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多彩的“分数条”》教材解析指导学生制作表示相关分数的彩条时,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直条,同时提出问题:如果用这个长方形直条表示“1”,你能在这个直条里面表示出吗?如果要表示、、,又该怎样做?学生解决上述问题之后,再要求他们把教材第111页的直条剪下来,分别做成表示1、、、和的彩带条。在学生折、剪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讨论:“1”里面有几个?有几个、或?你是怎样想的?照这样继续折一折、剪一剪,还能得到哪些分数?在正方体的六个面上标注分数时,要提醒学生:相对的两个面上标注相同的分数。组织“抢1”游戏时,可以先通过示范讲清游戏方法,再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至于游戏的两人中由谁先掷正方体,可以自主约定,也可以通过诸如抛硬币的方法随机确定。为了增加游戏活动的数学味,也可以规定:抛出正方体之后,先要根据抛出的分数判断相应的分数条能否铺得下,判断正确的,本次抛出的结果有效;判断错误的,本次抛出的结果无效。组织“清0”游戏时,先要适当介绍从现有彩条中拿走指定彩条的方法。例如,从中拿走,可以先把换成4个,再从中拿走1个;也可以先把换成1个和2个,再从中拿走1个。为了增加游戏活动的数学味,也可以规定:从一种彩条中拿走一部分之后,还要说说剩下的是几分之几,说对的,可以多1次抛正方体的机会;说错的,暂停1次抛正方体的机会。此外,如果最后一次抛出的分数比剩余的彩条大,也可以把本次抛出的结果视为无效。组织回顾和反思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通过游戏,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重点突出:1里面有2个、4个,8个、16个;2个是1个,2个是1个,2个是1个;4个是1个,4个是1个;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要通过抛正方体确定选择哪个分数条”以及“怎样看待输赢的结果”等问题,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以及游戏结果的随机性。《多彩的“分数条”》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用表示不同分数的彩条铺满“1”(抢1)以及从“1”里面逐次拿走表示不同分数的彩条(清0)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以及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与“1”的内在联系,丰富并加深对分数的认识。2.使学生在抛正方体选择分数,根据分数选择彩条,以及根据需要将彩条进行等量替换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事件的随机性,逐步增强对分数大小的判断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锻炼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在制作彩条、合作游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丰富与多样,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安排的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丰富对简单分数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活动的安排大体分为四段。第一段是活动准备。教材首先结合直观图告诉学生:如果用指定长度的直条表示、、、。同时,引导学生看图思考:“1”里面有几个?有几个、、?这个过程事实上是把学生对分数的已有认识进行初步的抽象。而这样的初步抽象显然能为下面的游戏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接下来,教材要求学生把附页中表示“1”和上述几个分数的彩条剪下来,并照样子做一个六个面上分别标有、和的正方体,为游戏准备好活动材料。之所以只在正方体上标出2个,2个和2个,是为了保证正方体抛出后每个分数朝上的可能性相等,从而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会简单随机事件的主要特点。第二段是“抢1”游戏。这个游戏的基本方法是:两人一组轮流抛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把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铺在表示“1”的白色直条里面,比谁先把自己的“1”正好铺满。一方面,因为每次抛出的分数是不确定的,所以谁先能够正好铺满表示“1”的直条,自然也是不能确定的。另一方面,因为最后一次抛出的分数可能比白色直条剩余的部分大,而出现这种情况时本次抛出的结果视为无效,这就凸显了游戏输赢的悬念,从而也就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第三段是“清0”游戏。这个游戏的基本方法是:先用两个的彩条把自己的“1”铺满,然后两人一组轮流抛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的“1”里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一方面,由于从里面拿走、或时,需要先用不同彩条的组合去替换,而替换的方法又是多样的,这就为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最后一次抛出的分数可能比剩余的彩条大,而出现这种情况时,本次抛出的结果也是无效的,这就使得游戏结果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第四段引导学生对上述游戏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帮助他们把游戏中获得的认识加以适当提升,启发他们发现并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2.组织游戏活动之前,先要指导学生制作彩条以及标有相应分数的小正方体。要利用制作彩条的过程,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与1,以及上述几个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点明确两点:第一,先要确定表示“1”的直条长度,才能接着确定表示、、和的直条长度;第二,因为把“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所以2 个是1,1里面有2个。同样的道理,1里面有4个,8个、16个。正方体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做,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统一准备,但要适当指导在正方体六个面上标注分数的方法,强调两个相对的面上标相同的分数。3.组织游戏活动时,先要讲清楚游戏规则,重点说明以下几点:第一,两人一组做游戏;第二,通过轮流抛正方体确定铺上或拿走哪种彩条;第三, “正好铺满”或“正好全部拿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第四,怎样确定最后的输赢。如有必要,也可以先由教师和一名学生进行示范,再让全班同学照样子开展活动。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时间,鼓励他们通过协商自主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游戏,和学生一起分享活动过程。4.回顾和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 度展开:分 与“1”有什么关系?、、、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分数的大小又有了哪些认识?为什么要通过抛正方体确定选择哪个分数条?怎样看待输赢的结果?游戏的方法是否可以修改,怎样修改?等等。《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材解析教学例5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考虑到学生是首次学习分数加法,所以要注意引导他们联系整数加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分数加法的含义。要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要求两人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就要把与合起来。第二,学生按例题要求涂色后,要组织他们联系分数含义解释涂色时的思考过程。例如,因为小明吃了这块巧克力的,所以把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后,要把其中的5份涂上红色。第三,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后,要通过交流侧重帮助他们认识到:因为是5个,是2个,所以与的和就是7个,也就是。