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用手来测量【教材分析】:《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三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测量使比较更加准确,手可以作为测量的工具,使学 生意识到身体测量是常见和方便的测量方法。第二部分探索: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认识拃,并学会探究的第一步预测,利用纸带来帮助测量桌子高度更加方便、准 确。同时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并且能够对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和思考。第三部分研讨:我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学情分析】在前面的两课中,学生已经会对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这一课中,学生用纸带替代桌子的高度进行测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起点与终点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公平比较的理解。另外,本课将第一次向学生提出预测的要求,一年级学生会“猜”,但对“预测”这词陌生,不知道预测是综合以往经验以及当下的观 察而做出的判断。【设计意图】??? 课前利用“认识手指”游戏作铺垫,来突出学习的主题:利用手来测量。在认识拃的这个环节,鉴于6岁的学生认知能力还不够强,所以通过多种途径(老师讲、学 生试、生生互相纠正、演示、边说边做)等进行巩固,这也是为探究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在探究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还比较差,所以利用图片和微课视频帮助学生 进行正确的操作,使学生头脑不仅有静态图,而且有动态图。帮助解决难点部分。最后将部分同学的测量纸带直观地展示在同学面前进行比较和观察。发现相同和不 同的地方,并且能够进行解释。【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测量单位“一拃”,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科学探究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用“一拃”首尾相连来测量物体的长度。2.能用画图或简单的文字和语言来表达研究的成果。科学态度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认识“一拃”,借助纸带用“一拃”测量出课桌的高度。【教学难点】用首尾相连进行比较规范的测量,并意识到每个人的“一拃”长度不同会导致结果不同。【教学准备】纸带、剪刀、油性黑笔、课件、记录【教学过程】一、聚焦1.认识手指名称。2.揭示课题,解释“测量”教学意图: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让学生知道探究的内容。二、探究(一)认识一拃? 1. 学“一拃”2.确定“一拃”的距离。3.比“一拃”(要求:张得最大,压到不能压)4.互助查“一拃”5.小结教学意图:通过课件、图片、演示、游戏多渠道强化对“一拃”的认识。(二)测量卡纸、桌子的宽度1.提出问题:卡纸边有几拃?2.认识“预测”(根据你的“一拃”猜,科学上叫“预测”)3.判断用“拃”测量的方法。(首尾相连、从起点到终点、“拃”大小一样)4.学生上台演示,用自己的“拃”测量卡纸的边,并学会记录。 5.全体学生预测、测量桌子的宽度。 6.交流。(我预测桌子宽 拃,我测量桌子宽 拃)7.小结教学意图:由扶到放,一步步学会用“拃”测量。 (三)测量桌子的高度1.提出问题:桌子高度有几拃?2.出示记录单,进行预测3.出示纸带,介绍起点。4.播放微课5.出示图片,强化测量步骤。6.领取材料,开始测量。7.将测量结果汇总、交流教学意图:在前面环节的铺垫下,通过观看视频学会用纸带测量课桌的高度,循序渐进指导学生探究。 三、研讨1.比较、思考:我们测量结果一样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交流(每个人手指长不同,拃不一样长……)3.总结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四、拓展1.看视频(用身体其它部位测量)2.活动: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测量班级的物体。3.交流活动结果4.作业:用手或脚等测量家里家具的长度。教学意图:学以致用,将课堂所学在课后应用。?附1:板书设计附2:实验记录单?????? 日期:wǒ de yù cè我 的 预 测(拃)dì?cì cè liáng第1次?测量(拃)dì?cì cè ?liáng第2次 测 量(拃)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做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首先对“一拃"的认识,从多渠道进行强化训练(课件、图片、演示、游戏)。其次,对用“拃"来测 量,我做到由扶到放、由易到难。从对卡纸的演示测量,到每位学生对桌面宽度的测量,再到观看视频,学会用纸带测量课桌的高度,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用手来测 量。课题板书活泼,内容以图片为主,少量文字,直观明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语言很重要,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教学中语言语速语气都要温和一些,耐心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超过一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所提的问题要简单易懂,针对性强。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如:注意倾听、大胆完整表述、及时记录等等。通过教学发现孩子对“预测”还不是很明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加强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