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中毕业考试物理学科试卷评价报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8年初中毕业考试物理学科试卷评价报告

资源简介

2008年初中毕业考试物理学科试卷评价报告
湘潭市教科院 林向荣
湘潭市2008年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物理卷以《湖南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标准·物理》和沪科版教材为依据,重视对三维目标的考查,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试题取材巧妙,情景设置新颖,试题素材大多涉及生活、生产实际、社会时事、热点问题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体现题目素材的价值取向,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应用与创新并举。试卷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过程、科学方法以及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全卷题量适中,知识覆盖较为全面,重点突出,难度适当,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真实评价各类学校的教学情况,具有为高一级学校进行有效选拔的功能。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试卷采用闭卷、两考合一的考试形式,共四道大题,30道小题,满分100分,时量90分钟。抽样科平62.5分,合格率66%,优秀率13%,最高分100分。本套试卷是与株洲市联合命制的,由于两地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故两地的中考试卷大多数试题不相同。
本次卷试所考查的科学内容中,“物质” 占14分,“运动和相互作用” 占42分,“能量”占 44分;“科学探究” 约占42分,均渗透在科学内容中。
题 型
选择题
填空题
实验、探究题
综合题
总计
知 识












物 质
6
2
2
2
2
14
运动和相互作用
6
4
6
2
2
10
2
3
5
42
能 量
4
4
2
4
4
2
6
2
6
6
4
44
总 计
30
24
20
26
100
二、试卷的主要特点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注意联系社会和科技
试卷中考查的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小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重视创设源于真实生活的情景,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生动的生活情景中,通过学生对问题情景中物理模型的检索、分析与解决来考查学生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解,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很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试卷中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试题就有27个,占到总题量的约85%。
如第1题“奥运火炬的质量”、第2题“山走、船行”、第3题“湖中的金鱼、蓝天白云”、第4题“家庭电路中的灯泡”、第5题“家用电器”、第6题“玻璃球”、第7题“清洁能源” 、第8题“旧白炽灯的问题”、 第9题“卫生间电路”、第10题“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第11题 “ 剪刀修剪树枝”、第12题“花香扑鼻”、第13题“用吸管研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14题“冰灾问题”、第15题“估测雪的密度”、第16题“无人售票车“、第17题” 汽车追尾事故”、第18题“铡刀”、第20题“走马灯”、 第22题“用定滑轮升旗”、第23题“用木块和桌面研究摩擦力”、第24题“研究水滴的运动”、第26题“用气球、饮料瓶研究气体和液体的压强”、第27题“温度计”、第28题“自生能手机”、第29题“大地震中的物理知识”、第30题“用磁控开关、光敏电阻来控制电路”等等。这些试题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的巨大应用价值,较好地体现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用的,物理是有趣的”思想。同时能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养成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激发探究的乐趣,从而对物理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又如第29题,该题以社会关注的热点“汶川地震”为素材,充分挖掘本次地震与物理学之间相关联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设置问题,立意高,落点低,考查的知识点多,既考查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科技现象的能力,又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关注社会热点,使试题在具有科学性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关注从过程与方法入手,注重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将科学探究放在与知识和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本套试卷设计的探究试题所考查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新颖性和原创性,强调灵活利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对提出、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整理、评估和运用信息能力的考查,试题不仅针对探究过程中的某些要素进行考查,而且也注重对探究全过程的考查,使考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运用,呈现出较好的能力立意。
例24题 小强猜想:水滴开始下落的过程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为此,他做了这样的实验:将米尺竖直放置,滴管嘴与米尺的0刻度线平齐,如图10所示,当墨水刚从滴管嘴滴出时,用数码照相机的摄影档(该相机摄出视频影像,每隔0.05s摄下一帧(即一幅)静态画面),摄下该滴墨水自由下落的全过程;接着在媒体播放器上逐帧观看拍下的静态画面,发现第8帧画面上墨水才从滴管滴出,他从第8帧画面开始,每隔2帧选出一张画面,读出有关信息并填入下表中。
(1)图11是小强选出的第14帧画面,请你根据该帧画面提供的信息完成下表的填写。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证明小强的猜想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该墨水下落0.2s的平均速度是 m/s。
(3)小强分析表中的数据,无法确定水滴下落的距离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猜想:水滴下落的距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之间可能存在定量关系。请你在答题卡的图1中,根据下表中的数据作出水滴下落的距离h与水滴运动时间的平方t2之间的关系图,由图象得到h与t2的关系是 (选填“成正比”、“成反比”或“不确定”)。
画面
水滴已运动的时间t(s)
水滴下落的距离h(cm)
第8帧
0
0
第10帧
0.1
5.0
第12帧
0.2
20.0
第14帧
第16帧
0.4
79.8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分析论证能力,通过设计新颖的实验情景,灵活、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学生对实验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综合考查学生对数据、表格和图像的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物理规律且规律的成立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的科学思想,突出了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是一道较有深度的科学探究考查题。试题考查学生的图象转换能力,其亮点在于知识的落点低,能力立意高,为能力较强的学生创设了发展、展示的空间,也体现了初、高中知识与能力的衔接。
(三)引导师生用身边的器材研究物理问题
本卷中的第13题用吸管研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素材是教材中“吹纸”实验的拓展,第23题“用木块和桌面研究摩擦力”、第24题“用滴管和数码照相机水滴的抛体运动”、第26题“用气球、饮料瓶研究气体和液体的压强”等等,这些题向学生暗示着:很多物理实验都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材料来做,形象地说明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如第13、14、15、20、23、24、25、26、28题等试题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指导初中物理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有利于引导教师重视科学探究,重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对于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进而达到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有利于引导教师进行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关注开放性试题的编制,注重培养科学创新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开放性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中将物理知识作为唯一的、僵死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模式与观念,有利于促使物理教学由原来的只重结论转向关注过程与方法。
本卷第25题和第26题是两道比较优秀的实验探究题。两道试题都有一部分问题为开放式填空,如:25题找出遗漏了的实验操作,26题第(1)问实验计划、第(3)问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学生可这样既可能考查学生分析、评估探究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学习找出实验装置的故障的方法,又让学生在分析评估中学会如何改进探究方案,使探究活动更趋合理、完善,同时引导学生追求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处理和设计实验。这样的命题趋向,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怀疑的科学精神的形成,也有利于引导教师重视问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26题是教材实验的拓展延升,创意新、设计巧。该题用身边常见的简易器材引导学生先后探究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特点,再用一个“瓶孔射水”实验,引领学生运用前面的探究结论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实验现象,分析成因。该题既考查了分析、推理、归纳能力,又考察学生的演绎能力。学生答题的过程,本身又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该题对教师新授课和实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也让师生意识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并重,防止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过程轻结论”或“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
