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齐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09年高考秘籍系列物理之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2009高考考纲解读】从2009高考考纲来看,物体实验数据处理依然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通过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不难发现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在高考试题中每年都有所体现。【解题方法归纳】高考实验考查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综合题等形式。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其方法有公式法、列表法、图像法、逐差法等。预测仍然会在实验中考查数据的处理,而图像法和列表法将是考查的重点。【专题聚焦】1、数据分析与处理在高考中要求(1)高考对实验能力要求中明确提到: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2)在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时注意以下两点:①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②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2、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数据处理是指从获得数据开始到得出最后结论的整个加工过程,包括数据记录、整理、计算、分析和绘制图表等。数据处理是实验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介绍一些高考经常涉及到的一些数据处理方法。(1)列表法对一个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或研究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借助于列表法把实验数据列成表格。将实验数据列成适当的表格,可以使大量数据表达清晰醒目,条理化,易于检查数据和发现问题,避免差错,同时有助于反映出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适当的数据表格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减少或避免错误,所以一定要养成列表记录和处理数据的习惯,在记录数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各栏目均应注明所记录的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和单位;②栏目的顺序应充分注意数据间的联系和计算顺序,力求简明、齐全、有条理;③表中的原始测量数据应正确反映有效数字,数据不应随便涂改,确实要修改数据时,应将原来数据画条杠以备随时查验;④对于函数关系的数据表格,应按自变量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以便于判断和处理。(2)平均值法在同样的测量条件下,对于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的结果由于误差不会完全一样,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是真实值的最好近似。虽然平均值法可以减小偶然误差,在使用该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在什么情况下能用平均值法。例如在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应分别求出各组数据算出折射率后再求平均值,而不是各组数据取平均值后再求折射率;(2)运用平均值法时,计算的平均值应按照原来测量仪器的精确度决定保留的位数。(3)作图法利用实验数据,将实验中的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几何图线表示出来,这种方法称之为作图法。作图法不仅能简明、直观、形象的显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我们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变好规律,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求出相关的物理量。同时,所作的图线对测量数据起到平均值的作用,从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此外,还可以作出仪器的校正曲线,帮助发现实验中的某些错误等。在运用作图法时,常有以下步骤:①选择图纸 作图纸有直角坐标纸(即毫米方格纸)、对数坐标纸和极坐标纸等,根据作图需要选择。在物理实验中比较常用的是毫米方格纸,其规格多为。②曲线改直 由于直线最易描绘,且直线方程的两个参数(斜率和截距)也较易算得。所以对于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非线性的情形,在用图解法时应尽可能通过变量代换将非线性的函数曲线转变为线性函数的直线。下面为几种常用的变换方法。a.(为常数)。令,则,即与为线性关系。b.(为常数)。令,则,即与为线性关系。c.(和为常数)。等式两边取对数得,。于是,与为线性关系,为斜率,为截距。d.(和为常数)。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于是,与为线性关系,为斜率,为截距。③确定坐标比例与标度 合理选择坐标比例是作图法的关键所在。作图时通常以自变量作横坐标(轴),因变量作纵坐标(轴)。坐标轴确定后,用粗实线在坐标纸上描出坐标轴,并注明坐标轴所代表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坐标比例是指坐标轴上单位长度(通常为)所代表的物理量大小。坐标比例的选取应注意以下几点:a.原则上做到数据中的可靠数字在图上应是可靠的,即坐标轴上的最小分度()对应于实验数据的最后一位准确数字。坐标比例选得过大会损害数据的准确度。b.