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 第13课 人、健康与环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科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 第13课 人、健康与环境(含答案)

资源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命科学
一、考试说明中《生命科学》的五个主题
系统复习 第13课 人、健康与环境
一、知识梳理
二、查漏补缺,自我检测
1.近年来禽流感等传染病流行,向人类发出了新的挑战。下列有关传染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病毒是传染源
B.传染病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
C.积极研制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D.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2.[2017·温州·4]为了预防麻疹、风疹的流行,卫生部门与学校共同采取下列措施,其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A.保持教室清洁与通风
B.要求饭前便后勤洗手
C.注射麻疹、风疹疫苗
D.要求发烧时及时就医
3.[2018·湖州·7]在人体针对病原体的抵抗中,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B.皮肤的角质层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C.鼻黏膜分泌黏液消灭病原体
D.吞噬细胞从血管进入组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4.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在发现和分离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方面的重大贡献,荣获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发现青蒿素之前,治疗疟疾的药物主要是奎宁、氯喹等,但长期使用后,疗效明显下降,原因是疟原虫有了抗药性。从进化角度看,该抗药性的产生是 对疟原虫选择的结果。
(2)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在世界各地拯救了无数生命。从防治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对病人进行治疗,属于 。
5.近年来,关于“超级细菌”感染的临床案例屡见不鲜。其实只要使用抗生素,出现耐药菌就不可避免,而滥用抗生素则会催生耐药菌的出现。如图是几种抗生素被允许使用的年份及相应的耐药菌出现的年份(注:上下深浅一致的箭头,分别表示抗生素及相对应的耐药菌)。
(1)从图中可以发现,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是 ,而该抗生素相对应的耐药菌出现在临床使用之 。(选填“前”或“后”)
(2)绝大部分耐药菌都是在对应的抗生素使用之后出现的,根据生物进化理论,各种耐药菌的出现是对应的抗生素对其不断 的结果。
(3)耐药菌通常出现在医院,这是因为医院是使用 最频繁的地方,并聚集了很多缺乏相应免疫力的人,即那里有很多 。
6.[2017·衢州·31]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超过人体的抵抗力时,就会引发疾病。
(1)小柯用漫画表示人体受到某种病原体感染时,发生的免疫反应(如图) 。当①侵入人体之后,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 ,从而获得相应的免疫力。
(2)如果人体自身免疫力低,侵入人体的①会大量繁殖引发感染。今年3月以来许多学生感染诺如病毒而得了“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从传染病流行的环节看,患病孩子属于 。
7.[2017·丽水·21]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奖授予科学家大隅良典,表彰他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的成就。细胞自噬意思是“将自己吃掉”,即分解自身细胞蛋白或细胞的有关结构。当饥饿时,生物体会“应急”,能分解体内非必需的细胞成分来提供物质和能量;当被感染时,能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等。他还找到了自噬机制背后起控制作用的基因。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细胞内氧化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 ;
(2)吞噬细胞可通过自噬机制消灭多种入侵的细菌和病毒,该保护性重量功能属于 免疫(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
(3)下列关于细胞自噬机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自噬是受基因控制的
B.细胞自噬机制紊乱,身体可能患病
C.生物体适当饥饿,细胞的自噬作用会减弱
8.[2018·温州·18]2018年5月,在一颗七千年前的牙齿化石中,科学家检到乙肝病毒DNA的部分片段。
(1)七千年前乙肝病毒与现在乙肝病毒的DNA存在差别,这种差别说明乙肝病毒在繁殖过程中存在___________现象。
(2)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我国新生儿都要注射乙肝疫苗,这属于上述措施中的___________。
9.[2018·嘉兴·20]资料显示, 我国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研究表明, 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简称 HPV)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最高风险因素。为此, 科学家研发了HPV疫苗, 以有效地预防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 进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1)下图为某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率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图。根据该图信息分析, 宫颈癌发病率增速最快的年龄段是 。( 以5岁为一个年龄段)
(2)从预防传染病的措 施分析,女性接种HPV疫苗属于 。
(3)接种疫苗后, 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 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 此种蛋白质在免疫学中称为 。
10.[2018·衢州·31]美国三位遗传学家利用果蝇作为模式动物(研究材料)发现了控制生物钟的分子机制,从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已是果蝇第五次帮助科学家们赢得诺贝尔奖。
(1)根据乙图分析,果蝇在甲图检索表中对应的是_______(填字母)。
(2)果蝇有圆眼和棒眼,红眼和白眼等一系列性状,它们是由_______决定的。
(3)果蝇的下列特点,能让它成为遗传学研究最佳模式动物的有( )
A.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类
B.主要以腐烂的水果和植物体为食
C.染色体数目少,只有4对,便于研究
D.繁殖变异速度很快,一年就可以繁殖30代
11.材料一:国际微生物学界有一个科赫法则,主要包括:I.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Ⅱ.要从宿主中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该微生物;Ⅲ,上述培养出的微生物接种到健康宿主中,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Ⅳ.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如果进行上述4个步骤,并得到确实的证明,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该病害的病原体。
材料二:沃伦和马歇尔猜想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引起胃溃疡的原因。为此,他们进行探究:①在100例胃溃疡患者中,都找到了幽门螺杆菌。②从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③无胃溃疡症状的马歇尔当众吞下从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出现胃溃疡症状,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恢复健康。④招募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将从患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的幽门螺杆菌接种到部分志愿者,出现了胃溃疡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马歇尔用自己吞下幽门螺杆菌培养液,出现胃溃疡症状的行为,想证明科赫法则的第________步骤,体现了科学家_________精神。
(2)当时医学界有很多人都不认同马歇尔自己喝培养液的行为与观点。推测他们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3)要证明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
最终,沃伦和马歇尔证明了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由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参考答案
1.A
2.C
3.A
4.(1)奎宁、氯喹等药物(只填奎宁、氯喹或药物也得分) (2)控制传染源
5.
