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航]科学中考一轮复习第一讲 物态变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名师导航]科学中考一轮复习第一讲 物态变化

资源简介

第一讲《物态变化》达标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1.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2.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
A.下雪时雪的温度比较高 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
C.化雪时要放出热量 D.雪容易传热
3.我国北方的冬天,河流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的温度有时低到﹣40℃,假如在﹣40℃的冰下有流动的河水,那么关于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以下正确的是(  )
A.0℃ B.一定是﹣40℃ C.4℃ D.应该略高于﹣40℃
4.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其他条件均满足),下列合金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是(  )
金属





熔点/℃
97.5
649
660
1083
1535
沸点/℃
1883
1090
2467
2567
2750
A.铁﹣﹣铜合金 B.镁﹣﹣铁合金 C.钠﹣﹣铝合金 D.铁﹣﹣铝合金
5.如图是冰的熔化曲线,下面有关该图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B段呈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BC段呈固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CD段呈液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D.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6.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
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
7.在加热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甲乙丙三种物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不可能是同种物质 B.乙和丙可能是同种物质
C.乙的质量比甲的质量大 D.乙的质量等于甲的质量
8.如图所示图象中,晶体的凝固图象是(  )
A. B. C. D.
9.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禁止抽烟”、“请熄火”、“请不要使用手机”等,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这是由于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液化 B.汽化 C.导电 D.导热
10.安装在汽车上的后视镜,内部有电热丝加热,当镜面上起雾时启用电加热装置,镜面上的雾气就会消退,使司机看清周围的情况。雾气消退的过程属于(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11.小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急火煮,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开后将火焰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两次比较发现(  )
A.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
B.第一种方法费燃料但省时间
C.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D.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两种方法所用时间相近
12.在标准大气压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的温度达到100℃才能沸腾,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水的温度不论高低,都可以蒸发
C.水的温度达到100℃才能汽化
D.水吸收的热量越多沸点就越高
13.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14.烧瓶内有一定质量的水,用火加热至沸腾,然后撤去火使瓶内的水停止沸腾。迅速用橡皮塞盖住瓶口后倒置,再向瓶底浇冷水,如图所示,瓶中的水又会沸腾,这是因为(  )
A.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水的沸点降低
B.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C.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的沸点升高
D.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15.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涂抹一下温度计的玻璃泡,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各图能比较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
A. B. C. D.
16.在夏天,下列办法中能有效降低室内气温的是(  )
A.关闭窗,不让外界的热空气进来 B.打开电冰箱的门,散出冷空气
C.打开电风扇 D.在地上撒一些水
17.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小轿车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
A.冬天,因为使用暖空调,所以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
B.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
C.夏天,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液化使其模糊
D.冬天,要使玻璃清晰,应该打开雨刮器即可
18.如图所示的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在天空中会留下痕迹。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熔化 C.蒸发 D.凝固
1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放热的是(  )
A.早上笼罩树林的雾渐渐散去 B.北方冬天雾凇的形成
C.干冰升华制造舞台效果 D.春天来了冰雪融化
20.小明同学和爸爸在酒店吃饭时,点了一款新推出的甜品,发现盛甜品碗的周围冒着白气,询问后得知,原来是下面盛水的碗里加了干冰。拿去上面的碗,看到下面碗里的液体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的现象
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碗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
21.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用“干冰”来给食物保鲜是利用了“干冰”熔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
B.水沸腾时烧水的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
D.医生常用涂酒精的方法给发高烧的病人降温,原因是酒精比热容较大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B.一杯热水拿到冷的空调房内,杯子的外壁会有水蒸气液化形成大量的水珠
C.灯泡用久后会变黑,是因为灯丝先汽化后凝华形成的
D.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23.2016年1月21﹣26日受“霸王级”寒潮的影响,杭州出现了极寒天气。23日上午停课在家复习的小周发现窗玻璃上出现了晶莹剔透的冰花,关于冰花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窗内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B.在窗内侧,由水凝固而成