坐标比例的选取应以便于读数为原则,常用的比例为“1∶1”、“1∶2”、“1∶5”(包括“1∶0.1”、“1∶10”…),即每厘米代表“1、2、5”倍率单位的物理量。切勿采用复杂的比例关系,如“1∶3”、“1∶7”、“1∶9”等。这样不但不易绘图,而且读数困难。坐标比例确定后,应对坐标轴进行标度,即在坐标轴上均匀地(一般每隔)标出所代表物理量的整齐数值,标记所用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实验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标度不一定从零开始,一般用小于实验数据最小值的某一数作为坐标轴的起始点,用大于实验数据最大值的某一数作为终点,这样图纸可以被充分利用。④数据点的标出 实验数据点在图纸上用“+”符号标出,符号的交叉点正是数据点的位置。若在同一张图上作几条实验曲线,各条曲线的实验数据点应该用不同符号(如×、⊙等)标出,以示区别。⑤曲线的描绘 由实验数据点描绘出平滑的实验曲线,连线要用透明直尺或三角板、曲线板等拟合。根据随机误差理论,实验数据应均匀分布在曲线两侧,与曲线的距离尽可能小。个别偏离曲线较远的点,应检查标点是否错误,若无误表明该点可能是错误数据,在连线时不予考虑。对于仪器仪表的校准曲线和定标曲线,连接时应将相邻的两点连成直线,整个曲线呈折线形状。⑥注解与说明 在图纸上要写明图线的名称、坐标比例及必要的说明(主要指实验条件),并在恰当地方注明作者姓名、日期等。⑦直线图解法求待定常数 直线图解法首先是求出斜率和截距,进而得出完整的线性方程。其步骤如下:a.选点。在直线上紧靠实验数据两个端点内侧取两点、),并用不同于实验数据的符号标明,在符号旁边注明其坐标值(注意有效数字)。若选取的两点距离较近,计算斜率时会减少有效数字的位数。这两点既不能在实验数据范围以外取点,因为它已无实验根据,也不能直接使用原始测量数据点计算斜率。b.求斜率。设直线方程为,则斜率为:c.求截距。截距的计算公式为:(4)逐差法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自变量为等差级数变化的情况下,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既能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又具有减小误差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将测量得到的偶数组数据分成前后两组,将对应项分别相减,然后再求平均值。运用逐差法时全部测量数据都用上,保持了多次测量的优点,减少了随机误差,计算结果比前面的要准确些。逐差法计算简便,特别是在检查具有线性关系的数据时,可随时“逐差验证”,及时发现数据规律或错误数据。(5)公式法如果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已经测量的数据可以通过已知公式求出相关物理量的大小或者直接验证两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该方法比较简单,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物理量的单位和数量级不要出错。3.实验误差的分析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有效数字来说明一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为了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需要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我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需要初步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知识.(1)误差①定义要知道物理量的数值,必须进行测量。测量出来的数值跟被测物理量的真实值不可能完全一致,测量的数值跟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②误差的分类根据误差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一般分为三类:a.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指在测量和实验中未发觉或未确认的因素所引起的误差,而这些因素影响结果永远朝一个方向偏移,其大小及符号在同一组实验测定中完全相同,当实验条件一经确定,系统误差就获得一个客观上的恒定值。当改变实验条件时,就能发现系统误差的变化规律。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仪器不良,如刻度不准,仪表零点未校正或标准表本身存在偏差等;周围环境的改变,如温度、压力、湿度等偏离校准值;实验人员的习惯和偏向,如读数偏高或偏低等引起的误差。针对仪器的缺点、外界条件变化影响的大小、个人的偏向,待分别加以校正后,系统误差是可以清除的。b.偶然误差 在已消除系统误差的一切量值的观测中,所测数据仍在末一位或末两位数字上有差别,而且它们的绝对值和符号的变化,时而大时而小,时正时负,没有确定的规律,这类误差称为偶然误差或随机误差。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不明,因而无法控制和补偿。但是,倘若对某一量值作足够多次的等精度测量后,就会发现偶然误差完全服从统计规律,误差的大小或正负的出现完全由概率决定。因此,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所以多次测量结果的算数平均值将更接近于真值。c.过失误差 过失误差是一种显然与事实不符的误差,它往往是由于实验人员粗心大意、过度疲劳和操作不正确等原因引起的。此类误差无规则可寻,只要加强责任感、多方警惕、细心操作,过失误差是可以避免的。(2)有效数字及其记录实验中从测量仪表上所读数值的位数是有限的,取决于测量仪表的精度,其最后一位数字往往是仪表精度所决定的估计数字。即一般应读到测量仪表最小刻度的十分之一位。数值准确度大小由有效数字位数来决定。①有效数字一个数据,其中除了起定位作用的“0”外,其他数都是有效数字。如0.0037只有两位有效数字,而370.0则有四位有效数字。一般要求测试数据有效数字为4位。要注意有效数字不一定都是可靠数字。如测流体阻力所用的U形管压差计,最小刻度是1mm,但我们可以读到0.1mm,如342.4mmHg。又如二等标准温度计最小刻度为0.1℃,我们可以读到0.01℃,如15.16℃。此时有效数字为4位,而可靠数字只有三位,最后一位是不可靠的,称为可疑数字。