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韶关二模分析会资料(广东省韶关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8韶关二模分析会资料(广东省韶关市)

资源简介

2008届韶关市高考模拟考试试题
物 理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答题卡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室号和座位号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本部分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漏选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一个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发生一种可能的裂变反应,其裂变方程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原子核中含有86个中子
B.X的原子核中含有141个核子
C.因为裂变释放能量,出现质量亏损,所以裂变后的总质量数减少
D.是天然放射性元素,它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也可能变长
2.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距核较远的轨道过程中
A.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增大,原子的能量增大
B.原子要放出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减小,原子的能量也减小
C.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减小,原子的能量增大
D.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增大,原子的能量增大
3.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放一直角杆AOB,杆的水平部分粗糙,竖直部分光滑,两部分各有质量相等的小球A和B套在杆上,A、B间用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用水平拉力F沿杆向右拉A使之缓慢移动的过程中
A.A球受到杆的弹力保持不变
B.A球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变小
C.B球受到杆的弹力保持不变
D.力F逐渐增大
4.某科技兴趣小组用实验装置模拟火箭发射卫星.火箭点燃后从地面竖直升空,燃料燃尽后火箭的第一级第二级相继脱落,实验中测得卫星竖直方向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设运动中不计空气阻力,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推力大小恒定.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2时刻卫星到达最高点,t3时刻卫星落回地面
B.卫星在0~t1时间内的加速度大于t1~t2时间内的加速度
C. t1~t2时间内卫星处于超重状态,t2~t3时间内卫星处于失重状态
D.卫星在t2~t3时间内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
5.如图所示,R1、R2为定值电阻,L为小灯泡,R3为光敏电阻,当照射光强度增大时
A.电压表的示数增大
B.R2中电流强度减小
C.小灯泡的功率增大
D.电路的路端电压升高

6.如图所示,灯泡L1、L2规格完全相同,原线圈匝数比副
线圈匝数多,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变压器工作时,两灯不可能同时正常发光
B.L2正常工作时,L1比L2暗
C.L2正常工作时,L1可能已经烧毁
D.L1正常工作时,L2可能已经烧毁
7.如图所示,实线是一簇未标明方向的由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线,虚线是某一带电粒子通过电场区域时的运动轨迹,a、b是轨迹上两点. 若带电粒子运动中只受电场力作用,根据此图不能确定的是
A.带电粒子所带电荷的符号
B.带电粒子在a、b两点的受力方向
C.带电粒子在a、b两点的速度何处大
D.带电粒子在a、b两点的电势能何处较大
8.质量为m的物块,在几个共点力的作用下静止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现把其中一个水平方向的力从F突然增大到4F,保持其他力不变,则在t秒末该力的功率为
A. B. C. D.
9.如图所示,MN为固定的两根水平光滑金属导轨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ab与cd是两根与导轨接触良好的金属棒,要使闭合回路中有a→b→d→c→a方向的感生电流,则下列方法可能实现的是
A.使ab向左同时cd向右运动
B.使ab向右同时cd向左运动
C.使ab向左同时cd也向左以不同的速度运动
D.使ab向右同时cd也向右以不同的速度运动
10.如图,在光滑地面上,水平外力F拉动小车和木块一起作无相对滑动的加速运动.已知小车质量是M、木块质量是m、力大小是F、加速度大小是a、木块和小车之间动摩擦因数是μ.则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正确的是
A.μma
B.ma
C.
D.F -Ma
11.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和2m的A、B两个木块间用轻弹簧相连,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靠紧竖直墙.用水平力F将B向左压,使弹簧被压缩一定长度,静止后弹簧储存的弹性势能为E.这时突然撤去F,关于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撤去F后,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撤去F后,A离开竖直墙前,系统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C.撤去F后,A离开竖直墙后,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值为E
D.撤去F后,A离开竖直墙后,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值小于E