C.在窗外侧,由水凝固而成
D.在窗外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24.在两杯水中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放在阳光下,一杯放在阴凉处,此时,对两杯水的温度进行比较,判断正确的是(  )
A.在阳光下的水温度高 B.在阴凉处的水温度高
C.两杯水温度一样高 D.无法比较
25.在沙漠中,可以利用图所示的方法应急取水,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熔化、凝华 B.凝固、汽化 C.汽化、液化 D.熔化、液化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26.晶体在熔化过程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非晶体在熔化过程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如图是某物质熔化的图象,从图中可知,它的熔点是________℃;其中________段是熔化过程,物质处于________状态。
27.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在①冰、②石蜡、③松香、④铁、⑤海波、⑥沥青这些物中,属于晶体的有________。(填序号)它们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
28.生活中的打火机中装的液体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液化的。家中烧开水时,壶嘴上方有大量的“白气”产生,形成白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如图所示,电冰箱在结构上和工作过程中应用了许多科学知识。
(1)冰箱的密封条上有磁性物质,而门框是铁质的。冰箱门能吸在箱体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一密封、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的房间内打开冰箱门,想利用冰箱降低房间温度。冰箱工作一段时间后,房间内的温度是否会降低?并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小明同学探究物态变化,他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变化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__________________。
31.在探究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中,实验小组测得 100g 某种固体受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试管内物质的温度(℃)
﹣20
0
0
0
0
0
10
20
(1)该物质属于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第 7min 时,物质处于_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3)分析表格中数据,该物质在液态时的比热容_________固态时的比热容(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2.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小文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并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沸腾图象:
(1)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科学、合理的顺序是:先调整固定_________的位置(选填“A”或“B”);
(2)根据图象可知水的加热过程的一些信息:(写出两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文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一种即可)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讲《物态变化》达标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1.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答案】C
【解析】A、“雪馒头”是固态积雪,空气温度较低,低于雪的熔点,积雪长时间不能熔化,才会出现这一现象,故A正确;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使得地面温度不同,温度较高处积雪熔化,形成“雪馒头”现象,故B正确;C、太阳对条形砖和方形地砖的辐射相同,故C错误;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温度较高,积雪更易熔化,故D正确;故选C。
2.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
A.下雪时雪的温度比较高 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
C.化雪时要放出热量 D.雪容易传热
【答案】B
【解析】当雪融化时,由于是固态的雪变成水,所以这是一个熔化过程,此过程需要向外界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周围的温度比下雪时更冷;故选B。
3.我国北方的冬天,河流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的温度有时低到﹣40℃,假如在﹣40℃的冰下有流动的河水,那么关于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以下正确的是(  )
A.0℃ B.一定是﹣40℃ C.4℃ D.应该略高于﹣40℃
【答案】A
【解析】A、水与冰交界处,属于冰水混合物,故其温度为0℃,故A正确;B、﹣40℃是冰基本的温度,不可能是交界处的温度,因为达到这一温度时,水早已结冰,故B错误;C、由于水的反膨胀原因,只有在静止的水的深层,水的温度为4℃,故C错误;D、略高于﹣40℃时,水早就结冰了,不可能存在为液态,故D错误;故选A。
4.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其他条件均满足),下列合金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是(  )
金属





熔点/℃
97.5
649
660
1083
1535
沸点/℃
1883
1090
2467
2567
2750
A.铁﹣﹣铜合金 B.镁﹣﹣铁合金 C.钠﹣﹣铝合金 D.铁﹣﹣铝合金
【答案】B
【解析】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说明两者可以同时处于熔化状态下。A、当熔点较高的铁开始熔化时,铜也处于液体状态。所以可以加工合金。B、当熔点较高的铁开始熔化时,镁已经处于气体状态,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C、当熔点较高的铝开始熔化时,钠也处于液体状态,所以可以加工合金。D、当熔点较高的铁开始熔化时,铝也处于液体状态,所以可以加工合金。故选B。
5.如图是冰的熔化曲线,下面有关该图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B段呈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BC段呈固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CD段呈液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D.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答案】B
【解析】A、读图可知,AB段冰还没有开始熔化呈固态,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故A正确;B、BC段时冰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D正确;C、CD段冰已经熔化完毕,呈液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故C正确。故选B。
6.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
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
【答案】B
