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课外文言文复习(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下)课外文言文复习(二)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下)课外文言文复习(二)
(一)灵公好妇人而丈夫①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注释】丈夫:男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相望而不止 相望:左右相对
B.晏子对曰 对:回答
C.君使服之于内 内:宫中
D.犹悬牛首于门犹:如同、好像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2)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3、在晏子看来,灵公犯了一个什么错误?你从晏子给灵公的建议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yuè)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21·cn·jy·com
1、解释下列句中加画线词的意思。
①不择精粗( ) ②虽谑弄皆有义味( )
③ 策之不以其道( ) ④屠自后断其股( )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和刘禹锡把自己比作“神仙”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1,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圆陈2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1.陈:音zhèn,交战时的战斗队列。2.同1。
1、请选出对加下划线字理解不当的一项( )
A.广为人长 长:有长者之风
B.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完毕,终了
C.胡虏易与耳 与:打交道
D.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 尽且:将,将要
2、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2)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李长之先生说,《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细读选文,找到其中一处,并分析它是怎样表现人物形象的。 2-1-c-n-j-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版权所有:21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四)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奇之。年减①十岁时,大将军②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21*cnjy*com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注释]①减:不足。②大将军:王敦。③钱凤:人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人未奇之:_____________ ②恒置帐中眠:___________
③既闻所论:_____________ ④丞相语郗信: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王羲之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出处:21教育名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侃母湛氏 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gàn)人。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封鲊①遗母,湛还鲊,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
鄱阳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仆马甚多,湛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剪头发,卖得数斗米。斫④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遂具精馔,从者俱给,逵闻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
【注释】①鲊(zhǎ):腌鱼 ②孝廉:指功名。 ③室如悬磬:悬:挂;磬:乐器,中空。 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 ④斫[zhuó]: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一封鲊遗母______ ②鄱阳范逵素知名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3)陶侃母“以书责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A.于我无益 B.以增吾忧 C.鲊太昂贵 D.此为官物
(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你对陶侃母亲形象的理解。


(六)晏敦复传
胡铨①谪昭州,临安②遣人械送贬所。敦复③往见守臣张澄曰:“铨论宰相,天下共知,祖宗时以言事被谪,为开封者④必不如是。”澄愧谢,为追还。始桧拜相,制下,朝士相贺,敦复独有忧色曰:“奸人相矣。”张致远、魏矼闻之,皆以其言为过。至是窜⑤铨,敦复谓人曰:“顷⑥言秦之奸,诸君不以为然,今方专国⑦便敢尔,他日何所不至耶?2·1·c·n·j·y
权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故事⑧,侍从过宰相阁,既退,宰相必送数步。敦复见桧未尝送,每曰:“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寻请外,以宝文阁直学士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闲居数年卒,年七十一。21*cnjy*com
敦复静默如不能言,立朝论事无所避。帝尝谓之曰:“卿鲠峭⑨敢言,可谓无忝⑩
尔祖矣。”
【注释】①胡铨:胡铨,庐陵人,今吉安市青原区人,他上奏高宗得罪了秦桧,被贬到昭州。②临安:临安,南宋都城,此处是指临安知府张澄。③敦复:晏敦复,晏殊的曾孙。④为开封者:开封,北宋的都城,“为开封者”的意思是在北宋的时候。⑤窜:放逐。⑥顷:刚才,句中是前不久的意思。⑦专国:把持国政。⑧故事:先例,此处意思是按照先例。⑨鲠峭(gěng qiào):刚正峭正。⑩忝(tiǎn):辱,有愧于。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
(1)谢( ) (2)然( ) (3)寻(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今方专国便敢尔,他日何所不至耶?

(2)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中,皇帝的话有何作用?

