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济宁市教材培训会的讲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8年济宁市教材培训会的讲话

资源简介

课件47张PPT。08年济宁市教材培训会的讲话 一、教材使用的更换和迁移
二、有关学案式教学和学案编制的思考
三、教学设计的有关问题 一、教材使用的更换和迁移
教材的选用和更换
融合各教材之长,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沪粤版教材修改后的编写特点
1、修改后,知识结构编排的更为合理。目 录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一节 希望你喜爱物理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三章 光和眼睛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第六章 力和机械
第七章 运动和力
第八章 神奇的压强
第九章 浮力与升力
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第十一章 探究简单电路
第十二章 探究欧姆定律
第十三章 机械功与机械能
第十四章 内能与热机
第十五章 电磁铁与自动控制
第十六章 电动机与发电机
16.1 关于电动机转动的猜想
第十七章 电能与电功率
第十八章 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
第十九章 电磁波与信息时代
第二十章 能源与能量守恒定律2、教材内容的编排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认知水平
教材的编写方法和呈现形式,不象以前的教材那样,将所有的知识都详尽地陈述给学生.而是按照学生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编写教学内容。该教材能帮助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有利于老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编写沪粤版教材的专家从80年代初,就研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他们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知道学生在认知该知识、概念和规律时的困惑、困难和疑点是什么?知道老师设置什么问题或通过什么实验、实例能帮助或说服学生解除疑惑。他们对初中教学研究多年,知道初中教学应该如何教。教学内容的编写比较贴近学生的思维,教给老师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怎样引导”?
首先要了解学生在认知某一知识、概念和规律时,学生已知哪些?未知哪些?
学生在认知该知识、概念和规律时的困惑、困难和疑点是什么?
老师设置什么问题或通过什么实验、实例能帮助或说服学生解除疑惑,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这样概念和规律。例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例2::“研究物体浮沉的条件”一节,浮力一章的编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逻辑性较强。第一节先让学生感性地认识浮力,包括认识浮力的存在、浮力产生的原因、定性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等;第二节定量研究浮力的大小,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搞清了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大小,第三节研究物体浮沉的条件,既应用浮力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编排,三大知识点相对集中,逻辑性强。便于学生掌握。
例3:如6.1怎样认识力
对于这节课的内容,传统教材都是先通过一些生活事例归纳出力的概念,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然后再学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这样安排教材,表面上看有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注重了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事实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定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真正理解,往往到了初中毕业复习时,很多学生仍问:为什么把“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而本教材中就很好的处理了这个问题,没有过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力的定义淡化处理,没有明确给出。而是让学生从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单位、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三要素”四个方面认识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也就足够了。
例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往一些教材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通常是先直接给出杠杆及其五要素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而学生对这些概念,特别是为什么引入力臂的概念,学生一无所知。老师用很多方法都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而该教材中,首先利用“跷跷板”,引出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探究课题:怎样才能使跷跷板成水平状态。然后,引导学生把“跷跷板”简化为木尺,利用木尺和钩码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知木尺的水平平衡不仅与两边力的大小有关,还与两力到支点的距离有关。当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再给出杠杆及其五要素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然后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木尺在什么条件下平衡。杠杆平衡条件就自然而然的得出来了。
3、先感性后理性、先感知后认识。教材大多都是先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的先进行体验,再上升到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
如“研究物体浮沉的条件”一节,先通过“活动1”,让学生感受漂浮、悬浮、下沉、上浮几种状态,然后在上升理性分析,最后得出物体浮沉的条件。
再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先通过实验使学生感性认识到力臂的作用,然后引入力臂等概念。而不是硬性的塞给学生,强迫学生接受。
4、提倡“瓶瓶罐罐做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实验都是利用身边的物品来做的,如用砖块、细沙、肥皂、海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饮料瓶等模仿帕斯卡裂桶实验,用茶杯、挂衣钩做大气压实验;重垂线检查物体的竖直与水平、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文具盒、课本等小物体的重力等。这些实验简单易行,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神奇”而不“神秘”,培养和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感情。