12.如图所示,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甲,固定在绝缘水平面上的O点.另一个电量为
﹣q及质量为m的点电荷乙,从A点以初速度v0沿它们的连线向甲运动,到B点速度最小,最小值为v.已知静电力常量为k 、点电荷乙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及 AB间距离为L0,则
A.OB间的距离为
B.从A到B的过程中,电场力对点电荷乙做的功为
C.从A到B的过程中,电场力对点电荷乙做的功为
D.在点电荷甲形成的电场中,AB间电势差
第II卷(共102分)
二、本部分第13、14题为选做题,考生在两组题目中选做其中一组,两组都做的只评第一 组题得分.15—21题为必做题,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选做题
选做题第一组(13题):适合选修3—3(含2—2)模块的考生
13.(11分)(1)空气压缩机在一次压缩过程中,活塞对气缸中空气做功为2×105J,空气的内能增加了1.5×105J,则空气 (填“吸”或“放”)热为 J.
(2)某压力锅结构如图所示,盖好密封锅盖,
将压力阀套在出气孔上,给压力锅加热,当锅
内气体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气体就把压力阀顶
起.已知大气压强P随海拔高度H的变化满足
P = P0 (1 – aH),其中常数a>0,随海拔高度H
的增大,大气压强P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阀门被顶 起时锅内气体压强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结合查理定律分析可知,在不同海拔高度使用压力锅,阀门被顶起时锅内气体的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选做题第二组(14题):适合选修3—4模块的考生
14.(11分)(1)某单色光在真空中的光速为c,波长为,则它在折射率为n的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为 ,波长为 .
(2)如图所示,一简谐横波的波源在坐标
原点,x轴正方向为波的传播方向,y轴为振动 
方向.当波源开始振动0.5s时形成了如图所示
的波形(波刚好传到图中P点).可以判断该波 
的振幅为 ;从图示位置再经 s
波将传到Q点;Q点开始振动的方向是 .
必做题
15.(12分)为了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室准备了下列器材供选用:
A.待测干电池一节
B.直流电流表(量程0 ~ 0.6 ~ 3 A,0.6 A挡内阻为0.1Ω,3 A挡内阻为0.02Ω)
C.直流电压表(量程0 ~ 3 ~ 15 V,3 V挡内阻为5 kΩ,15 V挡内阻为25 kΩ)
D.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为0 ~ 15Ω,允许最大电流为1A)
E.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为0 ~ 1000Ω,允许最大电流为0.2 A)
F.开关
G.导线若干
(1)在图(甲)中将所选器材,进行实物连线,其中滑动变阻器选 (填代号),要求尽可能减少实验的误差.
(2)根据实验记录,画出的U—I图线如图(乙)所示,从中可求出待测干电池的电动势为 V,内电阻为 Ω.
16.(12分)如图(甲)所示,在利用重物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打出了三条纸带,但是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三条打点纸带的第1个点和第2个点之间的距离都明显的大于2mm,于是他们选择了如图(乙)所示的一条点迹清晰且在一条直线上的纸带进行数据处理.他们首先在所选择纸带的前四个点的下方标上1、2、3、4,在后面适当位置又选了五个计数点A、B、C、D、E;然后,他们又设计了四种数据处理方案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方案1:选择第1个点作为过程的起点,分别选择计数点B、C、D作为过程的终点,用刻度尺量出计数点A、B、C、D、E到第1个点的距离h1、h2、h3、h4、h5,再数出计数点B、C、D到第1个点的时间间隔数k,利用Vn= gkT算出重物运动到计数点B、C、D时的速度,比较“和”是否相等来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
方案2:选择第1个点作为过程的起点,分别选择计数点B、C、D作为过程的终点,用刻度尺量出计数点A、B、C、D、E到第1个点的距离h1、h2、h3、h4、h5,利用Vn = 算出重物运动到计数点B、C、D时的速度,比较“和”是否相等来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
方案3:选择第3个点作为过程的起点,分别选择计数点B、C、D作为过程的终点,用刻度尺量出计数点A、B、C、D、E到第3个点的距离h1、h2、h3、h4、h5,再数出计数点B、C、D到第1个点的时间间隔数k,利用Vn= gkT算出重物运动到计数点B、C、D时的速度,利用V3 = 2gT求出打第3个点时重物的速度,比较“和(–)”是否相等来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
方案4:选择第3个点作为过程的起点,分别选择计数点B、C、D作为过程的终点,用刻度尺量出计数点A、B、C、D、E到第3个点的距离h1、h2、h3、h4、h5,利用Vn = 算出重物运动到计数点B、C、D时的速度,再测出第2个点到第4个点之间的距离S,利用求出打第3个点时重物的速度,比较“和(–)”是否相等来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
(1)你认为最合适的方案是 .
(2)说出两条你认为其他方案不合适的理由:
理由1: .
理由2: .

