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9高考生物专题25+内环境与稳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9高考生物专题25+内环境与稳态

资源简介


专题25 内环境与稳态
1.(2018海南卷,9)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
【答案】A
2.(2018浙江卷,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答案】A
【解析】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血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C正确;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D正确。
3.(2018海南卷,11)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答案】B
4.(2017新课标Ⅲ卷,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解析】0.9%的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但是机体血浆量会增加,当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会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5.(2017江苏卷,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答案】B
【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饥饿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因此血液流经肝脏时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故寒冷环境中产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量,C错误;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则其上含有抗利尿激素受体,即其细胞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能受其调控,则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中不能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6.(2016浙江卷,4)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B
7.(2016海南卷,19)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
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答案】A
【解析】血浆渗透压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离子浓度有关,A项错误;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Na+从红细胞外顺浓度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BCD项正确。
8.(2017新课标Ⅰ卷,3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
【答案】(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考点定位】
考纲内容
考纲解读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1.理解内环境的构成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学科素养】
(1)生命观念:通过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训练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能力。
(4)社会责任: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
【命题预测】
纵观近三年高考题,本专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及稳态的生理意义,预测2019年高考仍将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以上知识点。
【基础梳理】
一、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1.内环境的组成
(1)内环境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三种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内环境中的物质转化
(3)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组织水肿的成因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
血浆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二、内环境的稳态及其意义
1.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的调节实例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要点解读】
1.与内环境有关的5个易错点
(1)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3)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4)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5)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正确区分存在和不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
(1)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
     
(2)不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
     
(3)明辨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3.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维持的因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以H2CO3/NaHCO3缓冲对为例)。
4.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总结如下:
1.(河南省2018届高三4月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关于内环境稳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产生渴觉
B.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
C.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相等
D.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总是平衡的
【答案】B
2.(广西钦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理科生物试题)2018年2月在韩国平昌举行的冬奥会上,运动员进行剧烈运动时,仍然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维持体温的稳定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B.兴奋传导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发挥作用
C.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还能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pH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兴奋传导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与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其中神经递质不会进入到下一个神经元内,B错误;剧烈运动时,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有下降趋势,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多,C正确;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pH相对稳定,D正确。
3.(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和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a+对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B.血桨中的HCO3-、HPO42-等能使血浆的pH保持不变
C.在寒冷环境中,人体的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
D.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D
4.(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烟雾90%以上都是PM2.5,香烟烟雾里面还包含焦油、尼古丁等多种化学物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M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己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研宄表明,吸烟者得肺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推测原因可能是焦油等化学物质诱发抑癌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
B.吸烟时PM2.5经肺泡进入人体的内环境的方式最可能是主动运输
C.空气中的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呼吸道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吸烟时,PM2.5的颗粒物,可能会刺激呼吸道,引起的咳嗽属于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
【答案】C
【解析】正常细胞中都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癌变的可能原因是焦油等化学物质诱发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Mm的颗粒物,其经肺泡进入人体的内环境的方式最可能是自由扩散,B错误;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诱发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正确;PM2.5颗粒物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脑干,不在大脑皮层,D错误。
5.(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次理科综合能力考试生物试题)关于内环境稳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并产生渴觉
B.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相等
C.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
D.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总是平衡的
【答案】C
6.(重庆市九校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下图方框内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中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与蛋白质含量无关
B.A渗回B和渗入C的量相差不大
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B中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高
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B中Ⅱ端比Ⅰ端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
