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苏教版2千克和克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数学三年级上苏教版2千克和克素材

资源简介

《千克和克》单元教学说明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推算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初步形成估计的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本单元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图:
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两段安排:第一段,了解判断物体轻重的基本方法,知道千克是常用的质量单位,感受1千克或几千克的实际轻重;第二段,认识克,进一步掌握称物体轻重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为了加深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体验相关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在上述两段教学内容之后,还安排了练习五,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并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本单元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这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他们需要通过丰富的活动积累经验,形成鲜明的表象。而单位换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比较广泛,对后续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也应作为重点来对待。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合理估计物体的轻重。这是因为估计物体的轻重不仅需要学生对千克和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还需要他们对物体自身的质量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学生受生活经验所限,再加上刚刚接触质量单位,因此他们完成相应估计活动会有一定的难度。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
1.精心设计教学线索,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学千克时,教材首先让学生比一比两袋食品的轻重。比轻重是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在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时,学生会很自然地由生活经验出发想到“掂一掂”和“称一称”的方法。而“掂一掂”可以让他们切身体会质量的含义,“称一称”又便于引发他们对生活中常见的秤的认识,并由此产生认识常见质量单位的心理需求。教学克时,先让学生用以“千克”作单位的盘秤称一袋“净含量135克”的食品,引导他们在操作中发现这里已经不再适合用“千克”作单位,由此告诉他们:“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然后通过称1枚2分硬币、1枚1角硬币、1枚1元硬币的质量,以及称出10克黄豆并数数有多少粒,称出1本数学书、1个文具盒的质量并掂一掂等活动,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感知1克和几克的实际轻重,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最后引导他们在称常见物品质量的活动中,感受克的应用,发现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认识千克和克的主动性,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凸显了认识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
2.重视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首先,教材注意通过具体的拎、称、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和1克的实际轻重。对于1千克,教材侧重让学生通过用秤来称一些熟悉的物品,在操作中具体感知;而针对1克不易被感知的特点,教材则让他们通过称重和比较等活动,侧重感受l克物品是很轻的。其次,教材还注意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从形状、大小、个数等不同角度丰富对千克和克的感知。不仅如此,教材还经常要求学生到生活中继续去找一找、看一看、称一称。正是这些对大量实物的具体感知和相应的实际操作,学生才能逐步将质量单位与相关物体建立起恰当的联系,从而形成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质量单位间的进率。对于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教材引导学生经历如下的过程:取2袋盐,每袋重500克,算出它们一共重1000克;把两袋盐放到秤上称,是1千克;由1000克和1千克都是这两袋盐的质量,得到1千克=1000克。像这样以具体感知为基础,通过简单推理和计算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他们对得出的结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4.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教材注重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出发,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与千克和克相关的估计活动。比如,在认识千克后,教材通过第29页的“试一试”,让学生先称一称自己的书包,看看大约重多少千克,再通过从书包里拿出或放进一些物品,使称出的结果大约是2千克,帮助他们初步积累估计物品轻重的经验。在随后的“想想做做”第4题中,让学生估计1千克的蔬菜或水果大约各有多少个;在练习五的第6题中,让学生先求出2号杯橙汁的克数,再据此估计3号杯、4号杯里的橙汁各有多少克,体会通过推理进行估计的方法。这些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估计活动,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千克和克的体验,而且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练习五》教材解析
第1题,可以引导学生先用学过的质量单位逐个试一试,再通过比较作出选择。例如,一辆童车不可能是3克,否则就与3枚2分硬币差不多重了,所以这辆童车的重应当是3千克。
第2题,要引导学生把相应的动物与不同的答案先试着进行搭配,再联系生活经验排除其中不合理的搭配,从而作出选择。例如,一只小鸟的体重显然不可能是20千克,更不可能是200千克;而2千克更适合作为一只鸡的体重,所以一只小鸟的体重应是200克。