【解析】A、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从固态变成液态,故该选项说法正确;C、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非晶体熔化时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晶体熔化时吸热直接变成液体,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
7.在加热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甲乙丙三种物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不可能是同种物质 B.乙和丙可能是同种物质
C.乙的质量比甲的质量大 D.乙的质量等于甲的质量
【答案】C
【解析】A、甲和乙的熔点相同,因此可能是同一种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乙和丙的熔点不相同,因此它们不可能是同一种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乙熔化的时间比甲长,所以乙的质量比甲的质量大,该选项说法正确;D、甲和乙的熔化时间不相同,乙的质量大于甲的质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
8.如图所示图象中,晶体的凝固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整个过程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上升,所以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A不符合题意;B、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下降,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B不符合题意;C、整个过程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C不符合题意;D、整个过程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D符合题意。故选D。
9.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禁止抽烟”、“请熄火”、“请不要使用手机”等,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这是由于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液化 B.汽化 C.导电 D.导热
【答案】B
【解析】汽油在常温下就会汽化形成汽油的蒸汽,遇到火花就会燃烧。故选B。
10.安装在汽车上的后视镜,内部有电热丝加热,当镜面上起雾时启用电加热装置,镜面上的雾气就会消退,使司机看清周围的情况。雾气消退的过程属于(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答案】A
【解析】当镜面上起雾时启用电加热装置,镜面上的雾气就会消退,镜面上的雾气消失的过程是从液态变为气态,属于物态变化中的汽化。故A正确。故选A。
11.小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急火煮,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开后将火焰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两次比较发现(  )
A.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
B.第一种方法费燃料但省时间
C.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D.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两种方法所用时间相近
【答案】D
【解析】水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保持温度不变,故使用急火、慢火所用时间一样,但甲种方法浪费了燃料。故选D。
12.在标准大气压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的温度达到100℃才能沸腾,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水的温度不论高低,都可以蒸发
C.水的温度达到100℃才能汽化
D.水吸收的热量越多沸点就越高
【答案】B
【解析】A、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达到100℃才能沸腾,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故该选项说法正确;C、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其中蒸发对温度没有要求,任何温度都可以蒸发,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与它吸收热量的多少无关,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
13.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分析可知;A图象符合题意,BC图象的沸点与原来不同,不符合题意;D图象中水的温度不可能直接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烧瓶内有一定质量的水,用火加热至沸腾,然后撤去火使瓶内的水停止沸腾。迅速用橡皮塞盖住瓶口后倒置,再向瓶底浇冷水,如图所示,瓶中的水又会沸腾,这是因为(  )
A.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水的沸点降低
B.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C.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的沸点升高
D.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答案】B
【解析】向瓶底浇冷水后,瓶内气体温度降低,气体受冷收缩,压强减小,使液体沸点降低,所以液体重新沸腾,产生气泡。故选B。
15.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涂抹一下温度计的玻璃泡,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各图能比较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D图象与事实相符合。故选D。
16.在夏天,下列办法中能有效降低室内气温的是(  )
A.关闭窗,不让外界的热空气进来 B.打开电冰箱的门,散出冷空气
C.打开电风扇 D.在地上撒一些水
【答案】D
【解析】A、关闭门窗,不让外界的热空气进来,只是阻碍了空气的流动,不能改变气温,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电冰箱只是把冰箱内的热量搬运到了冰箱的外部,还在房间内,同时由于电动压缩机工作时要发热,反而会使房间内的温度升高,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电风扇可以加快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使人凉快,但不能降低气温,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向地面洒水,通过水的蒸发吸热,可以降低空气的温度,故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17.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小轿车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
A.冬天,因为使用暖空调,所以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
B.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
C.夏天,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液化使其模糊
D.冬天,要使玻璃清晰,应该打开雨刮器即可
【答案】C
【解析】A、B、冬天,汽车内部温度高,车外温度低,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玻璃的内表面液化形成水雾,同时放出热量。故A、B错误;C、夏天,汽车内部温度较低时,车外温度很高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车外侧玻璃上发生液化,形成白雾。故C正确;D、冬天,由于水雾出现在玻璃内侧,所以不能使用雨刮器清除。故D错误。故选C。
18.如图所示的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在天空中会留下痕迹。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熔化 C.蒸发 D.凝固
