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复习公式汇总(福建省厦门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物理》总复习公式汇总(福建省厦门市)

资源简介

初中《物理》总复习公式汇总
(一)
名称与概念
公式
单位与要点
符号与含义
1. 质量m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m=ρV
m=G/g
吨—千克—克—毫克
t-----kg-----g-----mg
ρ—密度—千克/米3;
V—体积—米3 (m3)
G—物重—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 = 9.8牛/千克
物重、重力、重量G
2. 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G = m g
G = ρVg
方向:竖直向下;N
作用点:重心。牛顿
3. 密度ρ
单位体积的质量
ρ =
特性; 千克/米3 ;
1t/m3=1g/cm3=103kg/m3
4. 大气压P0
空气因受重力的压强
1标准大气压 = 76 cmHg柱 = 1.01×105 Pa
1标准大气压= 10.3 m水柱
5. 压强 p
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p=
帕斯卡(1Pa= 1 N/m2)
压力的作用效果
F—压力—牛(N)
S-受力面积-米2(m2)
p—压强—帕(Pa)
ρ-液体密度-kg/m3
h—深度—米(m)
6. 压力 F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上的力
F = p S
F =(ρgh )S
F= G=mg
固体先求压力后求压强
液体先求压强后求压力
水平平衡时大小等于物重
7. 液体压强 p液
液体对浸入物体的
p =(ρgh )
只与深度h和液体密度ρ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8. 杠杆与平衡
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力臂:支点到力线的距离
力与力臂成反比
F1—动力;F2—阻力
L1-动力臂;L2-阻力臂
9.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F = G
2 F = G
n F = G
s = n h
等臂杠杆(n=1)
L1=2L2的杠杆(n=2)
n=承担动滑轮绳子的股数
n为奇数“下接法”
F作用在绳子端上的力
G作用在动滑轮上的力
s: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动滑轮移动的距离
10. 机械功 W
能量转化的度量
W=Fs W= Pt
W=Gh
2个因素:力 F;距离 s
单位:焦耳(1焦=1牛米)
W—功—焦(J)
s –力方向上移动距离
h—举高的高度
P—功率—瓦(W)
t—做功时间—秒(s)
F—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11. 功率 P
1秒内所做的功
P= = Fv
描述:做功的快慢;
1千瓦=1000瓦
12. 斜面公式
F L = G h
适用于光滑斜面
13. 有用功W有
总功 W总
W有= Gh
W总= Fs
机械对物体做的功
人对机械做的功
14. 机械效率 η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
效率总是小于 1 。
使用机械存在额外功
F-人对机械的作用力
G-机械对重物的用力
(二)
名称与概念
公式
单位与要点
符号与含义
15. 温度t
物体的冷热程度
T = t +273K
T :开尔文(K)、
t :摄氏度(℃)
T—绝对温度
t—摄氏温度
16. 合力F
分力的总效果
F = F1 - F2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
F—合力-牛(N)
F1、F2—分力
F = F1 + F2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
17. 浮力F浮
流体(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托力
①F浮 = F上 - F下
②F浮 = G – F
③漂浮、悬浮:F浮 = G
④F浮 = G排 =ρ液g V排
⑤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
计算浮力的步骤:
(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
G/ --浸入时的示数
F浮—浮力—牛(N)
物体浮沉条件:
(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F浮>G 上浮至漂浮 ρ液>ρ物  漂浮
② F浮 =G 漂浮 悬浮 ρ液 =ρ物  悬浮
③ F浮 < G 下沉 ρ液 <ρ物  下沉
18. 机械能E
动能和势能的总称
与能做机械功对应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及
物体的速度有关
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所具有的能
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及被举高的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
与形变的大小有关
物体的机械能可能为0,但内能不可能为0
19. 速度v
单位时间内移动的
距离
描述运动的快慢
1m / s = 18/5 Km / h 1Km/h=5/18 m/s
声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8 m /s C=λf(电磁波)
v—速度—m/s
s—距离--m
t—时间--s
20. 电流I
电荷的定向移动
形成电流
定义:
定律:
1A=1000mA=106μA
1安=1库仑/秒
Q—电荷量—库仑
I—电流—安(A)
U—电压—伏(V)
R—电阻—欧(Ω)
21. 电功W
电能转化的度量
W = U I t = U Q = P t
W = I 2 R t =
适用于所有电路
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三)
名称与概念
公式
单位与要点
符号与含义
22. 电热Q
电流做功产生的热
Q = I 2 R t
Q = U I t = U2 t / R = P t
Q = u Q/
适用于所有电路
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Q—电热—焦(J)
Q/--电量—库(c)
23. 炉效率η
有用热与燃料燃烧释放总热的比值
用%号表示;
效率总小于100%
一般的:Q有=cm△t
Q总=mq =Vq
24. 热量Q
在热传递中内能改变的数值
Q= C m△t
Q吸 = C m(t – t 0)
Q放 = C m(t 0 – t)
不计热损Q吸 = Q放;
C水=4.2×103J/(Kg.℃)
表示:1Kg的水上升(或下降)1℃,需吸收(或放出)4.2×103J的热
c—比热-- J/(Kg.℃)
m—质量—千克(kg)
△t—温度的变化-℃
Q—热量—焦(J)
Q放=mq =Vq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
(四)
串、并联电路中各基本电量的关系
串联电路
含义与要点
并联电路
含义与要点
I 1 = I 2 = …
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I = I 1 +I 2 + …
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U = U 1 + U 2 + …
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
各分电压之和
U 1 = U 2 = …
并联电路各支路端的电压相等
R = R 1 + R 2 + …
R = n R 0
(n个等值电阻 R 0串联)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n个等值电阻 R 0并联
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
各分电阻的倒数之和
串联有分压作用:
电压的分配与
电阻成正比
并联有分流作用:
电流的分配与
电阻成反比
W = W 1 + W 2 + … + W n P = P 1 + P 2 + … + P n Q = Q 1 + Q 2 + …+ Q n
无论是串联或并联电路,电路的总功、总功率、及纯电阻电路产生的电热,都等于各个分值之和。
(五)
凸透镜成像规律
成像性质
物距u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象
像距υ
同侧或异侧
应用
u > 2 f
倒立
缩小
实像
2f >υ> f
异侧
照相机
u =2 f
倒立
等大
实像
υ= 2 f
异侧
2f > u > f
倒立
放大
实像
υ > 2 f
异侧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u < f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放大镜
像、物移动时的变化
规律
凸透镜成实象时,物距变大(小),像距变小(大),像变小(大)
凸透镜成虚象时,物距变大(小),像距变大(小),像变大(小)
(六)几个常考点
一、快慢的判断
1.运动的快慢:观众:“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长者运动快”
裁判:“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短者运动快”
计算(或单位换算):利用 计算后取相同单位进行比较;
单位换算用“1米/秒=3.6千米/时” “1 m/s=3.6 km/h”
2.做功的快慢:计算:利用 计算后取相同单位进行比较;
单位换算:“1千瓦=1000瓦特” “1kW=1000W”
3.蒸发的快慢:影响因素有:温度的高低;蒸发表面积的大小;空气流动的快慢。
“温度”越高、“蒸发表面”越大、自由面上的“空气流速”越快;蒸发就越快。
二、运动与静止的判断:用来判断别物,被看成静止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有改变叫“运动”;没有改变叫“静止”。
三、光现象的判断:光现象有: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光的色散。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四、方法的判断:改变“内能”的方法有:“做功”与“热传递”。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
探究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如欧姆定律;
“理想模型法”:如:牛顿第一定律。 “等效替代法”:如:合力、总电阻。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