋庸质疑,所以力学复习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点。本文在回顾近几年高考物理力学试题的基础上,简要对这部分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并谈了复习的一些具体做法。第一轮复习是学生提高物理水平的重要阶段,这一轮复习要做到扎实基础同时又要能逐步提高学生能力,而第二轮主要应以综合训练为主,使学生能逐渐适应高考试题中知识点的跳跃性。至于对高考力学实验部分的复习主要方法还是抓基础知识。关键词:高考物理,复习,力学,交流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它概念清晰、思维严谨、牵涉面广,掌握力学基础知识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在每年的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中,力学都占了大部分(其中2004年与2005年力学题目都占58分,2006年占63分,2007年占62分),而且试卷中的压卷题关于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或电磁感应问题的最难部分也是力学问题。因此力学复习是整个高考物理复习的关键,也是学生高考物理取得好成绩的基础。以下通过四个部分对2008年复习中力学部分的复习谈一下个人的看法。第一部分:回顾近五年高考物理力学试题的题型,了解高考的重难点 高考中涉及力学内容的试题题型全面:选择、实验、计算均有出现。总结近五年高考试题,选择题中总会有3道力学题目,而当中一般含一题天体运动和一题振动与波,一般选择题目的难度较低。而实验题中曾考查使用游标卡尺(03年)、螺旋测量器的读数(04年)及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05年)、验证动量守恒定律(07年),难度算中等,但是实验题是学生最怕的,所以得分非常不理想。计算题近几年考查天体运动的有中子星演化(03年)及勇气号着陆火星表面(04年),考查直线运动与牛顿运动定律的有桌布匀加速抽离桌面(04年)、人与跳蚤的跳跃运动对比(05年)、传送带与煤块相对运动(06年)、声波在云层反射运动(06年)及运动员在接力赛中的运动(07年),考查能量与动量的有计算传送带的功率(03年)、连接体的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变化(05年)以及弹性碰撞的问题(07年)。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考查的方向仍然是在人们相对熟悉的实际过程中考查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与掌握,这要求做题者要能够构建正确的物理情境、结合物理规律给予解决。所以天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滑块运动问题应该还是考试热点。2007年底我国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并发回第一张我国拍摄的月球照片,成就值得骄傲,所以天体运动也仍然是2008年高考的热点。第二部分:第一轮物理复习中力学部分几个做法的交流1.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要联系习题进行,以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在首轮复习中,主要以章、节为单位进行全面复习训练,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熟练运用课本上的公式、定理、基本方法。但是,要注意全面复习不是简单、机械地浏览,而是要在复习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的同时,联系各种典型类型的题目进行如何利用概念建立物理模型、利用规律写出过程方程的能力培养。所以,习题及试题讲评课,也是首轮复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启发性的例题,讲练结合,进行重点讲评,采用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形成一些基本的思维定势,建构一些必要的物理模型。第一轮复习的题目不要求难,如果能用最简单的题目讲清楚很难的知识点,那就是我们要求的最好效果。也是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一些物理中常见的方法:整体法、隔离法、等效法、类比法、数形结合法、微元法、近似估算法与归纳法。2.老师要注意参考书上题型的全面性 一般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会订一本总复习练习册,并按照书上的顺序进行讲解基础知识。选择什么样的书应该是差不多,因为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也正是这样,无论选择哪一本参考书都做不到完美,所以我们老师备课时不能只考虑参考书上的题目,要注意与其他参考书一起备,将所用书中所缺少的重要题型补上。 补上的题目一定要给学生原题,可以用多媒体给出也可以全部抄在黑板上。不能在讲的时候只给出题目的大意、主要物理量,因为如果这样等于我们老师把题目进行理解、翻译后才给学生,学生就失去重要的审题过程。以下列力学中一些必讲的题目类型,供参考:(1)质点的运动:匀速运动、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平抛运动,v-t图象的应用、s-t图象的应用,频闪照片或打点纸带反映的物体运动规律的问题,以及两个连接体的相关速度。特别是v-t图象与s-t图象的应用,要通过训练逐步提高学生“识图”、“用图”、“造图”的能力。(2)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转化判断(如斜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方向或斜面方向推力作用时所受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相互叠加的几个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判断各个接触面上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三条绳子系住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或三角形支架吊一个物理体处于平衡状态,求绳子或杆上的弹力情况。(3)牛顿定律:物体在水平面上、斜面上、竖直方向受到外力或者接触面粗糙,考虑空气阻力的运动,传送带的运动,超重、失重问题,以及牛顿定律在天体问题中的应用。特别是牛顿运动定律与天体问题的结合仍然是2008年高考的热点,因为它符合科技发展的认识需要。万有引力定律的考点有两个,涉及并用于讨论天体运动的知识点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主要的基础题型有两类:一是强调基础的同时加大与其他部分的综合,比如在其他星球上的表面做平抛、竖直上抛、单摆等与g有关的运动,还有联系日照与光学知识综合;二是拓展课本的内容,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实际问题,比如计算某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天体质量或平均密度。另外,有关发射嫦娥一号中的变轨讨论也应该知道。(4)动量、机械能:动量、冲量、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恒的矢量意义,碰撞、反冲、减速、弹簧的压缩问题,称米机的原理,变力做功,动能定理的应用,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变化问题(特别是液体的重力势能的变化)。3.强调“物理模型”,提高学生读题的能力“光滑”,“轻绳”,“轻杆”,“水平方向的运动”,“竖直方向的运动”等等这些字眼,要强调学生多读、细读,以便建立一个正确的物理模型。比如,遇到一道有关圆周运动的力学,首先要看的是这个运动是在水平还是在垂直,有的时候常常听到学生说受力分析的时候少了“重力”或者少看到“竖直方向”,就是学生对物理模型不清晰的缘故。可以要求学生采取这样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背住解决这种模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或者是记住这些问题着重要注意的“陷阱”。在有关临界问题的题目中总会有“至少”,“恰好”,“缓慢”,“迅速”,“瞬间”,“变化”等等这些字眼,也要引导学生自己做题时进行重点关注,这些字眼往往是常见设“陷阱”的地方。要求学生可以把常见题型的常见陷阱记住,这样一看到什么题目就可以抓重点了。现在的高考不像以往的高考,以往的高考题在很平时练习中很难见到原题,而现在的高考,在高考试卷中遇到做过的题目是很容易的。所以背住常见的陷阱会有很好的效果。下面借助“滑块”模型谈如何训练学生在处理问题时逐步形成基本的思维定势、建构一些熟悉的物理模型。“滑块”模型是力学中的最重要的模型之一,分析过程要用到的物理规律是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以及从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常见的“子弹打木块问题”、“用弹簧连的滑块问题”、“带摆的滑块问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与方法。例1: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静止的质量为M的木块,一颗质量为m的子弹以初速v0水平射入木块,且陷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d.设冲击过程中木块的运动位移为s,子弹所受阻力恒定。试证明:s【讲解分析】:这是一道最经典的子弹打击木块的问题,通过分析让学生懂得用动量守恒、动能定理分析这一类问题。第一步:通过想象画出合理的过程示意图,由示意图可以清楚得出m冲击M的过程两个物体位移关系。第二步:分别对m、M进行受力分析。并由动能定理分别列出以M、m为对象的动能定理:对M: 对m: 第三步:对M与m组成的系统分析,系统水平方向上合外力为零,水平动量守恒: 解得: 由便可得出s第四步:总结这道题目,进行一题多问,便可得出过程系统产生的内能:Q=fd。也可以一题多变,比如引入“木块冲上木板”问题,在新的问题中让学生学会提取模型: 2007年高考天津卷理综第23题(题图如右图),整个过程是物体先做自由落体,落到小车曲面光滑部分,运动到水平部分然后和小车相互作用,这一段相互作用才可以总结为“子弹打木块问题”,因为它与上例的的受力情况相同、运动过程相似所以用的物理规律相同。于是用上解决“子弹打木块问题”模型方法,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2:如图甲所示,一根轻弹簧的两端与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物块A、B相连接,并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现使A以3m/s的速度向B运动压缩弹簧,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A.在t1、t3时刻两物体达到共同速度1m/s,且弹簧都是处于压缩状态B.从t3到 t4时刻弹簧由压缩状态恢复到原长C.两物体的质量之比m1∶m2=1∶2D.在t2时刻A与B的动能之比Ek1∶Ek2=1∶8(参考答案:CD)【讲解分析】:本题涉及用弹簧连的滑块问题,讲解本题时不要只讲一题,而是要把m1和m2改变,讨论画出三个不同质量关系(m1m2 、m1=m2)所对应的三个速度图象,让学生清楚并自己懂得分析过程中物块的速度变化,并且把最后的速度与弹性碰撞进行类比。例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车停在架空光滑导轨上,用长L的轻绳将质量为m的沙箱吊在车下,一质量为m0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射入沙箱。并嵌在其中,轻绳可绕悬点自由摆动,并有足够的强度。求:(1)沙箱上升的最大高度H;(2)在沙箱等一次上升到最大高度H的过程中,绳对小车的功W。【讲解分析】:这是一道带摆的滑块运动问题,涉及的物理概念、规律有动量、机械能及追及问题,而且这个追及问题与普通问题还不一样,沙箱与小车在水平方向存在追及的关系在竖直方向则只有沙箱在动,要分析清楚这个分运动之间的关系,最后用的物理规律也是与“滑块”模型相同。第一阶段,子弹与沙箱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并设碰撞后两者的共同速度为v1,则由动量守恒有。 第二阶段:子弹与沙箱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完成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小车速度由静止增大,最后三者以共同速度v2运动,并使沙箱达到最大高度H,在这段过程中,由m1、m0、M三者所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的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分别有 可得: 在沙箱第一次上升到最大高度H的过程中,绳对小车做的功为 W= 联立可得W=)。4. 强调学生书面的规范性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的落点是表述的完整性,书写的规范性,这是提高高考物理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要求学生做题时最好做到:?说理要充分,层次要清楚,逻辑要严谨,语言要规范,文字要简洁,解题时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不能只有几个干巴巴的公式。解题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方程式书写、使用各种字母符号、题目答案的表达都要做到规范化。特别是最后的答案要写在显著的位置,书写工整且结果要准确。平时教学一是教师注意以身作则作好示范,二是对学生平时作业严格要求。在复习过程中应及时逐步纠正书写不规范、表达不清楚以及字迹的不工整等不良解题习惯。高考语文的作文评卷是几十秒就评一篇,而我们物理的评卷同样也是很快的,如果字迹不工整,就会非常的吃亏,即便答案正确也可能让评卷老师无法看懂,要是答案一错,那就更加的糟糕。 另外,要强调解题中过程中草图的重要性,有的过程涉及很多物理量,可以在过程草图中标出,这样的话评卷老师评分时就一目了然。总之,在第一轮复习中应该强调:解题时字迹工整,文字说明简要而有力,草图清析而有用,字母符号及答案要规范而准确。5. 加强老师的团队合作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高三复习任务又非常重,所以要加强团队合作。我们学校的经验是:同年段的老师统一进度、统一材料,每周以备课组的形式进行教学探讨。老教师帮助新老师分析重难点的把握,新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加强团队合作,同时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另外,我们讲习题课应精选例题,选择那些注重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和具有一定难易梯度的典型例题。所以备课组教师必须团结协作,分工明确,专人负责收集某一特定专题的信息并做题后整编成试卷。对学生要做的题教师自己先做,让学生少做无用功,节省时间,做好归纳整理。在备课组会中可以多探讨如何在讲习题的过程中,不是为了讲这个题目而讲这个题目,而在讲的过程中如何多强调对学生物理过程的分析、物理模型的建立和解题思路、方法的归纳的训练。 