(1)青霉素 前
(2)选择
(3)抗生素 易感者
6.(1)抗体 (2)传染源
7.(1)呼吸作用 (2)非特异性 (3)C
8.(1)变异;(2)保护易感人群
9.
(1)35 —40 岁
(2)保护易感人群(者)
(3)抗体
10.(1)D (2)基因 (3)CD。
解析:检索表是以区分生物为目的编制的表。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行为习惯具有的各种特征。遗传学是一门学科,研究生物起源、进化与发育的基因和基因组结构、功能与演变及其规律等。
(1)由乙图可知,果蝇尾不分叉且只有一对翅;故答案为:D。
(2)生物的性状都是与其基因有关,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故答案为:基因。
(3)A.是果蝇的结构特点,与遗传学研究没有关系。故A错误。
B.主要是说明果蝇的食物,与遗传学无关。故B错误。
C.染色体少,便于研究,变异的情况不多。故C正确。
D.繁殖的周期短,研究的时间短,适合遗传学研究。故D正确。故答案为:CD。
11.
(1)Ⅲ 为科学献身
(2)样本数量太少,结论不具说服力,具有偶然性
(3)从接种后患胃溃疡志愿者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主题4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一)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二)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三)人体的生殖和发育——七(下)第1章
第11课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四)遗传和进化——九(下)第1章 《演化的自然》
第12课 遗传和进化
主题5
人、健康与环境
(一)人体保健
(二)健康与环境
(三)人类与生态环境 ——九(下) 第3章 《人的的健康》
第13课 人、健康与环境
(1)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七(上) 第2章 《观察生物》P34
第1课 多种多样的生物
主题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二)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七(上) 第2章 《观察生物》P37
第2课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3课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
(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九(下)第2章 《生物与环境》P42
第4课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主题3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生命活动的调节——八(上)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P90
第10课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主题2
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一)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第5课 绿色植物的水和无机盐代谢——八(下) 第4章 《植物与土壤》P128
第6课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八(下) 第3章 《空气与生命》P100
(二)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第7课 人体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九(上)第4章 《代谢与平衡》P134
——八(下)第3章 《空气与生命》P100
第8课 人体的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1)——九(上)第4章 《代谢与平衡》P147
第9课 人体的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2)——九(上)第4章 《代谢与平衡》P147
传染病
概念:由 病原体 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并可在人群中 传播 的疾病。
预防办法
控制传染源:对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卫生、水源和粪便管理;生活用具消毒;消灭媒介动物(蝇蚊蚤虱)等(主要方法)。
保护易感人群:体育锻炼,不与传染原接触,预防接种等。
流行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病的人群。
只要切断其中任一环节,流行即可终止。
常见的传染病的种类:
特点
传染性;传染病的病原体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染给健康人。
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在适宜条件下可广泛传播使一定地域内同时出现较多的病人。
免疫性;人体患病痊愈后常该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健康
概念:指人的 生理 、 心理 、 社会适应能力 这三者处于正常状态。健康包括 生理 健康、心理健康和 社会适应 健康。
生理健康:由身体的功能决定,不容易生病,体力充沛。(是健康的前提)
心理健康:能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社会适应健康: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能很好的适应。
免疫功能
免疫防御
自我稳定
免疫监视
免疫
自然免疫
人工免疫:采用人工的方法将由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或其他抗原物质接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获得免疫的方法。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淋巴因子等免疫物质注入人体,可使人体立即获得免疫。(主要用于治疗和应急预防。)
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才有免疫作用。(第3道防线)
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进入体液参与免疫。(发生在细胞外)
细胞免疫:由T淋巴细胞直接或间接(释放淋巴因子)参与免疫。(发生在细胞内)
概念: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第1道防线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
第2道防线组成:吞噬细胞;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抗原: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外来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
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一种抗体往往只对抗相应的病原体(抗原)
医药常识
安全用药
常用急救方法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对症下药
用法用量
注意药物的有效期
人工呼吸
心脏胸外按压
出血护理
毛细血管出血:消毒包扎即可
动脉出血:近心端止血
静脉出血:远心端止血
青霉素
万古霉素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许可临床使用
抗生素的年份
相对应耐药菌
的出现年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