【答案】A
【解析】“飞机拉烟”的“烟”实质上不是烟,而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发动机排出的湿热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后,液化形成小水滴,所以白色的雾气是液化现象形成的。故选A。
1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放热的是(  )
A.早上笼罩树林的雾渐渐散去 B.北方冬天雾凇的形成
C.干冰升华制造舞台效果 D.春天来了冰雪融化
【答案】B
【解析】A、“雾”是液态小水珠。雾散去,是液态水珠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同时放出热量。故B符合题意;C、干冰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升华成为气态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故C不符合题意;D、冰化成水,是熔化过程,熔化属吸热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小明同学和爸爸在酒店吃饭时,点了一款新推出的甜品,发现盛甜品碗的周围冒着白气,询问后得知,原来是下面盛水的碗里加了干冰。拿去上面的碗,看到下面碗里的液体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的现象
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碗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
【答案】D
【解析】(1)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2)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3)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故选D。
21.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用“干冰”来给食物保鲜是利用了“干冰”熔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
B.水沸腾时烧水的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大
D.医生常用涂酒精的方法给发高烧的病人降温,原因是酒精比热容较大
【答案】C
【解析】A、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此选项错误;B、烧开水时,看到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选项错误;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此选项正确;D、把酒精擦在身上后,酒精易挥发,即会发生蒸发现象,在蒸发过程会从身上吸收热量,这样会降低身上的温度。此选项错误。故选C。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B.一杯热水拿到冷的空调房内,杯子的外壁会有水蒸气液化形成大量的水珠
C.灯泡用久后会变黑,是因为灯丝先汽化后凝华形成的
D.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答案】D
【解析】A、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A错误;B、热水拿到冷的空调房内,杯子上方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大量的水珠,但杯子的外壁不会出现水珠。故B错误;C、灯泡工作过程中,灯丝温度很高,灯丝表面的钨原子会升华离开灯丝表面,当钨原子遇到温度低的灯泡内壁,凝华附着在内壁上,所以灯泡用久后会变黑。故C错误;D、水蒸气液化为同温度的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故D正确。故选D。
23.2016年1月21﹣26日受“霸王级”寒潮的影响,杭州出现了极寒天气。23日上午停课在家复习的小周发现窗玻璃上出现了晶莹剔透的冰花,关于冰花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窗内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B.在窗内侧,由水凝固而成
C.在窗外侧,由水凝固而成
D.在窗外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答案】A
【解析】“冰花”出现在冬天的早晨,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在窗玻璃内侧凝华成的小冰晶。故选A。
24.在两杯水中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放在阳光下,一杯放在阴凉处,此时,对两杯水的温度进行比较,判断正确的是(  )
A.在阳光下的水温度高 B.在阴凉处的水温度高
C.两杯水温度一样高 D.无法比较
【答案】C
【解析】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两杯水中都有没熔化的冰块,只要有冰,杯中就是冰水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故两杯水的温度一样高,即0℃;只是阳光下的冰熔化得快些;故选C。
25.在沙漠中,可以利用图所示的方法应急取水,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熔化、凝华 B.凝固、汽化 C.汽化、液化 D.熔化、液化
【答案】C
【解析】如图所示,沙漠土层中的水分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然后水蒸气遇到塑料膜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落在杯子里。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26.晶体在熔化过程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非晶体在熔化过程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如图是某物质熔化的图象,从图中可知,它的熔点是________℃;其中________段是熔化过程,物质处于________状态。
【答案】吸,不变,吸,升高;80,BC,固液共存。
【解析】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都是要吸热的,只是在熔化的过程中,晶体温度不变,非晶体一边吸热、一边升温、一边熔化;图象中变化曲线呈水平方向的BC段,就是晶体的熔化过程,它对应的纵坐标的值80℃,就是晶体的熔点,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27.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在①冰、②石蜡、③松香、④铁、⑤海波、⑥沥青这些物中,属于晶体的有________。(填序号)它们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
【答案】①④⑤;有无熔点。
【解析】在冰、石蜡、松香、铁、海波、沥青这些物质中,冰、铁、海波属于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石蜡、松香、沥青属于非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所以它们的根本区别是有无熔点。
28.生活中的打火机中装的液体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液化的。家中烧开水时,壶嘴上方有大量的“白气”产生,形成白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压缩体积;从壶嘴内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小水滴。
【解析】气体打火机中的液体是在常温下通过对燃气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烧水时,从壶嘴内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29.如图所示,电冰箱在结构上和工作过程中应用了许多科学知识。
(1)冰箱的密封条上有磁性物质,而门框是铁质的。冰箱门能吸在箱体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一密封、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的房间内打开冰箱门,想利用冰箱降低房间温度。冰箱工作一段时间后,房间内的温度是否会降低?并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磁性物质能够吸引铁质物体;