第三部分:第二轮物理复习中的力学专题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突破重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的联系。主干知识是物理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点,所以复习时要在主干知识上狠下功夫,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还要加深理解、熟练运用,要做到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第二轮复习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解决力学问题,共有三种途径:(1)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力的观点);(2)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观点);(3)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观点).并让学生懂得如何对以上这三种观点进行合理选取:研究某一物体所受力的瞬时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涉及加速度)时,一般用力的观点解决问题;研究某一物体受到力的持续作用发生运动状态改变时,一般选用动量定理,涉及功和位移时优先考虑动能定理;若研究的对象为一物体系统,且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时,优先考虑两大守恒定律,特别是出现相对路程的则优先考虑能量守恒定律。一般来说,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比用力的观点解题简便,因此在解题时优先选用这两种观点;但在涉及加速度问题时就必须用力的观点。有些问题,用到的观点不只一个,特别像高考中的一些综合题,常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联合求解,或用动量观点与力的观点联合求解,有时甚至三种观点都采用才能求解。第二轮复习的练习应以综合训练为主,进行“分块”综合,把整个高中物理分成若干个专题(比如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专题,动量能量专题,圆周与天体运动专题),加强知识横向和纵向联系;或者是大综合训练,使学生能逐渐适应高考试题中知识点的跳跃性。这些练习最好能够自己学校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整编,难度适合本校学生。可以做一些以具体模型为基础的而综合较多物理知识的专题。以下几个专题题目可供参考:1、斜面上的问题(附简要内容) 2、滑块问题(子弹打木块、用弹簧连的滑块、带单摆的滑块)3、弹簧问题(弹簧的平衡及弹性势能的改变)4、摩擦拖动的分析5、传送带上运动及传送带的功率 附:斜面上的问题(简要内容)(一)斜面上的动力学问题受力分析,建立坐标系进行正交分解,利用三大定律列方程求解。例1:如图所示,三角形木块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若木块与斜面间的摩擦系数μ>tanθ,则无论作用在木块上竖直向下的外力F多大,木块都不会滑动,这种现象叫做“自锁”。千斤顶的原理与之类似。请证明之。(参考答案:当F作用在物体上时,沿斜面向下的力为F1=(F+mg)sinθ,假设物体滑动,则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为:Ff=μ(F+mg)cosθ由μ>tanθ,可得:μ(F+mg)cosθ>(F+mg)sinθ从上式可以看出,无论力F多大,能提供给物体的“滑动摩擦力”总是大于下滑力,所以物体不会滑动。) 【备考提示】:本题分析方法并不难,常出现的错误是在计算正压力时遗漏除重力以外的其他力产生的作用,而导致摩擦力大小计算不正确。(二)斜面上的多体问题常以静力学滑块和电磁场中的电荷、导体棒为对象,对静力学滑块常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处理;而对于电磁场中的电荷、导体棒则从受力分析、分析运动状态来确定用什么定律解决。所以打好力学基础是关键。以下是一道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处理例题。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劈块,其左右劈面的倾角分别为θ1=300、θ2=450,质量分别为m1=kg和m2=2.0kg的两物块,同时分别从左右劈面的顶端从静止开始下滑,劈块始终与水平面保持相对静止,各相互接触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0,求两物块下滑过程中(m1和m2均未达到底端)劈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g=10m/s2)(参考答案:选M、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把在相同时间内,M保持静止、m1和m2分别以不同的加速度下滑三个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过程来研究。根据各种性质的力产生的条件,在水平方向,整体除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外,不可能再受到其他力。如果受到静摩擦力,那么此力便是整体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取水平向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有:F合x=Ma’+ m1a1x-m2a2x其中a’、a1x和a2x分别为M、m1和m2在水平方向的加速度的大小,而a’=0,a1x=g(sin300-μcos300) cos300a2x=g(sin450-μcos450) cos450F合= m1g(sin300-μcos300) cos300-m2g(sin450-μcos450) cos450∴N负号表示整体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与选定的正方向相反。所以劈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为2.3N,方向水平向右。)【备考提示】:若一个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又不需要求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整体法解题方便很多。本题也可以用隔离法求解,也可以试一试。(三)斜面上的平抛问题例3:如图所示,从倾角为θ斜面足够长的顶点A,先后将同一小球以不同的初速度水平向右抛出,第一次初速度为v1,球落到斜面上前一瞬间的速度方向与斜面的夹角为α1,第二次初速度v2,球落在斜面上前一瞬间的速度方向与斜面间的夹角为α2,若v2 >v1,>试比较α1和α2的大小。(参考答案:由平抛运动知识得: 又由得到 (参见右图),所以:α=arctan(2tanθ)-θ即α仅与θ有关,因此α1=α2)【备考提示】:以不同初速度平抛的物体落在斜面上各点的速度是互相平行的。解题时在应用平抛运动特点的同时更要善于利用斜面的优势,如倾角等。例4:倾斜雪道的长为25 m,顶端高为15 m,下端经过一小段圆弧过渡后与很长的水平雪道相接,如图所示。一滑雪运动员在倾斜雪道的顶端以水平速度v0=8 m/s飞出,在落到倾斜雪道上时,运动员靠改变姿势进行缓冲使自己只保留沿斜面的分速度而不弹起。除缓冲外运动员可视为质点,过渡轨道光滑,其长度可忽略。设滑雪板与雪道的动摩擦因数μ=0.2,求运动员在水平雪道上滑行的距离(取g=10 m/s2)(参考答案:如图选坐标,斜面的方程为: ①运动员飞出后做平抛运动② ③联立①②③式,得飞行时间 t=1.2 s 落点的x坐标:x1=v0t=9.6 m 落点离斜面顶端的距离:落点距地面的高度:接触斜面前的x分速度: y分速度:沿斜面的速度大小为:设运动员在水平雪道上运动的距离为s2,由功能关系得: 解得:s2=74.8 m)【备考提示】:本题涉及物体的平抛运动、在斜面的运动、在粗糙水平面上的运动,查考的物理知识规律较多,但难度并不大,只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应该是可以解答。本题还有就是涉及沿斜面方向的速度分解问题,通过本题练习运动的分解。(四)斜面上的圆周运动问题例5:如图所示,一块光滑的平板能绕水平固定轴HH’调节其与水平面所成的倾角。板上一根长为l=1.00 m的轻细绳,它的一端系住一质量为m的小球P,另一端固定在HH’轴上的O点。当平板的倾角固定在(时,先将轻绳沿水平轴HH’拉直(绳与HH’重合),然后给小球一沿着平板并与轻绳垂直的初速度v0=5.0 m/s。若小球能保持在板面内做圆周运动,问倾角(的值应在什么范围内(取图中处箭头所示方向为(的正方向)。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参考答案:设最高点速度大小为v,由向心力公式:T+mg sin (=m,由机械能守恒:mv02=mv2+mgl sin (,绳子不松则要求:T≥0,可解得(≤arcsin 。当(<0时同样可得(≥-arcsin )【备考提示】:本题涉及的物理规律在平时的练习很常见----水流星问题,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以及要求能过最高点的条件为绳子的张力大于0。而本题涉及斜面,也算是一个创新(斜面上的水流星),但没有高于原来要求多少。(五)斜面上的综合问题例6:儿童滑梯可以看作是由斜槽AB和水平槽CD组成,中间用很短的光滑圆孤槽BC连接,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儿童从斜槽的顶点A由静止开始沿斜槽AB滑下,再进入水平槽CD,最后停在水平槽上的E点,由A到E的水平距离设为L。假设儿童可以视作质点,已知儿童的质量为m,他与斜槽和水平槽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A点与水平槽CD的高度差为h。(1)求儿童从A点滑到E点的过程中,重力做功和克服摩擦力做功。(2)试分析说明,儿童沿滑梯滑下通过的水平距离斜槽AB跟水平面的夹角无关。(3)要使儿童沿滑梯滑下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不超过v,斜槽与水平面的夹角不能超过多少?(可用反三角函数表示)(参考答案:(1)(2)AB段摩擦力做功为,BE段摩擦力做功于是可得L=与角度无关(3)由动能定理得:)【备考提示】:本题涉及物体沿粗糙水平面和斜面的两段运动,涉及滑动摩擦问题,求解时通过Wf的表达式与斜面倾角α无关得出正确结论,而v表达式的推导,可用动能定理,也可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试题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例7:如图所示,两个相同质量 m =0.2 kg 的小球用长 L =0.22 m 的细绳连接,放在倾角为30o 的光滑斜面上,初始时刻,细绳拉直.且绳与斜面底边平行,在绳的中点作用一个垂直于绳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 =2.2N在力F的作用下两球向上运动,小球沿F方向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s=kt2( k 为恒量,但未知),经过一段时间两个小球第一次碰撞,又经过一段时间再一次发生碰撞……由于两小球之间有粘性,当力F 作用了2s时,两小球发生最后一次碰撞,且不再分开.取g=10m/s2 ,求;(1)最后一次碰撞后,小球的加速度(2)最后一次碰撞完成时,小球的速度(3)整个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4)若已知每次碰撞小球垂直于F方向上的速度将损失0.3m/s,求两小球相碰的总次数(参考答案:(1)设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 解得 (2)小球沿斜面向上的方向作加速度为a=0.5m/s2的匀加速运动,最后一次碰撞后,小球的最小速度为v=at=0.5×2m/s=1m/s (3)2s内,小球沿斜面向上的位移为 设整个过程中,系统由于碰撞而损失的机械能为E,由功能关系: 解得(4)假设在拉力作用的前2s内两球未发生碰撞,在2s时,小球沿F方向的分速度为vx,垂直于F方向的分速度为vy,由动能定理:vy=at=0.5×2m/s=1m/s 则vx=1.1m/s因为碰撞后小球垂直于F方向的速度将损失0.3m/s, 所以)【备考提示】:本题涉及的物理过程较难,从理论上确实可以证明小球沿斜面方向上的分运动为匀加速运动。但是本题并不要求懂得如何是证明,而要根据条件s=kt2及运动的独立性得出直接结论。另本题中涉及的功能关系也要求较高,学生要很清楚一个力做的功是乘上力的作用点沿力方向上的位移(当物体的位移与作用点的位移不同时)。此外,最后基本概念要求要清析,很多人可能会直接用而导致错误。要清楚一个物体的速度改变量大小每次相同但它的动能变化每次是不同的。第四部分:高考力学实验主要抓基础知识近几年高考物理力学实验考查虽然有些部分突破了课本实验的范围,但在方法上则还是强调运用教材中的实验知识来处理问题。因此我们只要抓住力学实验的基础, 复习时让学生理解最基础实验所要求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方法和步骤,想办法使学生学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就足以应对高考力学实验题了。一.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分类首先可以把力学实验进行分类,让学生根据不同实验的特点进行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学习。1.仪器使用-----长度的测量2.验证性实验(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验证动量守恒定律(3)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3.研究性实验(1)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2)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4.测定物理量的实验(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2)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附:也可以对实验的主要实验装置归纳打点计时器-----(1)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斜槽类-----(1)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2)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其它类-----(1)长度的测量、(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4)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二.