(七)(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21·世纪*教育网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于高各一丈为一堵。 (节选自《宋史. 苏轼传》)
1、解释加横线词的意思。
知徐州( ) ②吾在是( )
③轼诣武卫营( ) ④卒全其城( )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本文主要记述了关于苏轼的什么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八) 苏武牧羊北海上
苏武为汉使匈奴,为单于留,使卫律治之。百般胁诱,武终不屈。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于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弆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来源:21cnj*y.co*m】
【注】羝(dī):公羊 弆(jǔ):收藏
1、用“/”划出停顿(划一处)
苏武为汉使匈奴
与毡毛并咽之
2、解释加画线的字。
与毡毛并咽之 ___________ 卧起操持___________
单于愈益欲降之__________ 武既至海上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百般胁诱,武终不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内容说说苏武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钱泳《治水必躬亲》)
【乙】
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景陈其利害,帝善之。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①,破砥绩②,直截沟涧,防遏中要③,疏决壅积④,无复溃漏之患。景虽俭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选自《后汉书王景传》,有删改)
[注]①阜:土山。②砥绩:水中沙石。③防遏冲要:在要害处筑起堤坝。④壅积:阻塞积聚。
1、写出下列加横线的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非相度不得其情 ( ) (2)必得躬历山川( )
(3)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4)然犹以百亿计( )
2、与“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送孟浩然之广陵
C.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D.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4、学习了《治水必躬亲》之后,你有什么启示?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
答案和解析
【答案】
一. A 2. (1)齐灵公喜好妇女穿扮男人服饰。
(2)(灵公)令宫内妇女不能穿扮男人服饰,不超过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人穿扮男人服饰了。
3. ①灵公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挂羊头卖狗肉)②做人做事都应该表里一致,以身作则;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的以身作则比法律制止更有效。
二. ①选择 ②即使 ③驱使 ④大腿
3. (1)这哪里是当今的翰林们能与他争高下的呢?
(2)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3)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 不一样。苏轼因为为人率真(自己喜欢的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大也要喝),书法技艺高超,被称为神仙中人。刘禹锡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不慕荣利,自述陋室环境优美,交往的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自比为神仙。
三. A 4. (1)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
(2)正好天色己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
5. 第一处:在财物上,将李广“得赏赐辄分其麾下”与自己的收入之多却“家无余财’’形成对照,表现其关爱士卒。第二处:在能力上,将“子孙他人学者"与李广的射箭技艺对照,突出其“善射亦天性”。第三处:战争过程和结果,将李广军人少、智战、勇战与博望侯军“留迟后期”对照,突出李广勇、智、忠。(此点可拆分成过程与结果)
四、 ①认为……是奇特的 ②经常 ③已经 ④告诉 5. (郗太傅)查访了那个人,竟然是王逸少,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6. 从“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中可见王右军是一个机智聪明、沉着冷静的人;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中可见王羲之的自然坦然,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
五、给予;一向,向来;D
六、(1)道歉 (2)正确、对 (3)不久 7. (1)现在他刚把持国政便敢做这样的事,以后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
(2)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侮辱他。
8. 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晏敦复正直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七、①担任、做(太守) ②这,这里 ③拜访,到……去 ④最终,终于 8.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9. 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表现他身先士卒,爱护百姓。
八、苏武/为汉使匈奴 与毡毛/并咽之 9. 一起; 持,拿; 使……投降; 已经。 10. (1)(卫律)用尽各种方法威胁诱惑,苏武最后都不屈服。
(2)那么天下的事,有很多只知道它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难道可以依据常理主观想象吗?
11. 尽忠守节,不辱使命。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不屈服,面对北海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也不屈服。“杖汉节牧羊”可见他始终忠于祖国,表现出他的大义凛然的堂堂正气。
九、(1)真实情况( 2) 亲自( 3) 办事成功( 4)计算 10. A 11. 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摸清情况。 12. A、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中要,疏决壅积,无复溃漏之患 B、躬亲(不畏艰辛,不怕辛苦)、清廉 13. 示例:凡事要亲自观察了解,要耳闻目见,不可好逸恶劳;干工作要无私奉献,廉洁奉公,不可见利忘义。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A项中“相望”:彼此看的见,指到处。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翻译第(1)句时,要注意“好”“丈夫饰”的正确翻译;翻译第(2)句时,要注意“服”“逾”的正确翻译。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第一问做题时应明白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总结。灵公犯的错误:灵公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挂羊头卖狗肉);第二问属于个性化阅读,此题虽要求学生谈启示,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到文章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启示:做人做事都应该表里一致,以身作则;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的以身作则比法律制止更有效。