记录测量数值时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为了清楚地表示数值的精度,明确读出有效数字位数,常用指数的形式表示,即写成一个小数与相应10的整数幂的乘积。这种以10的整数幂来记数的方法称为科学记数法。如 75200有效数字为4位时,记为7.520*105有效数字为3位时,记为7.52*105有效数字为2位时,记为7.5*1050.00478有效数字为4位时,记为4.780*10-3有效数字为3位时,记为4.78*10-3有效数字为2位时,记为4.7*10-3②有效数字记录a. 记录测量数值时,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即使小数的最后是零,也不能随便舍去或添加;b.在实验测量时按照有效数字的规则来读数,在处理实验数据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中学阶段一般不作要求,运算结果一般保留两位或者三位有效数字就可以了。【高考链接】例1、有一电流表,量程为1mA,内阻rg约为100Ω。要求测量其内阻。可选用的器材有:电阻箱R0,最大阻值为99999.9Ω;滑动变阻器甲,最大阻值为10kΩ;滑动变阻器乙,最大阻值为2kΩ;电源E2,电动势约为6V,内阻不计;开关2个。导线若干。常用的测量电路图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a.断开S1和S2,将R调到最大;b.合上S1,调节R使满偏;c.合上S2 ,调节R1使半偏,此时可以认为的内阻rg=R1。试问:(1)在上述可供选择的器材中,可变电阻R1 应该选择_________;为了使测量尽量精确,可变电阻R应该选择___________;电源E应该选择___________。(2)认为内阻rg=R1,此结果与rg的真实值相比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2)偏小点评:考生对半偏法的原理理解不透彻,导致实验器材不能正确选择,由此还造成对实验结果不能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误差。例2、要描绘某电学元件(最大电流不超过6 mA,最大电压不超过7 V)的伏安特性曲线,设计电路如图,图中定值电阻R为1 kΩ,用于限流;电流表量程为10 mA,内阻约为5 Ω;电压表(未画出)量程为10 V,内阻约为10 kΩ;电源电动势E为12 V,内阻不计。⑴实验时有两个滑动变阻器可供选择:a、阻值0到200 Ω,额定电流0.3 Ab、阻值0到20 Ω,额定电流0.5 A本实验应选的滑动变阻器是 (填“a”或“b”)⑵正确接线后,测得数据如下表1 2 3 4 5 6 7 8 9 10U(V) 0.00 3.00 6.00 6.16 6.28 6.32 6.36 6.38 6.39 6.40I(mA) 0.00 0.00 0.00 0.06 0.50 1.00 2.00 3.00 4.00 5.50a)根据以上数据,电压表是并联在M与 之间的(填“O”或“P”)b)根据以上数据,画出该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为 。⑶画出待测元件两端电压UMO随MN间电压UMN变化的示意图为(无需数值)考点再现:本题考查实验器材的选取、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2009高考预测】1、某同学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等仪器测量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中分别测量了新旧电池各一节,根据测量结果分别作出新、旧电池的U—I图像如图甲和图乙所示。则图(填“甲”或“乙”)表示新电池的U—I图像,由图像可求出新电池的内阻r1= ,旧电池的内电阻r2= 。答案:乙 0.5 3解析:新电池的内阻小,旧电池的内阻大,而U-I图像的斜率表示电源的内阻,甲图中电源内阻为0.5,乙图中电源内阻为3,据此可知图乙为新电池的U-I图像。点评:本题考查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实验数据中得到相关的物理量。在解答本题时,U-I图像的斜率表示电源的内阻,即,在计算时部分考生错误的认为纵轴是从零开始而导致出错。2、在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一位学生在不同摆长l的条件下,测得单摆的周期T与摆长l的关系如下:次数 1 2 3 4 5l/m 0.8000 0.9000 1.0000 1.1000 1.2000T/s 1.80 1.90 2.01 2.11 2.20T2/s2 3.24 3.61 4.04 4.45 4.84试在坐标纸上画出T2与l的关系图线,写出利用图线求重力加速度的公式,g= 。计算出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 m/s2。(保留3位有效数字)3、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下图给出了小车拖动的纸带上的某一段;已知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标出,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则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m/s2,打点计时器打3号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路测得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如表所示:U(V) 0.40 0.60 0.80 1.00 1.20 1.50 1.60I(A) 0.20 0.45 0.80 1.25 1.80 2.81 3.20(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用电器件Z可能属于上述哪类材料?(2)把用电器件Z接入图乙所示的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为1.8A,电池的电动势为3V,内阻不计,试求电阻R的电功率。(3)根据表中的数据找出该用电器Z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规律是I=kUm,试求出n和k的数值,并写出k的单位。5. 如图甲所示是一种测量电容的实验电路图,实验是通过对高阻值电阻放电的方法测出电容器充电至电压U时所带的电荷量Q,从而再求出待测电容器的电容C,某同学在一次实验时的情况如下:a.按图甲所示的电路图接好电路;b.