题型研究—常见的考点实验题是得分率最差的题型,但其实只要抓住最基本的考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实验题力学常见的有:1、基本仪器使用和读数类:螺旋测微器及游标卡尺的读数2、实验原理类:(1)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水平分运动与竖直分运动具有独立性、等时性公式: (2)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利用平抛将速度之比转化为水平位移之比3、实验操作类:(1)打点计时器:先放纸带还是先打开电源的问题(2)验证动量守恒:如何确定落地点(3)单摆实验:在何时开始计时4、实验数据处理类:(1)打点计时器---纸带分析 计算方法:, V0=2V1–V2 加速:a与V一致 有关方向判断:运动方向 加速度方向 减速:a与V相反 注意事项:①T的确定(区别记数点周期和打点周期) ②交流电频率f↑→测量值↓(2)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求速度之比转化为水平位移之比(3)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多次测量求重力加速度(求平均值、作图法)(4)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作图法5、误差分析类:(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一个弹簧拉时方向一定与连线相同,而用力的合成求出的合力与连线有一个小的夹角。(2)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指示刻度的标记固定的位置不同则结果的误差不同。 打点不清晰:振针位置稍高、未达到共振、电压低、复写纸上油墨少等(3)打点计时器常见故障 打出短线:振针位置低。(4)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由于阻力作用,重力势能的减小比动能的增加大一些(5)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测量过程L及T测得不准确引起g偏大还是偏小6、设计实验类:近几年高考实验中有关力学实验的设计题目要求也是较为基本,只要掌握好课内的实验,作一些知识的迁移,应该可以解决。当然,高考是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学生除了要牢固掌握物理知识并懂得灵活变通,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这方面我们也不能轻视。以上,是我个人对2008年复习中力学部分的一些粗浅看法,个人经验不足,看待问题多有不全,还望各位批评指正。谈2008届高考物理中热学、光学的复习安溪第一中学 陈哲宏一、处理好重点内容与非重点内容的关系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是高考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无论是教学占用的时间,还是消耗的精力,都占主要地位,但对非重点内容,也不能完全放弃,只是这些内容要求不是很高,不必花费很多的时间,但也要让学生学明白,而不能只背诵结论,主干知识是高考中必考内容,而非主干知识是选考内容,但选择权是在命题老师的手中,考试是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们必须全面的复习,这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有效方法。二、考纲要求和历年高考题回顾1、考纲及要求热学:共12条,均为I级要求,一个实验光学:共13条,I、 Ⅱ级要求,两个实验几何光学:5条 ,其中反射和折射为Ⅱ级要求,其余均为I级要求物理光学:8条,其中光电效应为Ⅱ级要求,其余均为I级要求2 、考试比重:热学:6分,占5% 光学:6-12分,占5%-10%(06年考了光学实验)3 、近年高考考点回顾:(近年来的考纲没有发生变化)热学:考 点05年06年07年ⅠⅡⅢⅠⅡⅠⅡ 题号211619182116144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阿伏伽德罗常量。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43分子热运动的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物体的内能√√√√√44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量、能量守恒定律√√√45热力学第一定律√√√√46热力学第二定律47永动机不可能48绝对零度不可达到49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泉的利用与环境保护50气体的状态和状态参量。热力学温度51气体的体积、温度、压强之间的关系√√√√√5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53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实验:油膜法测分子的直径光学:考 点05年06年07年ⅠⅡⅢⅠⅡⅠⅡ 题号17151815221922171789光的直线传播。本影和半影90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作图法91光的反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和临界角√√√√√92光导纤维93棱镜。光的色散√94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95光的干涉现象,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96光的衍射97光的偏振现象√98光谱的光谱分析。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它们的应用。光的电磁本性。电磁波谱99光电效应。光子。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00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101激光的特性及应用实验: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实验:研究双缝干涉现象√三、理清知识结构框架体系1、热学:一、分子动理论1.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二、气体1.状态量2.方程三、能量1.内能2.热力学定律一、分子动理论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小10-10m,轻10-26㎏,多NA=6.02×1023个/mol一套符号:微观分子:m、v、d、a、r,宏观物质:M、V、 两个模型:球型—固、液(V=4πr3/3),立方型—气体(V=a3)三种方法和能力:d的求解:油膜法分子数的计算: N=m/mA , N=m/mmolNA N=V/VA , N=V/VmolNA估算能力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布朗运动:是谁的运动产生机理(不平衡性)影响因素(外用还是内因,有哪些?)轨道图样3.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区分讨论的是合力或分力,重点讨论分力变化的关系弹簧模型(分子力关系,势能变化关系)图像二、气体1.状态量压强:固、液体压强宏观含义比较,气体压强的微观含义,大气压的宏、微观含义2.状态方程:PV=nRT图像等压、等容、等温过程,绝热过程三、能量1.内能概念:定义决定因素:宏观 T、V温度概念2.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讨论理想气体下Q与ΔU的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与自发进行,可逆过程与方向性,效率不能100%永动机2、光学:一、几何光学1.直线传播2.反射3.折射二、物理光学1.发展史2.波动说3.微粒说一、几何光学1.光的直接传播影、日食、月食的成因,小孔成像,像、影的移动2.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视场3.光的折射光路(法线的分析),折射、折射率,全反射、临界角应用:光纤,自然现象——海市蜃楼4.基本光路比较5.光的传播径迹:同一均匀介质——直线传播不均匀介质——折射有障碍——衍射二、物理光学1.发展史牛顿的实物微粒→惠更斯的机械波→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波粒二象性2.波动说衍射:单缝(单色光、白光),圆点和圆孔――柏松亮斑,直线传播的近似性干涉:杨氏双缝:成因,公式:ΔX=Lλ/d 薄膜:成因,例子:增透膜(增反膜),干涉法平直检测条纹比较:宽度、中央亮纹3.粒子说光电效应:四条规律①极限频率,②最大初动能,③瞬时性,④光电流关键词:逸出功光子说:方程应用:光电管四、近年高考题:热学:21.(2005全国理综1)如图所示,绝热隔板K把绝热的气缸分隔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K与气缸壁的接触是光滑的。两部分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a和b。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势能可忽略。现通过电热丝对气体a加热一段时间后,a、b各自达到新的平衡(BCD ) A.a的体积增大了,压强变小了 B.b的温度升高了 C.加热后a的分子热运动比b的分子热运动更激烈 D.a增加的内能大于b增加的内能16.(2005全国理综2)对于定量气体,可能发生的过程是 ( ) A.等温压缩,温度降低 B.等温吸热,体积不变 C.放出热量,内能增加 D.绝热压缩,内能不变19.(2005全国理综3)一定质量的气体经历一缓慢的绝热膨胀过程。设气体分子间的势能可忽略,则在此过程中(D ) 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B.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少 C.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D.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少18.(2006全国理综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撞击器壁时对器壁的作用力增大,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B.气体的体积变小时,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打到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增多,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C.压缩一定量的气体,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D.分子a从远处趋近固定不动的分子b,当a到达受b的作用力为零处时,a的动能一定最大21.(2006全国理综2)对一定量的气体,若用N表示单位时间内与器壁单位面积碰撞的分子数,则( C ) A.当体积减小时,N必定增加 B.当温度升高时,N必定增加 C.当压强不变而体积和温度变化时,N必定变化 D.当压强不变而体积和温度变化时,N可能不变16.(2007全国理综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壁之间无磨擦,a态是气缸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气体达到的平衡状态,b态是气缸从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温(27℃)中达到的平衡状态。气体从a态变化到b态的过程中大气压强保持不变。若忽略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 A.与b态相比,a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个数较多 B.与a态相比,b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 C.在相同时间内,a、b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 D.从a态到b态,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向外界释放了热量14.(2007全国理综2)对一定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在体积缓慢地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气体一定对外界做功 B.在压强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 C.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 D.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内能一定不变光学:17.(2005全国理综1)图示为一直角棱镜的横截面,。一平行细光束从O点沿垂直于bc面的方向射入棱镜。已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若不考试原入射光在bc面上的反射光,则有光线 ( BD ) A.从ab面射出 B.从ac面射出 C.从bc面射出,且与bc面斜交 D.从bc面射出,且与bc面垂直15.(2005全国理综2)一束复色光由空气射向玻璃,发生折射而分为a、b两束单色光,其传播方向如图所示。设玻璃对a、b的折射率分别为na和nb,a、b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va和vb,则 ( ) A.na>nb B.na C.v a>vb D.va18.(2005全国理综3)两种单色光由水中射向空气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分别为、,已知>,用n1、n2分别表示水对两单色光的折射率,v1、v2分别表示两单色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则( B ) A. B. C. D.15.(2006全国理综1)红光和紫光相比,(B) A.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B.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 C.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 D.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22.(2006全国理综1)(1)利用图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有下面几种说法:A.将屏移近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B.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干涉 条纹间距变宽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变宽D.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E.去掉滤光片后,干涉现象消失其中正确的是 19.(2006全国理综2)已知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为v0,(AB) A.当用频率为2 v0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能产生光电子 B.当用频率为2v0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v0 C.