(2)不能降低。由于和室外没有热交换,故热量仍在室内,并且压缩机工作时其电路中也会因为有电阻而产生热量,即产生的热量大于制冷量,故室内温度不降反升。
【解析】(1)磁性物质能够吸引铁质物体,由于冰箱的密封条上有磁性物质,而门框是铁质的,所以冰箱门能吸在箱体上;
(2)冰箱压缩机将冰箱内部的热量通过消耗电能转移到冰箱外部来,但由于和室外没有热交换,故热量仍在室内,并且压缩机工作时其电路中也会因为有电阻而产生热量,即产生的热量大于制冷量,故室内温度不降反升。
30.小明同学探究物态变化,他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变化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升华;(2)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
【解析】(1)试管中的固态碘在热水中,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过程;
(2)由数据知,水的沸点是100℃,而碘的熔点是113.5℃,所以碘在100℃的沸水中不可能熔化;
31.在探究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中,实验小组测得 100g 某种固体受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试管内物质的温度(℃)
﹣20
0
0
0
0
0
10
20
(1)该物质属于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第 7min 时,物质处于_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3)分析表格中数据,该物质在液态时的比热容_________固态时的比热容(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晶体;(2)固液共存;(3)大于。
【解析】(1)读表可知,该物质在0℃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有一定的熔点,属于晶体;
(2)在第 7min 时处于熔化过程,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3)在时间相同时,0﹣2min时间段内温度升高快,说明这种物质在固态时升温快,同时也表明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即该物质在液态时的比热容大于固态时的比热容。
32.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小文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并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沸腾图象:
(1)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科学、合理的顺序是:先调整固定_________的位置(选填“A”或“B”);
(2)根据图象可知水的加热过程的一些信息:(写出两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文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一种即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2)水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适当减少水量(或适当提高水的初温)。
【解析】(1)在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要先安装下面的,因为如果先安装上面的,下面不一定合适。所以先固定B装置。
第一讲 物态变化
l.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用水的物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知识点一:熔化和凝固
1.晶体和非晶体:有 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没有 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2.熔点和凝固点:晶体 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熔液 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
3.晶体和非晶体的比较
晶体
非晶体
物质举例
海波、冰、食盐、水晶、明矾、萘、各种金属
松香、蜡、玻璃、沥青



状态
固体
固体
熔化过程
吸热
吸热
凝固过程
放热
放热



熔化过程中的温度
保持不变
不断升高
凝固过程中的温度
保持不变
不断降低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 ,继续
持续吸热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 ,继续
持续放热
知识点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方式:汽化有两种方式: 和 。液体沸腾的 叫沸点,液体沸腾的过程中不断 ,但温度保持 ,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的 、液体含有的杂质等有关。
2.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蒸 发
沸 腾
发生部位
只在液体
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
不同点
发生条件
温度下
达到 ;继续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影响因素
液体 、液面上空气流速、液体
供热快慢
温度变化
致冷
吸收热量,温度
共同特点
都属汽化现象,都要
3.液化方式:气体液化通常有两种方法: 和 ,气体液化要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水蒸气液化为水,气体液化的好处是便于贮存和运输。
知识点三: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 变成 叫升华,升华吸热有 作用;凝华:物质从气态 变成 叫凝华,凝华要 。生活中利用升华吸热达到致冷。
2.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物态变化: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人工降雨、电冰箱、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等。
3.注意:①判定物态变化时,要先明确物质的初态和终态,然后根据定义判别;
②图象分析方法:明确图象中横轴、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明确图象表达的物理过程→分析图象变化的特点,理解特殊点和特殊线段代表的物理意义;
③生活中看见的“白气”,“雾状物”,蒸腾的“热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知识点一:认识物态变化现象
【例1】(2018?下城区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B.一杯热水拿到冷的空调房内,杯子的外壁会有水蒸气液化形成大量的水珠
C.灯泡用久后会变黑,是因为灯丝先汽化后凝华形成的
D.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答案】D
【解析】A、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A错误;B、热水拿到冷的空调房内,杯子上方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大量的水珠,但杯子的外壁不会出现水珠。故B错误;C、灯泡工作过程中,灯丝温度很高,灯丝表面的钨原子会升华离开灯丝表面,当钨原子遇到温度低的灯泡内壁,凝华附着在内壁上,所以灯泡用久后会变黑。故C错误;D、水蒸气液化为同温度的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故D正确。故选:D。 【例2】(2018?秀洲区二模)下雨天,汽车后视镜就会沾满雨滴(如图所示),严重影响安全驾驶。小明家新买的车后视镜有防雾功能。这种防雾镜,其实就是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升高,从而起到防雾效果。从物态变化角度看此过程属于(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答案】B
