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镜子设计与制作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迷你镜子设计与制作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迷你镜子
教材版本: 参考《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授课年级:四年制初一
教师姓名: 学校:北京育英学校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课教学环节是在前面教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应用所学锯割技术,尝试设计制作作品。初步了解从作品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课承前启后,为后面课程学习打好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直线锯割、曲线锯割技术,对制作作品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非常喜欢我外出带回来的木质小镜子,有强烈的制作愿望。课前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孩子们对于镜子的结构及怎么制作比较纠结。四年制初一的学生,已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倾向于模仿,需加强启发式教学,发展比较
分析、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镜子的结构特征,初步学会表达设计意图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动手实践的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简单图样或者模型表达和交流设计意图,初步具有制定设计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和保持对劳动技术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镜子结构组成
教学难点:设计思路的形成
突出重点方法:讲练结合,实操展示
突破难点方法:样例展示
教学用品、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用品:PPT课件,绘图纸,铅笔、薄KT板等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
(三)主要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做中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引入新课
实物(图片)展示:木质小镜子
请学生观察分析结构
提出问题:
应用我们已掌握的知识技术,能不能制作?
2、利用三合板,能不能制作类似这样的结构?
教具展示,引出课题
观察,思考
尝试描述镜子主体结构
思考、讨论
设想如何用三合板制作相似的结构
激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
新知识新技术学习
实物(或PPT)展示讲解
镜子结构:底板层和挡板层
提出问题:设计过程中要考虑那些因素呢?
PPT展示:材料规格尺寸
小三合板
镜片
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PPT图片展示,提出问题:
这两个镜子你喜欢哪个?
引导学生个性化设计
PPT展示镜子图片
提出问题: 两个镜子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考虑实用性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
引导归纳设计要求(板书):
结构合理
外形美
实用
二、设计思路的表达方法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表达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归纳表达设计思路常用方法:绘制图样或者制作模型
PPT展示:简单的设计图样或者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设计意图。

倾听、观察、思考
明确镜子结构
观察,分析,计算
明确木板和镜片规格尺寸,从而明确镜子制作的尺寸要求
选择,说出理由
观察,议论,思考
分析归纳,回答问题

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回答问题
明确任务
观察,了解
·引领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突破难点,降低学习难度
学生实践活动
布置学习任务:依据设计要求,绘制设计图或者制作模型表达设计
参考图样及实物样例展示进行设计意图的表达
老师巡视,提示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解决
共性的问题集中讲解
·按要求完成练习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表述、交流能力
评价交流
评价标准:
结构合理
外形美观
实用
·展示
·相互学习
·交流能力
给予学生鼓励
小结与拓展
课堂小结
镜子结构
设计要求
PPT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思考:给镜子增加一个设计,让它便于携带减少磨损和伤害?
·倾听、回忆、思考
·总结本节课知识和技能要点
教学反思
项目选择:这个教学项目是基于四年制初一学生年龄思维特点而设计的。灵感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间小小的手工木艺店。学生很喜欢这个小镜子,一直要求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但在前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明确表示给这么厚的实木板做凹槽做不了。这个学生一直纠结的问题,就放在了引入部分提出,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从而让制作变成可能。
教学重难点的设计:1、教学重点放在镜子主体结构上。主要依据前面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比较欠缺,对事物特征把握不够。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明确镜子的结构特征,从而思考当材料和技术不足以支撑制作时,学会转换思维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通过实物教具分解、组合的方式,突出重点。2、教学难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设计思路上。四年制初一的学生,模仿能力足够,归纳分析能力不足,大多数学生在设计作品时,不是没想法没思路,就是想法过于发散无从下手。因此想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从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设计:镜子的主体结构只要有底板和挡板组合即可完成制作。但是如果加上一个装饰面效果会更好。基于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点,教学中暂时做了取舍:即只引导学生先设计主体结构,保证镜子的主体结构设计合乎使用规范,然后在后面的课程中,再引导学生完善后面的设计,这样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降低了本节课的学习难度。在表达设计层面,给了两个选择,可以绘制图样,也可以制作模型结构表达设计。多样化的表达方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比较纠结的地方:1、镜子结构设计方面,只设计主体结构会不会影响后面的设计?但是如果这次课把整个镜子的设计考虑充分全面,对于四年制初一的学生来说,不太符合他们年龄思维特点。这样的取舍是否合理,还有待后面课程的验证。也想过改为先设计面板和底板,效果没有这样理想。2、课前准备稍有所欠缺,没有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一些小镜子的相关信息,所以设计思路比较窄,不够开放。3、评价环节把控不是很好,学生虽然大都绘制了图样,但是急于想用模型进行验证,所以评价环节参与度关注度不够。4、客观方面:实投清晰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准备分析与判断。
值得探讨的地方:镜子结构呈现方式可以改进,使得学生分析判断时更为准确;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可以给予更多的思维拓展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