当照射光的频率v大于v0时,若v增大,则逸出功增大 D.当照射光的频率v大于v0时,若v增大一倍,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一倍22.(2006全国理综2)(2)一块玻璃砖用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其中一个表面是镀银的(光线不能通过表面)。现要测定此玻璃的析射率。给定的器材还有:白纸、铅笔、大头针4枚(P1、P2、P3、、P4)、带有刻度的直角三角板、量角器。实验时,先将玻璃砖放到白纸上,使上述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与纸面垂直。在纸上画出直线和表示镀银的玻璃表面,表示另一表面,如图所示。然后,在白纸上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1、P2、(位置如图)。用P1、P2、的连线表示入射光线。ⅰ.为了测量折射率,应如何正确使用大头针P3、、P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在题图中标出P3、、P4的位置。ⅱ.然后,移去玻璃砖与大头针。试在题图中通过作图的方法标出光线从空气到玻璃中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简要写出作图步骤。 ⅲ.写出、表示的折射率公式为n = 。17.(2007全国理综1)在桌面上有一倒立的玻璃圆锥,其顶点恰好与桌面接触,圆锥的轴(图中虚线)与桌面垂直,过轴线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有一半径为r的圆柱形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圆锥的底面上,光束的中心轴与圆锥的轴重合。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则光速在桌面上形成的光斑半径为( C ) A.r B.1.5r C.2r D.2.5r 17.(2007全国理综2)如图,P是一偏振片,P的振动方向(用带有箭头的实线表示)为竖直方向。下列四种入射光束中,哪几种照射P时能在P的另一侧观察到透射光?( ABD ) A.太阳光 B.沿竖直方向振动的光 C.沿水平方向振动的光 D.沿与竖直方向成45°角振动的光谈谈2008年高考实验复习泉州培元中学 蔡向阳高考物理取得高分的两个关键点是实验和压轴题的解答。从历年高考阅卷统计看,实验题的得分率只有55%左右,而实验试题设计时的难度系数根本没有这么大,造成大面积失分的根本原因,一是平时的实验教学抓得不够扎实,二是复习时不少同学重视不够,和其他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复习相比,实验要薄弱得多。因此,在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系统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复习的针对性又应该把握好命题发展的脉搏。一、分析近两年实验命题的特点:1、考查的范围越来越广2006年考查的内容:实验名称卷名题号考查要求长度的测量北京22题(1)游标卡尺的读数、基本仪器的使用四川22题(2)游标卡尺的读数、基本仪器的使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重庆22题(2)根据纸带计算重力加速度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天津22题(1)误差分析计算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四川22题(1)实验迁移设计、操作步骤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全国卷II22题(1)仪器的选择、电路的选择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全国卷I22题(2)测定电压表内阻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天津22题(3)应用图象解决问题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重庆22题(1)多用电表电阻挡、电流挡读数天津22题(2)多用电表的使用步骤和读数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全国卷II22题(2)迁移能力、文字表述的能力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全国卷I22题(1)对实验原理的理解19个学生实验考查了10个实验。另外,在全国卷I选择题的19题还考查了演示实验----受迫振动。2007考查内容:实验名称卷名题号考查要求长度的测量天津22题(1)游标卡尺的读数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北京21题(2)课本实验的迁移(数据处理的方法)天津22题(2)计算速度、加速度、位移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全国卷I22题(2)动量守恒的原理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四川22题(1)仪器的选择、基本的实验步骤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全国卷II22题(1)实验注意事项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江苏12题描绘电学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选择仪器、图象法处理数据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全国卷II22题(2)测电流表的内阻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四川22题(2)给出新的设计电路,将课本的实验原理进行迁移、图象的处理练习使用示波器全国卷I22题(1)示波器的使用天津22题(3)示波器的使用传感器的简单应用江苏13题传感器的应用、图象的处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同样也是19个学生实验考查了10个实验。另外,北京卷中还考查了阴极射线管中电子的偏转这个演示实验。从以上两个表格可以看出,近两年实验考查的范围越来越广,在各地高考卷中考到了大纲中规定的19个实验中的10个实验。电学实验仍然是考查的重点,但已经打破了电学占统治地位的格局,特别是2007年全国卷I中,考查示波器的使用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避开了比较热门的电学实验。除了学生分组实验,近年来也增加了对课本演示实验的考查。2、考查的题型结构为“一分二”考查的题型结构趋势为“一分二”,即一道大题中包含两个小题,其中第1小题考的是基本实验仪器的读数或课本上要求的基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步骤的理解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第2小题则是对学生实验迁移能力的考查,常以设计型实验来体现,内容主要在电学实验方面。特别是对电学实验中电阻(包括电表内阻)测量的考查已成为考试的热点。比如说:06年的天津、广东、四川和重庆卷以传统的“力学+电学”实验模式出现;全国理综Ⅰ、全国理综Ⅱ、和北京理综的模式都是“光学+电学”;江苏卷的模式是“力学+光学+电学”。07年全国理综Ⅰ模式是“电学(示波器)+力学”, 全国理综Ⅱ模式是“力学+电学”。第一小题相对较简单,第2小题相对较难。这种方式扩大了对实验知识的考查范围,降低了单个实验题的分值,提高了实验题的区分度。考查形式大多以填空题、图线题等形式出现,填空题中又分:①选择式的填空题,主要考查仪器选择、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排序及正误分析、数据分析等;②纯粹填空式的主要考查实验知识及实验能力、仪器读数;③计算式的填空题确定实验方案、推导待测量表达式等。图线题主要考查实物连接图、电路原理图、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等。 3、加重对新增实验的考查。加重对近年新增的《练习使用示波器》、《用多用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传感器的应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等几个实验的考查。如2006年全国卷Ⅰ第1小题的《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2007年全国卷Ⅰ第22(1)题的《示波器的使用》就是对新增实验考查的体现。二、2008年高考物理实验复习策略连续多年高考实验题的分值、题量、题型基本稳定,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此在研究历年高考实验试题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大胆、放手地指导学生搞好实验的复习。1、提高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要象重视知识教学和习题训练那样重视实验复习,让学生明白高考实验的重要性。不仅让学生“背”、“知道”,而且要理解并能创新。高考中,实验题大部分是从课本的学生实验中总结变形出来的,相对于其它题,出题范围较狭窄(只有19个学生分组实验),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应该很明显,也比较合算,应该将实验题视作必须拿高分甚至满分的题。 2、全面复习,一个不漏:因为实验考查的范围越来越广,所以考纲上共19个学生实验,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一个不漏地做,并认真掌握。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大多考题出自这些学生实验,即使有变动,也是源于课本的实验,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才能解决变化的题目。另外,不要过早的给学生抓重点,比如说,2007年全国卷I就考了平时比较冷门的《示波器的使用》3、重视课本的演示实验和课后阅读材料的小实验:高考实验考查除学生实验外,有时也以教材演示实验和阅读材料中的小实验为命题,命题形式为选择题或填空题。这充分体现出高考试题围绕教材和生活、生产实际命题的重点。因此,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或阅读材料中的小实验值得关注:绳波的演示、X射线管、“水流星”节目、研究摆的共振、布朗运动的观察、反冲现象、单摆的振动图象、静电屏蔽、平行板电容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的研究、测定反应时间、缓冲装置的模拟、研究向心力、电容式传感器等。4、重视实验操作,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高考实验题的考查虽然是“纸上谈兵”,但在命题时总希望把“有做过实验的”和“没做过实验的”有所区分,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实验,就很难发现问题,很难达到对问题的真正理解。例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电路的实物连接等。这类题目的解答不是光靠老师讲,学生就能掌握,所以对于高中阶段要求的13种基本仪器要会规范操作与读数,对于19个学生实验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独立操作,可以采取有计划地安排实验室开放,让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亲自动手再做一遍实验,同时要求“手脑并用”地做。老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和完成。尽管这一做法操作起来有些困难,但实践证明,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相信,只有独立完成所规定的实验,才有可能达到考纲中“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这一要求,才能达到熟能生巧,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5、要引导学生认真做好实验方法的总结在高一、高二新课教学阶段,学生往往是孤立地学习和完成实验,这样的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高三总复习阶段,学生掌握知识更为丰富,思维能力更强。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对所学过做过的实验加以总结、归纳。例如“留迹法”是力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研究平抛运动、验证动量守恒,还有演示实验中的频闪照片等等都是“留迹法”。我们应当从实验原理出发,引导学生对各个实验中的留迹原理及结果的处理加以总结、对比。再比如利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等实验的数据处理都是利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有的实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电阻的测量,这也是经常考查的实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电阻的方法,并比较它们的优点和缺点。事实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法总结,既是帮助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更深刻的去理解、掌握实验,达到考纲的要求,又是促进学生对物理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正是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6、利用实验录像,提高实验复习的效率在总复习阶段,有计划的安排放映物理实验录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整地观看一些物理实验的规范化操作过程。这种既具有直观形象,又具有系统概括的电教手段,通过渗透、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回忆老师讲过的概念和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教师还可以利用快放对内容进行删减,利用慢放、暂停、回放的方法去复习重点、难点问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对重点、难点的问题加深理解,使错误得到纠正,正确的操作技能得以复习巩固。这放映实验录像的做法最好在开放实验室之前就做,先看、先复习之后又实际操作。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传统办法所不能及的。?? 7、重视实验创新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跳出了课本分组实验的范围,不仅延伸到演示实验中,而且出现了设计型实验。