【解析】镜子上结雾,指的是镜子上出现的小水珠,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使镜面模糊不清;为了避免水蒸气的液化,防雾镜在背面装有电热丝,使用时,只要接通其电路,提高镜面的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高的镜面,不能放热液化,所以能避免发生结雾现象,故B正确。故选:B。
知识点二:物态变化与热量
【例3】(2018?江干区模拟)从节能安全的角度考虑,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选择空气能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把空气中的低温热量吸收进来,经过氟介质汽化,然后通过压缩机压缩后增压升温,再通过换热器转化给水加热,压缩后的高温热能以此来加热水温。则该种热水器内介质汽化的发生和吸放热情况(  )
A.在低温物质处,介质从空气中吸热
B.在低温物质处,空气从介质中吸热
C.在高温物质处,介质从冷水中吸热
D.在高温物质处,空气从介质中吸热
【答案】A
【解析】由“空气能热水器把空气中的低温热量吸收进来,经过氟介质汽化”和“增压升温后通过换热器转化给水加热”知,介质在低温物质处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吸收热量;在高温物质中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放出热量,冷水吸收介质液化时放出的热量。故选:A。 知识点三:晶体与非晶体
【例4】(2018春?乐清市期末)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的“温度一时间”图象,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得出(  )
A.该物质不是晶体 B.物质在cd段时是气态
C.第5分钟时物质熔化完成 D.物质在bc段也需要吸收热量
【答案】D
【解析】A、由图象可知:A物质是达到一定的温度才熔化的,且要吸热,但温度不变,为晶体,故A错误;B、物质在cd段时是液体吸热升温过程,故B错误;C、从图中可知,A物质从第5分钟开始熔化,到第10分钟完全熔化完,故C错误;D、物质在bc段处于熔化过程,此过程也需要吸收热量,故D正确。故选:D。 知识点四:探究物态变化的规律
【例5】(2018?北海模拟)小强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将装有晶体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_______和_______。 (2)用试管装加热物质放在烧杯中进行加热,好处是_______。 (3)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 (4)该物质温度为30℃时处于_______态。(填“固”或“液”) (5)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的时间是_______min。
【答案】故答案为:(1)试管装有晶体的部分要完全浸没水中;试管不接触烧杯底部;(2)受热均匀;(3)48;(4)固;(5)6。
【解析】(1)为了能使试管中的晶体均匀受热,需要将试管中装有晶体的部分全部浸没在水中,但试管不能接触烧杯底部。(2)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冰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3)BC段所对应的纵轴的温度为48℃,这就是这种物质的熔点;(4)30℃低于物质的熔点,此时物质处于固态;(5)观察BC段对应的横轴可看出,物质从第6分钟开始熔化,到第12分钟结束,共持续6分钟。 【例6】(2017春?海宁市校级月考)小光同学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为820C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l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1)在记录第四次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空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2
86
89
98
98
98
98
(2)如需缩短实验所用时间,采用的方法有:(写出1点满足题意即可)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自测出的水的沸点大都不是100℃,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写出1点满足题意即可)
【答案】(1)铁圈;(2)丙.
【解析】(1)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94℃; (2)为缩短加热时间,使水尽快沸腾,可以:①适当减少水的质量;②提高水的初温;③增大酒精灯的火焰。 (3)水的沸点大都不是100℃,可能原因是当时的气压不是1个标准大气压,沸点越高,气压越高。 故答案为:(1)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2
86
89
94
98
98
98
98
(2)适当减少水的质量;(3)当时的气压不是1个标准大气压。

一、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温度变化图象的区分
晶体熔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定的熔点,在图象中反映出来就是有一段时间它的温度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即吸热但温度不变,图像是吸热先升高再水平;晶体凝固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凝固点,在图象中反映出来就是有一段时间它的温度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即放热但温度不变,图像是放热先降低再水平.非晶体是熔化是斜向上一条线,边吸热边升温;非晶体凝固是斜向下一条线,边放热边降温。
【例1】(2017秋?涡阳县期末)如图是冰的熔化曲线,下面有关该图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B段呈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BC段呈固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CD段呈液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D.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答案】A
【解析】A、读图可知,AB段冰还没有开始熔化呈固态,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故A正确;B、BC段时冰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D正确;C、CD段冰已经熔化完毕,呈液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故C正确。故选:B。
【例2】(2016秋?滨江区期末)现在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可以调节建筑内的温度。则表示球内材料凝固的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由于墙内混入非晶体材料,所以它在熔化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固液共存的状态,它的温度会持续升高。在凝固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固液共存的状态,它的温度会持续降低。A、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符合题意。B、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不符合题意。C、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D、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六种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和放热混淆
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同学们在解题中往往是物态变化的名称混乱,吸热放热记不清。可以从分子距离的变化上来记忆吸热或放热:分子距离变大的吸热,变小的放热(与物体的热胀冷缩是一致的)。
【例3】(2017秋?金华期中)在下列几组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是吸热的是(  )
A.熔化、液化、汽化 B.液化、汽化、升华
C.升华、汽化、熔化 D.凝固、液化、凝华
【答案】C