25.为了测定待测电阻Rx的阻值,某同学设计并连接了如图12所示电路,然后闭合开关S,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均无示数。为了查出电路中的连接问题,他用一根导线将一端与电源的负极e相连,另一端依次与图中的a、b、c、d接线柱相连,当导线与 c接线柱相连时,电流表和电压表均初次出现示数,其大小如图13。由此可以判断该电路在 (选填“ea”、“ab”、“bc”)之间出现了 故障(选填“短路”或“断路”)。待测定值电阻Rx的电阻值为 Ω。该同学在闭合开关前,遗漏了将滑动变阻器 。
26.为了定性研究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特点,老师要学生准备了如下器材:透明塑料饮料瓶、剪刀、细线、几个大小不同的气球。
(1)为了验证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一结论,小明用剪刀剪去饮料瓶底,在瓶盖上扎一小孔,然后用细线系住吹起的小气球,通过瓶盖上的小孔将气球拉入瓶内,将瓶倒置,用手堵住瓶盖上的小孔,再向瓶内注水,如图14所示。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小明接下来应通过 调整气球在水中的深度,同时观察气球的 。
(2)为了研究气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华用剪刀剪去饮料瓶底,将气球按图15反扣在瓶口。将另一气球割开,用细线和气球膜封住饮料瓶底部,分别用手向下拉瓶底的膜(图16)和用手向上压瓶底的膜(图17),发现了瓶内的气球体积出现了图示的变化。小华针对此现象,作出如下推断,他的推断与实验现象不相符的是
A.大气压强随着气球的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B.气体的压强随着气体的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C.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随着气体体积的增大而减小
D.因气球内的气体与大气相通,所以气球内的气体压强就是大气压
(3)小丽也按图16、图17重复小华的实验,发现气球的体积没有明显的变化。小丽将整个装置放入水槽中,很快找到了实验失败的原因,其原因是 。
(4)在靠近塑料瓶底部的侧壁开一个小圆孔,用胶带封住小孔,接着拧开瓶盖,往瓶中加入水,然后撕去胶带,水便从小孔射出,如图18,在瓶内水面不断下降的过程中,水的射程将 ;如果往瓶中加水至图18所示水位,再拧紧瓶盖,撕去胶带,小孔中射出的水流速度逐渐变慢直至停止,那么在撕去胶带后,瓶内气体压强
A.先逐渐变大,后保持不变 B.先逐渐变小,后保持不变
C.先大于大气压强,后小于大气压强 D.一直变大
(五)关注教育功能,注重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湘潭市2008年中考物理试卷重视试题的教育功能,通过试题的呈现更好地体现物理教学的价值取向,表现在试题选材上能够以具有时代气息的社会时事、本土资源、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等为背景,更多地渗透环境保护和安全教育,更多涉及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在试题中更加注重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能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然融于试题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关心社会、关心科技发展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运用正确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第1题以“奥运火炬传递”为背景,让学生能了解奥运、参与奥运、感受到奥运年的强烈氛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7题从物理学角度让学生了解哪种能源是最清洁的能源,力图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第7题“电子监控光学原理”、第13题“吸管吹气问题”、第25题、第26题等意在引导学生“乐于探索身边事物的物理学原理”; 第10题“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第19题“湘潭大桥气车追尾事件”、第28题“自生能手机” 以及第29题“雷达生命探测仪”、 第30题 “磁控开关组成的控制电路”等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关爱生命”和渗透“节能意识” 的教育目标;第9题“卫生间电路”、第29题“唐家山堰塞湖”等意在引导学生“有将物理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第20题“走马灯”意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试题充分地挖掘了物理知识的人文教育价值,切实发挥了试题的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试卷中适时体现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渗透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六)强调了试题的综合性,体现了试题的层次性
本卷有特色的三道综合题是28题、29题和30题。说它们很有特色,是因为它们具有“起点很高但落点较低”特点:即试题中所选取的素材“自生能手机”、“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磁控开关”是学生从未见过的,但考试的要求却是在考纲范围之内。学生在看题目内容过程中本身又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再学习”过程,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处理,再借助在平时学习中所积累的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去解决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达到区分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目的。3道综合题都由三至四个小题,梯度十分明显,呈现出由简单了解到复杂计算、由低层认知到高层次选拔的功能,同时对学生多项能力的全方位考核,对考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三、对今后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建议
1.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创设生活情景,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真实、鲜活、新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社会的实际背景中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不仅能反映物理、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而且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有效地杜绝采用死记硬背、就知识学知识的方法去学习物理。
2.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倡导科学探究这一教学方式,注重开放、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的课堂中不一味地追求探究的形式,更要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讲究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注意不过早将探究过程和盘托出,结论直接给出,避免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避免用验证性实验代替探究性实验。
3.从本次中考阅卷和试卷抽样分析中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或文不达意而造成的错误不在少数。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把物理问题的描述仅仅停留在口头表达上,必须加大文字语言的表达力度,重视作图的规范性、严谨性,重视文字与图形之间的语言转换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身体力行。
4.现有试题很多都取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及社会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应通过多种形式将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改善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也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重要手段。
5.加强创新教育,在教学中除了要求教师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外,还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自我求知意识”和“内在潜力”。
6.重视探究实验,强化实验复习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科学探究活动的地位与作用,而加强实验能力考查既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考物理复习教学要以实验为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创设复习情境;通过实验,突出复习重点;通过实验,突破复习难点;通过实验,激发复习兴趣。通过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在中考中涉及到的也大多是通过对某一环节的考察来透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的掌握情况。如: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假设;实验设计;从数据现象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等。复习时,教师要精选探究素材,引导学生完成探究过程。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思维顺序,掌握在完成探究要素时所用到的一些具体的常用方法,如归纳、推断、控制变量等方法。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同时,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均能得到提高。
2008年9月25
附:2008年湘潭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物理试卷命题双向细目表
题号
知识板块
试题涉及的内容
考试
目标
考查方式
赋分
抽样
难度
题型
主客观
1
物质
物质(质量单位)
B