接通开关S,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使小量程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接近满刻度,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0=490μA,电压表的示数U0=8.0V,I0、U0分别是电容器放电时的初始电流和电压;c.断开开关S,同时开始计时,每隔5s或10s测读一次电流i的值,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并标示在图乙的坐标纸上(时间t为横坐标,电流i为纵坐标),结果如图中小黑点所示。(1)图乙中画出i-t图线;(2)图乙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面积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3)该电容器的电容为__________F(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6.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选出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以O为起始点,A、B、C是三个计数点.打点计时器接50 Hz的交流电,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得OA=11.13 cm,OB=17.75 cm,OC=25.9 cm.这三个数据中不符合有效数字要求的是 ,应该写成 cm.在计数点A和B之间、B和C之间还各有一个点,重锤的质量为m kg,根据以上数据,当打点针打至点B时重锤的重力势能比开始下落时减少了_________J;这时它的动能是_________J.?(g取9.80 m/s2)答案:25.9 cm;25.90;1.74m;1.70m解析:刻度尺最小分度为mm,测量值可准确到mm,按照有效数字的记数规则,应估读到0.1 mm,所以数字25.9 cm不包含估读的数值,应在后面补“0”以表示估读数字在cm的百分位上即mm的十分位上.7. 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小灯泡的发光情况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得出如下U、I的数据:(1)请你在图中画出I/U图线。(2)从数据或图线上可以看出,当U或功率逐渐增大时,灯丝电阻的变化情况是 。这表明 。答案:(1)如图所示8. 用金属制成的线材(如纲丝、钢筋)受到的拉力会伸长,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发现,金属丝或金属杆在弹性限度内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胡克定律.这个发现为后人对材料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现有一根用新材料制成的金属杆,长为4m,横截面积为0. 8 cm2,设计要求它受到拉力后的伸长不超过原长的1/1 000,由于这一拉力很大,杆又较长,直接测试有困难,就选用同种材料制成样品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取得数据如下:(1)根据测试结果,推导出线材伸长x与材料的长度L、材料的横截面积S及拉力F的函数关系为 。(2)在寻找上述关系中,你运用哪种科学研究方法? 。(3)通过对样品的测试,求出新材料制成的金属细杆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约 。(4) 在表中把有明显误差的数据圈出来。【经典试题分析】1、某同学用右图所示电路,测绘标有“3.8 V,0.3 A”的小灯泡的灯丝电阻R随电压U变化的图像。 ①除了导线和开关外,有以下一些器材可供选择:电流表:A1(量程100 mA,内阻约2 Ω); A2(量程0.6 A,内阻约0.3 Ω); 电压表:V1(量程5 V,内阻约5 kΩ); V2(量程15 V,内阻约15 kΩ);滑动变阻器:R1(阻值范围0~10 Ω); R2(阻值范围0~2 kΩ);电源:E1(电动势为1.5 V,内阻约为0.2 Ω); E2(电动势为4 V,内阻约为0.04 Ω)。 为了调节方便,测量准确,实验中应选用电流表____,电压表____,滑动变阻器____,电源______。(填器材的符号) ②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并描绘出R—U的图像如下图所示。由图像可知,此灯泡在不工作时,灯丝电阻为_____Ω;当所加电压为3.00 V时,灯丝电阻为_____Ω,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为______W。 ③根据R—U图像,可确定小灯泡耗电功率P与外加电压U的关系。符合该关系的示意图是下列图中的_________。1. ① A2 V1 R1 E2② 1.5 11.5 0.78③ A2、某同学用右图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号计数点,然后每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有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下图所示。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点评:部分考生不了解逐差法求加速度的效果,错误的认为两种方法相同,而且从形式上看方法A在计算上更方便,认为A更合理。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其实质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该方法能有效的减小实验偶然误差。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的实验。他先测出不挂砝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然后在弹簧下端挂上砝码,并逐个增加砝码,测出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所得数据列表如下:(重力加速度g=9.8m/s2)砝码质量m/102g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标尺刻度x/10-2m 15.00 18.94 22.82 26.78 30.66 34.60 42.00 54.50(1)根据所测数据,在答题卡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x与砝码质量m的关系曲线。