“试一试”,要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直观图认识到:从里去掉,就是从3个里去掉2个,因此剩下的就是1个。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依据对分数的初步理解思考计算方法,因此不要求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1题,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图意再说说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联系图意说说列式的依据。如右边两题要突出把与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从里去掉,就要用减法计算。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各自计算,再选择一两道题让他们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学生在写算式时是否将分数的分数线和加号、减号、等号对齐。第4题,学生解答时,可以有不同的策略。以第(1)题为例,可以这样想:冬冬吃了这块月饼的,丽丽吃了这块月饼的,两人一共吃了这块月饼的;也可以这样想:冬冬和丽丽一共吃了其中的4份,5份中的4份就是这块月饼的。但不管怎样想,算式都是一样的。第5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第二天看的与第一天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这个条件的意思是: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第二天也看了这本书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教学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而且要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算法,理解其中的算理,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例5教学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教材首先呈现两个小朋友分一块巧克力的情境图,其中“小明吃这块巧克力的”“小红吃这块巧克力的”,由此提出“两人一共吃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在列出算式+后,教材出示一个长方形直观图,要求学生把长方形的涂上红色,涂上绿色,启发他们根据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自主探索计算方法。随后的“试一试”要求学生独立计算一道同分母分数的减法式题。教材用直观的方式呈现了从里去掉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经验,进一步探索-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相应的交流,启发他们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5道题。第1题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式题。其中,左边的两道题是让学生根据对分数含义的理解,直接写出得数;右边的两道题让他们先根据图意填写算式,再计算得数。通过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分数含义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第2题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安排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练习,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算法。第3~5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2.教学例5时,可以先呈现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能知道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列出算式+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说说列式的依据,引导他们联系整数加法的含义初步理解分数加法的含义。接着,组织学生按例题要求在长方形里涂色,并指名说说涂色时的思考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自主探索算法并进行交流。由于计算结果很容易就能从图中看出来,学生并不难得出计算结果,因此交流的要重点放在让他们联系和的含义,解释计算时的思考过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想:8等份中的5份加8等份中的2份,就是8等份中的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个,也就是整个长方形(巧克力)的;也有学生会想:5个加2个是7个就是;甚至有的学生会发现:计算+时,只要把它们的分子加起来,而分母不变。通过交流这些个性化的思考过程,能使学生获得对计算方法不同角度的体验和理解,进而也有利于把这里的算法类推到接下来的同分母分数的减法中去。教学“试一试”时,可以先指导学生读图,弄清从里去掉的具体操作过程,初步理解分数减法的含义。然后,要求他们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联系分数的含义,自主探索算法并交流计算时的思考过程,体会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内在一致性。3.第94页“想想做做”中的题目,都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完成左边的两道题,并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做右边的两道题时,可以先要求学生说说图意,再让他们列出相应的算式,以进一步强化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运算意义、计算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关联性。还要提醒学生:在算式中写分数时,应注意分数线要和加号、减号、等号对齐。第3~5题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帮助思考。解答完每道题后,还要组织他们有条理地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以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练习十一》教材解析第1题学生完成后,还可以让他们说说空白部分各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第3题,一方面要让学生借助涂色部分的大小确定相关分数的大小;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联系分数含义进行必要的分析,以促进对相关分数的理解。例如,左边一组图中,里有2个,所以自然就大于。第4题,可引导学生联系某个物体或图形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例如,比较与的大小时,可以这样想:另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因为平均分有两个同样大的圆,把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的份数越多,得到的1份越小,所以<。第6题,要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求两人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就要把与合起来,用加法算;要求李华比张梅少用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与的差,用减法算。《练习十一》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丰富对相关分数的感知。第1、2题,让学生结合直观图形涂一涂、填一填,在操作中进一步明确: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其中,第1题让学生涂色表示分数。由于涂色的依据是分数的含义,因此涂色的过程就是直观表示相关分数含义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含义。第2题通过在括号里填合适的数,侧重帮助学生巩固对“几分之几就是几个几分之一”的理解。第3、4题,主要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含义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其中,第3题先让学生依据直观图形写出相关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凸显了分数含义对于确定分数大小的重要性。