17.(1)(3分)原子弹是利用 反应而获得巨大核能,氢弹是利用 反应而获得巨大核能。右图所示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新的 标志.
(2)(12分)如图所示,长L的轻绳系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某同学抓住轻绳上O点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角速度ω的圆锥摆运动,求:
① 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 ;
② 若悬点O离地高OO'=H(H>L),在某一时刻悬线
突然断了,则m的落地点离O'的距离.
18.(16分)在地球表面附近发射卫星,当卫星的速度超过某一速度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这个速度叫做第二宇宙速度.规定物体在无限远处万有引力势能EP=0,则物体的万有引力势能可表示为,r为物体离地心的距离.设地球半径为r0,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0,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试根据所学的知识,推导第二宇宙速度的表达式(用r0、 g0表示).
19.(18分)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一种振动发电装置的示意图,一个半径r=0.10m、匝数n=20的线圈套在永久磁铁槽中,磁场的磁感线均沿半径方向均匀分布(其右视图如图乙所示).在线圈所在位置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均为B=0.20T,线圈的电阻为R1=0.50Ω,它的引出线接有R2=9.5Ω的小电珠L.外力推动线圈框架的P端,使线圈沿轴线做往复运动,便有电流通过电珠.当线圈向右的位移x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丙所示时(x取向右为正).求:
(1)线圈运动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的大小;
(2)线圈运动时产生的感应电流I的大小,并在图丁中画出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至少画出0~0.4s的图象(在图甲中取电流由C向上通过电珠L到D为正);
(3)每一次推动线圈运动过程中作用力F的大小;
(4)该发电机的输出功率P.
20.(18分)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方,有一足够大的空间,此空间同时存在电场强度为E、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和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在水平面上沿电场线方向放有两个静止的小球A和B(均可看成质点),两小球的质量均为m ,A球带电荷量+q ,B球不带电,开始时两球相距L.现释放两球,A球开始运动,当A、B碰撞时(碰撞时间可忽略),A、B两球的总动能无损失,且A、B两球间无电荷转移.不考虑空气阻力,求:
(1)如果 A球与B球能够发生碰撞,从释放两球至两球发生第一次碰撞需要多长时间?第一次碰撞后A、B两球的速度各为多大?
(2)设q=2×10-5C,E=1×104N/C,m=0.1kg,B=50T,L=1cm,取g=10m/s2,各次碰撞时相邻两次碰撞的时间间隔分别是多少?A、B两球最多能相碰几次?
2008届韶关市高考模拟考试试题
物理试题参考答案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第I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漏选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 A 2. D 3.AD 4. CD 5. ABC 6. C 7. A 8. D 9. BCD 10. BCD 11.BD 12. AB
第II卷(共102分)
第II卷共8小题,10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计算题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1分)
解答:(1)放(2分);5×104(3分)
(2)减小(2分);减小(2分);降低.(2分)
14.(11分)
解答:(1)(2分);(2分)
(2)10cm (2分);2.5 s(3分);沿y轴的负方向(2分)
15.(12分)
解答:(1)滑动变阻器应选D,实物连线如图(6分, 滑动变阻器选择错误扣3分)
(2)1.5 V;1Ω (6分)
16.(12分)
答:(1)方案4 (4分)
(2)理由1:研究过程的起点不能选在第1点(或者“打第1点和纸带的释放不同步”、“打第1点时重物已经有了一个初速度”、“打第1点时重物已经下落了一段距离”、或者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均可)(4分)
理由2:不能用V = g t计算速度(由于空气阻力、摩擦阻力、打点阻力的影响,重物实际下落的加速度小于重力加速度g,用V = g t计算速度会使动能增量的测量值偏大,甚至会出现“动能的增加量大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的结果”) (4分)
17.(15分)
答:(1)核裂变 核聚变 辐射警示(每空1分,共3分)
解:(2)①对小球受力分析,绳子的拉力与小球所受的重力的合力为小球做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所以有:     (3分)
则:        (1分)
②悬线断后,小球将做平抛运动,
小球在水平方向的位移有:       (2分)
竖直方向上有: (2分)
所以  (2分)
由此可知:小球落地点到点的距离
       (2分)

