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物理简答题的题型分类与解题策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6年中考物理简答题的题型分类与解题策略

资源简介

[物理空间]2006年中考物理简答题的题型分类与解题策略 丁玉祥
简答题是通常围绕某个物理现象或通过一段阅读材料背景材料,借助问题的形式,要求考生书面简述的一种题型。简答题有如下明显特点:题目情景多来源于生活、科技、实验、社会等学生熟知的问题,生活气息浓,学生对它们“似曾相识”但又不好用合适的语言或物理方法将它们清楚地表述出来。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思维开放,有一定的综合能力。?简答题一般着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合理选择信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简答题应用性强、开放程度高,近年来倍受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一、简答题的题型分类与解题策略 根据简答题的试题呈现方式,可以将简答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别,其相对应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如下。? (一).?科学探究型? ?????题型特征:这类习题重在将物理规律蕴藏于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中,要求学生透过这些生活现象挖掘其他规律,揭示出现象背后的物理实质,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例如1:?? 运动员滑冰时,冰刀下面会出现一层水。这层水象润滑油一样,使运动员能快速滑冰。在冰刀离开后,水又能快速结成冰。关于水的出现,请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简析:本题的核心是“关于水的出现”提出自己的猜想。显然,水是由冰熔化而成的。原题提供了冰在冰刀作用下会熔化,冰刀离开后又会凝固,也就是说冰的熔点可能与冰的压强有关。联系物理中的有关熔化的知识可以猜想到:冰在压强变大时熔点会降低,在压强变小时熔点会升高。通过解题可知:我们必须能透过提供的现象,联系相关知识,挖掘题目中实质性问题,寻求合理的答案。这类题开放性强,答案并不惟一,但解题方法有统一的模式,就是要联系相关知识才能解题。? (二).?知识应用型? ????题型特征:这类考题要求学生能将学过的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生产、科技中,并要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重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3: 小刚家电热毯的电阻线断了,他爸爸将电阻线接上后继续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接头处又被烧断了。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接头处烧断的原因?? 简析:显然,题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焦耳定律的生活情境。烧断是由于电阻丝高温而导致的,而高温又是由于?决定的。以上就是我们必须要从题目中发现的规律。? 因为接线处接触不良导致接线处电阻很大,由?可知,单位时间内该处放热多,温度高,电阻线被烧断。? 其实,透过这道题,我们还发现生活中的接线必须良好,否则会因电阻过大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三).?实验操作型? ???题型特征:这类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实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能设计一定的实验方案,解决题目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试卷上完成实验中的一些主要步骤,得到一定的实验结论,对学生实验能力要求较高。? ????例如4: 学校宿舍走廊的路灯容易损坏,经常被更换,电工小段在原来的位置接入两盏与原来一样的白炽灯,同学们发现灯很长时间没有坏,而这两盏灯比原来用一盏时还要暗,由此:(1)同学们猜想了这两盏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2)现有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等器材(器材数量不限),请你用这些器材来设计实验判断你的猜想。在实验中,你主要观察什么?画出你的电路图。? (3)电工小段这样做能否省电?理由是什么?? 简析:两盏灯在一起比原来还暗,说明两盏灯的总功率比原来一盏灯功率还要小,即每盏灯的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都小的多,所以两盏灯的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要小,即每盏灯是串联的,而这题的重点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所以,我们可以先让一只灯泡接在电路中,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让两只同样的灯泡串联、并联在同样的电路中,比较它们的亮度,结论自然出来了。最后,根据?可以知道这样做是可以省电的。其实,题目中已经给出了不少提示,我们要注意从题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这才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四).?学科渗透型? ???题型特征:学科渗透已经是中考的一大趋势。它要求学生将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技中,经常联系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应用性强、时代性强、开放性强的特点。解题时要特别注意知识的迁移,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例如5: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整体气温升高,人们称之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已经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请你就“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和控制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简析:温室效应是现代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并不全是物理问题,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用知识能力。温室效应使原有的平衡失调,导致冰川熔化,海平面升高,地面水分蒸发加快,气温升高,影响人们的生活,加剧土地沙漠化,改变了生物的生存条件等等。控制温室效应可以从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污染等环境保护角度加以分析。总之,这些问题开放性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必须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答案。这类题一般对学生要求不高,学生必须大胆回答,不一定要求全面,只要能从几个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得高分。类似的问题还有神舟五号、热岛效应、三农改造等问题,有时可能联系生物、化学等问题,学生要多加注意。???? 二、简答题的答题要领 ???学生在解题时,必须要从题目提供的情景中发现要解决的问题,要联系所学习的知识,找到知识与问题之间的结合点,确定解题的方案,这才是解题的关键。然后通过嫁接、移植等手段组织好答案,注意语言的规范化,必要时可以采用实验、数学、图表等方法,把自己的方案讲清楚。? ?????解答简答题允许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类题目在某些考试中可能会遇到,虽然不多,但很容易失分。解答简答题应注意这几点:? ??(1)?首先要弄明白题目问的是什么,即要你回答什么问题并怎样回答。许多同学就是因曲解题意而造成丢分的。答案即使漂亮,但答所非问,仍不能得分。? ??(2)?答题前,应当先组织一下论点,可以在草稿上简单写个提纲,把这些要点合理地组织起来,用合适的结构把它们串联在一起。解有的题目还需要在前面加一两句话介绍主题,在结尾处增加一两句话概述论点,得出结论。总之,要保证答案不离题,不漏掉任何要点。? ???(3)?尽可能做到要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简练,实例典型。? ???简答题也属于问答题,顾名思义,简答题的答题要简明扼要,直接回答要点,答题时不要东拉西扯,漫无边际。? 反馈题: 1、二.请同学们阅读自学下列文章: 牛顿第三定律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要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不是也要受到受力物体给予它的力呢?力是物体间的单方面作用,还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用手拉弹簧,手的肌肉收缩发生形变,同时弹簧也发生形变,这时不但弹簧受到手的拉力,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坐在椅子上用力推桌子,会感到桌子也在推我们,我们的身体要向后移,在平静的水面上,在一只船上用力推另一只船,另一只船也要推前一只船,两只船将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图(7))。在水面上放两个软木塞,一个软木塞上放一个小磁铁,另一个软木塞上放一个小铁条(图(8))。可以看到,由于小磁铁和小铁条相互吸引,两个软木塞相向运动起来,地球和地面上物体之间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地球也受到地面上的物体的吸引。 ???? 观察和实验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把互相作用的两个力分成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把两个弹簧秤A和B联结在一起(图(9)),用手拉弹簧称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作用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反作用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很广泛,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使人前进,轮船的螺旋浆旋转时,用力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浆一个反作用力,推动轮船前进,汽车的发动机驱动后轮转动,由于轮胎和地面间有摩擦,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给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汽车前进,汽车的牵引力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把后轮架空,不让它跟地面接触,这时让发动机驱动后轮转动,由于车轮不推地面,地面也不产生向前推车的力,汽车就不能前进。 问题: 根据你刚刚自学的牛顿第三定律的知识和你在初二所学的二力平衡的知识,比较一下,物体间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与一对平衡力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一只手拿着铅笔(或钢笔或圆珠笔等,下同),用牙齿咬住铅笔上端,用另一只手轻敲笔的下端,注意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齿不接触铅笔,而保持铅笔位置不变,手指用与前同样的力轻敲铅笔下端,比较这两次听到的声音。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