第4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直接比较两个相关分数的大小,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掌握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第5题安排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第6题,应用所学的分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2.第1、2题,都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相应的交流。第1题可以在涂色前让学生先说说每个分数的含义,从而为涂色活动提供支持;也可以在涂色后让他们结合具体的图形再说说相关分数的含义,以验证先前的思考。第2题,学生填空后,可以要求他们先说说图意,再联系图意说说几分之几是几个几分之一。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可以组织进一步的讨论,以提升他们的思考水平。例如,左边的两个圆,平均分的份数相同,为什么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不同?右边的两个圆,涂色部分都是一份,为什么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不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分母相同时,可以看涂色的份数;分子相同时,可以看平均分的份数。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独立完成第4题,并适当解释判断大小时的思考过程。第6题可以先引导学生画图表示一张纸,并在图中表示出已知条件,思考根据这些条件能想到哪些问题,再组织他们依次解答教材提出的问题。《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教材解析教学例3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几分之一的已有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可以先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再让他们在正方形纸上依次涂出这样的2份、3份,并且思考:这样的2份、3份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由此,引导他们对照直观图初步明确几个就是四分之几。要注意引导学生相对完整地表达得出几分之几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要求他们反过来说一说:里有几个?里几个?“试一试”,要重点让学生说清楚把每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也就是几个几分之一,是几分之几。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比较写出的分数。如,第一横排的4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它们的分母都是8 7第二横排的4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它们的分子都是3?教学例4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一张纸的和。再要求他们看图比和的大小,并启发他们联系分数含义进一步思考:是几个?是几个?3个与5个比,哪个大,哪个小?第1题,学生填空后,可以追问:这个图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几分之几里面有多少个几分之一?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说说这个圆(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涂色部分有几份,空白部分有几份。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填空后,还可以进一步追问:联系每次写出的两个分数,你还能想到什么?第3题,学生完成填空后,还可以组织交流:空白部分各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个几分之一?从而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而几分之几表示的就是几个几分之一。同时也使学生对与、与、与的关系形成一些新的体验。第4题,学生按要求涂色、填空后,可以引导他们联系分数的含义进一步解释相关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第5题,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知道这个蛋糕被平均分成了8块,女孩要吃其中的l块,男孩要吃其中的3块。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依据教材提出的问题各自填一填、比一比。“你知道吗”可以先让学生各自读一读,再通过交流引导他们说说阅读后的体会。要重点使学生感受到以下两点:第一,分数也是由于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二,人类认识分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凝聚了世界上不同民族人民的智慧。还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查阅相关资料,以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对数学的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教材的编排仍然以理解分数含义为重点,先集中力量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再教学两个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第90页的例3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教材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并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然后,由4份中的1份是,引出4份中的几份就是四分之几,从而帮助他们初步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例题只教学“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其中的3份是这张纸的”,并突出“3个是”,既清楚地揭示了的内涵,又巧妙地渗透了分数单位的概念。同时,教材把的含义留给学生自己去认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迁移类推能力,促进知识结构的自主完善。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先说说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写出相应的分数,结合直观图形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丰富对几分之几的感知。第9 1页的例4教学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教材直接要求学生“用两张同样大的纸折一折,分别涂出和,再比较大小”,引导他们通过动手操作以及相应的交流,初步学会联系几分之几的含义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随后的“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5道题。其中,第1题让学生通过用分数表示每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形成对、、、等分数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原有的对几分之几的认识得以巩固。第2题要求学生用分数分别表示同一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帮助他们进一步感受几分之几与整数“1”之间的关系。第3题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形在括号里填合适的数,进一步突出:几分之几表示的含义就是几个几分之一。