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 走近细胞 新课标系统分析: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使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实际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科学自然观的形成。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考纲要求:1.多种多样的细胞(理解应用水平)2.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应用水平)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实验与探究能力)命题展望及复习建议 1.以选择题为主,综合其他章节相关知识来考查多种多样的细胞。2.明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及划分依据,熟悉几种具有的原核生物的真核生物的结构特点。3.掌握高倍显微镜的正确作用步骤,能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备基础知识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1.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个细胞能完成各种 生命活动 )2.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依赖各种 细胞 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3.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等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必须寄生在 活细胞 中生活和繁殖)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 →组织→器官 → 系统 → 个体 → 种群 → 群落 → 生态系统 → 生物圈说明:1. 细胞 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高等植物个体:无 系统 层次3.单细胞生物:既属于 细胞 水平,又属于 个体 水平(无组织、器官、系统 等层次) 三.观察细胞1、高倍镜的使用“五字诀”对:对光,使视野明亮。找:先在 低倍镜 下“找”到物像,并调节至清晰。移:将观察点“移”到 视野中央 。转:“转”动 转换器 ,换上 高倍镜 。调:调节 细准焦 螺旋,使物像清晰,若光太暗还要调 光圈 或 反光镜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多样性(种类、形态)统一性(基本结构)真核细胞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微生物 细胞形态、大小多种多样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原核细胞各种 蓝藻类 、各种 细菌 、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多种多样细胞壁( 动物细胞 没有)、细胞膜、细胞质、拟核真、原核细胞同上细胞膜、细胞质、 遗传物质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根本区别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对比: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大小较小较大本质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壁有,主要成分是 肽聚糖 植物细胞有,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各种细胞器细胞核拟核,无 细胞核 有核膜和核仁、染色体DNA的存在形式拟核:大型环状DNA质粒:小型环状DNA细胞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细胞质:在 线粒体、叶绿体 中存在细胞分裂多为二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举例细菌、蓝藻的细胞动物、植物、真菌的细胞3.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1)建立:19世纪30年代由 施莱登 和 施旺 建立。(2)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 细胞 发育而来,并由 细胞和细胞的产物 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 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3)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4.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细胞学说阐明了有机体发展和分化规律,无论是植物界还是动物界都具有普遍的有效性,这充分的表明了动植物结构的统一性。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使得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细胞统一起来,这样有力地证明了生物之间彼此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从而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更深刻,在研究层次上从宏观的个体水平上升到微观的细胞水平,大大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在以后几十年中,很多有关细胞的研究成果问世,从而构建了一门新的生物学科——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升华判断:1病毒属于生命系统,它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的生物,且都有严整的结构。(×)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 →组织→器官 → 系统 → 个体 → 种群 → 群落 → 生态系统 → 生物圈,病毒为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因此不进入生命系统层次。 2一个分子,一个原子不是生命系统,也不属于系统。(×)解析:一个分子或原子可以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定义是能独立完成新陈代谢的全部过程,而没有哪一个分子更不用说原子有这么强大的功能了,我们知道的最大的有机分子也就是蛋白质,它也只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3念珠藻、颤藻、衣藻、和发菜不属于一类生物,前三种含藻蓝素和叶绿素,发菜不含。(×)解析:念珠藻、颤藻、发菜为原核生物,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衣藻为真核生物可以利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考点及典例分析一.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下列组合中,在生命系统的层次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是 ③①④ ①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②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虫 ③某水库中的全部鲫鱼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解析:③中强调鲫鱼是一个物种,因此是一个种群;①中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因此构成了一个群落;④中除了所有生物外,枯木为无机环境,因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②中全部昆虫那是一个大类的总称。阐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不同点 1.与酵母菌相比,硝化细菌具有的特点是( D ) A.无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B.无固氮酶,只能以含氮有机物作为氮源 C.无细胞核,只能通过出芽生殖方式繁殖后代 D.无染色体,只能在DNA水平产生可遗传变异解析:本题考查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区别及微生物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硝化细菌无线粒体,但是需氧型生物,进行有氧呼吸,A错。硝化细菌无固氮酶,但能利用无机氮NH3作氮源,B错。硝化细菌无细胞核,但进行分裂生殖,不能进行出芽生殖,C错。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无染色体,所以只能在DNA水平产生可遗传变异,D正确。