18.(16分)
解:卫星从发射后到脱离地球引力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设卫星以v0的速度从地面附近发射后恰能脱离地球的引力,则其在地面附近时的能量为:
         (2分)
由题意知 E0 =0              (2分)
即           (4分)
又因为在地球表面时,物体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有:
               (4分)
解得第二宇宙速度v0满足:          (4分)
19.(18分)
解:⑴从图可以看出,线圈往返的每次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
(2分)
线圈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2分)
(2)感应电流       (2分)
作图(3分)
根据右手定则可得,当线圈沿x正方向运动时,产生的感应电流在图(a)中是由D向下经过电珠L流向C的.于是可得到如答图7所示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分)
(3)由于线圈每次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每次运动过程中推力必须等于安培力.
(3分)
(4)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即灯的电功率
(3分)
20.(18分)
解:(1)当两球能够发生第一次碰撞时,A球没有离开水平面,沿水平方向只受电场力的作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满足
(1分) (1分)
联立以上各式得: (1分) (1分)
即经过时间两球发生第一次碰撞.
A球与B球第一次碰撞时,动量守恒,则 (1分)
根据题意,总能量不损失,则 (1分)
联立解得 (2分)
(2)设
代入数值求得o=0.2m/s to=0.1s a=2m/s2 (1分)
设每次碰撞前,A、B的速度分别为1、2 ,碰撞后分别为 、,由于碰撞中动量守恒,总动能不损失,所以:

解得 (2分)
即碰撞后两球总是交换速度.
由上一问可知,第一次碰后A球速度为0 ,此后作匀加速直线运动;B球作速度为0 的匀速直线运动.
设第二次碰撞前A球速度为vA2 ,所用时间为△t2 ,则

解得 (2分)
碰撞后,交换速度,A的速度变为v0 ,B的速度变为2v0
设第三次碰撞前A球速度为vA3,所用时间为△t3 ,,则

解得A3=30 (1分)
再次碰撞后,交换速度,A的速度变为20 ,B的速度变为30
同理可证,第一次碰撞后的过程中,A、B每次碰撞前的加速过程(即相邻两次碰撞的间隔),时间均相等,为
2t=0.2s (1分)
同时可得,A球加速n次后的速度为n0 .碰后速度为(n-1)0.每一次碰后至下一次碰前速度增加20
设加速n次后A球刚要离开地面,则
nq0B=mg (2分)
代值解得 n=5×103 即最多碰5000次.    (1分)
课件1张PPT。最后冲刺阶段 如何有效地进行物理复习1、知识梳理 做好查漏补缺
2、回归课本 重视演示实验
3、适当做题 注意过往错题
4、做一做原汁原味的高考题 课件34张PPT。2008届韶关市第二次模拟考试物理科质量分析一.试卷及答题情况分析(一)选择题
平均分29.53以上数据为曲江中学317考生抽样样本全市平均分:84.11.一个 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发生一种可能的裂变反应,其裂变方程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原子核中含有86个中子
B.X的原子核中含有141个核子
C.因为裂变释放能量,出现质量亏损,所以裂变后的总质量数减少
D.  是天然放射性元素,它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也可能变长平均分: 2.468D. 是天然放射性元素,10个  经过一个半衰期后还剩5个  没有衰变2.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距核较远的轨道过程中
A.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增大,原子的能量增大
B.原子要放出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减小,原子的能量也减小
C.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减小,原子的能量增大
D.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的电势能增大,原子的能量增大 平均分:2.8093.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放一直角杆AOB ,杆的水平部分粗糙,竖直部分光滑,,两部分各有质量相等的小球A和B套在杆上,A,B间用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用水平拉力F沿杆向右拉A使之缓慢移动过程中
 A.A球受到的杆的弹力保持不变
 B.A球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变小
 C.B球受到的杆的弹力保持不变
 D.力F逐渐增大平均分:2.1284.某科技兴趣小组用实验装置模拟火箭发射卫星.火箭点燃后从地面竖直升空,燃料燃尽后火箭的第一级第二级相继脱落,实验中测得卫星竖直方向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设运动中不计空气阻力,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推力大小恒定.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2时刻卫星到达最高点,t3时刻卫星落回地面
B.卫星在0~t1时间内的加速度大于t1~t2时间内的加速度
C. t1~t2时间内卫星处于超重状态,t2~t3时间内卫星处于失重状态
D.卫星在t2~t3时间内的加速度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平均分:3.195.如图所示,R1、R2为定值电阻,L为小灯泡,R3为光敏电阻,当照射光强度增大时
A.电压表的示数增大
B.R2中电流强度减小
C.小灯泡的功率增大
D.电路的路端电压升高平均分:2.4266.如图所示,灯泡L1、L2规格完全相同,原线圈匝数比副 线圈匝数多,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变压器工作时,两灯不可能同时正常发光
 B.L2正常工作时,L1比L2暗
 C.L2正常工作时,L1可能已经烧毁
 D.L1正常工作时,L2可能已经烧毁平均分:2.2137.如图所示,实线是一簇未标明方向的由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线,虚线是某一带电粒子通过电场区域时的运动轨迹,a、b是轨迹上两点. 若带电粒子 运动中只受电场力作用,根据此图不能确定的是
A.带电粒子所带电荷的符号
B.带电粒子在a、b两点的受力方向
 C.带电粒子在a、b两点的速度何处大
D.带电粒子在a、b两点的电势能何处较大平均分:2.8098.一质量为m的物块,在几个共点力的作用下静止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现把其中一个水平方向的力从F突然增大到4F,保持其他力不变,则在t秒末该力的功率为

