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三极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科教版八年级《劳动技术》第二单元《电子放大电路应用》中《认识元器件》的第五课时的内容。本课之前的内容是电阻器、二极管等元器件以及电学的基础知识,本课之后还需进行电路实验并使用相应的元器件制作简单的电子作品,因此本课内容是学习后续知识,电路搭建的基础,也是完成电子作品制作的必要条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已经知道了二极管的检测方法,面包板的基本构建方法,并能够搭建简单的电路,但电学知识较为薄弱。在学习态度以及习惯方面,初二学生较为活泼,抽象认知能力不高,往往不注重细节,在操作规范方面有所欠缺。www.21-cn-jy.com三、目标分析根据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将知识目标定为“三极管的符号”以及“三极管的放大作用”,需要达到的程度为“了解”;将技能目标定为“三极管的检测方法”,需要达到的程度为“初步学会”。三极管的符号和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属于陈述性知识,学生知道即可,故定位为了解层次。三极管的检测方法属于技术技能,也是后续电子作品制作的基础步骤,但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往往无法达到三极管检测时的要求,因此定为“初步学会”层次。2·1·c·n·j·y由于本节课将多次进行面包板的搭建,学生对于面包板使用时的不规范操作,会直接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因此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定为“通过搭建三极管放大电路感受规范操作的重要性21·世纪*教育网重难点分析:由于了解三级管的放大作用是使用三极管的前提条件,因此将了解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在使用面包板搭建放大电路观察现象时,学生的不规范操作会直接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也会影响其对三极管放大作用的认识,并且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将放大电路的搭建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三、教法学法本节课主要利用助听器,多媒体,面包板等媒介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主要利用以下方法:1、实践法:根据分析方案,通过多用电表测量NPN三极管不同引脚之间关系的实践操作,初步学会三极管判断好坏的方法。www-2-1-cnjy-com2、实验观察:通过面包板电路的搭建,观察电路现象,了解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体会三极管放大作用在电路中的基本运用。2-1-c-n-j-y3、合作学习:面包板搭建是本课一大难点,因此安排两位同学一组完成电路的搭建,取长补短,相互帮助,既增进了学生的感情,又减少了安全隐患。四、教学过程本节课初步定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为引入,通过助听器实验作为情景引人的媒介,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元器件的兴趣,引出三极管。21教育网第二环节为三极管的符号,主要包括三极管的图形符号,三个引脚的名称,以及实物与图形符号的对应关系,主要通过师生互动进行教学,学生了解即可 。 第三环节为三极管的检测,通过观察分析等效图进行知识的迁移归纳出NPN三极管的检测方法,并使用多用电表测量NPN三极管极间电阻,初步学会判断三极管好坏的检测方法。21*cnjy*com第四环节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安排两组学生实验,在第一组实验中,学生先在电阻与发光二极管的串联电路中加入三极管的c 和e两极并观察现象,了解发光二极管不亮的原因是ce之间不通。再通过一组在b极串联人体电阻的学生活动了解,当基极出现电流时,集电极也会出现电流,为比较两个电流的大小,在改组实验的最后,学生将在基极上也串联一个发光二极管,比较亮暗情况,了解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基极上的小电流产生集电极上的大电流。第二组实验通过电路改建后调节可变电阻改变基极电流大小,观察两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变化量,了解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三极管基极电流微小的变化会引起集电极电流较大的变化;电路搭建是本课的难点,因此在搭建电路时,要求学生只更换或添加基础电路中的个别元器件,并在PPT上给出安装图,标注引脚插入的位置。第五环节为小结,主要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结合助听器的电路图,分析声音放大的原因,并进行适当拓展。