5、 教材对“科学探究”内容的编写,注意呈现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而目前部分一线教师对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仍把握不好。有些教材对科学探究内容的编写,仍然是将实验步骤全部罗列出来,学生还是照着教材现成的步骤进行实验,这样仍然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目的;有的教材则留的空白太多,使教师和学生茫然无措。而目前部分一线教师对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仍把握不好。而本教材却采用了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的编写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同时也就给教师指出了一种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路子。如第一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为了让学生设计出实验,先通过“金钥匙”栏目告诉学生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然后以一个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为范例,并对范例中的实验步骤提出两个思考题,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这样处理既避免了“放羊式”教学学生茫然无措的现象,又不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而是教给学生如何探究,让学生从学习到模仿再到创新,切实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有关学案式教学和学案编制的思考
学案式教学
学案式教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产物。新课程理念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老师的启发引导、组织调控、点拨矫正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师要当好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 在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自主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传统式的满堂灌,教师独自主宰课堂的局面已基本改变。现在的教学现多半是老师一步一驱地或一问一答地引导,学生仍然被老师牵着走、抱着走,学生地思维仍然被束缚在老师事先设计好的预案和思路中,学生仍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的思维仍然不能真正的放开,为探究某一个问题敞开自己思维的翅膀去遐想、去分析、去探究,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认识。他们的回答往往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回答,往往是看着老师的眼神、根据老师的意图去回答,不一定是自己的真实思维和想法。这种一问一答地引导也不能给学生留出思维的时间空间。所以学生并没真正得到学习地主动权。这样地课堂,气氛仍是紧张地、沉闷的,不能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意义地学习。
为了改变上述课堂地局面,使课堂教学既能发挥教师启发、引导作用,又能给学生留出充分地思维空间和时间空间,把学习地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我市乃至全国许多地区探究出学案式教学。
学案式教学就是把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分成几个板块,根据老师事先编制好的学案,学生或者自学阅读教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讨论学案中的问题,深入理解和认识本板块要学的内容;或者进行实验或某个活动,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学案中的问题,对现象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然后,由小组选出的代表展示交流小组讨论探究的结果。在经过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补充与矫正,老师适时点拨、总结升华,师全体学生掌握该板块的内容。学案式教学的关键:
1、编制出好的学案
2、组织好合作小组及小组的合作学习
3、组织和调控好学生的展示 1、学案的编制 学案是学生学习方案的简称。它是教师依据教学
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把教学的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
目标,把教学设计转化成适合学生学习活动的学习方
案。学案应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案的组成部分:学习目标、学习要点、问题探
究、达标测试、学习小结五部分。这五部分是逐渐递进
的。其中“问题探究”是学案的核心部分。
问题探究 “ 问题探究”是学案的核心部分,该部分的编制方法是,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认知的实际,把一节教学内容整合成几大板块,对于某一板块,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如阅读教材内容、完成某个活动、完成教材上或老师设置的某个实验等),其次是让学生知道思考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思考。这些问题都是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课本知识题目化,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入认识和理解。(例:压强学案)其中“问题的设置”是这部分学案的关键。 “问题设置”的原则 1. 问题的设置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原认
知”,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机的
衔接起来。使学生已有的经验能够得到激
活、丰富和提升。将其生活经验上升到物理的角度去认识。
例:压力的第一题(如压力的第二题就是针对学生总认为:“压力总是由重力产生”、“压力总是等于重力”这一难点和疑点而设置的,通过这样题的讨论,学生不仅对压力和重力的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也为下一模块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打下基础,知道在第二个模块中之所以选择石块做实验,是因为水平放置时,石块的重力等于压力。第三题是针对“压力的共同特点---方向与接触面垂直”这个知识点的关键设置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得出,从而的出压力的概念。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对压力概念就可以由浅入深地,从感性到理性、从生活经验上升到物理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了。)
1.利用手边的器材(硬纸片和木梳、刻度尺、钢锯条、橡皮筋、自行车、各种乐器等),使物体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观察音调不同时,物体振动有什么不同?你能设计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察物体振动的方案吗
2.讨论:音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存在怎样的关系?