  A.        B.
 C.        D.平均分:1.6179.如图所示,MN为固定的两根水平光滑金属导轨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ab与cd是两根与导轨接触良好的金属棒,要使闭合回路中有a→b→d→c方向的感生电流,则下列方法可能实现的是
A.使ab向左同时cd向右运动
B.使ab向右同时cd向左运动
C.使ab向左同时cd也向左以不同的速度运动
D.使ab向右同时cd也向右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平均分:3.27710.如图在光滑地面上,水平外力F拉动小车和木块一起作无相对滑动的加速运动.小车质量是M,木块质量是m,力大小是F,加速度大小是a,木块和小车之间动摩擦因数是μ,则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正确的是
A. μma   B.ma
C.      D.F -Ma平均分:2.596A. μmg平均分:2.59611.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和2m的A、B两个木块间用轻弹簧相连,放在光滑水平面上,A靠紧竖直墙.用水平力F将B向左压,使弹簧被压缩一定长度,静止后弹簧储存的弹性势能为E.这时突然撤去F,关于A、B和弹簧组成的系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撤去F后,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F
B.撤去F后,A离开竖直墙前,系统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C.撤去F后,A离开竖直墙后,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值为E
D.撤去F后,A离开竖直墙后,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值小于E12.如图所示,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甲,固定在绝缘水平面上的O点.另一个电量为﹣q及质量为m的点电荷乙,从A点以初速度v0沿它们的连线向甲运动,到B点速度最小,最小值为v.已知静电力常量为k 、点电荷乙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及 AB间距离为L0,则
A.OB间的距离为
B.从A到B的过程中,电场力对点电荷乙做的功为
C.从A到B的过程中,电场力对点电荷乙做的功为

