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2018江苏卷,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2.(2018全国Ⅰ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3.(2018海南卷,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答案】C4.(2018全国Ⅲ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獾拼?莞?鞴庑岳コ娴男畔⑹峭ü?贤夤獯?莸模?粲谖锢硇畔ⅲ珺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5.(2018浙江卷,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答案】D6.(2017新课标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答案】B【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7.(2017新课标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8.(2017江苏卷,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B【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错误;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转速150r/min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9.(2016新课标Ⅱ卷,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10.(2016浙江卷,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 A【解析】蝉基本上无生殖后期,C、D错误;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在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所以在夏季时,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A正确、B错误。11.(2017新课标Ⅱ卷,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12.(2016海南卷,28)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___能够传递下去。(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___者和___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答案】(1)杂交 基因(2)竞争 捕食 标志重捕法【解析】(1)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因此只能通过与遗传性状相近的其他地理隔离群的6只雌鸟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2)建立的“人工A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志重捕法。【考点定位】考纲内容考纲解读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1.了解种群的特征;2.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学科素养】(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2)科学思维:通过“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2)社会责任:通过归纳种群数量变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养成关注生产实践、学以致用的态度。【命题预测】纵观近三年高考题,本专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等,预测2019年高考仍将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以上知识点。【基础梳理】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2)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3)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4)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3.种群的空间特征(1)均匀分布: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2)随机分布:草地上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3)集群分布:瓢虫的空间分布。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项目“J”型增长“S”型增长曲线模型形成条件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增长率不变越来越小有无K值无K值,持续增加有K值,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3.K值与K/2的应用项目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害生物的防治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K/2(最大增长速率)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要点解读】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3)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植物为1m2。(4)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3.明辨种群数量特征的四个易误点(1)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2)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4)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变化。4.K值的易误点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1.(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三模理综生物试题)科学工作者为了检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5C.若己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答案】C2.(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模拟试卷2018仿真模拟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A.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答案】B【解析】由于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而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因此设置该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的操作应为:取出50粒黄粒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然后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由于抓取的白粒数占总抓取数的比例等于50粒白种子数占烧杯中总种子的比例,可求出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即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B正确。3.(东北三省四市2018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某种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蚜虫通过吸食落叶乔木幼嫩枝叶的汁水来生活,如图为不同月份温度对蚜虫种群数量的影响。食蚜蝇和瓢虫以蚜虫为食,蚂蚁从蚜虫处获得蜜露,并赶走食蚜蝇和瓢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数学模型的数据来自样方法B.6月之前蚜虫种群的生活环境阻力很小C.蚜虫种群数量速降的主要原因是天敌增多D.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4种种间关系【答案】C4.(四川省成都经济开发区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2018届高考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环境容纳量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D.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会彻底消失【答案】D【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尽量降低家鼠等有害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是对家鼠等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B正确;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由于基因突变等因素的存在,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C正确;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这种代替是指优势种群的代替,可见,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不会彻底消失,D错误。5.(辽宁省大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下表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培养时间(h)010203040506070酵母菌细胞数量(×1000个/mL)0.20.42510121212A.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种群数量B.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种群增长缓慢C.可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细胞总数D.该酵母菌种群的K值约为12000个【答案】C6.(江苏省2018届高三高考冲刺预测卷四生物试题)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广东地区后因过度繁殖被释放到野外,因其破坏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我国列为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S”型增长C.福寿螺引入后导致该地区原有物种数量剧增D.不能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来防治福寿螺【答案】D【解析】福寿螺属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应采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A错误;福寿螺引入广东地区后过度繁殖,说明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J”型增长,B错误;福寿螺引入后导致该地区破坏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原有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C错误;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可能大量繁殖,造成新的物种入侵,故不能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来防治福寿螺,D正确。7.(广西钦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理科生物试题)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按照S型曲线模型增长,下列关于S型曲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B.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D.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答案】D8.(湖北省黄冈中学2018届高三5月二模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将一个濒临灭绝的生物的种群释放到一个新环境中,那里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请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种群的个体数一定会迅速增加B.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有可能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C.该濒危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与天敌之间、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D.该种群某个体的迁出不会导致该种群进化【答案】B【解析】将一个濒临灭绝的生物的种群释放到一个新环境中,虽然那里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但是,如果气候不适宜,该种群的个体数不但不会增加,反而有可能会减少,A错误;正常的自然选择,起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条件,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有可能会改变濒危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所以可能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B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某个体的迁出可能会导致其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该种群进化,D错误。9.(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8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桐鸣卷)卷(三)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假设在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D.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答案】B10.(福建省漳州市2018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一)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C.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答案】C【解析】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种群数量突然增加,超过了其环境容纳量,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造成的,A项正确;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一定的空间和营养物质的前提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b点后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B项正确;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项错误;图④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这一结论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D项正确。