【解析】由物态变化过程需要的条件可知:熔化、汽化、升华,三种物态变化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三种物态变化需要放热。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三、“白气”与“水蒸气”混淆
首先明确水蒸气是无色的气体,如果看到白气一定不是水蒸气,同学们经常会把白气当成水蒸气。常见的白气一般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如:是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后的小水滴;热水瓶口处会出现“白气”,这是瓶内水蒸气冒出后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河面上有一团团的“白气”,这是河水蒸发后的水蒸气又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冬天人嘴里呼出的白气是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或冰冻食品)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水烧开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先汽化,后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例4】(2018?滨江区模拟)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
【答案】D
【解析】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碗里蒸发出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液化现象。故选:D。
第一讲 物态变化
l.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用水的物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知识点一:熔化和凝固
1.晶体和非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2.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熔液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晶体和非晶体的比较
晶体
非晶体
物质举例
海波、冰、食盐、水晶、明矾、萘、各种金属
松香、蜡、玻璃、沥青



状态
固体
固体
熔化过程
吸热
吸热
凝固过程
放热
放热



熔化过程中的温度
保持不变
不断升高
凝固过程中的温度
保持不变
不断降低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持续吸热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持续放热
知识点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方式: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的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的气压、液体含有的杂质等有关。
2.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蒸 发
沸 腾
发生部位
只在液体表面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不同点
发生条件
任何温度下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影响因素
液体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速、液体温度
供热快慢
温度变化
降温致冷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共同特点
都属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3.液化方式:气体液化通常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气体液化要放热。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水蒸气液化为水,气体液化的好处是便于贮存和运输。
知识点三: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有致冷作用;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要放热。生活中利用升华吸热达到致冷。
2.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物态变化: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人工降雨、电冰箱、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等。
3.注意:①判定物态变化时,要先明确物质的初态和终态,然后根据定义判别;
②图象分析方法:明确图象中横轴、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明确图象表达的物理过程→分析图象变化的特点,理解特殊点和特殊线段代表的物理意义;
③生活中看见的“白气”,“雾状物”,蒸腾的“热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知识点一:认识物态变化现象
【例1】(2018?下城区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B.一杯热水拿到冷的空调房内,杯子的外壁会有水蒸气液化形成大量的水珠
C.灯泡用久后会变黑,是因为灯丝先汽化后凝华形成的
D.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答案】D
【解析】A、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A错误;B、热水拿到冷的空调房内,杯子上方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大量的水珠,但杯子的外壁不会出现水珠。故B错误;C、灯泡工作过程中,灯丝温度很高,灯丝表面的钨原子会升华离开灯丝表面,当钨原子遇到温度低的灯泡内壁,凝华附着在内壁上,所以灯泡用久后会变黑。故C错误;D、水蒸气液化为同温度的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故D正确。故选:D。 【例2】(2018?秀洲区二模)下雨天,汽车后视镜就会沾满雨滴(如图所示),严重影响安全驾驶。小明家新买的车后视镜有防雾功能。这种防雾镜,其实就是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升高,从而起到防雾效果。从物态变化角度看此过程属于(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答案】B
【解析】镜子上结雾,指的是镜子上出现的小水珠,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使镜面模糊不清;为了避免水蒸气的液化,防雾镜在背面装有电热丝,使用时,只要接通其电路,提高镜面的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高的镜面,不能放热液化,所以能避免发生结雾现象,故B正确。故选:B。
知识点二:物态变化与热量
【例3】(2018?江干区模拟)从节能安全的角度考虑,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选择空气能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把空气中的低温热量吸收进来,经过氟介质汽化,然后通过压缩机压缩后增压升温,再通过换热器转化给水加热,压缩后的高温热能以此来加热水温。则该种热水器内介质汽化的发生和吸放热情况(  )
A.在低温物质处,介质从空气中吸热
B.在低温物质处,空气从介质中吸热
C.在高温物质处,介质从冷水中吸热
D.在高温物质处,空气从介质中吸热
【答案】A
【解析】由“空气能热水器把空气中的低温热量吸收进来,经过氟介质汽化”和“增压升温后通过换热器转化给水加热”知,介质在低温物质处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吸收热量;在高温物质中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放出热量,冷水吸收介质液化时放出的热量。故选:A。 知识点三:晶体与非晶体
【例4】(2018春?乐清市期末)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的“温度一时间”图象,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得出(  )
A.该物质不是晶体 B.物质在cd段时是气态
C.第5分钟时物质熔化完成 D.物质在bc段也需要吸收热量
【答案】D