2.下列关于图1-1-1表示的四个框图的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图1-1-1A.框图①内都是原核生物,且都能发生突变B.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C.框图③内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D.框图④内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进行有丝分裂解析:框图①内烟草花叶病毒属于病毒,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但都能发生突变,A错误;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但病毒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生产者,B错误;框图③内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C正确;框图④内的酵母菌是异养生物,进行出芽生殖,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生物,进行分裂生殖,D错误.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万提出的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C.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D.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解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万提出的,细胞学说的内容包括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2.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胡克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软木塞薄片中的蜂窝状小室是真正的细胞B.施莱登最先提出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C.施万最先提出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D.菲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解析: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有多位科学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B、C、D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但A项中胡克在自制显微镜下看到的软木塞薄片中的蜂窝状小室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细胞,而是已死亡细胞的细胞壁。但他由这个发现提出了细胞的概念,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最原始的基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1下列为与显微镜操作相关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C )A.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B.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解析:当标本颜色较深时,可调亮视野,这是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A正确;由于显微镜呈现是呈的上下导致的物象,因此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B正确;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不能提升镜筒,应直接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C错误;高倍镜是将低倍镜视野下中央细胞进行放大,因此在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D正确.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0×,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400×,是原来4倍,因此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1/4×8=2个.3.显微镜中看到的是b,实际是 q 总结:1.目镜与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①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 大 ,距装片距离越 近 。 ②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 小 。物镜类型物象大小看见细胞数目视野亮度物镜与装片的距离视野范围高倍镜大少较暗近小低倍镜小多较亮远大2.放大倍数指的是放大物体的 长度或者宽度 3.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倒立是指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相当于将观察物水平旋转了180度,所以要把左上方的图像移至视野中央,应该把装片向左上方移动,即“偏哪移哪”。综合巩固练习:1.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A ) ①蓝藻 ②酵母菌 ③草履虫 ④小球藻 ⑤水绵 ⑥葡萄球菌 ⑦放线菌 ⑧噬菌体 ⑨青霉菌①⑥⑦ B.①②⑤⑧⑨ C.①③④⑧⑨ D.①②⑥⑦⑧⑨解析:蓝藻、葡萄球菌、放线菌是典型的原核生物,酵母菌、青霉菌是真菌,草履虫为真核动物,小球藻和水绵为真核藻类,噬菌体为病毒。2.下面①~⑤是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步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中的物像“E”从右图甲转为乙,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D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调节光圈③转动细准焦螺旋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标本A.①→②→③→④ B.⑤→④→②→③C.②→④→⑤→① D.④→①→③→② 解析:A没有移动玻片,观察的对象并没有变化,只有物象的大小区别,所以不是正确答案;B、C两项虽然移动了玻片(观察材料),但最后一步是转动转换器-----及转换另一放大倍数的物镜,这是错误的操作。转换镜头后至少必须调节细准焦螺旋才能保证看到清晰的物象。3.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H5N1亚型引起的禽流感是一种高致病性禽类传染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 很高。下列关于禽流感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虽然能引发传染病,但是其没有细胞结构,因此它不是生物B.能引发传染病,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C.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就可以培养D.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衍后代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代谢和繁殖,由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能发生细胞分裂。7.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D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放大倍数小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 →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解析:分析图解可知,甲图是低倍镜下的视野,乙图是高倍镜下的视野,而⑤状态是高倍镜与载玻片的距离,A错误;在低倍镜换用高倍镜的过程中,不能提升镜筒,B错误;显微镜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若要将乙图中的a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则应该将装片向视野的下方移动,C错误;放大倍数越大,选用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要越大,物镜与观察对象解距离越短,组合是②③⑤,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