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周长》教材解析教学例2时,可以先让学生在教材给出的每张书签图中指一指或描一描,并告诉他们: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接着,可以要求学生分别指一指三角形和四边形一周的边线,并结合操作简要说明这两个图形周长的含义,说说三角形的周长是指几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四边形的周长是指几条线段的长度之和,然后引导他们各自测量计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四边形四条边分别长1厘米、3厘米、2厘米、3厘米。组织交流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周长是指围成图形的几条线段的长度之和,或是物体某个面一周边线的长,所以周长同样也要使用相应的长度单位。教学“试一试”时,要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细线围一围,量出一片树叶的周长。要适当指导用细线沿树叶一周围一圈的操作活动,提醒学生尽可能将细线与树叶外围的边重合在一起。同时,要启发他们想办法测量相应细线的长度,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化曲为直”的策略。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要求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结合具体、熟悉的事例,进一步阐述对周长含义的理解。第1题,要提醒学生合理选择一周边线的起点和终点,以免产生模糊的认识。第2题,在提醒学生沿着每个图形的边连贯地描出一周的边线后,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形,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所描出的边线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第3题,可以明确要求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计算各个图形的周长。组织交流时,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思考过程,以便他们相互启发,共享思维成果。第4题,可以直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相关图形的周长。组织交流时,还可以引导他们比较各种不同的方法,并体会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例如,求六边形的周长时,可以列出连加算式6+6+4+4+2+2;也可以分别算出6×2、4×2与2×2,再把算出的结果相加。如果有学生直接用6×4计算这个六边形的周长,则可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要求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但不宜要求其他同学都能掌握这种算法。第5题,测量桌面或板凳面的周长时,用“厘米”作单位是比较合适的,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的可以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厘米数。《认识周长》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基础。例2首先呈现了3张形状不同的书签,要求学生分别指一指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学生按要求操作后,教材及时指出:“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这里提到的“书签一周边线的长”既源自学生的生活经验,又直观形象地描述了周长的属性。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通过“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和“你是怎样知道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由“物体某个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类推出“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从而完善和深化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学生在说、量、算等活动中,初步认识到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这个过程既发展了周长的概念,又蕴含了计算周长的基本方法,两者有机融合成一体。随后的“试一试”要求学生应用对周长的初步认识,想办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教材呈现了一根绳子沿树叶的边围成一圈,并把绳子拉直后放到直尺边上测量的过程。其中,第一组示意图继续突出“一周边线”,第二组示意图不仅突出周长是一个长度,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体会“化曲为直”,进而领会测量物体某个面周长的重要方法。“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5道题。第1、2题主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巩固周长的概念。其中,第1题重点让学生再次感知物体某个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第2题通过描出各个图形的边线,重点让学生再次感知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第3、4题通过计算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其中,第3题在部分平面图形中设计了长度相同的边,目的是启发学生联系以前的学习经验,想到计算周长的不同方法,从而为以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基础。第4题要求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的周长。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学生先数出各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再根据得到的数据灵活计算,既是上一题所获得的初步经验的应用,更有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第5题是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巩固对周长含义以及相关测量和计算方法的认识,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2.教学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时,要多让学生看一看、围一围、指一指、量一量,以充分感知周长的含义。具体说,可以分三步组织学生活动。第一步,出示3张形状不同的书签图,让学生指一指(或描一描)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帮助他们初步认识到: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进行动态呈现,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书签周长的清晰表象。第二步,通过简单的测量和计算,引导学生拓展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初步学会测量、计算简单多边形的周长。由于前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所以这个环节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围成多边形的几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这个多边形的周长。教学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什么是三角形的周长,什么是四边形的周长,明确围成这些图形各条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它们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得到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可以用细线沿图形的边围一圈,拉直了量一量;也可以分别量出图形各条边的长,再相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帮助他们初步体会计算多边形周长的一般策略。第三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沿树叶的边指一指,明确树叶周长的含义,再讨论测量这片树叶周长的方法。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围一围、量一量。要关注学生的操作,适当指导先用绳子围一围再把绳子拉直了量长度的过程,帮助他们在操作中丰富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并初步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价值。此外,为保证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教学前还要让学生准备好必要的操作材料,包括树叶、细线、直尺等。3.“想想做做”第1、2题都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指一指、描一描边线,再通过适当的交流帮助他们明确对有关边线的认识。第3、4题在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之后,要通过组织交流让他们具体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第5题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后动手做一做,要提醒他们根据物体面的形状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认识周长》教材解析.doc 《认识周长》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