D.在点电荷甲形成的电场中,AB间电势差平均分:1.40412.如图所示,一块长方形光滑铝板A水平放在桌面上,铝板右端拼接一根与铝板等厚的条形磁铁,一质量分布均匀的闭合铝环以初速度v从板的左端沿中线向右端滚动,则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铝环的滚动速度越来越小
B. 铝环将保持匀速运动
C. 铝环的运动方向偏向条形磁铁的N极或S极
D. 铝环的运动方向将不发生改变 1.选择题是高考必考的题型,由题干和备选答案组成,覆盖的知识范围广,既能考查考行较低层次的能力水平,如知记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行较高层次的能力水平,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等。  今年高考物理试卷部分选择题分值提高到48分,所占的比例高达32%,选择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总分的高低,所以有必要探讨选择题的最佳解法,一般来说,解选择题要充分利用题目所提供的信息,结合选项应用相关知识按部就班进行求解。  从今年的高考物理选择题,由于题量和内容的调整,可以估计主要会在原子物理(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史、共点力的平衡、运动图像、交流电、变压器等内容上命题,  另外,也会在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等重点内容上考察,  选择题多数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及一些现象的考查,故应从学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出发,搞清题意,充分应用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和图象,采用常规解题方法和特殊解题方法,从而迅速选择正确答案。 选择题答题1.认真读题和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前提2.作答选择题不宜太快3.要掌握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1)概念、规律辩别法; (2)公式代入法; (3)极限思维法; (4)筛选法; (5)图象法; (6)比例法; (8)综合分析法。 (7)结论法二.实验题15.(12分)为了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室准备了下列器材供选用:
A.待测干电池一节
B.直流电流表(量程0 ~ 0.6 ~ 3 A,0.6 A挡内阻为0.1Ω,3 A挡内阻为0.02Ω)
C.直流电压表(量程0 ~ 3 ~ 15 V,3 V挡内阻为5 kΩ,15 V挡内阻为25 kΩ)
D.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为0 ~ 15Ω,允许最大电流为1A)
E.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为0 ~ 1000Ω,允许最大电流为0.2 A)
F.开关
G.导线若干(1)在图(甲)中将所选器材,进行实物连线,其中滑动变阻器选 (填代号),要求尽可能减少实验的误差.
(2)根据实验记录,画出的U—I图线如图(乙)所示,从中可求出待测干电池的电动势为 V,内电阻为 Ω.二.高考前最后30天   
  的复习建议
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最后近一个月的复习中,最终达到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重点突破: 重点一是指学科知识重点,二是指本人的弱项。学科知识重点往往是高考考核重点;弱项的重点突破又是提高高考总分的最有效办法。  今年物理试题在机构上的变化要让学生熟悉,解答速度是出成绩的要素之一,紧扣学科知识要点和高考题型,详解答题要求、答题思路和得分点,可以帮助考生提高解题能力和得分能力。2.熟悉题型和要求:3、解题训练要有针对性   抓住中学物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思维方法。   抓住典型性、综合性、灵活性、多解性和多变性的典型问题,特别是对具有多变性和多解性的题目,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这样的思维聚合训练,达到脱离题海,事半功倍的效果。 4.梳理知识:5.注意订正错题  通过梳理,掌握学科一脉相承的纵向主干和各板块的横向分枝,学科全貌就了然在胸,不会有大的疏漏。  从第二轮按考点、分专题的复习转入“面”上的综合性、交流性复习,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抓主线,不能再实行题海战术,要注重综合整理和查漏补缺。   对照订正错题,一定要仔细分析,找出做错或答题不完整的原因,然后进行梳理,归纳出纠错的思路和正确解答的方法。 6.找准增分点   教师要指导考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实际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找到可以增长分数的内容,做好增分内容的复习设计,务必抓住通过努力一定能得分的部分,搞懂、弄通、悟透。 对于有十足把握问题,“做过且过”,对难啃的“生题”、“难题”要“放弃”;而对心中无底,似懂非懂的不一定能得出正确解答的题,做到坚决争取,一个不放过。
7.要学会“争取”和“放弃”8.多留时间自主复习 越近高考,学生越该尽可能多地自主复习。老师将时间和空间必要、适当、合理地还给学生,会有更好的效果。 9.调整好心态  对于高考,学习实力和心态调整几乎各占50%,越临近高考,心态调整越重要。 高考,不仅考查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且考查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心态调整的16字诀是: 强化信心、优化情绪、
进入状态、充分发挥。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谢谢!  综合应用题的类型:
1.单个物体多个物理过程的力学综合;     2、多个物体多个过程的力学综合;  
3、力学与电场的综合;       
4、力学、电场、电路的综合;    
5、力、电、磁的综合。  计算题力、电综合肯定有,在难度上体现入题容易深入难,要逐步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变成一个简单的物理问题,层层分解,要多写相关过程方程,不要合并过程,注意相关量、几何关系,隐含的条件的挖掘,用已知量表示未知量,突出数学手段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