附教案:认识三极管执教:黄浦劳技中心 倪晨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极管的符号2、初步学会三极管的检测方法3、了解三极管的放大作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极管检测的实践操作初步学会用万用表检测三极管的方法2、在搭建三极管放大电路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二极管的亮度变化,初步体会三极管放大作用在电路中的基本运用21cnjy.com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搭建三极管放大电路感受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教学难点: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搭建教学说明:本节课是科教版八年级《劳动技术》第二单元《电子放大电路应用》中《基础知识与实验制作》部分《认识元器件》的第五课时的内容。本课之前,已学习过电阻、二极管等基础元器件的知识,本课之后还需进行电路实验并使用相应的元器件制作简单的电子作品,因此本课内容是学习后续知识,电路搭建的基础,也是完成电子作品制作的必要条件。21·cn·jy·com本课授课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已经知道了二极管的检测方法,面包板的基本构建方法,并能搭建简单的电路,但电学知识较为薄弱。在学习态度以及习惯方面,初二学生较为活泼,思维非常活跃,抽象认知能力不高,往往不注重细节,在操作规范方面有所欠缺。【来源:21·世纪·教育·网】本节课初步定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为引入,通过助听器作为情景引入的媒介,引出三极管;第二环节为三极管的符号,主要通过师生互动进行教学,学生了解即可;第三环节为三极管的检测,通过多用表测量三极管三个引脚的通断初步学会判断三极管好坏的检测方法;第四环节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安排两次学生实验,第一个实验通过电路搭建了解基极上的小电流产生集电极上的大电流,第二个实验通过电路的改建了解基极上微小的电流变化会引起集电极上较大的电流变化;第五环节为小结,主要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进行适当拓展,展示生活中三极管放大作用的应用。【来源:21cnj*y.co*m】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1.情景引入:助听器实验,一名同学说,两名同学听2.展示助听器线路板,引出本课主题三极管三名同学实验,其余同学观察比较两组实验结果,观察线路板,发现让声音变响的元器件利用助听器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三极管的兴趣并引出三极管三极管的符号1.讲解三极管的符号及三个引脚的含义板书一、符号:b-基极 e-发射极 c-集电极2.讲解三极管实物的引脚和符号的对应关系板书:绘制三极管实物图听讲并尝试记忆观察手中的三极管,结合板书,了解三个引脚的位置以教师讲解为主,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了解三极管的符号和三个引脚的名称,并根据板书将实物与图形符号对应起来三极管的检测展示内部等效图,回顾二极管检测方法,引导分析NPN(9013)检测方法任务布置:多用电表检测NPN三极管,进行质量检测,板书:NPN:b{黑 R小 {红 R 大观察内部等效图,回想二极管检测方法,观察等效图尝试分析三极管的检测方法使用多用电表对NPN三极管进行质量检测通过观察分析等效图进行知识的迁移归纳出NPN(9013)三极管的检测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三极管的放大作用1.教师演示电路①: 2.任务布置:在电路①的电路中加入三极管,观察现象,思考原因任务布置:在电路中加入人体电阻再次观察现象4.任务布置:根据电路图进行电路改建,分析基极电流与集电极电流与发射集电流的大小关系板书:小电流Ib→大电流Ic5.任务布置:电路的二次改建,分析基极电流变化量与集电极电流变化量的大小关系 6.归纳总结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板书:放大观察电路,回顾简单串联电路电路搭建观察现象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尝试将人体电阻接入电路,观察现象并思考电路改建观察比较基极与集电极上的发光二极管亮度区别,尝试分析并归纳出三极管在工作时的静态放大规律改建电路调节可变电阻比较两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变化量尝试分析归纳放大规律听讲观察实验现象,了解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设计趣味实验,让学生将人体电阻接入电路,思考探究产生现象的原因通过电路改建观察比较基极与集电极上的发光二极管亮度区别以直观了解三极管静态放大规律通过改建电路,调节可变电阻改变基极电流大小观察两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变化量,了解三极管的动态放大规律小结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在生活中的运用思考三极管在生活中的运用进行适当拓展,加深对三极管的认识板书设计:认识三极管一、符号b-基极 e-发射极 c-集电极二、检测: 1、PNP:b-黑 导通2、NPN:b-红 导通三、作用:1.小电流Ib→大电流Ic}放大2. Ib小变化→Ic大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