关于实验能力提出了“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在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更明确地把“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作为五个考试目标中的一个目标。那么,如何在高考物理复习中培养创新能力呢,以下提几点看法:⑴重视实验“双基”,奠定迁移的基础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因此应切实掌握中学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常用的物理仪器要熟练运用。常见的有十三种仪器,这十三种仪器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其中不需要估读的仪器有游标卡尺、秒表、打点计时器、电阻箱,需要估读的仪器有刻度尺、螺旋测微器、天平、弹簧秤、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这些仪器要注意读数的规则。复习基本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时可有针对性地用多种媒体(仪器挂图、实物、电脑教学软件)结合呈现。像电流表、电压表等学生较熟悉的仪器用挂图即可,像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仪器要配以挂图和放大的模型或电脑软件等呈现,滑动变阻器则要将实物呈现给学生。对常见的控制电路要非常熟练,比如滑动变阻器的限流接法和分压接法,他们各自的适用情况以及调节范围。伏安法测电阻内接法、外接法的判断以及误差分析。⑵适当延伸,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一个实验的多种变化,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实验原理的能力。 比如复习“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采用的是“电压表+电流表”的电路原理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出“电压表+两个已知电阻”或“电压表+电阻箱”,“电流表+两个已知电阻”或“电流表+电阻箱”,拓展学生思维。在复习“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和探讨出六种测电流表内阻的方式:①半偏法;②满偏法;③电阻替代法;④电流差值法;⑤电流表并联法;⑥伏安法。再比如,复习“伏安法测电阻”时,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5种方法:①万用表法;②伏安法;③等效替代法;④半偏法;⑤电桥法。⑶归类复习,培养收敛思维能力。比如说,可以将19个学生实验分为三大板块,测量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观测性实验。测量性实验,包括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测平抛物体的初速度、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用多用电表测电阻、半偏法测电流表的电阻,测玻璃的折射率等。验证性实验,包括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动量守恒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观测性实验,包括用描迹法画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练习使用示波器等。再比如说可以将设计型实验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别,对比他们之间的不同以及解题时的特殊方法和技巧①试题只列出所需全部实验器材,无其它任何提示。例1、(2005年高考全国卷I)测量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4.5V,r约为1.5Ω)。器材:量程3V的理想电压表,量程0.6A的电流表(具有一定内阻),固定电阻R=4Ω,滑线变阻器R′,电键K,导线若干。①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元件需用题目中给出的符号或字母标出。②实验中,当电流表读数为I1时,电压表读数为U1;当电流表读数为I2时,电压表读数为U2。则可以求出E= _______________,r= _____________ 。(用I1,I2,U1,U2及R表示)②试题所列实验器材多于所需器材或者试题所列实验步骤多于实际操作步骤,即所给实验条件必须先经过分析判断再选择使用。例2、(2006年全国理综I)现要测量某一电压表的内阻。给定的器材有:待测电压表(量程2V,内阻约为4kΩ);电流表(量程1.2mA,内阻约500Ω);直流电源E(电动势约2.4V,内阻不计);固定电阻3个:R1=4000Ω,R2=10000Ω,R3=15000Ω;电键S及导线若干要求测量时两电表指针偏转均超过其量程的一半。i.试从3个固定电阻中选用1个,与其它器材一起组成测量电路,并在虚线框内画出测量电路的原理图。(要求电路中各器材用题中给定的符号标出。)ii.电路接通后,若电压表读数为U,电流表读数为I,则电压表内阻RV=______________。③试题中列出所需实验器材,有实验步骤提示。例3、(2007年高考四川卷)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测电源电动势E及电阻R1和 R2的阻值。实验器材有:待测电源E(不计内阻),待测电阻R1,待测电阻R2,电压表V(量程为1.5V,内阻很大),电阻箱R(0一99.99Ω);单刀单掷开关S1,单刀双掷开关S2,导线若干。① 先测电阻R1的阻值。请将甲同学的操作补充完整:闭合S1,将S2切换到a,调节电阻箱,读出其示数r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Ul ,保持电阻箱示数不变,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则电阻R1的表达式为R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甲同学已经测得电阻Rl=4.8Ω,继续测电源电动势E和电阻R2的阻值。该同学的做法是:闭合S1,将S2切换到a,多次调节电阻箱,读出多组电阻箱示数R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U,由测得的数据,绘出了如图所示的- 图线,则电源电动势E=___________________V,电阻R2 = _________Ω。③ 利用甲同学设计的电路和测得的电阻Rl ,乙同学测电源电动势E和电阻R2的阻值的做法是:闭合S1,将S2切换到b,多次调节电阻箱,读出多组电阻箱示数R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U,由测得的数据,绘出于相应的-图线,根据图线得到电源电动势E 和电阻R2。这种做法与甲同学的做法比较,由于电压表测得的数据范围___________(选填“较大”、“较小”或“相同”),所以___________同学的做法更恰当些。总之,实验试题得分的高低是直接影响物理学科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对于高三复习阶段的学生,一定要十分重视物理实验的复习。既要熟练掌握大纲所列出的19个学生分组实验,又不能拘泥于这19个学生分组实验,贵在知识的迁移,注重实验迁移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实验复习的最终目标。近代物理初步高考考情分析福建石狮永宁中学 陈忠煜一、教材内容与地位:近代物理初步分为两部分:1、量子论初步;2、原子核;3、相对论简介。近些年在各省的高考题中一般不超过三题,在我省历年的高考理综考题当中一般不超过两题,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但这章内容同样重要,原因如下:1、高考中一题压千人,2、对于大多数学生高考物理题中其实分为可得分题和难得分题,一般说来这一部分的考题是不该失掉的,所以它显得更加宝贵,3、这两部分内容是将来进入相关高等院进一步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今天航天的时代,思想创新的时代越来越显的重要。二、近代物理初步的特点:一是近代物理是向宏观和微观两极端发展,如:光子,原子核,核子,夸克等等。二是探究性强,宏观和微观两极不可肉眼看见,科学探究性更显现(从外围现象出发揭示物质内在规律)如光电效应,原子能级光谱,核式结构,核反应及能量,夸克,黑洞等等。第三,就某一内容来说学的并不深,但这一内容往往研究历程曲直,研究思想丰富,方法独特,能很好渗透科学思想。如:光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发展史,原子核式结构等等。近代物理初步具有面向宏宇、面向微观、面向未来的特点。三、这三章要点及考试要求如下: 1、 近代物理初步教学要点量子论初步原子核相对论简介1、光电效应2、光子论3、光的波粒二象性4、能级与光谱5、物质波6、原子光谱II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的组成α、β、γ粒子的特征核裂变,核聚变半衰期人工核转变核反应方程及规律质能方程及核能10、核能、核电站11、核爆裂与动量12、放射性II1、相对论基本假设,2、时间与空间的相对论3、惯性系粒子物理思想的延伸 相关物理史四、近几上全国各地考点回顾:1、04年以来部分省市高考考点汇总各年考点要求2004年2005年2006年卷I上海广东天津北京卷I卷II卷Ⅲ上海江苏广东天津北京卷I卷II上海江苏广东天津北京1粒子物理思想的延伸I有有2光电效应I有有有有3核反应方程及规律II有有有有有有有有4能级光谱II有有有有有5质能方程及核能I有有有6光子论I有有有有7核式结构I有有8α、β、γ粒子I有9相关物理史I有有有10半衰期I11综合杂题I有各年考点要求2007年卷I卷II山东上海江苏四川天津北京1粒子物理思想的延伸I2光电效应I有3核反应方程及规律II4能级与光谱II有有有有5质能方程及核能、动量计算I有有6α、β、γ粒子I有有7相关物理史I有8半衰期I9综合杂题I有有10黑体与微波有注:(1)以上各题均为选择和填空题(2)在要求中: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2、对全国各地考情分析:(1)能级与光谱、核反应方程及规律、光电效应三部分考的最频繁,其次是质能方程及核能、相关物理史,光子论等内容的题目。(2)非频繁考试内容在各年的考试中有所轮换,07年各地考题有所增加(多为两题),考题还有从单选向多选转化的趋势。(3)虽然本章点多面广,考点分散,但仍注重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4)近代物理初步知识特点是“点多面宽”,“考点分散”,这三部分内容主要是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辨别方面进行考查,包括阅读理解部分,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有单选向多选转化的趋势,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几乎每年都考。但是我省近几年考点与各省考点有所不同。五、我省在近年考点如下:1、考点分布时间考点题型2007年能级与光谱多选2006年光子能量单选2005年粒子物理思想的延伸多选2004年光电效应单择(选多种)2003年K介子衰变在磁场中知半径比求动量比核反应方程(电荷数、质量数守恒),单择2002年粒子物理思想的延伸单择2、我省在近年考题如下:2007年19.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观测到了一定数目的光谱线。调高电子的能量再次进行观测,发现光谱线的数目比原来增加了5条。用表示两次观测中最高激发态的量子数n之差,E表示调高后电子的能量。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可以判断,和E的可能值为 (AD)A.,B.,C.,D.,2006年15 B.红光和紫光相比,(B )A.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B.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大C.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D.红光光子的能量较小;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红光的速度较小2005年15.已知π+介子、π—介子都是由一个夸克(夸克u或夸克d)和一个反夸克(反夸克或反夸克)组成的,它们的带电量如下表所示,表中e为元电荷。π+π—ud带电量+e-e+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π+由u和组成。B.π+由d和组成。C.π—由u和组成D.π—由d和组成2004年19.下表给出了一些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 )材料铯钙镁铍钛逸出功(10-19J)3.04.35.96.26.6现用波长为400nm的单色光照射上述材料,能产生光电效应的材料最多有几种?( A )(普朗克常量h = 6.6×10-34J·s,光速c = 3.00×108m/s) A.2种 B.3种 C.4种 D.5种2002年15. 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 夸克带电量为,d夸克带电量为,e为基元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 B ) A. 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B. 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C. 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D. 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2、我省在近年考题特点:(1)各省多考点,能级与光谱、核反应方程及规律、光电效应三部分我省也各考一年,但粒子物理思想的延伸从2002年以来却预外的考了两年。为什么呢?我就此问题谈一点体会,近代物理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想说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物质只是所有物质链中的一部分,物质可以大到不可想象,但是物质结构和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同样物质可不断的分解下去,也有规律可循即电荷数、质量数守恒规律,类似的还有电磁波包含不同频率的波,可见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可听声音与此类似,可见速度的物体也与此类似。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局限的,这是近代物理的一个思想。物理学向微观和宇观两个领域的研究其实是统一的,物理学的完整、和谐美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物理学研究最大与最小对象的两个分支-------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就奇妙地 接在一起,犹如一条怪蟒咬住自己的尾巴。(2)近代物理的情景几乎不能再现,都要通过现象分析出本质,如:光电效应现象得出本质规律,由原子光谱分析出原子的内部结构,由α粒子散射现象分析出原子核式结构,由核能分析出质能方程等等,这些实验都不能再现,因此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充分理解,灵活应用,举一反三,深入分析。