(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和关系曲线可以判断,在 N范围内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关系满足胡克定律。这种规格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答案:(1)【实弹演练】1.下图是用来测量未知电阻Rx的实验电路的实物连线示意图,图中Rx是待测电阻,阻值约为几千欧;E是电池组,电动势6 V,内阻不计;V是电压表,量程3 V;内阻r = 3000 Ω;R是电阻箱,阻值范围0-9999 Ω;R1是滑动变阻器,S1和S2是单刀单掷开关。主要的实验步骤如下:a.连好电路后,合上开关S1和S2,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得电压表的示数为3.0 V。b.再断开开关S2,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变,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得电压表的示数为1.5 V。c.读出电阻箱的阻值,并计算未知电阻Rx的大小。d.实验后整理仪器。①根据实物连线示意图,在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的电路图,图中标注元件的符号应与实物连线图相符。②可供选择的滑动变阻器有:滑动变阻器A:最大阻值100 Ω,额定电流0.5 A滑动变阻器B:最大阻值20 Ω,额定电流1.5 A为了使实验测量值尽可能准确,实验应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填“A”或“B”)。③电阻箱的旋钮位置如图所示,它的阻值是_______Ω。④未知电阻Rx = _______Ω。⑤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较,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_(填“偏大”、“相等”或“偏小”)。2.电容器是电学中一种常见的能存储电荷的电子元件。某同学用如下图所示的电路探究一个电容器的充放电规律。图中R是12kΩ的高阻值电阻,串在电路中的数字多用电表调至微安档,并且数字多用电表表笔的正负极可以自动调换。(1)实验时先将开关S接1,经过一段时间后,当数字多用电表示数为 μA时,表示电容器电量充至最多,充电过程完成;(2)然后将开关S接至2,电容器开始放电,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电流值,数据如下表所示:t/s 0 5 10 15 20 30 40 50 60 70 80I/μA 498 370 280 220 165 95 50 22 16 10 5试根据记录的数据在给出的网格图中作出电容器放电的I—t图像。(3)已知在电容器的放电I—t图像中,图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就是电容器的放电量;试由上述所做出的I—t图像求出该电容器的放电量为 C。(4)由图线可以看出电容器放电有何特点?3. 黑箱内的电路可看成一个“等效电源”,a、b是等效电源的两极.为了测定这个等效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该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记录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在方格纸上建立了U-I坐标,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坐标点,如图乙所示.请你作进一步处理,并由图求出等效电源的电动势E = V,内阻r = Ω.4.如图(a)所示:电路中R1是阻值为1kΩ,且阻值不随温度改变的标准电阻,电源电动势ε=9V,其内阻不计。电阻R的U-I关系图线如图(b)中曲线所示,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5kΩ。电键闭合后:(1)当滑动变阻器R2=0时,R的阻值为__________ kΩ。(2)为使R1与R消耗的电功率相同,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应该调节到_______ kΩ,这时R消耗的电功率是_____________W。5、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牵引一条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由纸带上打出的某一点开始,每5个点剪下一段纸带,按图所示,使每一条纸带下端与x轴重合,左边与y轴平行,将纸带段粘贴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作出的图线如下所示:【高考备考】高考对实验能力要求中明确提到: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在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时注意以下两点:一、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二、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AR1RS2S1EMA待测元件OPNREUMOUMNT2/s2l/m0.800.901.001.101.203.04.05.012300.20.1I/AU/V12300.20.1U/VI/AERCS12数字多用表12340567812354t/×10sI/×100μA1.01.11.21.31.41.50.10.20.30.40.50.60.7I/A0U/V乙abVA甲RI(mA)0 1U(V)243567823456871(b)99R2R1εR(a)x012345622.530.037.545.052.5y/mm60.01.01.11.21.31.41.50.10.20.30.40.50.60.7I/A0U/V乙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