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第一学期物理总复习期中考试前知识点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二第一学期物理总复习期中考试前知识点总结

资源简介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是什么
(一)知识在线
1、声音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对于振动:有的物体振动可以直接观察或感觉到。如:弹琴时琴弦的振动;说话时声带的振动。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到,如拍桌子时桌面的振动,这就需要设法让振动“显示”出来,即采取方法让物理现象放大。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注意:这里的“发声停止”不能表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比如说“回声”现象。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也称发声体
对于什么是发声体应答出具体的发声位置,不能泛泛而答。
(1)乐器
弦乐:靠琴弦的振动发声。
管乐: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
打击乐:靠乐器本身受到的打击时的振动而发声
(2)生物发声时的声源
靠声带振动发声
靠翅膀或尾巴摩擦的振动发声
靠鸣膜,气囊等处的振动发声
(3)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3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固体传声的效果比液体、气体好。
(2)真空不能传声,因为真空中没有任何物质。
(3)声波: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4、声与能量
声音具有能量,可以清洗精密仪器。可以降低污染,可以治疗结石。
(二)方法点拨
1、判定发声的方法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是发声体。物体在发声时,一定在振动。
2、判定声音的传播条件:
发声体振动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但真空不能传声。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一、知识在线
1、响度
(1)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
(2)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人听到的声音越弱。
(3)响度与发声体距离的关系
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4)增大响度的方法
声音从声源向四周传播出去,越远处越分散,用喇叭形的传声筒能传的更远,医生用的听诊器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2、音调
(1)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2)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来表示。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
(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频率高音调高,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低,听起来低而沉。
(4)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关。如弦乐器的音调可以通过改变琴弦的粗细、长短、松紧来改变。
(5)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一是定义不同;二是它们的决定因素不同。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二个根本不同的特性。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不一定音调就高。例如:蚊子发出的声音虽然响度小,但它的音调比老牛的叫声高的多,而老牛的叫声的响度却比蚊子大得多。
3、音色
(1)音色: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也称音质或音品。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因此,音色的影响因素是发声体的本身。“闻其人而知其身”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的“语声”,即音色不同,听到说话声便可辨别是谁。
4、声速
(1)声速: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的传播的距离。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是最快,在液体在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3)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回声
(1)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这种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2)人耳能分辨出回声的条件也是人耳能区分二次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了一起使原声更强。
二、方法点拨
1、区分音调与响度的方法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响度主要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男低音放声歌唱。男低音是指声带每秒振动的次数少,即音调低;放声歌唱是指声带的振幅大,即响度大。一个正在发声的物体,振动快则音调高,振幅大则响度大。
第三节 令人厌烦的噪声
一、知识在线
1、乐声和噪声
(1)乐音: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律振动产生的,它的波形是有规律的,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
(2)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3)噪音的控制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节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一、知识在线
1、超声波
(1)超声波:频率高于20 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它是人耳听不到的,人耳能听到的声波范围通常在20Hz—20 000Hz之间,我们把它叫做可听声。
(2)超声波的特点
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或得较集中的声能
(3)超声波的应用
回声定位
B超原理
清洗
2、次声波
(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它也是人耳听不到的。
(2)次声波的特点:
传播距离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多项式。
第二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一、知识在线
1、物质存在的状态及物态变化
(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 在一定条件下,吸热或放热,物质存在的状态就可以发生变化。
2、温度及温标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测量物体的温度我们要用温度计。
(2)温标有多种。实验室温度计采用摄氏温标(用字母C来表示),摄氏温标下的温度称为摄氏温度。是由瑞典的摄尔西斯首先规定的。
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
(3)温度计
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构造:玻璃外壳 玻璃泡 毛细管 刻度及温标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观察它的量程
认清它的分度值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被测物体接触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物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常见的三中温度计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量程为35℃-42℃)
二、方法点拨
关于温度计的示数和读法要注意二问题:
1、弄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它的分度值
2、要正确判断玻璃管内的液面位置,若位于0刻度线的上方,则刻度越往上数字越大,温度计的示数为正,若位于0刻度线下方,则刻度越往上数字越小,读数时应从上往下读,温度计的示数为负。
第二节 汽化和液化
知识在线
1、汽化和液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汽态叫汽化,是吸热过程。如:水变为水蒸气,酒精的蒸发等。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是放热过程。如:水蒸气变为水,烧开水时冒“白气”等。