四、复习建议:1、扫盲突重。由于点多面广,考题难度不是很大,属必得部分,因而要求复习过程要扫清盲点,不留死角,同时由于各部分内容体现的能力与思想不同,考点出现的几率也不同,复习时应有所侧重,侧重点要与历年考试频率联系,应与体现能力处联系,还应与科技动向联系(探月卫星、氦3,射线、红外摄象、太阳风等),更应与近代物理发展趋势联系。2、扣本生息。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并且要间隔一段时间就要简要复习一遍,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相对论简介等,因为很多的信息题都是从这里取材的。“回归课本”“不回避陈题”是本部分的复习特点。不仅如此,搞清某一现象产生的本质,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以求触类傍通。3、种豆得瓜。本章内容是近代物理的基础,对进入相关高等院进一步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近代物理领域的深入研究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学习新科技成果,科技动态,可开拓视野,领会方法,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物理学向微观和宇观两个领域的研究其实是统一的思想,物理学的完整、和谐美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物理学研究最大与最小对象的两个分支-------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奇妙地衔接在一起,犹如一条怪蟒咬住自己的尾巴。让同学们考好物理,更喜欢物理,不仅在中学时学习物理,更为学生终生学习物理奠定基础。泉州市2008届高中毕业班物理学科会小组发言材料(部分)一、惠安小组: 执笔 惠安高级中学 周庆堂对08年高考物理总复习的几点做法:1.搞好单元过关,做好每周一练和月考的命题、考试、讲评、反馈等环节的工作。2.重视物理图象的教学,图象是无声的语言,隐藏着许多的信息,对课本的各种图象,如有必要,都要加以分析。3.对优秀的陈题不回避,并加以拓展、延伸。4.几年来高考对物理概念的考查相当的深入、细致。如06年机械振动、热学等题目,07年热学、电场等题目。这就要求第一轮对概念的复习要到位。如《电场》这一章,只复习“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是不够的,应细致到“在匀强电场中,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均匀降落”,再推广到“在匀强电场中,沿着等势线以外的任一直线,电势是均匀变化的”。这样,学生对匀强电场、非匀强电场中电势是怎样变化的就会有清晰的认识。类似这样对概念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理解,高中物理各章节中都普遍存在。二、晋江小组:1.听了这次大会各校的的交流发言,我们都感到收获很大,很受启发。我们要学习兄弟学校的好的经验,针对各自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我们的高三总复习工作。2.夯实基础,在复习设计中,立足双基,适当降低难度,着力于宏观知识的联系,应是复习备考的主要任务。3.精心设计复习进行中的各个细节,在单元复习中渗透综合训练,渗透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不断的渗透中得到提高和升华。 4.注意培养学生文字信息、符号信息、图形信息相互转换过程中的物理模型的构建能力。5.复习中注意选题的针对性、目的性、代表性、典型性,选择那些中档题和与历年高考题相似的题目,具有很好的考查功能,利用简单的习题来弄清关键的问题,突破难点,效率高、收效好。6.要重视实验教学。近几年的高考都有相当分量的实验题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所以要抓好实验复习。要让学生明确实验复习的重要性。7.要加强集体备课,研讨复习方法。8.对2008年高考的预测:(1)难度比2007年降低。(2)探月工程与与天体运动结合的内容(3)动量与能量结合的问题三、南安小组: 南安市国光第二中学 陈国华 整理1.2008年高考,物理部分试卷的难度应该会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可能还比较大,所以复习时应该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2.选择题和计算题的类型大家比较熟悉,具体要等到2008年5月份时,通过几次模拟考试的情况才能做出预测。3.应该仔细分析近5年来高考的理综全国卷I的实验部分,寻找命题的趋势和尚未命题的重要实验。4.第一轮复习中对实验的复习还是应该全面,不宜过早给学生做考题预测。5.黑箱问题、传感器的使用等较偏僻的实验出题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6.第一轮复习不宜拖得太久,本学期结束时最好能复习完光学部分,不行的话至少要复习完交流电部分。如果进度实在上不去,后面可以用练习代替复习的办法,知识点讲解结合在题型讲解中进行。四、石狮小组:2008泉州高三物理学科会召开得很及时,也很完整。几位发言者的发言从各个角度把物理的全部内容都涉及到,很受启发。在小组讨论上,我组一致认为有几个要点必须狠抓不懈,总结有如下几个方面,供其他与会老师参考。1.抓好基础。高考试题中、低档题约占80%,难题只占20%,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没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分析求解难题,。通过第一轮复习和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去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真补缺补漏。比如基本概念,平时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另外,还应着力引导学生总结常见的物理问题研究方法,如理想模型法、类比法、等效法、逆向思维法等。通过对平时练习中的经验教训,把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到一个高度。2.抓住核心。学生在高考中经常暴露出来的弱点主要有:①对题目所描述的物理情景缺乏清晰准确的想象②缺乏从整体上把握、辨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③缺乏用图象表示物理过程中许多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能力;④在新问题面前经常抓不住关键。这些弱点显然与能力的欠缺有关,所以必须抓住加强能力培养这条主线。 3.抓紧薄弱环节。高考试题明显加强考查对物理问题的表述能力。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分析计算题时不能只关注最后结果,还应能够对所求结果进行分析和阐明。尽量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4.抓牢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高考试题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实际联系紧密,物理问题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不过有不少考生对这类题反而感到陌生,这点很令人费解。在总复习阶段,应在物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关实际联系方面多下点功夫。 5.抓实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求解物理问题时,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在对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等。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条理清晰,物理表达式书写规范等。高三物理第一轮总复习几点教学心得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 林达彬 物理第一轮复习正在有序的进行,结合往年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几点心得,与同行交流探讨。一、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强求一步到位受考纲要求及考试说明的引导以及复习资料的影响,我们会担心很多问题学生学得不到位,而学生能力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我们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要强求一步到位。很多前后知识的内容是相互影响的,如多数学生一开始会认为:加速度大小不变则速度大小也不变,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小, 加速度最小时速度最大等,各种运动形式学完后学生就会悟懂许多。再如下面这道习题: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作用下沿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的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匀速下滑,此过程中斜面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面( ) A.无摩擦力 B.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C.支持力为(M + m)g D.支持力小于(M + m)g本题正确答案为BD,重复多次测试,大多程度较好的学生仍会错选为AC,这主要受到一个基本问题的影响,即物体在斜面上自由匀速下滑时,斜面体不受地面的摩擦力作用,地面的支持力仍为(M + m)g。学生必须在反复纠错的体验以后,才能真正悟出其中的本质所在。二、要多重视建立物理图形的立体结构模型在平时的教学中常用一些简化的图形表示一些物理情景,结果造成学生明显的思维定势,如:(1)平面常用一条直线表示,结果学生往往认为水平方向只有向左或向右。(2)斜面常用一个三角形表示,如果画成如图2右图所示图形,则很多学生的思维将受干扰。图3中抛物线①和抛物线②是一样的,与抛物线③则是不同的。(3)水平面上的匀速圆周运动示意图常用如图4左图所示,如果画成图4右图所示,很多学生也会不习惯。如求水滴从雨伞边缘甩出后落地点到雨伞中心的水平距离,多数学生就因为无法准确把握各点的空间关系而错解问题。(3)平行板电容器实际结构应该如图5右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也不一定要水平放置。二、要细心甄别资料上的题目是否“偏”或“怪”由于复习资料的试题较杂,或者我们本身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并不深入,我们会不小心在一些问题上纠缠太多时间。复习资料中的有些题目是超纲的,如人船模型、三维空间的共点力的平衡等问题;也有些是偏题怪题,如电扇叶片转动时的定时摄像等问题;有一些类型题是基本不考的,如导体棒转动切割磁感线、较复杂的静电平衡、单纯的电路计算、等效单摆或钟摆存在误差如何调整(定量计算)等问题;三、一些要点要增大分析力度一些传统问题要展开讲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皮带上的传动问题,可以展开几个类型进行分析:①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放在水平传动的皮带上;②初速度不为零的物体放在水平传动的皮带上;③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放在斜面传动的皮带上;④初速度不为零的物体放在斜面传动的皮带上; 应尽量引导学生弄清楚的几个关键问题①物体相对皮带静止的运动状态与力学状态 ②物体被传动过程中应分为几个什么性质的运动过程③如何求算物体在皮带上传动的时间 ④如何求算每种情形下转化为系统的内能⑤如何求算外界动力所做的功四、“好题”要多变换形式给学生训练能力是实践中锻炼中形成的,不是“听”出来的;复习课的容量不能以教师所讲的题数来衡量,而应看课堂上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要包办代替;看复习课的任务是否完成,不仅要看课是否讲完,重要是看学生是否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两个相同的弹性小球A、B,质量都为m.现B 球静止.A球向B球运动,发生正碰。已知碰撞过程中总机械能守恒,两球压缩最紧时弹性 势能为Ep,则碰前A球的速度等于? ( C ) A. B. C. D.本题正确答案为C,是一道很好的中档型试题,它恰到好处地考查了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把握能力。类似问题,如图6,轻弹簧的两端与两物块(质量分别为m1、m2)连在一起,m1=1kg,m2=2kg,将m1、m2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自然伸长时,m1静止在A点,m2靠墙,现用水平力F推m1使弹簧压缩一段距离后静止,此过程中力F做功为4.5J。当F撤去后,求:在m1物体开始运动以后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值为(A)A.1.5 J B.2J C.2.5J D.3 J拓展:①m1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3m/s)②m2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2m/s)③m1在越过A点后速度最小时弹簧的弹性势能?(2.25J)五、要多花心思关注学生如何学习我们经常感叹已经讲了很多,学生还是不会,事实上我们可能只注重如何讲而忽略学生如何学,或者说根本不去关注他们是否清楚我们的讲授意图。学生做过大量的试题,我们要舍得花上一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做好几个环节:(1)对试题进行归类。如:万有引力与天体的运动专题中,有关稳定轨道运动参量、恒星质量、轨道半径的确定、变轨问题分析、同步卫星的有关常识、双星问题、星球上的动力学等问题。(2)对解题思路方法的归纳。如:共点力的平衡专题中,有关力的分解与合成技巧,三力平衡——合成或分解,四力及以上力的平衡———正交分解。数学求算方法——三力平衡问题,已知角度——三角函数法、已知边长——相似三角形法、正交分解——三角函数法等。(3)对相似或相关问题进行区分比较。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带电微粒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等。再如:水平面上子弹穿木块问题,水平面光滑和粗糙应分别如何处理。(4)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关键点,如动量守恒定律运用的专题中,关于相互作用系统的确定、两车相撞,车上的物体是否参与运动、两冰车上的小孩互相抛球、相互作用过程的选取、守恒条件的分析、速度矢量方向在守恒式中的表示(包括已知方向的表示与未知方向的表示)(5)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或拓展。六、要重视理解一些 “结论”的“缘由”如,(1)轻质量的物体为何受到的合外力总为零,与运动状态无关?