第4、5题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含义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进一步掌握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在初步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后,教材安排了一则“你知道吗”,通过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形式,向学生简要介绍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通过这则数字资料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现实生活、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了解到在数学发展过程中,人类所作的不懈努力,从而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2.例3是在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由于学生已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而几分之几的含义很容易由几分之一类推出来,所以教学中要着重引导他们联系对几分之一的已有认识进行思考和交流。教学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发认数需要。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并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然后说说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进而提出“这样的2份或3份也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由此进行几分之几的教学。第二步,着力教学“3个是”。可以出示涂有3份的正方形纸,引导学生思考:这里涂了几个?3个是几分之几?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连贯地说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张纸的,3份就是3个,也就是这张纸的。第三步,在交流中理解号的含义。学生初步理解丢的含义后,可以出示涂有2份的正方形纸,并组织交流:这里涂出的是4份中的几份?有几个?2个就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认识的几分之几,要以和为主。如果有学生在交流中出现涂4份的情况,也可以告诉他们,像这样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并且把4份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有4个,4个是这张纸的,也是一个分数。但一般不要讨论与1的关系,只要学生对此有所体会就可以了。如果交流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则不必提及。随后的“试一试”,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填出的第一横排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第二横排的分数又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丰富对几分之几的认识。3.因为学生已经具有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经验,所以教学例4时要鼓励他们自主探索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可以先提醒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借助直观作出判断;再启发他们联系几分之几的含义进行解释,从而初步理解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4.第91~92页“想想做做”中的题目,同样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要通过练习和交流,帮助他们逐步丰富和加深对几分之几的理解,掌握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5.第92页的“你知道吗”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还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后收集更多的资料,并相机组织交流。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温习旧知在里填上“>”“<”或“=”。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预习新课涂一涂,比一比。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时,分子大的分数就________,分子小的分数就________。练习反馈1. 在里填上“>”“<”或“=”。2.公园中央花圃的栽了玫瑰花,栽了杜鹃花。哪种花栽得多?3.用同一块木板做飞机模型,小明用了这块木板的,小军用了这块木板的,他俩谁用的木板少一些?4.爸爸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6份,小乐吃了其中的2份,爸爸吃了其中的,剩下的妈妈吃了。谁吃得最多?参考答案:温习旧知 > < >预习新课 练习反馈1.< > = < < = < >2.>,杜鹃花栽得多。3. <,小明用的木板少一些。4. <<,爸爸吃得最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温习旧知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是( )个,1里面有( )个。分数的分母表不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几,就表示这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预习新课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_________,分子___________。练习反馈1.看图列式计算。2.计算。3.王伯伯家的玉米丰收了,他用收割机收玉米。昨天收了,今天收了。(1)今天比昨天多收了几分之几? (2)两天一共收了几分之几?4.有一杯牛奶,小强喝了这杯牛奶的,然后加满水,又喝了这杯的,再加满水,又喝了这杯的,又加满水,最后把这杯都喝了,小强喝的牛奶多还是水多?各喝了多少?参考答案:温习旧知 8 5 5 8预习新课 3 2 5 4 1 3练习反馈认识几分之几温习旧知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于一个整体,只要是平均分成几份,不管是如何分的,其中的每份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预习新课这个平行四边形被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涂色部分占( )份,是( )个,也就是它的。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就是它的__________。练习反馈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2.下面各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能直接用分数表示的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不能直接表示的在括号里画“×”。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和没有涂色的部分。4.如图所示,图形中的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参考答案:温习旧知 预习新课 4 4 3 3 4 练习反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多彩的“分数条”》教材解析.doc 《多彩的“分数条”》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doc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材解析.doc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doc 《练习十一》教材解析.doc 《练习十一》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doc 《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教材解析.doc 《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doc 【预习学案】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doc 【预习学案】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doc 【预习学案】认识几分之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