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维新变法运动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1维新变法运动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13张PPT。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梁思成,杰出的建筑学家。
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军官,参加过淞沪会战。25岁不幸早逝。
次女梁思庄,我国图书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四子梁思达,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
四女梁思宁,在姐姐梁思懿影响下投身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
五子梁思礼,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
“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梁启超维新变法运动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材料中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哪个条约?
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清政府签订这个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后, 1895年春,在北京应试的举人会怎么样呢?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中国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群情激愤一、兴起:公车上书二、发展: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 阅读P103,完成表格1、组织学会(强学会)2、创办报刊(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
梁启超 严复 1、启发民智、制造舆论
2、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提出要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翻译《天演论》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阐述变法主张,变则强,不变则亡
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既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1、清帝是指谁?2、“瓜分豆剖”和“揭竿斩木”各指什么?3、总结当时的清帝面临如何严重的局势?光绪帝帝国主义的瓜分和中国人民的起义反抗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到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和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有利于国家军事力量的加强讨论结合书本P104变法的主要措施和康、梁的思想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不同点:维新派和洋务派的观点差异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他们    除了从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外,还主    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没有,它没有涉及设议院、开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没能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是很不彻底的。结局: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捕杀维新派。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思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1、但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它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的前奏。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
思想解放潮流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
(2)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3)采取改良的方法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思考启示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势力强大;①自由资义时期;
②西方侵略中国的(有利的国际环境)①向帝义过渡阶段;
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大刀阔斧,全面推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