例1(2004年,全国卷Ⅱ,吉林等八省,理综)如图7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①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②中弹簧的左端受到大小也为F的拉力作用,③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④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L1、L2、L3、L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 D )A.L2>L1 B.L4>L3 C.L1>L3 D.L2=L4例2 一个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降落伞,下面吊一个很轻的弹簧称,弹簧秤下面挂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降落伞在下降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为30N,则此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为(g取10m/s2)(B) A、20N B、30N C、40N D、50N 例3 如图8所示,质量忽略不计的小环P套在光滑的水平横杆上,通过一细绳与一小球连接。现把小球拉至水平位置而后释放,在小球运动至最低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的水平方向的速度越来越大,竖直方向的速度也越来越大B、小球的水平方向的速度越来越大,竖直方向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C、小球的水平方向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竖直方向的速度也先增大后减小D、小球的水平方向的速度始终为零,竖直方向的速度越来越大本题正确应选D,极易错选为B。学生主要是把握不住小环P的质量忽略不计时细绳拉力应始终为零。(2)物体在瞬间碰撞中的位移为何可以忽略不计?如图9,学生要能清楚地把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子弹与木块结合获得共速,而后两者一起压缩弹簧,而不是子弹边进入木块边随木块压缩弹簧。(3)两物体短时间相互作用时,与作用物体有牵连的物体为什么认为没有参与相互作用?例:光滑平直轨道上有一节车厢M,车顶右边缘有一小钢球P,车厢和小钢球一起以某一初速度v0作匀速运动,某时刻正好与一质量为车厢质量一半、原来静止在平直轨道上的平板车m相挂接,车顶与平板车表面的高度差h为1.8m,如图10所示,已知小钢球落在平板车上的落点距车厢右边缘的水平距离为2.4m处,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求初速度v0的大小。(12m/s)(4)物块在光滑曲面系统相互作用中的一对内力(弹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5)如图11,物体滑上置于光滑地面的圆弧滑块后达到最高点(没离开圆弧滑块)时与圆弧滑块共速的。七、不能忽视一些技能的训练我们会过多注重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对往往会缺乏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如:1、解题规范要求不严——学生书写凌乱、画图随意,教师示范不够;2、繁琐的数学计算极少进行强化训练;如07年高考理综第24题是需要考生花一定的数学功夫的。3、细致的作图像课堂训练极少;如成正比关系、平抛运动的轨迹、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等图像如何作图才合理。4、课后实验题训练偏少;5、对几种典型静电场的电场线、等势面以及几种典型磁场的磁感线的立体分布认识严重不足。八、通过物理问题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体验学习乐趣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最终离不开数学知识,因此在平时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增长许多数学知识,从而增强了他们研究物理的兴趣。如,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是正弦或余弦曲线,根据正、余弦曲线的简单数学特点就能很方便求出简谐运动的一些运动问题,如从质点经过平衡位置算起完成A/2(A为振幅)所花的时间,或经过T/8所走的路程。简谐横波的波动图像也是正、余弦曲线,也可以从中解决许多问题。再如圆周、抛物线等几何特点、三角函数的一些简单知识等。在电场的复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如图12,abcde是半径为r的圆的内接正五边形,在顶点abcd处各固有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在e处固定有电荷量为-3Q的点电荷,求放置在圆心O处的点电荷-q所受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按常规思路,有一部分学生做出第一种解答:先分别求出ab处的电荷对-q的作用力、cd处的电荷对-q的作用力,再求出它们的合力为,所以点电荷-q所受电场力的大小F=+。另一部分学生做出第二种解答:先求出ad处的电荷对-q的作用力为F1=,方向沿Oe方向,接下来求出bc的电荷对-q的作用力为F2=,方向沿eO方向,e处电荷对-q的作用力为F3=,方向沿eO方向,这样点电荷-q所受电场力的大小表达形式为F= F3+ F2-F1=+。可是cos360cos720、cos360-cos720值等于多少呢?学生都认为无法推算。后来,有学生对本题给出较为巧妙的解答,如果把e处的电荷不是-3Q,而是+Q的话,则O处的-q受到的电场力应为零,说明abcd处的电荷对-q的总作用力为,方向沿eO方向,所以-q所受总的电场力大小F=。由此说明刚才的第一、第二种解答中,cos360cos720值应为,cos360-cos720值应为,学生发现了这个结论很高兴,便进行数学证明,结论的确是cos360cos720=,cos360-cos720=。学生通过物理问题的研究能发现并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将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总之,第一轮复习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去探讨。高考“电磁学”试题特点及复习策略 泉州第七中学 钟明晖 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近三年共有7套其中电磁学知识的考查总分279分,占物理试卷总分的35.4﹪,仅次于力学部分,这充分说明电磁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和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下面我就重点分析全国Ⅰ卷近两年电磁学的试题特点及复习对策。一、2006年和2007年全国Ⅰ卷试题比较及考查比重和内容分布:I 卷(48分)20062007题号题型考查内容难度题号题型考查内容难度14原子核核应方程* 14天体万有引力定律*15物理光学光量子、光在介质中速度*15波由振动确定波动*16天体宇宙速度* *16热学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状态的变化**17复合场速度选择器 *17几何光学折射定律*18热学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状态量的微观含义*18力与运动牛顿定律、运动学规律* * 19机械振动受迫振动、振动图象*19物理光学能级及跃迁问题* * 20力学动量定理、功**20电场电场线与等势面* *21电磁感应电磁感应定律**21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图像问题* ** *→中挡题 *→容易题* *→中挡题 *→容易题II 卷(72分)20062007题号题型考查内容难度题号题型考查内容难度22①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操作规程* 22①示波器单摆周期的计算*②测量某一电压表的内阻电表内外接法,仪器选择* *②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动量守恒定律* *23运动与几何光学运动规律*23运动学运动学规律,时间空间的关系**24力与运动传送带问题**24动量与能量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25力、电、运动综合问题动力学、运动学的观点***25力电综合问题有界磁场的偏转* * 电磁学分数: 43分电磁学分数: 40分1、考题中电学所占分值和比重2006年和2007年全国Ⅰ卷电磁学知识的考查分值分别为 43分和40分别占总分120分的36﹪ 33.3﹪、比重稳定在35﹪左右,与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的比例一致2、试题中电磁学的知识点及内容 点电荷场的叠加、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和等势面、带电粒子在电场及复合场中运动、导体和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测电表的内阻,示波器使用。二、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下物理学科的命题特点1 、电磁学知识考查分布特点1)是高考中电磁学所占的比例高。重视对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电磁学的重要性。电磁学考查的重点是电场力、洛伦兹力、电磁感应、楞次定律及仪表使用、电路设计、电路连接有关的电学实验。命题考查的特点是立意比较新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重点章节知识多以论述、计算题形式出现,并且难度较大,所占分值较高。近几年理综卷中一般有四道是电磁学的题目,其中选择题2道,实验题1题、计算题1题、计算题多为力电综合题,如: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和电磁感应问题和力学结合问题。2)是重视物理实验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考查。物理实验考查内容并多为电路方面的问题。但07年反常规考查示波器的仪器的使用,我觉得电学实验中的电路方面复习仍是的重点。2)是陈题出新意,注意能力立意。在近几年高考中,物理情景相似的题目较多,考生不觉得陌生,但试题陈中出新,通过不同的设问方式来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在2005年的高考理综卷中物理背景源于学生常见的题目有20、22、25,2007年中的选择题有20、21题,这些题中有的是基本题,有的是计算题且计算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没有复杂的计算,所以我们平时的复习选题不要在追新、追偏、追难,而要通过选经典题把物理概念、规律、方法讲透。2.试题特点分析1)情景新颖、构思巧妙 2)不回避经典2)考查实验能力、突出实践创4)突出数理能力,重视数形结合 5)联系实际,巧设情景如在不回避经典方面:在最近几年高考题中,都出现了曾经考过,或者是常见的优秀陈题,但在这些题的基础上又做了改编,使常规中见新意。2007年的理综物理试题更是如此。【例1】a、b、c、d是匀强电场中的四个点,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电场线与矩形所在平面平行。已知a点的电势为20 V,b点的电势为24 V,d点的电势为4 V,如图,由此可知c点的电势为( ) A.4 V B.8 VC.12 V D.24 V【解析】连接bd,并取五等分点e、f、g、h,则由右图可知Ue=20 V=Ua,Uf=16 V,Ug=12 V,Uh=8 V=Uc。故选B此题与1999年全国I卷第15题非常相似。又如2007年全国卷I第21题与2005年全国卷I第19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例2】如图所示,LOO’L’为一折线,它所形成的两个角∠LOO’和∠OO’L’均为45°。折线的右边有一匀强磁场,其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沿垂直于OO’的方向以速度v作匀速直线运动,在t=0的刻恰好位于图中所示位置。以逆时针方向为导线框中电流的正方向,在下面四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电流-时间(I-t)关系的是(时间以l/v为单位)( )【解析】切割磁感线的是正方形线框的上下两边,由右手定则可知图D正确。【2005年全国卷I第19题】图中两条平行虚线之间存在匀强磁场,虚线间的距离为l ,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abcd 是位于纸面内的梯形线圈,ad 与bc 间的距离也为l 。t =0 时刻,bc边与磁场区域边界重合(如图)。现令线圈以恒定的速度v沿垂直于磁场区域边界的方向穿过磁场区域。取沿a→b→c→d→a 的感应电流为正,则在线圈穿越磁场区域的过程中,感应电流I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可能是( B )这些题属常规题,学生都非常熟悉,但对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没必要因为是陈题而刻意回避。再如突出数理能力,重视数形结合:2007年全国卷I中有10道试题涉及图像、图形、图表,全国卷Ⅱ中有8道试题涉及图像与图形,四川卷中有9道试题涉及图像与图形。要求考生认真领会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分析图像所表达的物理过程,提取图像的有效信息,再用合理方法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试题从数理结合角度进行陈题新编、创新情景,对考生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是今年物理电学考查中的一大亮点。【例3】两平面荧光屏互相垂直放置,在两屏内分别取垂直于两屏交线的直线为x轴和y轴,交点O为原点,如图所示,在y>0,0<x<a的区域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在y>0,x>a的区域有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两区域内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在O点有一处小孔,一束质量为m、带电量为q(q>0)的粒子沿x轴经小孔射入磁场,最后扎在竖直和水平荧光屏上,使荧光屏发亮。入射粒子的速度可取从零到某一最大值之间的各种数值。已知速度最大的粒子在0<x<a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与在x>a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5,在磁场中运动的总时间为7T/12,其中T为该粒子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作圆周运动的周期。试求两个荧光屏上亮线的范围(不计重力的影响)。【分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问题,是常规题。但因有两个磁场区域,因此除了过程复杂外,还要求考生能描绘出粒子运动轨迹的图像。