【答案】D
【解析】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其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A错误;组织液A中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浆B,少部分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C,B错误;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血糖经Ⅰ端到组织液并进入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所以Ⅱ端葡萄糖含量变低,C错误;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大量血糖经Ⅰ端进入A,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经图中Ⅱ端到血浆,所以Ⅱ端比Ⅰ端胰岛素含量高、但葡萄糖含量低,D正确。
7.(河南省名校2018届高三压轴第二次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B.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都以反馈调节为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C.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能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减少
【答案】D
8.(新疆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测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吸水
B.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无机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K+维持
【答案】C
【解析】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失水,A项错误;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中,B项错误;血浆中的HCO3—、HPO42—参与缓冲对的组成,维持血浆pH的稳定,C项正确;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Cl-维持,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D项错误。
9.(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届高三3月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理综试卷生物试题)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C.内环境和组织细胞中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需要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靶细胞被自身溶酶体的溶菌酶裂解,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
【答案】C
【解析】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而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受神经调节,B错误;内环境和组织细胞中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主要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效应T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
10.(吉林省普通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的血红蛋白异常
C.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
D.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
【答案】C
11.(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二)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载脂蛋白A-1(apoA-1)是一种血浆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基本功能是运载脂类物质,其含量下降会导致胆固醇在血管中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胆固醇可以参与构成细胞膜
B.apoA-1比多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
C.动脉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D.apoA-1可通过囊泡在细胞内运输
【答案】C
【解析】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A正确;apoA-1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链经过盘曲、折叠才能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因此apoA-1比多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正确;动脉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错误;apoA-1是一种血浆蛋白,属于分泌蛋白,通过胞吐运输到细胞外,该过程需要借助细胞内的囊泡来运输,D正确。
12.(广东省惠州市2018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mol/L的HCl和0.1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
B.若要提取相关抗体用于免疫治疗,最佳材料应是沉淀物
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D.图2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答案】D
13.(安徽省黄山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11月“八校联考”生物试题)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C.②中含激素、血浆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D.血浆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穿过5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14.(广东省际名校茂名市2018届下学期大联考理综生物试题)下图是某人在体内失水过多的情况下,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②③表示体液,ADH表示抗利尿激素。请据图分析回答:
(1)①表示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①与②的成分和含量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原尿中不被重吸收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图中的刺激表示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ADH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制是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使膀胱的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答案】(1)血浆  ①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②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尿素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激活图中酶的活性;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融合
(4)正
(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所以图中的刺激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据图分析可知,ADH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制是激活图中酶的活性;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合成;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融合。
(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使膀胱的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15.(陕西省榆林市2018届高考模拟第二次测试理综生物试题)人体运动过程中,为骨骼肌提供能量的系统包括三个:一是ATP—CP供能系统,由ATP和CP(磷酸肌酸)以水解分子内高能磷酸键的方式供能;二是糖酵解供能系统,由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供能;三是有氧供能系统,由糖类、脂肪及蛋白质等能源物质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通过有氧分解合成ATP供能。请回答下列问题:
(1)ATP-CP供能系统具有快速供能,但持续供能时间较短,在供能过程中,细胞内CP含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糖酵解供能时,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会不会导致血浆pH明显下降?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
(3)下图表示1500m专项运动中某运动员各阶段的实际需氧量的测量结果,下表表示1500m专项运动中运动员各阶段理论需氧量。
表1500m专项运动各阶段理论需氧量计算结果(mL/kg)
阶段
100
300
500
700
900
1100
1300
1500
专项理论需氧量
平均值
16.44
32.39
31.69
31.65
31.13
31.50
31.54
32.16
238.49
①1500m专项运动中,前100m为骨骼肌供能的系统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300m之后实际摄氧量趋于稳定,此时骨骼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假设骨骼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的原料为葡萄糖)产生的终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动专家建议,中长跑运动员需同时加强有氧能力训练和无氧能力训练,试解释这样做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P含量迅速减少
(2)不会  血浆中存在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的缓冲物质  
(3)ATP—CP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  H2O、CO2和乳酸  中长跑运动需要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共同发挥作用
(3)①曲线图显示:前100m的实际摄氧量极少,据此可推知:此时为骨骼肌供能的系统主要为ATP—CP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300m之后实际摄氧量趋于稳定,但略低于专项理论需氧量,说明此时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共同发挥作用,因此骨骼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假设骨骼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的原料为葡萄糖)产生的终产物是H2O、CO2和乳酸。
②综上分析可知,中长跑运动需要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共同发挥作用,所以中长跑运动员需同时加强有氧能力训练和无氧能力训练。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B.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C.人体内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的反应发生于外界环境中