2、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它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汽化过程缓慢。
要加快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
3、沸腾
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是:
(1)烧杯中放适量的热水可以节约时间
(2)可以在烧杯上加盖子使水尽快沸腾
(3)水温接近90℃时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沸腾后再持续几分钟为止。
4、液化
使气体液化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在自然现象中有很多关于液化的现象,像烧开水时冒“白气”,北方人冬天在室外呼出的“白气”都不是气体,也不是水蒸气(水蒸气人是看不到的),而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5、判断液体是否沸腾的方法:
液体沸腾必需同时满足二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加热
第三节 熔化和凝固
知识在线
1、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如:冰变为水。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如:水变为冰。
2、晶体和非晶体
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如:冰、海波、萘、明矾、食盐及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如: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3、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成晶体也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熔点的凝固点。
4、晶体熔化的条件和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 继续吸热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达到凝固点 继续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和熔化和凝固图像
甲:晶体的熔化图像 乙:非晶体熔化图像
丙:晶体的凝固图像 丁:非晶体凝固图像
5、区别熔化与凝固图像的方法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温度总体上都是在上升。而凝固图像,随着放热时间的增加,温度总体上都是在下降。
6、区分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图像的方法
晶体的熔化图像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而非晶体的没有。
7、正确阅读晶体熔化图像的方法
(1)达到熔点前的图像含义:吸热,温度升高,处于固态。
(2)熔化过程的图像含义是: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图像开始时是晶体刚达到熔点,全是固态;中间是熔化过程,固液混合态;图像结束处是熔化刚好结束,全是液态。
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知识在线
1、升华和凝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吸热)。如:北方冬天的冰冻的衣服变干,夏天樟脑丸变小,碘微微加热就变成紫气等都是升华现象。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放热)。如:大自然中霜和雪的形成等现象。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发生升华和凝华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一些常见的升华与凝华现象。
2、识别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的方法
判定方法就是根据概念。现在是固态,是由气态变来的就凝华,现在是气态,是由固态变来的就是升华。
第五节 水循环
知识在线
1、水的循环
(1)、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称为物态变化。常见的有六种物态变化:汽化、液化、熔化、凝固、升华、凝华。
物态变化总是伴随吸热和放热,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
(2)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水蒸气随气流无能运动到各处,在高空遇冷时,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有的凝华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凝固成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一定程度后,向地面降落,这就是雨。雨水汇入江河,流向大海;云中的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是雪;积雪熔化后变成水,汇入江河,冰山上的积雪升华后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
2、识别物态变化的方法
首先,看一下目前看到的物质是什么状态,再看一下它是由什么状态变来的。进而好区分。
第三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的色彩 颜色
知识在线
1、光的色散
(1)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分解成七色光带(叫光谱),形成的光带自上而下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能够分解的光叫复色光,如白色的太阳光;不能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如: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的三原色
(1)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光的三原色
(2)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色光是无法通过用其它颜色的光混合而得到的。
(3)其它颜色的光都可以通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的适当的混合而得到。
3、颜料的三原色
(1)红、黄、蓝三种颜色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2)红、黄、蓝通过一定的比例混合可调出其它不同的颜色。
(3)其它颜色的颜料任意混合不可能调出红、黄、蓝三种颜色。
(4)一般来说:黄、橙、红属于暖色,绿、蓝等属于冷色。
4、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第二节 人眼看不见的光
知识在线
1、红外线
(1)在光谱的红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
(2)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发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3)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如:加热、烘干、诊断、理疗等。
(4)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多用来进行红外遥感。
2、紫外线
(1)在光谱的紫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防伪。
(3)紫外红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机底片感光。
3、红外线与紫外线应用的区别
红外线与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到的光。但是二种光的作用不同,红外线主要是热作用强,在遥感技术上有重要作用;紫外线主要是化学作用强,应用在消毒、防伪等方面。
4、红(紫)外线与红(紫)外线灯光的区别
红(紫)外线灯除了发出不可见的红外线光外,还有少量的红(紫)光。
第三节 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在线
1、光的传播
由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可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成因
2、光速
(1)光在真空(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c=3×10m/s
(2)光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玻璃中大,但都 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3、光年是光一年内通过的路程,可由s=vt求出约为9.4608×10km
小孔成像与影子的区别
小孔成像与影子的形成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形成的,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小孔成像是物体的实像,而影子是物体的轮廓。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若孔过大则会形成影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