(正例)(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声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后,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观察刻度尺的振动频率有什么变化?倾听声音有什么变化?你认为声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评价: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音调,就让他们设计:“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脱离学生的原认知。
“问题设置”的原则2. 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要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认识的疑点和对知识理解的关键点。
例:压力、压强概念的建立 汽化学案
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思维;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 解教材。能引领学生地思维活动不断深入 。(如压力) “问题设置”的原则4.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和思维的力度,能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创新性。
问题的设置防止表面化,肤浅化。(如:什么叫压强之类的问题,容易养成学生不加思维的照本宣科和死记硬背,对知识的真谛并不理解)
5、问题难度的设置原则:就是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又能保护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每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弄明白的时候,他们会领略到无比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功感是保持兴趣的最大的动力) 问题设置是编制学案的难点,要想设计好这些问题时,老师本身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研究和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教师一定站在学生在学生的角度,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设置,从而达到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教材内容。学案不能简单地设计成大量填空题,把学习过程变成了看着课本找答案,这样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是习题集和参考资料的简单堆砌。
学案不一定函盖一节课的所有内容,不一定面面俱到;2.组织好合作小组及小组的合作学习●将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组合搭配分成4—8人的学习小组。尽量使各学习小组间无明显差异 ,避免出现只有少数学生或个别小组唱主角的局面 。
●学生轮流担任小组长,组内以一帮一或二帮一的方式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实现共同进步、发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团队竞争能力。
●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促进小组的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养成。 3、组织和调控好学生的展示 (1)要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要把学生的真实认识
和想法暴露出来。
(2)展开生与生、组与组之间的相互补充、矫正、
质疑和争辩
(3)教师适时、适度的调控、点拨;要善于捕捉学
生思维的闪光点,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4)教师要做好矫正、确认、对学生自己解决不了
的疑点和难点,适度讲解,使学生对问题的认 识由肤浅到深入,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准确 到准确。
(5)教师要做好对知识的归纳、整合、总结和升
华,使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得到落实。三、教学设计的有关问题1、教学的基本过程(或者说是基本思路)
大体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①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所要探索问题,亦即提出具体的教学任务,并使其在学习者心目中得明确,成为他们自己的问题。
②教师对相关的知识作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知识的猜想和假说。
③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一系列理论分析方法和实际观测方法对猜想作推导和验证。
④引导学生将检验证实的结果加以整理,得出结论——所要教的内容。
⑤教师根据学生探索学习的情况,加以补充和总结,并布置作业以使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和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人们认识该规律的实际过程。 从学生认识的始点出发,按照其认识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上升到问题的终点---得出结论或规律。而不能从最终的结论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如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象、杠杆等
若你能按照人们实际的认识过程设计教学,许多东西你就不会生硬的塞给学生,而是水到渠成的生成,使学生感到该知识出现的必然!这就是教过程--即让学生真正了解该知识的来龙去脉,他们才能真正的理解。2、好的课堂应当是什么样的?仅从认知层面上讲,一个好的课堂至少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能够带给学生经验的分享,这种分享不是由教师“告诉”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的。
(2)要带给学生真实的问题,面对有理智的挑战,以促使学生获得认知上的洞见。
(3)要有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和将知识组织进意义网络中。课堂带给学生的收获应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收获(如概念、定义、原理、公式、基本事实的掌握以及认知策略的完善),而且包括态度与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具体来讲,这种收获至少包括以下6个方面:
(1)经验的激活、丰富和提升,
(2)知识的建构与运用,
(3)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精进,
(4)情感的丰富、细腻和纯化,
(5)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与完善,
(6)技能的形成、巩固和熟练。……
评价一节好课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觉得要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它首先必须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作可被点燃的火炬,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还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再者,教师还要有“课本只是一个例子”、“整个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意识,能够创造性地将个人及学生的经验、文本知识、师生互动成果等进行有机的融合,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有所创新,就应该算是一节好课,而不必面面俱到。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即时引领,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好课写在脸上”
看孩子是否充满生气、是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看执教者是否充满激情、是否能关注生成、是否生成亮点;看听课者是否面带微笑,被师生所感染,……
欢迎各位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