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的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探究课的反思

资源简介

探究课的反思
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 干达敏
在新课程的理念中,科学探究是教师教物理和学生学物理的重要方法。为此,《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其目的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所以科学探究的教学就显得非常的重要。经过两年多对新教材的实践探索,现在反思一下探究课的得与失。
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要经历以下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 。我们就说它是“完整的”、“系统的”探究。如果探究活动的一个和几个基本要素未被满足,这样的探究就是“部分”探究。探究活动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部分的,让学生经历完整系统的探究过程,是学生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把握科学探究方法所必须的。事实上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中有关STS内容时,往往需要一个完整系统的探究学习过程。如:调查当地使用能源的情况及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而部分探究则更多更频繁地用在课堂教学中。如:八年级的教材在“科学之旅”中介绍了“伽利略”对单摆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继而设置了几个不完全的探究活动,并以“旁批”的方式表现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第一章安排了“怎样才能使物体发声”,就是一个部分探究的例子。
那每一个要素《课程标准》是如何要求的呢?
一、提出问题《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二、猜想与假设《课程标准》的要求
1、尝试根据已有的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课程标准》的要求
1、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的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4、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3、常识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4、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5、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6、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7、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五、分析与论证《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6、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六、评估《课程标准》的要求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3、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5、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6、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七、合作与交流 《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2、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3、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4、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5、有团队精神。
6、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值得我们经常反思的。
一、提出问题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反思
(一)、提出问题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1、老师提出问题,而不是学生的真问题,没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习惯。
2、教师为学生设计提供了一些问题情景,但做不到很丰富。
3、老师缺乏有效及时的引导、指导和辅导。
4、根据问题情景和已有的知识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
(二)、反思
探究问题可以由老师提供,也可以直接来源于学生,或学生从可选问题中选择其一或是对所给问题提炼的结果。
1、如果是教师提供的问题,就需要进行设计。提供一些问题情景。
(1)利用日常现象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2)利用物理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3)利用图片动画现象提示学生提出问题
(4)利用相似类比的现象指引学生提出问题
(5)从各种俗语现象中提出问题
(6)利用科学故事启迪学生提出问题
(7)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2、如果是来自学生的问题则需要对其进行转换和分类,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3、问题设计的原则
(1)、问题设计可以是一个问题、案例、项目或是辩题,能够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展开。
(2)、围绕物理现象和事实提出具有科学性的问题。
(3)、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期望学生一定就能给出完美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参与,在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知识。
二、猜想与假设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反思
(一)、猜想与假设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1、引导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
2、因知识结构的欠缺而“卡壳”。
3、鼓励交流,但猜想与假设的方向要一致,否则出现“跑题”的现象。
4、给每个学生参与发表看法的机会。
(二)、 反思
1、头脑风暴法。
2、猜想与假设的题目适中是这一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
3、这一环节中不应该进行评价。
4、思想的数量越多越新奇越好,一些看似不合实际的思想后面也许蕴涵着创造的火花。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反思
(一)、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1、学生的设计方案非常幼稚。
2、有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差,设计实验有科学问题。
(二)、反思
1、要先放手让学生大胆的设计,小组之间,组与组之间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2、对确实设计有困难的教师加以积极的引导。
3、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等的实际,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让学说按方案进行探究。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反思
(一)、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1、基础好的学生一般动手实验,而基础差的一般记录,而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均衡。
2、不会利用可利用的支援,很多学生知道上网查资料,却不知道利用社区资源。
3、对网上的信息的检索、筛选和处理能力较差。
(二)、反思
1、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重要的不是实验结果,而是过程。理解通常是基于亲身的试验。
2、不要直接给学生提供已经筛选和提炼好的信息,锻炼学生能很好的利用公共信息。
五、分析与论证在教学中的反思
只有对所进行的实验和证据进行分析和论证才能获取知识得出科学规律,这是从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
1、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
2、学生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有限。
3、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的能力不好培养。
六、评估在教学中的反思
评价结论,并且对结论进行修正,甚至是放弃,是科学探究有别于其他探究形式的一个特征。
1、根据学生探究能力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2、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予以肯定或否定。是学生不至于茫然失措。
3、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估,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研究的不足。
(1)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否合理、简捷,有没有违背科学探究的规则。
(2)对探究结论的反思:主要反思这个结论与权威或现行结论有和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哪个正确?
七、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中的反思
小组的交流和合作贯穿着整个探究过程,小组间交流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的反思。很快发现自己的不足。
总之,探究可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做出结论,但决不意味放弃或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该静的要静,该动的要动;教师该讲的要讲,该放的要放,放了要能收,做到收放自如。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