【解析】A、由图象可知:A物质是达到一定的温度才熔化的,且要吸热,但温度不变,为晶体,故A错误;B、物质在cd段时是液体吸热升温过程,故B错误;C、从图中可知,A物质从第5分钟开始熔化,到第10分钟完全熔化完,故C错误;D、物质在bc段处于熔化过程,此过程也需要吸收热量,故D正确。故选:D。 知识点四:探究物态变化的规律
【例5】(2018?北海模拟)小强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将装有晶体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_______和_______。 (2)用试管装加热物质放在烧杯中进行加热,好处是_______。 (3)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 (4)该物质温度为30℃时处于_______态。(填“固”或“液”) (5)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的时间是_______min。
【答案】故答案为:(1)试管装有晶体的部分要完全浸没水中;试管不接触烧杯底部;(2)受热均匀;(3)48;(4)固;(5)6。
【解析】(1)为了能使试管中的晶体均匀受热,需要将试管中装有晶体的部分全部浸没在水中,但试管不能接触烧杯底部。(2)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冰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3)BC段所对应的纵轴的温度为48℃,这就是这种物质的熔点;(4)30℃低于物质的熔点,此时物质处于固态;(5)观察BC段对应的横轴可看出,物质从第6分钟开始熔化,到第12分钟结束,共持续6分钟。 【例6】(2017春?海宁市校级月考)小光同学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为820C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l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1)在记录第四次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空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2
86
89
98
98
98
98
(2)如需缩短实验所用时间,采用的方法有:(写出1点满足题意即可)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自测出的水的沸点大都不是100℃,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写出1点满足题意即可)
【答案】(1)铁圈;(2)丙.
【解析】(1)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94℃; (2)为缩短加热时间,使水尽快沸腾,可以:①适当减少水的质量;②提高水的初温;③增大酒精灯的火焰。 (3)水的沸点大都不是100℃,可能原因是当时的气压不是1个标准大气压,沸点越高,气压越高。 故答案为:(1)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2
86
89
94
98
98
98
98
(2)适当减少水的质量;(3)当时的气压不是1个标准大气压。

一、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温度变化图象的区分
晶体熔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定的熔点,在图象中反映出来就是有一段时间它的温度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即吸热但温度不变,图像是吸热先升高再水平;晶体凝固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凝固点,在图象中反映出来就是有一段时间它的温度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即放热但温度不变,图像是放热先降低再水平.非晶体是熔化是斜向上一条线,边吸热边升温;非晶体凝固是斜向下一条线,边放热边降温。
【例1】(2017秋?涡阳县期末)如图是冰的熔化曲线,下面有关该图线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B段呈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BC段呈固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CD段呈液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D.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答案】A
【解析】A、读图可知,AB段冰还没有开始熔化呈固态,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故A正确;B、BC段时冰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D正确;C、CD段冰已经熔化完毕,呈液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故C正确。故选:B。
【例2】(2016秋?滨江区期末)现在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可以调节建筑内的温度。则表示球内材料凝固的图象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由于墙内混入非晶体材料,所以它在熔化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固液共存的状态,它的温度会持续升高。在凝固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固液共存的状态,它的温度会持续降低。A、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符合题意。B、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不符合题意。C、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D、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六种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和放热混淆
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同学们在解题中往往是物态变化的名称混乱,吸热放热记不清。可以从分子距离的变化上来记忆吸热或放热:分子距离变大的吸热,变小的放热(与物体的热胀冷缩是一致的)。
【例3】(2017秋?金华期中)在下列几组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是吸热的是(  )
A.熔化、液化、汽化 B.液化、汽化、升华
C.升华、汽化、熔化 D.凝固、液化、凝华
【答案】C
【解析】由物态变化过程需要的条件可知:熔化、汽化、升华,三种物态变化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三种物态变化需要放热。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三、“白气”与“水蒸气”混淆
首先明确水蒸气是无色的气体,如果看到白气一定不是水蒸气,同学们经常会把白气当成水蒸气。常见的白气一般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如:是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后的小水滴;热水瓶口处会出现“白气”,这是瓶内水蒸气冒出后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河面上有一团团的“白气”,这是河水蒸发后的水蒸气又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冬天人嘴里呼出的白气是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或冰冻食品)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水烧开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先汽化,后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例4】(2018?滨江区模拟)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
【答案】D
较低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液化现象。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