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2 氧气 (第1课时)课时目标1.知道氧气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知道氧气与一些常见物质发生变化的现象与本质。3.能应用氧气的化学性质鉴别氧气。课堂导学知识点一 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阅读教材P33的第一、二段,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①____色②____味的③________;密度比空气④_______;⑤______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是⑥____________色。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2.化学性质——氧化性完成教材P33实验2-2。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把带火星的木条伸进瓶内 ⑦________________ 氧气具有⑧________性。[实验分析]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室常利用此性质检验O2。硫、木炭、铁丝的燃烧实验实验 实验现象 反应文字表达式 注意事项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硫燃烧 产生⑨_______火焰,放出⑩______,生成 _______ 产生 ________火焰,放出 ______,生成 _________________ 硫+氧气二氧化硫 瓶底放少量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木炭燃烧 持续红热,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 ______变浑浊的气体 发出 _____,放出 _____,生成一种能使 _____变浑浊的气体 碳+氧气二氧化碳 木炭伸入瓶内的速度不宜过快,以使木炭充分燃烧铁丝燃烧 产生红热现象,不燃烧 _______,放出_____,生成一种_____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铁丝盘成螺旋状:______;下端系火柴:_________;等火柴快燃尽时伸进瓶内;瓶底放少量水:________。注意:物质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规律:“一光二热三生成”。【交流讨论】(1)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上实验说明反应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三个实验,物质均与氧气发生反应,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________性。典例解析例1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雾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碳气体D.硫磺粉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解析:描述现象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描述实验现象时还要注意现象关键词的准确性,例如白烟不能等同于白雾,“烟”是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扩散产生的现象,如磷燃烧产生白烟。“雾”是液体小液滴在空气中扩散产生的现象,如冬天吐气产生白雾。答案:A变式练习1.下列物质燃烧能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 ) A.木炭 B.铁丝 C.硫 D.红磷2.田径赛场上用的发令枪打响后常会出现一团白烟,则下列可能是发令枪子弹内的物质的是( )A.木炭 B.铁丝 C.硫 D.红磷课堂小结氧气的性质课时达标1.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易溶于水 B.氧气具有可燃性C.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D.空气中氧气含量最大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A.空气 B.氧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3.下列方法能鉴别氧气和空气的是( )A.闻气味 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C.观察颜色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4.对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D.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5.装满氧气的两集气瓶,按右图所示,用带火星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A 双基过关1. 下列描述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A.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 通过低温加压,可使氧气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C. 液态氧可用作发射火箭的助燃剂D. 氧气是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氧化许多物质2.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B.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C. 氧气供给呼吸,它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D. 鱼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3. 鉴别空气、氧气、氮气三瓶气体的最佳方法是( )。A. 测量三瓶气体的密度 B.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三瓶气体中C.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进三瓶气体中 D. 闻气体的气味4.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 木炭 B. 铁丝 C. 蜡烛 D. 红磷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木炭燃烧有白烟产生 B. 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雾 D. 硫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6. 氧气的性质检验——木炭、硫、铁丝燃烧实验,装置如下图。(1)图1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把红热的木炭插入集满氧气的瓶内时,为什么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木炭燃烧产物应向瓶内加入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2是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瓶底放些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硫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说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3)图3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铁丝伸入瓶内却未产生燃烧现象,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述三个实验中氧气提供氧,具有____________性。B能力提高7. 要在一充满空气的集气瓶中,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可达到目的的是( )。A. 木炭 B. 硫磺 C. 铁丝 D. 红磷8. 现有物质“二氧化碳、氮气、氧气、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用其对应的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1)赛跑发令枪,发令时产生大量白烟,该白烟是______________;(2)能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是_________;(3)药品呈黑色的是____________;(4)空气中所占体积分数最大的是__________;(5)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气体是_________,放出的气体是_________。9. 小强同学经过查阅资料得知:铝丝和铁丝一样,也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Al2O3),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你结合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集气瓶底预先铺少量沙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铝丝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引燃铝丝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正确方法引燃铝丝,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后,未观察到铝丝发生剧烈燃烧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课堂导练① 无 ② 无 ③气体 ④略大 ⑤不易 ⑥蓝 ⑦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⑧助燃 ⑨ 淡蓝色 ⑩热量 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蓝紫色 热量 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 澄清石灰水 白光 热量 澄清石灰水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大量的热量 黑色固体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引燃细铁丝 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低 氧气的含量 氧化性变式训练1.C 2.C课堂小结1. (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略大(3)不易溶于水(4)具有“三态”变化2. 氧化性(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2) ①硫+氧气二氧化硫 ②碳+氧气二氧化碳③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课时达标1.C 2.B 3.D 4.B 5.(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2)氧气能支持燃烧。课后作业A 双基过关1. D 2. B 3. B 4. B 5. D6. (1) 防止反应放出的热量将氧气排出,造成反应时间短,不利于观察实验现象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2)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其污染空气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氧气的浓度(3)引燃铁丝 铁丝生锈或氧气浓度不够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4)氧化B 能力提高7. D8. (1)P2O5(2)O2(3)Fe3O4(4)N2(5)CO2 O29. (1)防止生成物溅落瓶底,炸裂瓶底(2)下端系一根火柴(3)没有打磨铝丝(4)铝+氧气 氧化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