2~4.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策、股”的解释。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这里要注意“岂”“德馨”“等”等的翻译。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筛选,简要表达。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和刘禹锡对陋室的描写来概括。通过分析可知,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和刘禹锡把自己比作“神仙”不一样。苏轼因为为人率真(自己喜欢的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大也要喝),书法技艺高超,被称为神仙中人。刘禹锡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不慕荣利,自述陋室环境优美,交往的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自比为神仙。
3~5.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A.理解不当,长:指身材高大。故选A。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这里要注意“画地为军陈”“会”“意气自如”等的翻译。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对比这一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通过分析,第一处:在财物上,将李广“得赏赐辄分其麾下”与自己的收入之多却“家无余财’’形成对照,表现其关爱士卒。第二处:在能力上,将“子孙他人学者"与李广的射箭技艺对照,突出其“善射亦天性”。第三处:战争过程和结果,将李广军人少、智战、勇战与博望侯军“留迟后期”对照,突出李广勇、智、忠。
4~6.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注意本题中“奇”解释为“认为……是奇特的”,词类活用。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访”“因”的正确翻译。
此题考查学生对选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弄清楚选文的大致意思,然后再从文中找关键语句,获取关键信息。从“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中可见王右军是一个机智聪明、沉着冷静的人;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中可见王羲之的自然坦然,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
5.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有一次他派人送给母亲一条腌鱼。遗,给,送。
②句意为:鄱阳的范逵一向以孝闻名。素,一向,向来。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但,只。为计,想办法。句意为:你只管出去招待客人,我自己会想办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根据第一段中陶母的话“尔为吏,以官物遗我“可知主要原因是鱼是官家的物品,所以不能要。故选D。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答时,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分析。从第一段的退鱼事件可知她是一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不贪小利的人。根据第二段中招待客人事件可知她是一个热情好客,理解儿子,贤惠能干的人。
答案:
(1)①给、送、给予;②一向、向来; (2分)
(2)你只管出去招待客人,我自己会想办法。(2分)
(3)D(2分)
(4)从她退回腌鱼并教育陶侃看出她是一个正直明理、不贪小利,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人;从她剪掉头发买米、砍掉屋柱做柴等为客人准备饭菜看出她是一个热情好客、贤惠能干、理解儿子的人。(2分)
译文:
  陶侃的母亲湛氏是豫章新淦人,陶侃年轻时当过浔阳县衙小吏,曾掌鱼市交易。有一次他派人送给母亲一条腌鱼,湛氏退还腌鱼,并且写了封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假公济私把鱼拿来送给我,非但不能让我高兴,反而更增加我的困扰。 
  鄱阳的范逵以孝闻名,被举为孝廉(时选举科目名,推举能孝顺父母,德行廉洁清正的人).一次他投宿陶侃家,正逢连日冰雪,陶侃家中空无一物,而范逵随行仆从,马匹甚多,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请客人留下,我自有打算。”湛氏有一头乌黑亮丽,长度及地的头发,她一刀剪下头发,买得好几斗米回来,又将睡觉用的草垫一割为二,做为马匹的粮草,再砍断屋柱作柴薪,就这样准备了丰盛的馔食,使范逵主仆受到周全、忱的招待。事后范逵曾感叹的说:“没有湛氏这样的母亲,生不出陶侃这样的儿子。
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6~8.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本题注意“谢”“寻”的意思。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本题注意“方、尔、至、侮”的正确翻译。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的作用可从这些方面思考: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结合作品内容和背景、写作特色;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等。通过分析可知文中最后一段文字中,皇帝的话的作用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晏敦复的政治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7~9.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是”“卒”的解释。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语句断句的原则一般有:借助语法结构划分、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划分、根据文意划分、按意义兼顾音节划分、由古文化知识划分等。此句的意思是: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根据句意可以准确地划分出节奏,即: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具体的言行以及文章的具体的情节来品味人物的精神和品质。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表现他身先士卒,爱护百姓。
8~11.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文节奏的能力。作答此类题,可将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再根据语句的意思或者是句子成分进行划分。题干中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是“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节出使匈奴”,“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因此,正确的划分应是“苏武/为汉使匈奴;与毡毛/并咽之”。
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本题中“降”是词类活用;注意“既”的解释。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通常以直译为主,就是从词语到语法结构直接对译,将原文词句落到实处,准确、晓畅地进行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现象。本题中应落实“屈、然则、臆断”的翻译。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此类题,应仔细阅读文章,找出与人物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阅读选文,选文记叙了苏武因不肯屈从匈奴而被发配北海牧羊之事。文中苏武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不屈服,面对北海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也不屈服;尽忠守节,不辱使命。“杖汉节牧羊”可见他始终忠于祖国,表现出他的大义凛然的堂堂正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