第3题,可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如果有学生感到有困难,可以提醒他们根据各题中数量的特点,或把千克换算成克,或把克换算成千克,然后再进行比较。
第4题的第(1)题,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千克里有10个100克。也就是说,10袋这样的奶糖重1千克。第(2)题要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因为1千克这样的奶糖就是10袋,所以要求“买1千克这样的奶糖应付多少元”,就是求10个3元是多少,列式为:3×10=30(元)。
第6题,2号杯里的橙汁重是300-240=60(克)。把2号杯里的橙汁看作1份,3号杯里的橙汁大约有这样的2份,4号杯里大约有这样的4份。所以3号杯里大约有120克橙汁,4号杯里大约有240克橙汁。
第7题,组织称体重的活动时,一要有序地进行组织,二要提醒学生记住称出的结果,并用合适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要通过组织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标准体重的公式。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各自利用公式算一算、比一比,并说说活动后的收获和体会。
思考题,从天平两边各拿走1个菠萝和1个苹果,可以发现2个菠萝正好与6个苹果一样重。由此可知,1个菠萝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3倍。
“你知道吗”可以先让学生各自读一读,再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对“斤”和“两”的认识。也可要求学生进一步推算出1千克=2斤,1千克=20两。此外,中国
古代长期采用1斤=16两的计量方法,而1两=10钱,1钱=10厘,1厘=10毫。但古代1斤、l两的实际轻重随着朝代更迭是有变化的。例如,秦汉时期1两约合15克,明清时期1两约合37克。
《练习五》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千克和克等知识的综合练习,主要用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基础知识,用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轻重,练习不同质量单位的换算,体会相关质量单位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1题让学生在每个物品下方给出的数后面填相应的质量单位,帮助他们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常见物品轻重的判断能力。第2题用连一连的方式让学生在给出的答案中确定1只小鸟、1只羊、1只鸡和1头牛的轻重。由于这4个动物的轻重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学生不难通过比较作出选择。第3题用比较大小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质量单位的进率及其换算方法。第4、5题都是让学生通过计算来解决一些与质量单位有关的实际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中,第4题需要学生依据千克和克的关系进行推算,第5题涉及加法和乘法的两步计算。第6题是需要通过估计来解决的问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估计物品轻重的能力,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推理能力。第7题是一次实践活动:先让学生分小组称一称各人的体重,并比一比谁最重,谁最轻。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初步掌握使用体重秤的方法,而且能使他们在表达自己的体重时,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提高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估计的意识,掌握估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将称出的体重与用公式算出的标准体重进行比较,了解自己的体重是否属于正常范围,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思考题让学生通过对一架处于平衡状态的天平上左右两边水果数量的观察和比较,推算1个菠萝与1个苹果质量的关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你知道吗”介绍了我国部分地方、部分人群还习惯使用的市制质量单位“斤”和“两”,以及斤、两与克的换算方法,帮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相关计量单位和计量方法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从而增进民族情感,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2.第1、2题都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选择质量单位和连线时各是怎样想的,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千克和克的区别,丰富对常见物体轻重的感性认识。第3题可先让学生观察给出的每组式子,再引导他们思考单位不同的两个量应该怎样比较大小,然后要求他们各自完成填空。第4题一要帮助学生联系数的组成知识思考“多少袋这样的奶糖重1千克”,二要启发他们认识到:买1千克奶糖,就是买这样的10袋。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讨论:要求这5袋面包一共重多少克,先要算出什么?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各自解答第(1)题,并组织他们交流解题的思路。接着再提出估计3号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有多少克的要求,启发他们思考:3号杯里橙汁的高度与2号杯里橙汁的高度有什么关系?4号杯里橙汁的高度与2号杯里橙汁的高度有什么关系?由此鼓励学生依次估计出结果并在小组内交流。第7题首先要准备好体重秤。称体重时,可以先示范称出一两个同学的体重,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体重秤的使用方法,并试着用不同方式表达称出的结果,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然后要求他们分小组开展活动,并通过相应的交流回答谁最重、谁最轻的问题。最后,让学生按第(2)题中给出的公式算一算,把算出的结果与自己的实际体重进行比较,并在小组里说说计算和比较后的体会。
3.思考题要注意给学生留出必要的思考时间。组织交流时,要引导他们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突出从天平两边拿走同样多的水果后所能得到的新的相等关系。
4.“你知道吗”可以先让学生各自读一读,再重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你在表示物品轻重时有没有用过“斤”和“两”作单位?根据1斤=500克,1两=50克,你能推算出1千克与斤、两的关系吗?你知道“半斤八两”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比喻什么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