D.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D
【解析】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在内环境中。淀粉水解反应发生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的共同调节
B.组织液渗回血浆或渗入淋巴受阻可能会导致组织水肿
C.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和过敏性鼻炎都是免疫系统对过敏原过度敏感引起的
D.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并合成分泌有关激素
【答案】D
3.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神经—体液调节可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则相反
C.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③和⑤
D.若③为骨骼肌细胞,运动时⑤处的血溏浓度低于①处
【答案】C
5.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
C.①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神经递质、水、无机盐等
D.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
【答案】C
6.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葡萄糖等物质
B.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
C.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pH仍能维持相对稳定
D.抗原刺激导致体内B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
【答案】C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人体的稳态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态包括成分的稳态及理化性质(如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的稳态;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因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血浆的pH仍能维持相对稳定;抗原刺激机体时,机体会调动体内的免疫系统(如B细胞增殖和分化)来消灭抗原,使机体处于稳定状态,这属于机体维持稳态的正常反应。
7.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主要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只能从内环境进入细胞,而不能从细胞进入内环境
B.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渗透压下降
C.Ⅲ器官功能异常,会导致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D.Ⅰ是产热的主要器官,Ⅳ是散热的主要器官
【答案】C
8.下表为人体血浆中部分成分的平均含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90.7
葡萄糖
0.08
Cl-
0.36
血清白蛋白
4.4
脂肪
0.14
Ca2+
0.01
血清球蛋白
2.1
Na+
0.38
I-
极其微量
A.血浆的渗透压取决于两种血清蛋白
B.血浆中所有脂肪比所有葡萄糖储存的能量多
C.血浆中的Ca2+浓度偏高时会导致肌肉抽搐
D.长期碘摄入不足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偏低
【答案】B
9.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C
【解析】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不进入内环境;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尿液不是细胞外液,不属于内环境。
10.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依赖于血浆所含的一些物质
B.食物过咸时,垂体细胞会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基因并将产物释放到体液中
C.长期营养不良导致浮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无法相互交换
D.在体外培养卵母细胞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血浆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A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依赖于血浆所含的一些物质,比如血浆中的缓冲对可以维持pH的相对稳定,A正确;抗利尿激素基因是在下丘脑细胞中选择性表达的,B错误;水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可以在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交换,C错误;卵母细胞的培养液属于体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11.人的小肠上皮细胞依赖其细胞膜上的Na+—K+泵通过消耗ATP不断向细胞外排出Na+,以维持细胞外的高浓度Na+环境。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吸收的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液循环。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Na+—K+泵在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结构Ⅰ和结构Ⅱ均为载体蛋白,其功能可以相互替代
D.根皮苷可抑制结构Ⅰ的活性,糖尿病患者注射根皮苷后,血糖会下降
【答案】C
12.某同学常在夏季清晨的早餐前进行大运动量体育锻炼,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大量散热,导致体温低于正常值
B.脑细胞供能减少,容易造成晕眩
C.血糖降低,导致肝糖原含量升高
D.大量耗能,合成ATP的原料不足
【答案】B
【解析】大运动量锻炼时机体产热量增加使体温上升,此时机体可通过调节增加散热量,使体温恢复至正常值,A错误;由于早餐前的大运动量体育锻炼会导致血糖降低,使脑细胞供能减少,从而影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容易出现晕眩等症状,B正确;早餐前进行大运动量体育锻炼会导致血糖降低,机体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导致肝糖原含量下降,C错误;运动时的能量由ATP水解提供,大量消耗ATP,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会增多,D错误。
13.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B.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都以反馈调节为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C.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能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减少
【答案】D
14.血浆中的血糖浓度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浓度变化可反映人体的生理状态及健康状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连续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与其进食前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__________。
(2)饥饿时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人经临床检验发现其尿液中含糖量较高,医生怀疑其患了内分泌系统疾病,通常通过__________进行检测,加以确认。
(4)血浆、组织液、淋巴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答案】(1)低或小
(2)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3)抽取血样
(4)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1)正常人连续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血糖浓度较高,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比值降低。
(2)同一神经递质对不同靶细胞的作用不同,机理应是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3)确认尿糖患者是否是糖尿病,还应检测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和胰岛素含量。
(4)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5.下图所示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和内环境的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②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内有多对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在7.35~7.45,对溶液酸碱度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下表为图中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不同部位主要电解质的含量(单位:mmol/L):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血浆中阴离子浓度和阳离子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电解质含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或“相等”或“相近”)。细胞需要生活在渗透压稳定的溶液中,表中数据能否说明这一点,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天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会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________,水将从细胞________(填“内”或“外”)向细胞________(填“内”或“外”)转移。在身体缺水时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________。
(4)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的调节下实现的。
【答案】(1)H2CO3和NaHCO3  NaH2PO4和Na2HPO4
(2)相等  相近  能,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的多少有关。表中数据表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溶质微粒数目大致相等
(3)升高  内  外  增加 
(4)神经、内分泌和免疫
(2)由表格数据可知,血浆中阴离子浓度和阳离子浓度相等,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电解质含量相近;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的多少有关,表中数据表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溶质颗粒大致相等。
(3)夏天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导致人体内水分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水分子将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人体缺水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4)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是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