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知识 整合之文化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知识 整合之文化生活

资源简介

文化生活必背知识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是什么: 1、从内涵看:A、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从特点上看: ⑴、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⑶、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⑷、文化离不开人类物质活动和一定的物质载体  3、从实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二、文化的作用 1、文化对社会影响:
★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第一、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第二、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第三 、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A、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B、落后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②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相互交融。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第一: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第二: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第三: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2、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影响的来源:A、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B、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的表现: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从微观上看)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从宏观上看)
③文化影响的特点:A、潜移默化。 B、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④为什么说(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A、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⑴:表现:第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第二: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⑵:怎样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传播
一、世界文化多样性。⑴表现 A、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⑵、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B、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⑶、尊重文化多样性: 第一:为什么:A、必要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第二:怎么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A、树立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B、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传播的途径:第一、商业贸易。第二、人口迁徙。第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第四、其他途径:亲朋聚会、出外旅游、文化活动、宗教活动、外交活动……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 特点(优点):面向大众、超越时空局限、传播各地大量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第一:表现及意义: A、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B、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对待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
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与文化的创新
一、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⑴、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⑵、作用(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的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消极作用。
★2、传统文化的继承:⑴、主要表现: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 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⑵、如何继承: 正确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具体要求
★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A、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C、文化传承要求“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⑵、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重要因素。C、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D、教育在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 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 、动力:社会实践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1、必要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作用:A、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怎样进行文化创新:1、要求: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途径:一是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二是两个重要(基本)途径是: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三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见证: 汉字与史书典籍。 A、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B、史书典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其表现:⑴、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⑵、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⑶、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B、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4、中华文化的力量。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
1、民族精神是什么: ⑴、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主题。
2、为什么需要民族精神:
⑴、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A、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B、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C、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D、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C、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D、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文化生活的现状: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即:“喜”与“忧”并存。
★二、文化生活的选择 1、对文化市场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A、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B、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的含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3、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4、落后文化、腐朽文化: ⑴、是什么:
比较
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
区别
含义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表现
形式
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殖民主义等;邪教文化,如“法轮功”;“黄赌毒”文化。
对待
措施
落后文化是文化糟柏,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共同点
都是糟柏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都不是我们倡导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⑵、为什么:(我国依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①.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③.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5、如何加强文化建设?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⑵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中华文化复兴 1、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⑴基本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⑴、必要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⑵、重要性: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的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是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二者是路径与目标的关系。
2、为什么:⑴ 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⑵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怎么样:(措施)⑴、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⑵、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
★四、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
1、是什么:⑴、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⑵、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怎样增强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⑴、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⑶、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以此作指导,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根本任务:必须培养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即培育“四有”公民)
2、怎么样 :⑴、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⑶、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环节
1、是什么(主要内容):以为人民服务核心、以集体主义原则,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为什么(重要性):A、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B、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3、怎么样:⑴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⑵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二、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基本内容):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2、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3、措施:(1)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作用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1、为什么(地位):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2、怎么样:(措施) ⑴、国家角度: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⑵、个人角度: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次,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⑴、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A、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B、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C、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⑵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措施:A:改造主观世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B:脚踏实地、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C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目标,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