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申报中学高级教师答辩过程和体会1、 过程1、 提前1个星期左右通知答辩的时间;2、 答辩当天,早晨6点发车,8点前到达答辩的地点——大连市开发区民族学院宾馆;3、 上午8点开始点名,分学科、分小组、分批次同时进行;点到自己的名字后跟引导员去指定的办公室进行答辩,同时通知下一个人做准备;没有被点名的教师统一在大厅等候下一轮的通知;4、 到达答辩地点后,需要分别在2个位置做准备,等前一位教师答辩结束后再进入答辩办公室;5、 进入答辩办公室后,有3位评委,教师在15分钟内回答评委提出的4个问题;如果有没想好的问题,可以告诉评委进行下一个问题,等其它问题回答结束后还可以继续回答前面没想好的问题;回答结束后,评委会问答辩教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教师答辩过程中,有1位评委始终在阅读课程标准。)6、 答辩结束后,在1星期内产生答辩结果,在大连市教育局网进行网上公告。策略:1、提前与其它地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金州区、旅顺口区、长海县、庄河市、普兰店市、瓦房店市)的教师咨询,了解他们答辩的试题内容为自己的复习做参考;2、答辩当天,向答辩结束的教师了解答辩问题的内容、范围,有些问题有可能会重复,一定要重视,立即思考问题的答案;3、答辩的内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班主任工作等。主要以教材知识、教学方法为主。4、答辩结束后,许多教师的共同体会是:精心准备的内容没用上,评委提出的问题随机性很强,主要依靠日常教学经验。2、 内容答辩的教师需要在15分钟内回答评委提出的4个问题。以初中物理学科为例,本人回答了以下4个问题:1、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如果没有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等器材如何测量?答辩后分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5: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所用的物理学原理、物理方法、实验器材、误差分析、可行性等。答:(1)原理:ρ=m/v。器材:天平和量筒。方法: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根据ρ=m/v计算液体的体积。补充: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实验方法需要改进——用天平测量烧杯与液体的总质量m1,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出一部分在量筒中,观察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再用天平测量烧杯与其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计算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m1-m2,根据ρ=m/v计算液体的体积。(2)原理:液体与水质量相等,比较液体与水的体积。方法:选择2个形状、质量相同的烧杯,在其中一个烧杯中装入适量的待测液体,利用等臂杠杆测量另一个烧杯的水与待测液体的质量相等;再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待测液体和水的高度h1和h2,烧杯的底面积为s,把待测液体和水的体积表示出来v1=sh1,v2=sh2,水的密度为ρ水为常数,测量结果为ρ液= m/v=(sh2ρ)/(sh1)=(h2ρ)/ h1 。(其它方法:自制密度计、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同一个铁块在水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2、“比热容”在课程标准中的有什么要求?如何让学生学习“比热容”?答辩后分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例3:解释海陆风的成因。物理方法:控制变量法、观察法、对比法。答:(1)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2)教学过程:用天平测量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装入量热器中,用温度计测量水和煤油的初温,用2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对水和煤油加热15分钟使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每隔2分钟记录1次水和煤油的温度,观察、比较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是不同的。得出的结论是:水和煤油吸热本领是不同的,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探究过程中物理方法:控制变量法、观察法、对比法。3、投影仪的作用?什么时候用投影仪效果好?什么时候用效果不好?答辩后分析:课程标准要求——(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投影片、挂图是展示物理情景的有效手段,应该继续开发这方面的教学资源。答:(1)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条件,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让太多的学生的现场参观,因此用投影仪可以进行展示,效果明显,参与观察的学生人数增多,教学面向全体学生。(2)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实验和现象用投影仪展示;(3)可以进行学生实验的内容,用投影仪效果不好。4、结合教学论文,谈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好与坏的方法?答辩后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答:(1)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动手、动脑情况,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情况;(2)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完成情况;(3)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学习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完成情况;(4)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他教师遇到的问题:“如何布置课后作业?” ,“你最喜欢的一句教育名言是什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当蜡烛靠近凸透镜时,要看到清晰的像应该怎么办?” ,“如何来命题期末试卷?”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方法?如果只有电压表或电流表如何来测量?”等。数学教师遇到的1个问题:在5分钟内完成1个几何证明题(需要旋转)3、 体会1、 答辩时稳定情绪,仔细考虑,不要紧张;2、 答辩前,仔细阅读教材、课程标准、论文内容等;3、 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教学经验积累,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