2
0.90
2
作用
参照物
B


2
0.85
3
作用
光的反射和折射
A


2
0.75
4

电功率、电路连接
B


2
0.52
5

电路、电器
A


2
0.78
6
作用
光的折射
A


2
0.63
7

能源
A


2
0.85
8

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电路、电功率
B


2
0.65
9

电阻的并联
B


2
0. 70
10
物质
超导材料
A


2
0.80
11
作用
简单机械、杠杆
B


2
0.85
12
物质
分子运动
A


2
0.76
13
作用
流体压强
C


2
0.80
14
物质
物态变化(水的三态)
B


2
0.65
15
物质
估测密度
C


2
0.52
16
作用
凸透镜
A


2
0.85
17
作用
惯性及摩擦
A


4
0.75
18
作用
力臂作图
A


2
0.85
19
能作用
浮力、电磁铁、电路
B


4
0.60
20

内能、能量转化
A


4
0.70
21
物质
密度
B


4
0.65
22

滑轮、效率
B


4
0.60
23
作用
探究摩擦力、压力、压强
C


3
0.70
24
作用
长度测量、平均速度、图像作图、识图
C


7
0.58
25

电路、测量电阻、找故障
C


4
0.59
26
作用
液体压强、气体压强
C


6
0.58
27

质量单位、比热容、热量计算
B


3
0.72
28

电磁现象、功和电功率计算
B


7
0.65
29
作用
声、光、波、压力和压强
B


7
0.64
30

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电与磁
B


9
0.50
整卷抽样难度:合格66% 优秀13%
面90%
100
62.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