11.(天津市红桥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将10ml酵母菌培养液注入试管中,放置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取样4次,每次取样时均将培养液摇匀。然后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样品1mm3样品中酵母菌数量(个)pH112103.728205.4312104.8410005.0根据此表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2、4、1、3B.取样品时摇匀培养液的目的是使酵母菌与氧气充分接触C.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D.在该实验条件下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为1.21×107个【答案】D12.(江西省南昌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D.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答案】C13.(广西钦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理科生物试题)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按照S型曲线模型增长,下列关于S型曲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B.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D.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答案】D【解析】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按照S型曲线模型增长,由于种群起始数量较少,需要有一个对环境的适应调整时期,所以,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殖期,A正确;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2时,由于增长速度最快,所以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此时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正确;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而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D错误。14.(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学校2018届高三五月联考综合(理科)生物试题)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于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的大小与种群密度____(填“有关”或“无关”)。(2)a点之后,Ⅰ、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做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AB段,不考虑迁入、迁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4)捕捞经济性鱼类时,剩余量应在K/2左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无关(2)Ⅰ>Ⅱ>Ⅲ K值越大,说明环境就越优(3)小于(4)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3)种群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若不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当种群处于图中AB段时,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小,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4)捕捞经济性鱼类时,为了持续获得高产,则希望经济鱼类的增长速率始终维持在最大,即剩余量应在K/2左右,捕捞后的鱼类恢复速度最快。15.(东北三省四城市2018届联考暨沈阳市高三质量监测(二)理综生物试题)“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特征。(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初始种群规模/只1020252830405070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0.4120.1320.0760.0650.0410.0100.0020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______________只之间。(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____,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__________只。(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2个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数量(2)28~30(3)增大 增大 160(4)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解析】(1)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影响种群存活率的因素有限制压、初始种群规模,因此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为: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1.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答案】D【解析】某池塘生活着150多种生物,属于物种丰富度,为群落特征,不是种群特征。2.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答案】D【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3.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a点和c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约为2b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答案】C4.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曲线乙为“S”型增长,E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D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C点左右【答案】D【解析】曲线甲为“J”型增长,其增长率不变,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曲线乙中E点时种群的数目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防治蝗灾应该在B点之前进行,超过B点,蝗虫增长速率加快,灭虫效果差。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K/2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C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5.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答案】D6.图甲和图乙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甲的E点C.图乙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乙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图甲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为K值;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图乙中的G点对应图甲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7.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答案】C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答案】B【解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当标记物脱落时,统计的种群密度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数量,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遵循“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进行计数,所以若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会导致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取样时选取较密的地区统计得到的数目会偏大;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调查,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所得结果会偏大。9.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C.de段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统计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答案】D10.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答案】D【解析】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根据题干信息,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则当天数量是上一天数量的(1+1.5%)倍,即λ=1.015,说明种群在最初的一个月内呈“J”型增长;种群呈现“J”型增长表明其所处的环境中空间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已错过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11.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B.第2~4年兔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8年间兔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起始种群密度【答案】D1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变化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B.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C.种群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基因数的比率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C【解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A正确;标志重捕法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进行粗略估算的一种生物统计方法,B正确;种群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C错误;人类的围湖造田、封山育林等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展,D正确。13.科研人员对某封闭小岛连续两年的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社鼠的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B.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恢复C.决定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迁入、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D.若要研究该岛的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答案】B14.下图为大草履虫在池塘中的种群增长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某同学从池塘中取水样0.1mL于凹玻片上,在显微镜下看到有游动的草履虫时,用滴管取一小滴鲁哥氏固定液于凹玻片上杀死草履虫并计数,得到一个数据。若要获得较准确数据,还需__________。(2)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草履虫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_____增长,该池塘中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____________个/cm3。若在实验室内培养该草履虫,增大其环境容纳量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3)将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在容器中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大草履虫死亡,表明两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而在池塘中两种草履虫能共同生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4)自然状态下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仍有生物进化,理由是____________。【答案】(1)重复多次,取平均值 (2)S型 700 适当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量(3)竞争 空间足够大、食物充足、由于天敌的存在二者不可能大量繁殖(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仍有生物进化。15.油松是我国北方常见树种,高度可达30米,胸径可达1米,在建筑、造船、家具制造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为合理保护、开发林业资源,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油松林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1是研究人员调查的该地区阴坡与阳坡油松的____________图。据图推断,该地区油松的种群数量将会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2)图2是研究人员绘制的油松死亡率曲线。据图分析,油松阴坡比阳坡整体死亡率________(填“高”或“低”),可能与阴坡、阳坡的____________条件差异大有关。(3)图2中,阳坡油松以15年为周期呈现死亡率高峰,发生这种波动的原因是每当油松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____________(填“种内”或“种间”)斗争加剧,引起植株大量死亡。这给我们合理利用油松带来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年龄组成(结构) 增加(2)高 光照(3)种内 确定油松砍伐的合理时期,有效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