而能否画出这个粒子运动轨迹的图像,正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改要求,也是今年物理试题的一个特征。【解析】粒子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为: 速度小的粒子将在x<a的区域走完半圆,射到竖直屏上。半圆的直径在y轴上,半径的范围从0到a,屏上发亮的范围从0到2a。 轨道半径大于a的粒子开始进入右侧磁场,考虑r=a的极限情况,这种粒子在右侧的圆轨迹与x轴在D点相切(虚线),OD=2a,这是水平屏上发亮范围的左边界。 速度最大的粒子的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它由两段圆弧组成,圆心分别为C和C’,C在y轴上,由对称性可知C’在x=2a直线上。 设t1为粒子在0<x<a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t2为在x>a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由题意可知 解得: 由两式和对称性可得: ∠OCM=60° ∠MC’N=60° 360°=150° 所以 ∠NC’P=150°-60°=90° 即为圆周,因此,圆心C’在x轴上。 设速度为最大值粒子的轨道半径为R,由直角ΔCOC/可得 2Rsin60°=2a 由图可知OP=2a+R,因此水平荧光屏发亮范围的右边界的坐标 在联系实际,巧设情景方面有:(北京卷)环保汽车将为2008年奥运会场馆服务。某辆以蓄电池为驱动能源的环保汽车,总质量。当它在水平路面上以v=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驱动电机的输入电流I=50A,电压U=300V。在此行驶状态下(1)求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2)若驱动电机能够将输入功率的90%转化为用于牵引汽车前进的机械功率P机,求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的比值(g取10m/s2);(3)设想改用太阳能电池给该车供电,其他条件不变,求所需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小面积。结合计算结果,简述你对该设想的思考。已知太阳辐射的总功率,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太阳光传播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约有30%的能量损耗,该车所用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5%。(1)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 (2)在匀速行驶时 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之比 。(3)当阳光垂直电磁板入射式,所需板面积最小,设其为S,距太阳中心为r的球面面积。若没有能量的损耗,太阳能电池板接受到的太阳能功率为,则设太阳能电池板实际接收到的太阳能功率为P, 由于,所以电池板的最小面积 (广东卷)20.(18分)图17是某装置的垂直截面图,虚线A1A2是垂直截面与磁场区边界面的交线,匀强磁场分布在A1A2的右侧区域,磁感应强度B=0.4T,方向垂直纸面向外,A1A2与垂直截面上的水平线夹角为45°。A1A2在左侧,固定的薄板和等大的挡板均水平放置,它们与垂直截面交线分别为S1、S2,相距L=0.2m。在薄板上P处开一小孔,P与A1A2线上点D的水平距离为L。在小孔处装一个电子快门。起初快门开启,一旦有带正电微粒通过小孔,快门立即关闭,此后每隔T=3.0×10-3s开启一次并瞬间关闭。从S1S2之间的某一位置水平发射一速度为v0的带正电微粒,它经过磁场区域后入射到P处小孔。通过小孔的微粒与档板发生碰撞而反弹,反弹速度大小是碰前的0.5倍。(1)经过一次反弹直接从小孔射出的微粒,其初速度v0应为多少?(2)求上述微粒从最初水平射入磁场到第二次离开磁场的时间。(忽略微粒所受重力影响,碰撞过程无电荷转移。已知微粒的荷质比。只考虑纸面上带电微粒的运动)。解:如图2所示,设带正电微粒在S1S2之间任意点Q以水平速度v0进入磁场,微粒受到的洛仑兹力为f,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有:f=qv0B ① ②由①②得:欲使微粒能进入小孔,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 ③代入数据得:80m/s欲使进入小孔的微粒与挡板一次相碰返回后能通过小孔,还必须满足条件: 其中n=1,2,3,…… ④由①②③④可知,只有n=2满足条件,即有:v0=100m/s ⑤(2)设微粒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0,从水平进入磁场到第二次离开磁场的总时间为t,设t1、t4分别为带电微粒第一次、第二次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第一次离开磁场运动到挡板的时间为t2,碰撞后再返回磁场的时间为t3,运动轨迹如答图2所示,则有: ⑥ ⑦ ⑧ ⑨ ⑩(s) ⑾三、08年高考理科综合下物理电磁学部分命题的趋势从上面对2007年理综物理试题的命题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物理试卷很好地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特点,传统中求变化,平稳中谋创新,鉴于此,根据高考命题平稳过渡的原则,对2008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的命题趋势预测如下:1.选择题选择题会更注重知识点的融合,一道试题出现不同章节的知识的交叉会更多,但试题难度不会增加。交流电、传感器的问题可能会在选择题中出现,毕竟作为高中物理的必要部分,交流电已经连续4年没有在全国卷I中出现了。 2. 实验题尽管今年的实验题有些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的,因为偶尔的变换也是必要的。但电学实验的设计仍会是08年的主题,所以预测实验题仍以电学实验为主,且注意“组合型”电学题,可能会有一些创新意识。3.计算题计算题总体难度会维持今年的水平,第24题难度仍维持在今年的水平,可能会从更侧重于带电粒子的运动,或电磁感应,从中考查力和运动、功和能的关系,且配以必要的图表、图像或示意图等。复习电磁学时注重在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剖解,重在物理模型建立后对物理规律的选择。但也不排除从“竞赛题”改编而来的可能性,还有可能从“普通物理学”中改编而来,这种方法在2004年的高考中采用过。四、今年的电磁学总复习怎么做?--------几点建议1.立足本学科,进行知识结构网络化复习;强化学科内综合,抓住基础不放松,提高能力。建立一个有效的知识网络,需改变传统的做法变为让学生自己归纳,疏理知识结构。事先布置好预习,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建构的知识结构,再经过老师的引导分析知识结构中的重点、难点,就能达到基础的巩固。电学中表征电场、磁场、交流电的物理量等概念很多,通过归纳、类比、图表、等形式把知识系统化,将分布在各章节零散而又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深刻理解这些物理量的确切含义,并与其他知识进行比较,为提高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三复习要设法落实每个知识点,强化双基。在复习时要注意:选做一些自己薄弱的练习题进行选择性练习和针对性校正;定期进行专题性总结,建立错题档案,强化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学知识,将知识转为能力。2.设计专题,分析典型例题,透彻理解重点的典型例题,熟练掌握基本方法;进行针对性训练,规范解题,提高速度和准确率。我认为采用章节小专题进行第一轮复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在电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问题可设计这样的几个小专题:带电体在电磁正交复合场中的运动、交变电磁场中带电体的运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共同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等。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于受力分析、初速度v0与加速度a的情况分析,注意重力(是否考虑)、电场力、洛伦兹力及其不做功,在此基础上,对问题的整体有清晰的了解。再比如,临界点问题,它是电磁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①衔接相邻的物理过程的状态。在某些物理过程中,根据时间先后可将整个过程分成几个物理过程,而衔接这些过程的状态往往是临界状态,如带电粒子从磁感应强度B→2B,速率v不突变→洛伦兹力变大。②某些物理量出现极值的状态,也往往是临界状态。③某些物理量的值变为零时的状态,如当两物间弹力为0→脱离状态;当物体的加速度a=0→速度有极值状态;当穿过一个线圈磁通量达最大时→感应电流改变方向的位置。专题设置后,教师对每个专题都要作出详尽的分析,先把专题告诉学生进行预习,而每章节的专题不必太多,如恒定电流可设计“电路分析”、“电功、电功率的认识”、“全电路动态分析”、“常见电路极值”、“电阻的测量”、“电学实验设计”这样的几个专题。近几年来的电磁学高考试题都以力电综合为主,题目典型且新颖,电磁学的重要章节是电场、磁场、电路、电磁感应等,每一部分都有一些基本的思路,典型的方法,教师要选好例题,选题时要注意题目的基础性、目的性、层次性、梯度性等。优化例题的分析和评讲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归纳总结出这些思路、方法,同时严格规范解题,加强表述能力及论证能力的训练,注意解题后的反思习惯,从而能举一反三,通过例题、习题,养成对具体物理过程作具体分析的好习惯,学会分析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并转为数学模型的思维方法,提高解题速度。第二轮复习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中较为凌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建立起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该阶段也称为全面综合复习阶段。本阶段可根据各知识块的特点,将有关内容分为几个小专题,进行专题复习,着重进行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训练。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1)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2)重点知识复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按照这两条原则,可以将电磁学部分划分为这样几个专题:(1)场:电场、磁场是中学物理重点内容之一,分析近十年来的高考物理试卷可知,这部分知识在高考试题中的比例约占13%,年年都考。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应加强对力电综合问题、联系实际问题等高考热点命题的复习.(2)电磁感应与电路:高考主要考查电路的动态分析(包括变压器的动态分析),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包括电磁感应中的能量问题)等内容,第二轮复习中应加强这几个方面的专题训练和总结。3.加强电学实验复习。电学实验在高考中占重要的地位,从1996年来,每年都有测电阻的实验考题,特别是近几年来的理综实验考查,主要考查设计性实验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应强化、优化实验教学。中学实验是通过一些典型的实验的原理分析、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处理,学生只有亲自操作,动手完成实验,才能提高实验能力。注意防止多讲、多练来对付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基础实验抓起,让学生从狭隘的“学生实验”中解脱出来,不断提高创造能力和迁移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扩大视野“广积粮”,加强应用意识。抓基础的同时,还要注意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教师应加强对现代知识和近代物理知识的渗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加强,新的教材体系崭露时代气息,更重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重视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在高考试题中更是出现了选材灵活、立意新颖的各种试题,考生必须能对试题所展示的实际情景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弄清物理情景,抽象物理模型,然后运用相应的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已出现过的有:静电学知识中的静电除尘、静电分选器、静电透镜、静电复印等;恒定电流中的传感器、PTC元件、光敏电阻的使用等;磁学部分的显像管、示波器、质谱仪、电磁汞、电磁炮、速度选择器、加速器(串列式加速器、回旋式加速器)、电磁流量计、磁流体发电机。在练习题中还有静电喷墨打印机、各种形式的传感器的使用、恒温箱、阿尔法磁谱仪、磁镜、质量分析器、冲击电流计、磁强计、电磁炉、微波炉、高频焊接、地磁发电(阿特兰蒂斯的卫星悬线发电)、等离子显示屏、离子显微镜、日光灯原理、电磁阻尼等。近几年高考出现的试题“新”,特别对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的内容与现代科技结合紧密,是高考的热点内容,在高考试卷中占的分值较大,对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问题,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要讲解过程太烦琐太复杂的题目,题目创设的物理情景较为新颖或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处理该部分问题,要充分挖掘题目的内涵,利用题目创设的意境,做好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此外,老师还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即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进行备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7年福建省高考理综物理试题评析(林一敏).doc 在理科综合教学中做好优生培养工作(杨明强).doc 浅谈2008年高考力学的复习(郑育坤).doc 谈2008届高考物理中热学、光学的复习(陈哲宏).doc 谈谈2008年高考实验复习(蔡向阳).doc 近代物理初步高考考情分析(陈忠煜).doc 部分小组交流发言材料.doc 高三物理第一轮总复习几点教学心得(林达彬).doc 高考“电磁学”试题特点及复习策略(钟明晖).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